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番外·过渡

��\u0001\u000f��大约在司马遹5岁的时候,也就是咸宁3年吧,一次,宫中失火,司马炎带着登上楼去看,司马遹拉拉司马炎的衣角,对司马炎说,黑夜仓猝之间,不可以让灯光照见您。还有一次,司马炎带着司马遹到猪圈看猪,司马遹对司马炎说:猪养这么肥,为什么不早点杀了犒赏将士,养这里不是白浪费粮食么?司马炎很高兴,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司马遹一定会使国家兴盛,并说司马遹象自己的爷爷司马懿,于是,司马遹的名声很快传遍了天下。

司马炎这样夸“孙子”,用意昭然。

而此时的司马遹——司马炎全部的希望——才仅仅11岁,有这样一个蠢笨儿子,又有这样一个幼小的孙子,司马炎敢让这个“天下归心”的弟弟司马攸虎视眈眈地坐守洛阳吗!

看到司马炎竟然要杀人,司马攸知道这次他这个亲哥哥是铁了心要把自己赶走。

他闷闷不乐,自己的主薄丁颐不知就里,还说齐王您如何如何优秀,这次去藩国正得其所。司马攸不耐烦地淡淡回答:我对国家没什么用处的,你絮叨那么多废话干什么。

太康3年3月,司马炎又一次下诏催促司马攸上路,而此时的司马攸因为郁闷,哀怨,苦恼,气愤,已经生病了,他在病中,上书司马炎要求自己哪也不去,什么官也不做,只求司马炎让自己去为自己的妈妈王元姬守陵。——这明显是又将了司马炎一军,司马炎哪能同意?

司马攸又说自己真的病了,司马炎有点不相信,就派宫中的御医前去诊视,御医们也都是些见风使舵的主,对司马炎回报说,没病。而这边,司马攸的病情逐渐加重,司马炎还一如既往地催促上路。终于,离别的这一天到来了,司马攸虽然病重,但是,素来十分注重举止,还是象平常那样装束整洁,和司马炎举行了短暂的告别仪式,司马攸的举动让司马炎更加怀疑他是装病,等司马攸上道两天以后,就吐血死在了路上。

听到司马攸死去的消息,司马炎内疚非常,痛哭失声,旁边的冯紞说:齐王其实是名过其实的,但是天下人心都归向他,今天他自然去世,也是社稷之福。陛下何必哀痛过度呢!听这么一说,司马炎立刻不哭了。司马炎到司马攸的家中,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痛哭不已,诉说自己的爸爸被医生污蔑,司马炎杀了御医塞责。

根据《晋书·文六王传》的记载:“攸以礼自拘,鲜有过事”,可见,司马攸的确是德能勤各方面都很好的一个人,并且,根据南齐王僧虔的《论书》称:晋齐王攸书,京洛以为楷法。可知,司马攸还多才多艺,书法很不错。相比之下,司马衷更让人寒心,那么,你越是优秀,就越让司马炎不舒服,不是吗?

如今,齐王死了,朝廷上再也没有人争吵着拥戴齐王了,司马炎伤心之余,更多的是欣慰。九品中正

齐王死后,司马炎倚重两股势力。

一是皇后杨芷的爸爸杨骏一党,代表着外戚;

二是自己的叔叔司马亮,代表着宗室。司马亮此人并无特长,在关中还曾经措置无方致使胡烈被秃发树机能所杀,但是,由于他辈分最高,年龄较大,因此,作为皇室的代表,被司马炎于太康3年任命为太尉、录尚书事、领太子太傅,加侍中。

而帝国中下级官吏的选拔,还是沿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

我们过去说过,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是为了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宋書·恩幸傳序》也认为: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

但是,这是曹魏初期的事情。

因为那时的中正是以郡为基础,郡中正尚为地方士族所控制,而州里只不過进行汇总,所以,位居中央的豪門大族尚沒能进行染指。但是在曹芳以后,情形发生了变化。

而,促成这一变化的正是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本人。

据《通典》卷32记载:“晋宣帝(司马懿)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其用人甚重。”

当时的司马懿这样考虑,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拉拢朝中的大族,以达到自己夺权的最终目标。由于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等于是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九品中正制成了维护和巩固大族利益的重要工具,当时,高門士族子弟往往刚成年,就由吏部直接选拔进入仕途或者由公府辟召,起点很高;而州辟佐吏和舉秀才却成为中下級士族和吳蜀士族的主要出身门径,以至于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现象,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局面。

趙翼《廿二史劄記》称:“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据《晋书王戎传》的记载,王戎作为继山涛以后的吏部尚书,和山涛不可同日而语,“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从来没有提拔一个寒门的后进,选拔的全部是高门大族的人。

这自然引起了寒门之士的强烈不满。

早在吴平之前,出身寒门的段灼前后上书数次都被朝廷采纳,但是,就因为出身不高,升迁无望,司马炎一直还不认识这个人,段灼一气之下,洋洋洒洒给司马炎上了万言书,其中就说到:“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论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則当途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則篳门蓬户之后,安得有不陆沉者哉。”——要求司马炎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但是,就想迁徙胡人一样,这涉及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哪是那么容易办到的呢?你想让司马炎把朝廷中的大户人家都得罪完吗?

段灼等人还多少有点从自身利益说事的影子。

而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书左仆射刘毅、始平王司马玮的文学李重等上书要求废止九品中正制,就更多地从国家大局出发的意思了。司马亮和卫瓘上书说,古代都是乡举里选,人们知道虚名不可以企求,就反躬自身,砥砺名节,到了曹魏,因为天下大乱,所以才使用九品制度,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罢了。发展到现在,人们只以据位为尊贵,伤风败俗,流弊很多。现在天下统一,我们认为应该恢复古代的制度,还是一切根据当地人的评介,推举贤才。并让公卿们各自举荐贤才,这样不仅进贤的道路拓宽了,而且也激励大家竞相进贤任能,实在是个好办法啊。

刘毅也上书司马炎,他首先说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现在的考选官想高就高,想低就低,全看高兴不高兴。别人的荣耀和耻辱,操在他们手中,权力好比君王,威势超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