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统一

这样的战役目的很明确:以羊祜率领主力大军5万进攻位于陆抗防地的东面江陵,企图牵制陆抗,使之不能西上剿灭步阐,如果陆抗胆敢弃江陵于不顾,以羊祜5万大军估计能够攻克江陵,到那时候,无疑在陆抗和吴国下游腹地插上一根钉子——按照晋国的乐观估计,陆抗是不会弃近在咫尺的江陵于不顾,而全军西上消灭步阐的;同时,徐胤舰队从四川东下牵制吴国西陵西部的建平,使之也不管东向西陵,这样以杨肇3万兵力接应步阐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战役部署到底是司马炎的策划,还是羊祜的策划,历史没有详细的记载,从《晋书武帝纪》的表述上看“遣车骑将军羊祜出江陵……”,似乎可以认定,这主意是司马炎的杰作;但是,《晋书,羊祜传》上却说,“诏祜迎阐。祜帅兵5万出江陵……”,似乎又有点羊祜自作主张的意思。不过,从中国史书历来为尊者讳的传统做法上分析,大约能够认定这一高招,可能来自司马炎的猪脑子里。

因为,这一战略思路,以一部接应步阐,一部作为疑兵,牵制对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兵力配置上来看,从一开始主题就不明确,主次不分。到底你要搞清楚此次会战的目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解救步阐。那么,既然如此,就应该分清主次,主力部队当然是羊祜所部的5万人马,理所当然地要用于主攻方向,即西陵;而如果有必要牵制陆抗的话,也只能用偏师作为疑兵,功其所必救。那么,江陵是陆抗必救的点吗?晋国朝廷想当然地这样认为,似乎江陵看似必救,但也未必。因为江陵城高池深,如果一时难以攻下,而等到陆抗消灭步阐腾出手来,那深入吴国腹地的晋军,形势十分危险了。

因此,看似晋军气势汹汹而来,但是,真正用于解救步阐的兵力,也只有杨肇的3万人马,在兵力上并不占绝对的优势。——史书没有记载杨肇究竟带了多少人马,但是,从以后司马炎呵责羊祜的诏书称羊祜拥兵8万解救步阐的话上,去除羊祜亲带的5万,剩下的3万当属杨肇所领人马,也许杨肇实际所领还不足这个数字。

慕容鲜卑

就在晋国朝廷一派优哉游哉的时候,东北地区又来了一支鲜卑部落,慕容部。——这个满了传奇的部落。

鲜卑的社会组织由落、邑、部构成。落的首领称小帅,邑的首领称帅,部的首领称大人,慕容氏本来是姓若洛,在鲜卑语中“若洛”的意思是:“富有”、“繁荣”。开始的时候,这个称呼是对部落大人的尊称,后来成为姓氏。

此时,当政的部落头领叫慕容涉归。慕容涉归的爷爷叫莫护跋(也叫若洛护跋),司马懿征讨公孙渊的时候,莫护跋立下战功,被曹魏帝国封为率义王,于是,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

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自己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为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也有有文化的慕容子孙说,是仰慕二仪之德,继承三光之荣,所以,叫慕容,似是后人的附会之说。)

莫护跋死后,儿子慕容木延继位,跟从毌丘俭讨伐高丽,立下战功,被封为左贤王。

慕容木延死后,慕容涉归继位,因保全柳城(今辽宁朝阳地区)之功,被封为鲜卑单于,随即,他将根据地从棘城(今辽宁义县)迁至辽东郡(今辽宁辽阳)之北,对中原文化十分向往。

当时在慕容部的旁边,还有一个邻居,是鲜卑宇文部。虽说号称鲜卑宇文部,但是,其实,宇文部是南匈奴的后代,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在东汉和帝年间,大将军窦宪派右校尉耿夔击破北匈奴,“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由此可以看出,在宇文部的早期,主体是匈奴后裔,他们的语言和穿着都和鲜卑人有所不同,但是,随着以后越来越多的鲜卑人依附,逐渐被鲜卑化,成为东部鲜卑的一支。根据《周书,文帝》记载,目前可考的宇文部第一代首领叫葛乌菟。后来,一个叫普回做大人的时候,在打猎时偶然拾到一颗玉玺,上刻“皇帝玺”三字,自以为是天授神权,部落的语言称天叫宇,称君主叫文,所以就自号宇文,从此宇文成了这一个部落首长的姓。普回之子宇文莫那,自阴山迁至辽西,居住于今内蒙古老哈河上游,被后来的北周尊为献侯,并奉为始祖。

是邻居,就难免有摩擦。

慕容涉归和宇文部不知为何有了仇怨。

在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10月,本来一直归顺晋朝的慕容涉归开始率军攻击晋国所属昌黎郡(今辽宁义县)。——《晋书武帝》记载为,慕容廆。《通鉴考异》已经指出,《晋书》当属于误记。个中原因,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从后来慕容廆请求晋朝帮助他出兵打击宇文部来看,慕容涉归之所以要侵扰晋国边境,大约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吧。

东北的不稳定,也引起了司马炎的注意,不过,他却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

想来想去,他终于想到了一个人——张华。

张华,字茂先,是范阳方城人(今河北涿县),从小家贫,不得不给别人牧羊为生,属于典型的寒门人士,但是张华从小就品德高尚,才华横溢。虽然如此,因为没有人引荐,所以,一直没有出仕。张华曾经写下名篇《鹪鹩赋》,通过对鸟的褒贬,表达自己对人世的看法,引起了阮籍的叹赏,称张华为王佐之才,当地的侯爷刘放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张华。晋武帝代魏以后,很多典章制度他不了解,张华对答如流。张华写的《博物志》展示了他渊博的知识和雄厚的文学功底。

从咸宁年间以来,晋朝廷都围绕着是不是伐吴、排挤不排挤齐王、废不废司马衷三件事,形成了两大派系。而张华从内心是站在任愷、庾纯等人一边的,不过,张华清楚地知道贾充们的实力,一直不敢和贾充等人正面冲突。但是,在伐吴的问题上,由于朝中只有张华一人支持杜预的伐吴意见,所以,立即招来了贾充等人的嫉恨,甚至于贾充声色俱厉地要求司马炎腰斩张华。

然而,伐吴之役竟真的胜利了,晋朝顺利的灭掉了东吴,全国实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