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制度的实行,使得晋朝的公务人员没有了后顾之忧,并且以从事公务为荣,为晋王朝吸引了大批有用的人才。在高薪养廉的同时,要求各个郡、各个诸侯国的郡守和国相要3年1次下县巡察,任务是:一是,接见县级部门的官吏,查看当地的风俗好坏,规范当地的礼仪和法律,考察地方度量衡是否准确,到乡间对于老人嘘寒问暖,要亲自到百岁老人家中拜见;二是,要点检重审监狱里的犯人,详细查看当地百姓的疾苦和地方官员的得失;三是,要教导大家崇尚教化,勤于耕作,要勉励学者,勤于思考,遵守法律,不要传播学习百家中的那些个末等的学问,查看到的好学孝顺品行高尚的人,要向朝廷举荐;了解到的品行不好,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不遵守法律的,要予以制裁。四是,考评当地官吏成绩。当地的人民困苦,农业凋敝,社会治安不好,监狱的犯人又多,官场没有规矩,以下犯上,没有礼仪的,那对这个地方就要投否定票;对于官员自身的廉政尤其是对上阿谀奉承,自家莫名其妙的有钱的,要暗中观察上报。
第三件事,颁布《泰始律》,并把死刑条款抄写下来,在全国的各地驿马车站及招待官员的官舍,广为张贴,使人民周知。还是在司马昭执政的时候,就已经命令贾充、羊祜、杜预等人参考汉律、魏律开始编纂制定新的法律,其实,根据《晋书,刑法志》的记载,参与编纂的一共有14人,他们分别是:车骑将军贾充、太傅郑冲、司徒荀顗、中书监荀勖、中军将军羊祜、中护军王业、廷尉杜友、守河南尹杜预、散骑侍郎裴楷、颍川太守周雄、齐相郭颀、骑都尉成公绥、尚书郎柳轨及吏部令史荣邵等,其中杜预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工作。这14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礼法之士,如贾充、郑冲、荀顗、荀勖等;一为玄学之士,如羊祜、裴楷等。到泰始4年,这部法律终于制定完成。就是我们通常称的《晋律》。《晋律》在体例的设置、条文的安排更为合理,用词也更确切。将《魏律》的《刑名》篇分成了《刑名》和《法例》,放在首要位置,完善了《魏律》的刑法总则部分;篇目也从十八到二十篇,丰富了内容。另外,把礼制和法律进一步融合,礼的内容有的直接写成了法律条文;设立了“杂抵罪”,成为后来官当的雏形;《晋律》还第一次正确区别了律和令两个重要法律概念,把法律解释为定罪量刑为主的法典,而政令则解释为规定国家制度的法典。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晋律》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研究法制史的学者认为:西晋时期,确立律、令二分,并建立纳礼而入律令、违礼令而入律原则,这是律令制度发展的一大突破,借助“令篇”展现儒学思想。陈寅恪说:“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之儒学大族创建晋室,统制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关于西晋时期编修律令呈现儒家化一事,今日已是学界共识。是此说的代表。
《泰始律》颁布以后,据《晋书.贾充传》记载,司马炎下诏说:汉氏以来,法令严峻。故自元成之世,及建安、嘉平之间,咸欲辩章旧典,删革刑书。述作体大,历年无成。先帝愍元元之命陷于密网,亲发德音,厘正名实。……今法律既成,始班天下,刑宽禁简,足以克当先旨。——说明了晋律是崇尚刑宽禁简的儒家思想,而不是曹魏刻薄深文的法家思想。
并且杜预认为,法律不是讲道理的书,而是官吏的量刑标准,因此,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叫人一看就明白,老百姓也不容易违犯。所以,《泰始律》只有2900多条,12万多字,《隋书·刑法志》称赞它“实曰轻平,称为简易”。
