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愤怒

可是,韩馥没有拿得出手的枪杆子,袁绍有,公孙瓒也有。

这就麻烦大了,童子怀金,路人起心。

袁绍想占有冀州的欲望非常强烈以及迫切。因为说起来十分惭愧,大名鼎鼎的关东诸侯盟主袁绍,其实只是一个渤海太守(怕脸上无光,后来自个给自个封了个车骑将军),还在冀州牧韩馥的管辖范围之内。更为惭愧的是,袁绍这个当带头大哥的,连手下弟兄们吃饭问题都解决不好,这时候快要断粮了。

迫切归迫切,袁绍却不想用武力解决。因为动武损兵折将不说,还要毁了他的名声。要知道袁绍本就是靠名声起家的,如果名声搞臭了,那也就玩完了。

孙子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袁绍希望韩馥乖乖地把冀州让给他。这样既能得到实惠,又能提高名望。

韩馥的东西,凭什么白白送给你袁绍?这不是白日做梦嘛。

正应了一句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袁绍手下的谋士逢纪令人叹为观止地攻克了这个难关,让美梦变成了现实。

逢纪的策划是,袁绍先引诱对冀州兴趣很大的公孙瓒,说好两家一起到韩馥手里抢冀州,事成之后一人一半;公孙瓒一起兵,韩馥必定害怕;此时再派人去游说韩馥,他一定会乖乖就范。

不出所料,接到袁绍一起抢冀州的建议后,公孙瓒立即动手了。这年头有枪就是草头王,不抢白不抢,抢了不白抢。

公孙瓒正大光明地带着军队进入冀州,公开宣称是前去讨伐罪大恶极的董卓、解救水深火热的皇帝,实际上却是假公济私,强行占有韩馥的冀州。

很快,公孙瓒就发现自己结结实实地被当猴耍了。

当公孙瓒和他的士兵们还在冀中平原上风餐露宿的时候,袁绍已经从韩馥的手里半推半就勉为其难不好意思地接受了冀州。

公孙瓒兴高采烈地过来,垂头丧气地回去,实在太郁闷了。

这件事不但侮辱了公孙瓒的人格,而且侮辱了他的智商。但他只能咽下这口气,因为袁绍不是韩馥,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作为一个以成大事者自许的人,公孙瓒还是能够忍受的。

偏偏最后的导火线被引爆了。

公孙瓒的愤怒

袁绍、袁术兄弟反目成仇,波及范围之大,受害人数之多,影响了整个时局。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被卷了进去,其中就包括公孙瓒。

这件事又与老仇人刘虞脱不了干系。

刘虞的儿子刘和在长安(这时皇帝刘协已经被董卓绑架到了长安),回幽州的时候路过袁术的地盘,遭到热情招待。

被人热情招待本来是好事,但刘和很快发现事情不对劲了——袁术太热情了,热情地想让远方的客人永远留下来。

袁术提出了一个要求,让刘和给他爹刘虞写封信,派兵过来联合进攻长安,好去解救已经成为人质的皇帝(直接说去扩张地盘有点不好意思)。要是不答应的话,呵呵,刘公子你就在我这里安心以及永远地住下去吧。

刘虞收到儿子的信后,跟主抓军事的同事公孙瓒商议派几千骑兵帮助袁术。

公孙瓒很清楚袁术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这些骑兵的光辉前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作为一个靠军功起家的将军,公孙瓒非常心疼这几千骑兵,就指出袁术这人不靠谱,想阻止刘虞做傻事。

刘虞何尝不清楚袁术为人不靠谱,但他不能不照办——儿子在袁术那里名义上是贵宾,实际上是人质。袁术那意思很明显,要兵还是要儿子,你自己选。

刘虞心一狠,选择了儿子。

这下公孙瓒要抓狂了,不但兵没有留住,还要得罪袁术。本来得罪的人就够多了,再多一个袁术,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主意,自己派兵抢先一步去帮助袁术,说不定还能培养一些感情;顺便劝说袁术干脆收编了刘虞派去的兵马,以解心头之恨(这就有些不厚道了)。

于是,公孙瓒主动派去一千多骑兵帮助袁术。因为既要与袁术培养感情,又要找机会阴刘虞一把,责任非常重大,所以他派遣堂弟公孙越带兵前往。

公孙瓒预料的一点都没错,公孙越果然成了肉包子,到袁术那里就有去无回了——被袁术派去随孙坚攻打袁绍的部将周昂,结果中流矢光荣牺牲。

公孙瓒得知弟弟战死非常悲痛。虽然他弟弟的死牵扯到的人很多,刘虞、袁术、孙坚(这位猛人很快就在刘表的襄阳城下挂了)都有责任,但无比悲痛中的公孙瓒,头脑还是十分清醒,明白无误(自认为)地把这笔帐算到了袁绍头上。在他看来,如果不是袁绍多事派遣周昂夺了孙坚的城池,就没有袁术派孙坚攻打周昂这件事;不攻打周昂,他弟弟就不会死(余弟死,祸起于绍)。

旧恨又加新仇,公孙瓒彻底愤怒了。

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啊。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初,公孙瓒调集步骑兵共三万多人,在磐河集结,随后大举进攻袁绍。著名的界桥之战就此开始,公孙瓒与袁绍长达八年的战争拉开了序幕。

抢钱抢粮抢地盘的运动,从此轰轰烈烈推向高潮,一发不可收拾。

再者乱世三国,人活下来不容易,许多人为活下来而不择手段,人性阴暗的一面也就暴露得更加充分

一个男人的魅力

刘备正是在此前后加入公孙瓒阵营的。

公孙瓒与袁绍开战之后,互有胜负,初期公孙瓒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巨马水之战大胜之后,乘胜南进,占领了青州的平原一带。

刘备受公孙瓒委派,会同田楷(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等人,在青州平原附近与袁绍军队作战,前后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公孙瓒任命为平原县令,后来又升任平原相。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国与郡同一级别,国相与郡太守同一官阶,年薪都是两千石。

刘备在老同学公孙瓒的提携下,从此迈入了高级地方长官的行列。

若干年前的一介草民,终于摆脱了天生的草根命运。

此时刘备才三十出头,正是大好年华,不用说他心里那是一个意气奋发,准备大展手脚,好好干一番事业。

刘备在平原任上做的,归纳起来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对外防御战争,一手抓对内经济建设。

战乱年代,地方干部最重要的工作是保疆守土。如果再像担任县令时一样,把城池给弄丢了,那就不好交代了。

刘备也把这一任务当成了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本着有难同担有福同享的精神,任命关羽、张飞担任别部司马,分别带领军队,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地方和平。

此外,刘备还花大力气抓地方经济建设,努力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战乱年代日子不好过,他就与群众同甘共苦,共度时艰。

刘备已经漂泊了七八年,难得有这么一个相对安稳的机会,可以施展心中抱负,实行仁政措施,因此干得十分用心。

刘备出身平民家庭,懂得民间疾苦,所行举措大多对症下药,很能解决实际问题。他的努力得到了群众的肯定,取得了万众归心的良好效果(众多归焉)。

群众很高兴,刘备很高兴,但有一个人不高兴。

这个人叫刘平,是当地的豪强地主。

刘平不高兴的原因很简单,他看不起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