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命令

r \/>

�钟会接到司马昭的命令,聪明的脑袋立即想出了一个一石两鸟的好主意,他想到了卫瓘这个老狐狸,你不是两个部队的监军吗?现在邓艾出现问题,你监军的使命就是防止发生将领或者部队的叛乱,因此,当然你要去履行你的职责,具体实施逮捕邓艾的行动。

钟会找到了卫瓘,把这个想法也是命令传达给了卫瓘。——我是主将,总不能叫我亲自去逮捕邓艾吧?并且,如今邓艾并没有实际反叛,所以,你去成都实施逮捕行动,只能带着你自己的亲兵1000人!

钟会的意思是,象邓艾这样的强人,是不可能轻易就范的,即使邓艾能够轻易就范,也难保邓艾的部下不会杀掉卫瓘,如果卫瓘被杀的话,那么,仅次一条杀掉监军,就足以就此认定你邓艾叛乱,到时候,我10万大军兵临城下,杀你1万叛军易如反掌!不仅借此杀掉邓艾,也顺便把这个和我“情投意合”的讨厌监军除掉了。呵呵……

卫瓘不会不知道钟会的如意算盘,但是,又不好拒绝。如今司马昭的命令还只是密令,邓艾并不知道,因此,不可能钟会大军先期开拔到成都,那样,自然会打草惊蛇。只有拿下邓艾以后,才接管成都,并且这也的确是监军的职责,同时,钟会说,根据司马昭的命令,我是镇军将军,人家邓艾是征西将军,相互不存在隶属关系,如今,人家是太尉,我是司徒,我和人家邓艾是平级,您卫大人做为监军,您有权力,就去逮捕邓艾吧!

因此,钟会的命令不好拒绝。卫瓘只得暗暗叫苦。那不是叫我去送死吗!……

然而,卫瓘是何等样人?过去我们似乎说过,卫瓘(220-291),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北)。今年他已经44岁了,卫瓘小的时候就聪明过人,长大以后,以善于观察别人而著称,他的孙子卫玠(世说新语上说被“看杀”的那个美男子)五岁时,卫瓘就断定这孩子将来极有出息,并感叹:“这孩子与众不同,可惜我老了,不能看到他长大的样子了。”后来身在朝廷,唯独他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世说新语》还记载一个卫伯玉奇乐广的故事:卫伯玉担任尚书令时,看见乐广在与洛阳的名士们清谈,认为乐广很有奇才,对他说:“自从过去那些善于清言的人去世以来,我常常担心这些精妙的言论将要断绝,不想现在却又从您这里听到了这些话!”于是命令自己的子侄后辈去拜访乐广,并且说:“这个人,就好像人中的水和镜一样,见到他如同拨开云雾而见到了青天。”(人之水镜也),以水的清明比喻人物的明鉴爽朗。

这个难题同样难不倒智慧的卫瓘。他当即带领自己的亲兵,就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趁着夜色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成都城外。他向全城的邓艾官兵发布命令:我奉命来逮捕邓艾父子,其余的将官没你们的事,如果现在就来我这里报到,还一样地要受到封赏,胆敢不出来报到的,将要诛灭你们在洛阳的三族!等到鸡鸣天还未明的时候,邓艾的全部手下将领都离开了各自统领的部队,集体来到卫瓘的城外驻地报到来了。估计是年夜饭喝得多了,只有邓艾父子还在自己的帐中睡大觉(竟然没人报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邓艾在军中并不十分得人心)。卫瓘一一安抚了全部的将领,等到天明,打开了成都大门,卫瓘乘上使者的车子,一直来到邓艾的住所,在床上把邓艾父子拿下,装入了囚车。

夜里懵懵懂懂的将领们,当真的看到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最高统帅被捕,装入囚车北去的时候,军人们那种因为长期的集体生活而产生的友情突然间爆发了出来。

他们吵嚷着朝廷的不公,群情激愤,场面随时有失控的可能!甚至有人已经回营带兵来要劫囚车!杀使者!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卫瓘一边“真诚”地平息着将士们的愤怒,一边也替邓艾说好话,并且,当即写下奏表,把邓艾的功劳和邓艾的冤屈全部按照军人们的要求一一写明,对大家说自己一定保证向朝廷申明邓艾绝对没有谋反的事情,保证你们亲爱的太尉不会有事。

头脑简单的军人们终于被卫瓘说服了,他们相信了他,一一和他们的主帅含泪道别。

如果此时的邓艾发一言,将立刻使得卫瓘的劝说化为乌有,但是,邓艾也坚信,自己没有反叛,回到洛阳,一切都会大白,因此,他和自己的儿子被卫瓘押着,等待着钟会的到来。

那么,为什么邓艾不辩解呢?上面说的自己心底无私坚信无罪的动因以外;另外可能还有自己口吃,也说不过卫瓘吧;那么,就此谋反吗?根据《晋书,唐彬传》的记载,邓艾死后,司马昭担心西北边境邓艾的老部下们会发生骚乱,就派相府铠曹属唐彬去暗访,结果唐彬回报:“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愿无以为虑。”——总之,一句话,邓艾有很多的性格缺陷,比如,对下属无恩;自以为是等等,到他出事以后,根本没人真心帮助他。回过头来看,那些个手下将领企图劫持邓艾的举动也不过是一时之气的莽撞之举罢了,真的邓艾要号召大家去谋反,估计没几个人听他的,这一点,似乎邓艾本人也十分清楚。

就在卫瓘完成了使命以后,正月十五日,钟会率领大军抵达成都,派军押解邓艾前往京师(首都洛阳)。钟会心中最畏惧的,只有邓艾一人;邓艾父子既被排除,近20万庞大的远征军和蜀汉降兵完全落到自己掌握之中,邓艾那点兵马,即使想动弹也无可奈何,于是,钟会派兵押解着邓艾父子,踏上了漫漫得不归之路,而此时的钟会,却后来居上,声威震慑西土(四川省),遂决心叛变。

钟会早就计划好了:他打算命姜维率五万人当先锋,从褒斜谷出击,自己率主力继进;占领长安后,骑兵从陆路,步兵从水路——由渭水进入黄河;计算五天时间,就能抵达孟津(河南省孟津县东黄河渡口)。然后,步骑兵在首都洛阳城下会师,一夕之间,就可推翻以司马昭为首的中央政府,平定天下。

然而,一个意外的情况,打乱了钟会从容布兵的计划……

钟会谋反(1)

钟会为什么要反?按道理说,司马昭待钟会不薄,即使是司马昭也对钟会是否要反持怀疑态度,司马昭肯定想到他们过去多么美好的相处生活。《世说新语,排调》记载: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意思是:司马昭和陈骞、陈泰同乘一辆车子,路过钟会门前时,他们呼唤钟会上来,喊罢就丢下他驾车跑了(完全是逗钟会玩呢)。等钟会出来时,他们已经走远了。钟会紧赶慢赶地赶到后,他们嘲笑钟会说:“和人约好了出行,为什么那么慢呢?看见你在远处也不追上来?(“遥遥不至”的遥遥是调侃钟会,因为钟会的父亲钟繇,“繇“与“遥”同音)钟会答道:“我矫然出众,懿美丰盈,何必要和你们同群。“(陈骞的父亲陈矫,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钟会反过来调侃他们三个……)司马昭又问道:“皋繇是什么样的人?”钟会答道:“他前不如尧、舜,下不及周、孔,不过也是当时的懿德之士。”想想完全是一副娴雅的四个名士,好朋友,他怎么会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