法律颁布以后,司马炎还带头开始了学习法律的活动,还是让玉人裴楷在朝堂上逐条朗读,由司马炎亲自讲解。与学习法律相互配合,司马炎带领全体朝臣承包了1000亩土地,亲自耕作,——当然是姿态了,以显示重农务本;同时,大赦天下,与民更始。要知道,在前此一年,册立皇后和太子的时候,司马炎还没有大赦,可见其重视法律的程度。
后来,张斐、杜预还对《泰始律》进行了注释,张斐的叫《律解》,杜预的叫《律本》,使这部法律更加容易理解,便于操作,经过司马炎的批准,这两部注解与法律具有同等的效力,因此,《泰始律》又叫做张杜律。
第四件是,妥善处理了淮南事件。这次事件与大名鼎鼎的石苞有关,从诸葛诞叛乱以后,石苞于259年接替王基,镇守寿春,迄今十年,士马强盛。当时,在淮南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谣言,说是:宫中大马几做驴,大石压之不得舒。当时的淮北监军是一个叫王琛的人,此人是高门望族,应该不是太原王家就是琅琊王家,历来看不起石苞这样寒门出身又位高权重的人,王琛就给司马炎写密信,诬陷石苞和吴国交通。正巧当时宫中的预言家告诫司马炎说:东南方向将遭遇大的兵灾。
而此时的魏吴关系经历了短暂的和平,又恢复了往日的不来往状态。在263年司马昭平定蜀国以后,由于国内平蜀之役耗费巨大,造成公私俱竭,司马昭否定了邓艾休养一年顺势平吴的想法,主动派遣吴国降将徐绍、孙彧到吴国和好,刚刚登基的孙皓就腿搓绳,到第二年派遣光禄大夫纪陟(其子纪瞻后为司马睿重臣)等人回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等纪陟等人逗留洛阳的时候,正赶上司马昭去世,到265年的11月才回到吴国,从此魏吴两国进入和平年代,但是好景不长,知道了司马昭去世,作为和好的邻国理所应当的需要吊唁,于是孙皓在泰始2年3月又派遣了张俨、丁忠来吊唁,可是等丁忠回来却对孙皓汇报说,司马炎刚刚即位,中原防备空虚,尤其是弋阳(河南省潢川县),可以轻易袭取。”孙皓就询问文武官员的意见,镇西大将军陆凯说:“北方敌人新近吞并巴蜀,派人前来我国求和,并不是求我们援助,只是为了养精蓄锐,等待时机。敌人势力正强,而我们竟想侥幸胜利,恐怕看不到利益。”孙皓虽不出兵,但也从此跟晋王朝断绝邦交。也就是说双方仅仅和好了一年时间就又断交了,而断交的原因在于孙皓。
到了泰始4年,中原发生了大的水灾,受灾地区主要包括青州、徐州、兖州和豫州,吴主孙皓感觉是一个出兵捞取好处的好机会,准备出兵北伐。而孙皓想好兴兵的消息立刻被晋国边境将领探查,并报告给了司马炎,当时荆州州长胡烈报告了此事,而石苞也风闻孙皓的企图,开始动员部队和民工构筑工事,建设堤坝蓄水,加强防备。
石苞的一系列行动不能不引起司马炎的高度警惕,前有监军的密报,后又有你自己的行动,还有即将有吴国采取行动的消息,难道你石苞真的要和孙皓联手图谋不轨?
司马炎找到了自己的心腹羊祜,征求羊祜对这事的看法,羊祜说:根据以往的经验,吴国要入侵,每次都是东西一起出动,没有理由只在西部的荆州出兵,也许石苞也探听到了什么消息做对敌准备工作,怎么能从石苞这一点上就认定他要叛乱呢?
但是,决策人不同于参谋人,他要的是全面排除,因此,司马炎还是有点疑惑。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司马炎传石苞的二儿子当时担任尚书郎的石乔上殿问话,可是左等右等,等了好几天石乔就是没来。——司马炎对待大臣是很宽松的,平时不怎么强调纪律,估计石乔这小子那天又早退,逛街或者是和妹妹压马路去了(因为《晋书》记载石乔还有秽行……)。另外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在宫中和尚书省里讨厌石家的人根本就没有通报!
司马炎认定石苞必反。于是,命令自己的堂叔叔义阳王司马望率领大军前去淮南征讨石苞,并派遣另外一个堂叔琅琊王司马铀从山东回师寿春,并下密诏说:“石苞没有能力判断敌情,竟擅自兴筑城垒,阻遏河水,骚扰人民,予以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