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我们前面零零碎碎道出的种种因素,可能钟会自己的确有自己的想法。其实作为名门望族的钟会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打击了过多的人,树立了过多的仇敌,即便是他的老子钟繇也在台阁多年,在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同时,也树立了很多的对立面。比较著名的当属钟繇、王朗两人。两人在是否恢复肉刑上的争论至今流传,三次争论王朗把钟繇骂得体无完肤,因此,双方结下梁子,势同水火。而司马昭的夫人正是王朗的孙女,钟会的得志自然不是王夫人所乐见,反过来,钟会也自然清楚,自己现今功高震主,有王夫人在,自然没好果子吃。
朝中激烈的朋党之争,也使得钟会如今骑虎难下,难以全身而退。伐蜀之前,钟会特意到自己人王戎处询问怎么办。而王戎回答:“道家有言‘为而不恃’,并非说成功难,而是保持成功更难。”暗示钟会谨防政敌在朝中的暗算。这促使钟会一举扳倒邓艾,但是,扳倒邓艾的钟会却立马认识到,自己却成为众矢之的,微寒派开始采取各种方法进行反击。
就在钟会进入成都的第二天,皇帝和司马昭的诏书和命令紧跟着送到了钟会的面前,司马昭说:“恐邓艾或不就征,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而此时的司马昭已经于12天以前的正月初四,“奉天子西征,次于长安。是时魏诸王侯悉在邺城,命从事中郎山涛行军司事,镇于邺,遣护军贾充持节、督诸军,据汉中”了。虽然此时的司马昭主要还是顺利地拿下邓艾,对钟会还是采取的防范措施,但是,做贼心虚的钟会却惊慌失措,在钟会看来,见到邓艾的司马昭会很快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自己不可能全身而退。
史料记载,会得书,惊呼所亲语之曰:“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遣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如果说钟会对于造反问题还没有完全下定决心的话,那么,司马昭的这封信就成了促使钟会决心拼死一搏的导火索。
一向思维敏捷的钟会没有耽误一刻时间,思索了一天一夜,钟会想到了刚刚死去的郭太后。第二天,钟会下令把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以及原来蜀汉的官员统统请来,说是全体官员要为太后发丧。
等到所有的人都到齐,钟会拿出自家伪造的太后诏书颁示众人,说太后遗诏要自己起兵废司马昭。
钟会一言既出,如同晴天霹雳,据《三国志,三少帝纪》曹奂传《癸巳诏书》记载:“前逆臣锺会构造反乱,聚集征行将士,劫以兵威,始吐奸谋,发言桀逆,逼胁众人,皆使下议,仓卒之际,莫不惊慑。”大家惊魂未定之际,钟会在版上第一个署名,类似今天的签字,作为凭证。而此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就在大家被姜维率领的钟会亲兵持刀包围,战战兢兢的情况下,“相国左司马夏侯和(夏侯霸弟弟)、骑士曹属朱抚时使在成都,中领军司马贾辅、郎中羊琇(大名鼎鼎的辛宪英之子)各参会军事;和、琇、抚皆抗节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词指正烈。”
这三个人坚决反对钟会。一下子钟会显得手足无措,一时间,他没有马上翻脸杀掉这三个胆敢抗命不遵的人,——而是把招来的所有将领和蜀国官员都关了起来,把统帅各个部队的将领都换成自己的亲信,同时,关闭成都所有城门,严兵看管关押的官员和将领们。但是,百密一疏,就在城门没有完全关闭之前,根据《三国志,三少帝纪》曹奂传《癸巳诏书》的记载:和羊琇同在钟会身边的中领军司马贾辅让手下的一个小将王起逃出了成都,散布流言。“辅语散将王起,说‘会奸逆凶暴,欲尽杀将士’,又云‘相国已率三十万众西行讨会’,欲以称张形势,感激众心。起出,以辅言宣语诸军,遂使将士益怀奋励。”
是杀领头的三个人?如果只杀这三人,其他人是否能老老实实的听命?
还是把所有的人都杀了?把所有的人都杀了,会不会激起大规模的兵变?
