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א虞松给钟会说司马师要见他,钟会问虞松司马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主子。虞松回答,司马师不仅博学,而且明察分毫,对一切事务都融会贯通。钟会就闭门谢绝一切宾客,认真思考了整整10天,然后去见司马师,早上去,一直和司马师谈到深夜,等钟会走后,司马师叹息说道:“真是一个配得上辅佐皇帝级别的人才啊!”毌丘俭叛乱的时候,钟会追随司马师东征,成为司马师的军师。等到司马师突然死去,钟会拒绝了皇帝曹髦的命令,把军队交给了司马昭,为司马昭顺利过渡立下了汗马功劳,钟会的举动立即受到司马昭的信任,随后,钟会坚决拒绝了皇帝升任自己为太仆的拉拢,全身心地投入司马昭的怀抱。诸葛诞叛乱,钟会设下计策,促使吴国将领全怿等人的投降,从此,被人们誉为司马昭的张子房,成为司马昭的得力助手。
姜维的反复骚扰,虽然象跳蚤叮咬一样使魏国所损不多,但是的确让人感到十分讨厌,司马昭曾经想派刺客刺杀姜维,但被从事中郎荀勖劝阻,促使司马昭下定了讨伐蜀国的决心。但是,反对之声不仅在朝堂上不绝于耳,一直在蜀汉前线的征西将军邓艾也屡屡上疏,表示异议。司马昭派遣大将军府主簿师纂前去监视并督促邓艾,邓艾只得奉命。
司马昭一口咬定:
平定诸葛诞以来,已经过去了6年,吴国地广低湿,确实难打,因此,要打,也得先打蜀国,打下蜀国三年以后,顺流而下,水路并进,就可以一举灭吴。估计蜀国也就10万兵马,除去驻守成都以及四境的防守部队,机动兵力也不过5万人。现在让邓艾等人在西北沓中牵制住姜维,我军主力从东部远程奔袭汉中,一定可以得手。
说得有点道理,其实,司马昭对于能否一战灭亡蜀国也并非如此有把握。不过,司马昭如此热衷于在境外建功立业还有着更深一层的原因: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司马昭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九锡之礼,又是那么羞羞答答地数十次的拒绝就知道了。得到相国和九锡之礼,无疑是迈向禅让的关键一步。早在甘露三年夏五月,司马昭就让曹髦下诏以其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锡,可是又假惺惺地前后九让。到甘露五年四月,司马昭终于不再“礼让”,当上了相国,晋公,加九锡,明摆着要走曹操代汉的老路。
可是,本来平稳过渡的事态突然间却发生了意外。
少帝曹髦忍无可忍,于同年五月初七,驱车声讨司马昭,并被成济刺死于南阙。
出了刺死皇帝这样的大事,司马昭权衡再三,虽然曹操也得到了九锡,但人家曹操可没把汉献帝刺死,并且曹操平定四海的功业也非自己可比,自己脸皮怎么厚也不好意思为得到九锡,就把皇帝给捅了,那自己以前的反复推让不是显得太假了吗?于是,司马昭只得恋恋不舍地于当月二十一日“固让”相国、晋公、九锡之命,一来平息民愤,二来给自己的脸上多多少少地擦点五彩粉黛,最后,郭太后“诏许之”。
等到曹奂上台以后,这种“封九锡——固让”的把戏又玩了几次,司马昭还是一直羞答答地不肯上台。主要原因还是:司马昭需要来一次类似平定诸葛诞一样的胜利,只有这样,自己才堂而皇之地拿回来自己曾经当了一个月、屁股还没暖热的相国、九锡之位——即使打不下蜀国,哪怕是占领汉中,或者有一次像模像样的胜利就成!
——这就是国家大事嘛。
钟会深刻理解了司马昭的意图。
自然的,钟会被司马昭任命为伐蜀的主力部队总指挥。
缜密部署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全境,形成汉中盆地,是蜀汉的重要屏障。向北由秦岭险隘,如果魏蜀各自驻守险隘,双方都难以进攻对方;但是,一旦魏国攻占了汉中,四川盆地将直接置于敌人的威胁之下。而蜀汉全据汉中,可以以此为跳板,北进困难,也可以西进陇西,威胁魏国陇上地区。此前,姜维所做的就是这样。——
但是,这里的关键点在于,要首先确保汉中这个基地的安全。
也就是要有张有驰,有攻有防,
你姜维驻守沓中,全然一副进攻的态势;但是,你的背后汉中,可是要全力防守的啊!
