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问一个问题。
你是否对自己现在的工资感到满意?
这份工资与你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是否真的匹配呢?
现在,你不妨好好审视一番每月的工资单。
“啊?!居然交了这么多税?”
“这么拼死拼活地干,就这个数?”
“就凭这个工作强度和工作质量,我绝对应该挣得更多!”
…………
估计看着工资单,你的心情肯定不会平静,一定会泛起层层涟漪,它让你浮想联翩、牢骚满腹。
是啊,与你的付出真正匹配的工资,到底应该是多少呢?
或者换一种问法:工资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所谓工资,简单说,就是“让你明天也能做相同工作的钱”;往复杂里说,就是“你的劳动力再生成本”。
为了让你明天也能像昨天和今天这样工作,并保证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的一致性(即长期的、不间断的、可持续的工作状态),你将产生如下需要:
·吃饭的需要u003d平均水平的伙食费
·休息、睡眠的需要u003d平均水平的房租
·换洗衣服的需要u003d平均水平的服装费
·适度休闲、自我提升的需要u003d平均水平的休闲、学习的费用
总之,上述需求的合计金额就是你应该得到的基本工资。当然,你也可以将其理解成判断自己的工资与自身的付出是否匹配的一个标准。
显然,这份清单,或者说这个定义里,你在日常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做出的成绩并没有被考虑进去。
也许你不服气,会大声地反驳我:“你说得不对!现如今有很多公司都把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与薪酬制度结合起来了,这种情况遍地都是,屡见不鲜啊!”
可我要说:“没错,确实有不少公司在这么做。但它们归根结底还是小打小闹,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薪酬或财务状况。”
因此,对日本的企业和工薪族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的工资就是你的劳动力再生成本”。
由此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社会现象:正因为每个人吃的东西都差不多(吃着普通的东西),租的房子都差不多(住着普通的房子),穿的衣服都差不多(穿着普通的衣服),休闲和提升自我的方式都差不多(普通的休闲、学习),所以,钱完全剩不下来。
于是,每到月底或发薪日前,大家都成了“月光族”。
结论一目了然:“挣工资”与“赚钱”是两码事。也就是说,“赚钱”的说法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成立的。因为仅凭工资,你根本就赚不了,甚至有时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
换句话说,靠工资,绝大多数人都富不了,成不了有钱人,顶多就是比糊口强一点罢了。
归根结底,公司不是让员工成为有钱人的地方,而是让老板成为有钱人的地方。这一点许多人看似明白,实则糊涂。
“一个人只要在公司里、在职场中持续奋斗、努力拼搏,迟早有一天会出人头地,变成有钱人。”这句深入大多数职场人士心中的人生格言,其本质就是骗人的,完全站不住脚。
所谓“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生活在日本,如果你是一位耄耋老人,曾亲身经历过几十年前的“高度增长期”,即日本经济发展史上举世闻名的黄金期、巅峰期,你也许会认为,在那个时候的日本,仅凭上班、打工就能过上富裕的好日子。至少这个事情是可能的。可即便如此,那也仅仅是过去的好时光,而那段好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想起来,那段好日子只不过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闪电、一颗流星而已。它回不来了。
所以,该醒醒了。不摆脱上班族、打工人的身份,你大概率富不了,除非你的职业目标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高管。
坦白说,打工人的身份不破除,你甚至有可能很难幸福,即便你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很多时候,残酷的现实会让你身不由己。
我在真正悟到这个残酷的现实之前,我的人生观、职业观也和大多数人完全一样: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只要考上好大学,就能找个好工作,进个好公司;只要找个好工作,进个好公司,就能过上富裕且幸福的生活。
现在想来,这是多么可笑又可悲。
事实上,我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社会人之后,进公司没两年的工夫,便隐约觉得哪里有些不太对。
看着公司里那些有十几年、几十年工龄的前辈忙碌、疲倦乃至麻木的身影,听着他们不经意的叹息和抱怨,我意识到自己的职场观乃至人生观也许出了问题,有哪里不大对劲。
正在彷徨、迷惘之时,我与一本书相遇了。我受到极大的震撼,仿佛灵魂遭到了重击。这本书是《富爸爸穷爸爸》(罗伯特·清崎著),这是一本席卷世界的畅销书。
《富爸爸穷爸爸》里明确地写着这样的文字:工薪族每个月挣工资、花工资……是不可能从残酷的“Rat Race”[1]中脱身的。
工薪族一辈子过着胆战心惊、颤颤巍巍的日子。他们就像城市角落里觅食的老鼠,永远是黑压压一片,为了有限的食物争个你死我活。
“糟了,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我就是那群争食的老鼠里最拼命的一个啊!我简直称得上‘超级老鼠’!”
