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制衣厂和耐克、阿迪达成秋季服装的加工协议,然后阿迪将跑步鞋交给盛世制衣厂加工。
耐克阿迪就是服装业的风向标。
彪马、NB陆续也和盛世制衣厂达成协议。
至于匡威,受到卡帕的打压,销量萎靡,产量不大,所以没有选择盛世制衣厂。
范斯和斐乐无视盛世制衣厂。
但是,收获意外之喜的是安踏,安踏选择加入盛世制衣厂序列,并且丁永正在寻求融资,希望千盛入股,加入千盛序列。
目前正在谈判。
从2001年1月到2002年8月,千盛营收额近56亿美元,净利润高达6亿美元。
其中,卡帕攫取3.6亿美元。
李宁在本土市场赚了1.7亿美元。
鸿星尔克赚了0.7亿美元。
可以说,一年零八个月千盛取得十分骄人的成绩。
卡帕正式从低谷中走出来,重回1.5线品牌。
李宁坐稳了华夏龙头老大的位置,鸿星尔克紧随其后,位列第三位。
接下来,两家品牌将会把目光投放在全球。
丁永绝对是有识之士,引发了晋江鞋业的革命,如特步、鸿星尔克、361°全是模仿者。
1999年,安踏孤注一掷,斥巨资请孔令辉出任品牌代言。当时安踏的效益还不到百万,这个广告一下就花掉了80万,安踏承担的风险可想而知。
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安踏在运动鞋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3%。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安踏的成功带动了晋江鞋业的品牌革命,并引发其他企业的纷纷效仿。
所以丁永老早就注意到李树鹏进军服装业,他对运动品牌业信心更足,多次寻求和千盛合作。
奈何千盛全副心思都在收购卡帕,以及拉卡帕出低谷上。
对入股安踏,兴趣不高。
但丁永持之以恒,不断向千盛取经,路越走越宽。
最终,在2002年9月,千盛以8000万的价格,入股安踏,千盛持有安踏40%股份。
千盛正式成为安踏大股东。
安踏加入千盛,引得国内服装业一阵动荡。
很多小品牌,希望获得千盛融资。
奈何千盛眼光太高,普通运动品牌,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即便畅销华夏四十年的回力,依旧得不到千盛的青睐。
反倒是匹克,千盛很希望入股匹克,却遭到拒绝。
一方面匹克没有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匹克有自己的追求,不希望被千盛牵着鼻子走。
李树鹏倒也不在意。
千盛下一个目标则是匡威。
根据媒体报道,匡威出现财务危机。
别看匡威诞生于1908年,其实一直在走下坡路,靠着NBA球星魔术师约翰和大鸟伯德两位的合约苦苦支撑,终于在21世纪初显露颓势,进入2001年匡威被卡帕、范斯、亚瑟士轮番围攻,导致产品市值进一步下降,进入2002年的匡威更惨了,球鞋科技和创新理念完全跟不上时代,几乎被挤到边缘地位。
境遇还不如卡帕,因为匡威最出名的就是帆布鞋,服装销量属实一般,聊胜于无,如今帆布鞋市场更新换代极快,潮流被卡帕引领,渐渐问鼎帆布鞋第一品牌。
但是,帆布鞋终究是小众品牌,消费者很少。
匡威式微之下,财务报表自然惨目忍睹。
集团内部爆发危机,匡威品牌的出售势在必行。
然而。
有两个公司虎视眈眈,耐克和千盛。
之前收购卡帕,千盛就报出11.5亿美元的高价,硬生生虎口夺食。
再到匡威,耐克做足了准备,价码也给的特别良心,直接出价2.8亿美元。
这个价格足够败家了。
毕竟匡威是小众品牌,其实匡威真正崛起,是2003年耐克收购之后,连续五年创造高额利润,品牌价值才得到巨大提升。
当然了,如果千盛报出同样的价码,匡威毫不犹豫地投入耐克怀抱。
即便2021年,欧美仍在歧视华夏。
所以,千盛直接报价3.5亿。
像卡帕,如果耐克收购,最多花费6亿,肯能还会少,但华夏人收购,却要支付11.5亿的高价,不是李树鹏蠢,这是人种的无奈。
这也是欧美大牌没落,也很难落入亚洲品牌商手里的原因。
但是,李树鹏要做什么!
就是要打破这种歧视,撕开欧美人所谓的高高在上,让他们认清自己!
说多无用。
其实,在八十年代,耐克一直是匡威的小弟,毕竟匡威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匡威创造了全球单一鞋款的最高销售纪录7.5亿双,这样的数据表明了,在地球人类中,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是穿着匡威的。
没落的匡威也是有底气的。
他直接拒绝了千盛报价,转而和耐克谈判。
千盛自然不会放弃。
它的目标是削弱耐克,绝对不能让耐克拥有匡威。
耐克成为收购匡威的领导者,报价提到2.9亿。
这件收购案,被各家媒体关注,追踪报道。
其实,耐克想捡漏,就不能大肆宣传,因为收购价格低,会引进竞争者,比如阿迪。
果然,阿迪报价来了,3亿!
匡威自然又和阿迪去谈。
结果双方谈得并不愉快,匡威可不想贱卖。
但日薄西山的匡威,除了品牌价值之外,就没有其他任何拿得出手的东西,没人像千盛那么楞,报价那么高,耐克阿迪都抱着捡漏的心态,和匡威谈。
匡威也不是傻子,谁跟钱有仇啊。
再次把千盛拉入四方会谈当中。
但是李树鹏知道,匡威是拿千盛当靶子,即便相差5000万美元,匡威也不会卖身给千盛。
最关键的一点,卡帕被收购之后,员工被大肆裁撤,甚至还传出卡帕总部要搬到华夏的传言,导致卡帕内部意大利员工岌岌可危。而且,卡帕实行全球化策略,征辟了来自全球的设计师、服装师等人才,目光不在局域于意大利一隅,这更加促进意大利职工的危机心态。
作为匡威管理层,他们是不希望被千盛收购的。
但李树鹏是什么人?
他想得到的东西,志在必得。
千盛提高价码3.8亿美元!
顿时,让千盛内部一片哗然。
如果差价很小,匡威老板会考虑管理层死活,可价码如此诱人,他们的死活算个屁啊,丢工作跟我什么关系?
和千盛的谈判更加热切了。
耐克和阿迪也提升价码,但是都提到了3.2亿的低价。
继续上提的话,都不太愿意。
原因很简单,匡威产品单一,只有帆布鞋畅销,却因为产品缺乏创新而被排挤出市场,这样的公司,只有一个品牌价值支撑着,自然得不到更高的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