可是,事实上,姜维对于汉中却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这一重大失误,后人众说纷纭,虽然也有个别人可能是基于对姜维人品的仰慕等等原因而为姜维百般辩解,但是,大多数的人还是对姜维的这种不量敌我,异想天开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甚至怀疑姜维在战略思想上的能力和实战的能力(实战上屡屡败于邓艾),从姜维历次北伐可以看出,即使在魏国东部发生重大战役,关中兵力空虚的情况下,姜维也是对自己的老对手魏国老将邓艾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机会白白溜走,如果姜维足够聪明的话,就应该审时度势,按兵息甲,“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如果这样思考的话,就应该知道汉中对于蜀汉帝国是多么的重要,自己还是要把主力放置于汉中,采取固守策略,为上啊。
在司马昭“征四方兵”大举准备伐蜀的时候,姜维还逗留在沓中,而不是主动撤退至汉中,也说明了其人只知进,而不只退的狷急性格。
如今的汉中,北面天险根据姜维原来的部署,早以放弃;实际上,放弃秦岭险隘,就等于是放弃了汉中平原;而放弃了汉中平原,你姜维所在的沓中也好,汉中西部的武都、阴平等等,也都难以独立存活,成了无源之水。
而司马昭就是瞄准了蜀汉大将军的主力部队深处沓中,汉中兵力空虚的情况,避实击虚,以钟会10余万大军分三道平行南下,进入汉中。而以邓艾、诸葛续、王颀、杨欣等偏师,合围姜维主力,即便不能全歼姜维,也使其不能回救汉中。
可以说,司马昭的这一军事部署十分成功,即便达不到灭蜀目的,起码也能取得击溃姜维主力或者占领汉中平原的胜利——为自己拿回相国之位奠定基础。
计划确定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选将。
按理说,66岁的老将邓艾是伐蜀的最合适人选,此人长期以来在魏蜀前线,熟悉地形;同时,在和蜀国大将军姜维的交战中,也是胜多败少。可是,此人开始时候却是极力反对伐蜀的。——是为了养蜀自重?抑或是担心灭蜀以后功高震主?还是与蜀国有什么交易?司马昭决不能允许下属对自己的决策有丝毫的异议,不仅没有叫邓艾担任主攻,相反的,还给他派去了师篡监军。
钟会做东部主力的主帅也有障碍。虽然钟会赞成伐蜀大计,但是,毕竟钟会年轻,没有子嗣,按照法令,作为一方主帅,必须要有儿子留在中央作为人质,以免反叛;其次,钟会一直处于幕僚地位,还从未单独带领大军出征过,常言道:说的好,不一定就做的好;第三,钟会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不咋地。司马昭的夫人就多次说过钟会不可靠,王元姬当时说:“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西曹属邵悌也提出疑问,建议司马昭另派他人。司马昭却是笑着说:“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祗自灭族耳。”并且从平时钟会的为人来看,虽然这厮小时候十分机敏可爱,但是长大以后却属于是那种才掩德或者叫有才无德的人,比如他总是对人耍点小聪明,连家庭关系都处不好,《世说新语》记载:钟会是荀勖的堂舅,两人感情不睦。荀勖有一把宝剑,大约值一百万钱,常常放在母亲钟夫人那里。钟会擅长书法——爸爸太傅钟繇就是大书法家,他摹仿荀勖的字迹,写信给荀勖母亲(自己的堂妹)要那把宝剑,于是骗取到手便不再归还。荀勖知道这事是钟会干的,但却无可奈何,就一直想着报复。后来钟氏兄弟花一千万钱盖了一座住宅,刚刚建成,很精致漂亮,尚未搬过去住。荀勖极擅长绘画,便偷偷地跑到新宅门堂上画了一幅钟会爸爸钟太傅的肖像,衣冠容貌与活着时一样。钟氏兄弟进入大门,见后极度悲痛,致使这所住宅建成后便一直荒废未用。虽然是亲戚,但是,钟会和荀勖的关系却十分恶劣,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钟会不是什么厚道的人,人际关系并不怎么样。难怪有人说钟会:“(看到钟会)如观武库森森,但见矛戟在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