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有一种后脊发凉的感觉。
没错,你如果在公司里混得好,能升职,也许工资确实会涨不少。
不过,工资涨上去之后,你的支出也会跟着上涨。因为随着收入变多了,你提高生活品质的欲望也会增加。这就是人性。重点是,你的生活水平一旦升上去,就很难降下来,一旦降下来,人就感到痛苦。
你的支出将永远与收入成正比。注意,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它意味着,即便你从职场小白熬成了职场老油条,乃至职场大咖,你依然会是一个“月光族”。每到月底或发薪日前,你的手头依然剩不下多少钱。你的手头如此,银行户头亦如此。
不信的话,你就去问问公司里的前辈和你的上司,看看他们怎么说。
结论就是:无论你的职位和收入有多高,手头和银行户头都没有太多余额,这便意味着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富起来,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钱人。
说到底,你还是没钱。
总体来看,如今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任何金融资产的人或家庭越来越多。
根据日本金融广报中央委员会2016年的数据,在日本,超过三成的两人以上家庭、近五成的单人家庭都没有任何储蓄。
这真的是一个惊人的事实。更惊人的是,现在这种情况并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且依然在逐渐恶化中。
在“没有储蓄”的调查对象中,“完全无收入”的家庭最多,其次是“年收入少于300万日元”的低收入家庭。这种现象可以理解,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收入或低收入的人确实存钱不易。
问题在于,某些特殊的数据其背后蕴含着深意。
“年收入1000万~1200万日元”的家庭中,居然有超两成的家庭没有任何储蓄;即便年收入远超1200万日元的家庭中,也有8.7%的家庭称自己“完全零储蓄”。[2]
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意味着你即便收入高,只要你的收入与支出[3]成正比,你就不可能让钱留下来,不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钱人。
所以,请你现在务必严肃地问问自己:
第一,仅凭我手头上的这些钱,是否真的能够让我与我的家庭拥有一个光明、幸福的未来?
第二,仅凭我的工资,是否能够让自己退休后也能幸福地、没有任何不安全感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
第三,我的实际工资到底是多少,有多少被“苛捐杂税”侵蚀掉了?对实际工资,我是否真的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四,我每个月挣的工资里,到底有多少是能自由支配的钱,即有多少是完全由自己说了算的钱?
为了你自己和你的家庭的未来,对上述问题,请务必认真思考、认真作答。千万别自己骗自己,给自己灌那些好听却没用的鸡汤。
请你面对现实。
没错,为了做个有钱人,你首先要学会面对现实。别管现实多无聊、多枯燥,或者多尴尬、多残酷,别逃避,面对它!
因为这是有钱人之旅的开始。这是必由之路。
注释
[1] 英语常用语,即激烈而无情的社会生存竞争。——译者注
[2] 上述调查对象均为有两人以上家庭成员的家庭。——译者注
[3] 这里特指维持生活品质的支出,与投资、经商领域的支出无关。——译者注
说一个严峻的事实。
2019年5月10日,日本财务省发表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在该财政年度结束时(2019年3月底),日本的国债、借款以及政府短期证券等国家负债的余额总计达1103兆3543亿日元之巨!
这个数字与2018年年底(12月末)的数字相比,增加了2兆8278亿日元,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
按照日本总务省给出的日本人口动态数据(1亿2623万人,此为截至2019年4月1日的数据),做个简单的计算就能得出如下结论:如果将这些国家的债务分摊到每个人的头上,现如今的日本国民每人的负债金额将是874万日元左右。
可另外,你知道日本每年的税收总收入是多少吗?
说出来恐怕你都不信,只有区区63.5兆日元!
这就意味着,即便日本各级政府每年把所有税收收入全部拿来还债,放弃一切支出,这笔债也得还上近20年之久!
当然,这仅仅是假设,不可能成为现实,否则所有社会公共服务将全部停摆,这个国家也就完蛋了。
问题在于,这1103兆日元的欠债,每年光利息就高达8万亿日元,8万亿日元啊!
