第694章 李白的愚

李钰之所以能够记得永王李璘,完全是因为李白晚年投入永王幕下,最终让他以一场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刚刚李白那一声长叹,显然是对永王彻底失望了。而能够让原本有一腔壮志的李白失望,唯有历史所载的李璘谋反一事。

因此,李钰才能结合目前天下形势,作出这样的判断。

李白听李钰一言道破天机,不由面上显出讶色,吃惊道:“你怎么会知道?”

李钰自不可能说是凭空推算,只得找个借口敷衍道:“大哥乃胸怀壮志的忠义之士,投入永王麾下却郁郁不得志,我才敢这么揣测的。毕竟永王选在这个节骨眼上东巡,怎么看都有些图谋不轨的样子。”

他所谓的现在这个节骨眼,主要是指李亨登基不久,而太上皇李隆基人在蜀中,目下正是二皇并立的局面。

事实上,李隆基、李亨父子于马嵬驿分道扬镳之后,李隆基并没有听任李亨一个人去平定叛乱,自己在成都静待佳音。

相反,李隆基于入蜀途中从容布置平叛,从未忘记自己的帝王身份。他到成都后的第十四天,李亨从灵武派出使者赴蜀,向李隆基报告即位的事情。四天后,李隆基才颁布《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

天下皆知,此诏其实已无任何作用,太子李亨早已即位,所谓“命”已是徒有虚名,只不过是为自己被迫让位留点面子。

尤其让大唐臣民无所适从的是,在诏书中,李隆基说自己尽管已是太上皇,但是李亨在处理军国事务后必须向他奏报。此外,他还为自己保留了以“诰旨”形式处理事务的权力,并用诏令的形式使之固定。

由于如此种种,此时的大唐朝形成了一个由太上皇和皇帝同为政治中心的特殊政治格局。

正因为有二皇并立的局面,所以平叛的形势没有丝毫改观,反倒让一些别有居心之人按捺不住浑水摸鱼的冲动,暗中谋划着大事。

这其中,便以无心法师和郑善克,以及现在新出现的吐蕃国师为代表。

而永王李璘,身为李隆基第十六子,李亨的异母弟,现在领着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和江陵郡大都督,以少府监窦昭作为副使,坐镇江陵。

现在江、淮地区所征收的租赋都积聚于江陵,李璘手握四道重兵,疆土数千里,又有源源不断的财富,兼且又是正牌皇子,若说不对国祚社稷没有觊觎之心,李钰是不相信的。

李白听到李钰的解释,也未留心,再长叹一声,喃喃道:

“永王到达江陵后,招募数万勇士为兵,任意补设郎官、御史等官职。说来惭愧,正是凭着我的一点微末诗名,永王派韦子春带着厚礼前后三次到庐山让我出任他的的幕僚。我也是在这时,以为遇着了平生的伯乐,才千里相投,以为可以一展心中抱负。

“永王倒也待我不薄,任命我为‘江淮兵马都督府从事’,专掌书奏表启。虽无大用,却也好歹是个不小的官身。”

“及至前一月,永王率领水军东巡,沿着长江而下,派带甲士兵五千人直奔广陵,以浑惟明、季广琛、高仙琦为将领,军势浩大。

“我起初还以为他只是寻常巡视,检阅东南备战情况,因而手书《永王东巡歌》对其好一番赞诵。可后来我不小心听到其子襄城王李偒,与薛镠、李台卿、韦子春、刘巨鳞、蔡駉等谋士密议,认为当今天下大乱,只有南方富有,未遭破坏,建议永王占据金陵,保有江东,像东晋王朝那样占据一方。这时,我才知道永王东巡到底居心何在。

“可惜,一切都晚了,一个月前,江陵长史李岘以有病为名,辞别李璘奔赴灵武,应该已经将永王的企图告诉了皇上,现在的永王,谋反之心昭然若揭。

“不然,皇上最近也不会接连设置淮南节度使、淮南西道节度使,任命高适、来瞋分别为两地节度使,各自管辖广陵十二郡和汝南等五郡。依我看,其目的十有八九应该是让他们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同对付永王。”

李白说到这里,已是面如死灰。想必他心中对于投奔李璘一事,应该十分后悔吧。

李钰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安慰李白,陪着他叹了一阵气,许久才道:“也许情势未必是大哥所想的那样吧,万一永王幡然醒悟呢。再怎么说,现在东南的形势还算稳定,不像有要发生战事的迹象啊。”

嘴上这么说,但李钰心里却知道自己只是在安慰李白,其实历史早已告诉了他,永王李璘谋反是必然发生的事实,只是到底是蓄意谋反还是被迫谋反,史书尚无定论。

李白也听出李钰的安慰毫无说服力,沉重的心情没有丝毫疏解,长眉紧凝,只是闷头苦笑。

李钰见他如此,心思一动,劝解道:“常言‘良禽择木而栖’,既然大哥明知永王非你所托,不若另投明主,何必让自己一身才华浪费在这荒山野岭?”

他说这话倒是出于真心,李白能够被称为诗酒剑仙,除了酒量过人外,最为人称道的还有他的剑法和诗名。

以李钰现在的目力观察,李白的剑法已臻化境,只是他一身修为还处在气境巅峰的境界,如果全力施为,应该有半个化境宗师的威力。

如李白这样武力值与才气俱佳的人才,也是龙影义军急需的。至于李白到底有没有治国大才,史书着墨不多,因而李钰也没有寄予太高的奢望。

李白听到李钰所说,摇了摇头,缓缓起身道:“罢了罢了,虽说‘良禽择木而栖’,但我李白一生受挫,到了天命之年才蒙受他永王赏识,做了半载逍遥官儿。即便他图谋不轨,却终究是他麾下臣子。若他能够迷途知返,我当然喜不自胜,若他真的举事,我也只有躲到这荒山野岭图个清静。”

李钰见李白心意已决,想到李白晚年的境遇,心里着实有些不忍,坚持劝道:“如果大哥不另想明路,若永王事败,必然会受牵连,还请三思啊。”

李白闻言倒是哈哈一笑,摆手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何况我现在虽然甘心做闲云一只野鹤,但永王依旧为我开辟了这一块世外居所。士为知己者死,如果永王事败,我李白绝不会苟且与此,当与之共担罪责。哈哈哈……”

李钰哪里想到自己的偶像李白会这般固执,明知道所遇并非明主,也聪明地选择了脱身事外,但却无法跳出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义”,竟还想着如果永王事败,为他一起承担罪责。

一时间,李钰不知道该说李白愚忠还是重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