钟会一时间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他只得先把这些人暂时羁押起来,因为他需要一点点时间想出一个稳妥的解决办法。
但是,时间不等人,王业的谣言已经在城外的军营里传播,看到成都城门也关闭了,各自的主将还没回来,部队的军心开始慢慢不稳……
钟会在厚待姜维、蒋斌(蒋琬之子,驻守乐城)等人的时候,也许就已经为树置自己的亲党,利用蜀人,进而实现推翻司马昭的大业做准备了。钟会曾经对自己的长史杜预(司马昭的妹夫)说:姜维和中州的名士相比,就是诸葛诞和夏侯玄也比不过啊!对姜维的看重,这里面,既有钟会的私心,但是也应当有“惺惺相惜”的意味,来自对姜维才能和人品的敬重。
而姜维想的却不是这样。他孜孜以求的是要浑水摸鱼,趁乱让后主复国。
此时,看着被钟会关在蜀国朝堂各个部门房间里的魏国将领们,姜维偷偷地对钟会建议:把北来的所有领兵将领全部杀死,充分的理由应该是:如今司马昭已经派遣你钟会的死对头贾充领兵进入斜谷,如果这样与其交锋,估计阵前倒戈的人会不在少数。
可是,每一个领兵大将自然会有不少自己的亲随,打击面过大,势必会使得军心更加不稳,酿成哗变;并且,如果我北来诸将都被斩杀,就我一个光杆司令,你姜维真的就那么可靠吗?
就在钟会犹豫不决的时候,姜维也没闲着,他偷偷让人给刘禅带信,说,陛下,您再稍微忍耐几天,我会使得蜀国的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我不知道姜维把这样一个重大的绝密计划透露给后主做什么,有这个必要吗?是提前请功吗?你事情做成了,不需要请功,功劳自然会来,如此做法只能增加一份泄露的危险。
原来说过,历史上很多左右历史进程的大事不仅受到大人物的影响,很多时候同样也受到小人物的影响,比如入蜀的阳安关守将和江油守将等等。如今,左右事情发展的另外一个小人物登场了。
他就是丘建。一个无名小辈,原是胡烈部属,后推荐给司马昭,钟会十分喜爱,成为钟会的帐下督。
丘建似乎多多少少地知道了钟会和姜维的密谋,当他看见胡烈独自一人被押,昔日威风八面地主将如今被关押在冷冷清清的官衙之内,丘建顿起怜悯之心,他请求钟会允许一个亲兵去为胡烈取饮食。
钟会竟然答应了丘建的请求——真个是人有三昏三迷,难道城内就无饮食?既然紧闭城门,也就是为了封锁消息,一个人的嘴不是嘴,不可以传出消息?——一个人还不成,钟会也许已经打定了不杀诸将的主意,而不想把魏国诸将都得罪了,因此,他还让其它领兵将领们也都可以象胡烈那样各带一个亲兵服侍。
胡烈见到自己的亲兵,就欺骗说:“丘建已经密传消息:钟会已挖好大坑,准备好白木大棒。叫外面的士兵进来,每人赐给一顶白苦帽,拜为散将,让其打死我们,埋入坑中。”同时,为了使自己的还在城外的儿子胡渊相信,胡烈又将这些内容写成字条让亲兵带出城去,接着,一直神经紧张的其他领兵将领也让自己的亲兵出营这样传话,——估计还是胡烈让自己的亲兵先把字条传给其他人的亲兵,然后大家统一口径。一夜之间,这个谣言迅速传遍军中。
局势逐渐朝失控的方向发展。城外“士卒思归,内外骚动,人情忧惧”,这时候,钟会的亲信真的建议说干脆真把关押的牙门郡守杀光,而钟会却还是犹豫不定,后来他把“欲杀胡烈等”写在手版之上给监军卫瓘,也是想试探卫瓘的真实态度,卫瓘对此表示反对,借口上厕所,找到胡烈的一个老部下,叫其出去传播钟会造反的确切消息,回到大厅上,钟会一直逼迫卫瓘参加,两个人各自横刀膝上,一夜也没有睡。这段记载来自《晋书,卫瓘传》,作为唯一幸存的伐蜀高官,卫瓘侥幸逃生,但是,卫瓘在其间的很多作为是解释不通的。比如,钟会既然很早就想借刀杀人,利用邓艾杀掉卫瓘,可是,为什么现在还那么在乎一个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