不只如此,为了还债(其实很大程度上只够还利息),为了过日子(维持正常的国家运转),日本政府每年还得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应付各种财政支出(如国民养老金、全民医保等各种福利金,以及幼儿园免费入学的政府补贴等开支)。由此,日本政府每年还要发行30多万亿日元的新债券,不断地增加已堆积如山,呈天文数字的国债余额规模。
日本政府已欠了一屁股债,几近老赖的状态。这笔债在理论上几乎已不可能还清,所以它现在是一副“虱子多了不咬人,债务多了不压身”的架势。
这就是现状。现实很残酷,可现实就是现实,容不得你无视和矫饰。
日本社会的高福利其实都是假象。这些看似优渥、慷慨的福利都是日本老百姓用自己的血汗钱买的单,根本就不是体制的恩赐。买单的途径是税收或借款。不断增加的税收或借款事实上是对民众财富的压榨和掠夺。
根据财务省出具的资料,如果将日本的一般会计预算(以2018年为例)比喻成一个月收入30万日元的普通家庭,那么家庭每个月的生活支出已超过了收入,达到38万日元!
这就意味着巨大的亏空,这个亏空只能靠借钱弥补。因此,为了还债,为了生活,这个家庭每个月还得再借8万日元才能勉强维持下去。
这种情况应该怎么理解?
按照经济学或会计学的一般理论,这种情况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破产。
换言之,如果不对这个家庭的财务状况进行彻底整改,即便父母辈可以勉强熬过去,子女辈也大概率难逃破产的厄运。
关于“我们的国家很危险,正站在悬崖边上”的说法绝不是耸人听闻。
遗憾的是,上述数据全部都是国家公开发表的数据,政府并没有做任何隐瞒,可是真正关心和知晓这一事实的人,在当今日本屈指可数。
那些对国家负债有所感知的人,大多数也完全没有意识到债务的总规模居然会达到这样一种程度。
总之,说现在的日本国民对于自己以及国家的现状总体上处于一种无知或半无知的状态,应该不算太夸张。
这一事实本身的意义更为重大。
这一现象意味着,有太多的人对“危机”二字完全无感。明明一辆疾驰的火车是奔着悬崖而去,人们却争先恐后地挤上火车,以为自己要去的地方是天堂……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人的集体危机意识居然会浅薄至此呢?
恐怕大多数日本人是这么想的: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绝无可能破产。
这就是日本人的过度自信。
我认为有必要帮日本人认清现实。
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
前几年的欧债危机发生时,想必每个人都知道席卷希腊、塞浦路斯等国的银行挤兑潮吧?
其实,日本也发生过这种事——封锁储户的银行存款。
这件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1946年。
你想,储户连自己的存款都取不出来了,这种情况难道还不能被称为财政破产吗?
更何况和那个时候相比,今天的日本,国家债务余额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已经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当然,我知道你想说什么。
“此一时彼一时。1946年的日本是什么状态?二战刚结束,日本疮痍满目,百废待兴。那时的日本怎么能和现在比?现在的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全球一流的老牌发达国家,拥有无与伦比的实力!这么牛的国家怎么可能轻易破产呢?”
但是别忘了,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大概率会再发生一次。至少,你不能轻易认为“发生过一次的事情不会发生第二次”。这种看法太草率了。
日本的国家负债如此严重,政府不得不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应付债务。而在税收收入整体上长期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政府又能如何应对不断膨胀、屡创新高的债务呢?
简单。印钞票就行。政府通过大肆印钞引导日元贬值,诱发物价上涨,降低货币购买力。货币的价值下降,钱不值钱了,也就意味着债务规模的削减。
如此一来,这个问题便解决了。换言之,这就等于日本百姓的钱无声无息地流进了政府的腰包里。
坦白说,我能理解政府的做法。政府确实没招了,只能从能下手的地方下手,能捞钱的地方捞钱,这也完全可以理解。
重点是,这个最易下手的对象就是广大工薪族。这些人的付出支撑了国家庞大的债务。而这大部分债务,恐怕一万年也还不完……
可悲的是,他们却不自知。何止不自知,他们在未来完全没有偿还保证的前提下,还在不断地被榨取和剥夺着……
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亦如此……工薪族将一直工作到无法继续被榨取、被剥夺为止。
国家的债务之旅已经走上单行道,不可能走回头路了。
所以,就在现在,你必须从那条即将沉没的船上逃出来。
自己的命运,自己守护。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救世主只能是你自己。
在人口减少、少子化和高龄化现象愈演愈烈的日本,人们时常会听到和年金有关的各种新闻。
针对年金问题,以厚生劳动省[1]公布的年龄别数据为基础,学习院大学的铃木亘教授试算出了一组数据,供大家参考。
据厚生年金的一般收支状况(即养老金获得额与支出额的对比)计算,截至2018年度,“关于年金,多大岁数的人能占到便宜,多大岁数的人会吃亏”将遵循如下规律:
70岁:3090万日元的浮盈(占便宜,以下同);
65岁:1770万日元的浮盈;
60岁:750万日元的浮盈;
55岁:170万日元的浮盈;
50岁:340万日元的浮亏(吃亏,以下同);
45岁:800万日元的浮亏;
40岁:1220万日元的浮亏;
35岁:1590万日元的浮亏;
30岁:1890万日元的浮亏;
25岁:2120万日元的浮亏;
20岁:2280万日元的浮亏;
15岁:2340万日元的浮亏;
10岁:2360万日元的浮亏。
看见没有,年金这个东西,能让人占到便宜的最低年龄是55岁。换言之,到不了这个岁数的人其实都在吃亏。年纪越小,吃亏越多。
特别是对40岁以下的人来说,这个浮亏的数额还不小,都在1000万日元以上。
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假设有一天,日本的年金体系由于不堪重负而彻底崩溃,那么,谁的损失最大?
结论不言自明。
不要天真地以为这种假设是杞人忧天。要知道,日本的年金制度发端于半个多世纪前的1961年,而那时的日本,平均十一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十一个上班族缴纳一个老人的养老金)。但是现在呢,这组数据变成两三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
重点是,情况还在持续恶化。据说到2030年,日本将变成平均一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的社会。这将会是一个重要拐点。越过这个拐点之后会发生什么,不用我说,你也能猜得出来。
别忘了,日本是世界上人口最长寿的国家,而且国民平均预期寿命还在不断地增长。换言之,1961年的平均养老期[2]如果按5年左右来算的话,现在这个数据已经变成了10年,到2030年会变成20年!
当然,你也许会说:这种算法不对!老年人的养老金都是自己在几十年的打工生涯中一点点地付出、一点点地积累下来的。所以他们是自己养活自己,怎么能说是年轻人在养活他们呢?
你说到重点了。
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养老金资金池的经营问题。
众所周知,日本养老金资金池的运营已经举步维艰了。为了改变这一艰难局面,日本政府已经大幅提升了公共年金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比率。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底,在其全部投资中,公共年金基金投资日本企业股票所占的比率,已经从2013年的14.6%大幅提升至23%;对外资企业股票投资的比率,也从12%提升到22%,剧增了10个百分点。
重点是,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加强或者说恶化之中。
换言之,现在日本人缴纳的年金,已经有近一半被投到股市里。未来,这个比例只会更高,不会更低。
我们知道,股票市场是公认的高风险高回报的地方。你想多赚钱,就要承担更高的风险。
问题是,放眼全世界,将国家年金基金的近50%扔到高风险的股票市场里试水,干如此冒险的事,除了日本,你找不出第二个国家。(该数据截至2015年10月。)
作为一个普通的日本打工人,你难道不觉得后脊梁发凉吗?
日本人的寿命越来越长。
现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据说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
据专家估算,到2053年,日本总人口将跌至1亿人以下。
尽管随着人口总数的减少,日本高龄者的绝对人数在2042年以后也会逐渐减少,但这一人群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将依然缓慢上升,看不到拐点。
重点是,在老人群体中,独居老人的数量与比率也在急剧增加。因为养老设施的匮乏(而且是动态匮乏。它意味着即便政府不断建设新的养老设施,也赶不上需求增加的速度)和人手不足的限制,现在的日本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无法进入正规设施养老,出现了大批所谓的“养老难民”。这一越发严重的问题经电视、杂志等媒体的密集报道,在日本社会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所以,现在不妨认真地想一想:当你也老了,在你65岁到85岁的老年生涯中,在人生旅程的最后20年里,手头到底有多少钱才能让你安心终老,不会有任何后顾之忧?
如果那时你还有一个老伴,老两口一年的花销到底有多大?
饮食费、房租、水电费、医疗费(医保自费部分)、娱乐休闲费,以及其他生活费用(比如你还有啃老的子女需要接济和年迈的双亲需要照顾),等等,零七碎八加在一起,这笔钱绝对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问题在于,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数目会远超当初的想象,人们完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这才是真正的重点。
以上仅仅是一年的数目,把这个数乘20,会是一种什么情况,你能够想象吗?
前面说过,二战后的日本曾经有过一段好时光。在当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也就是日本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期、巅峰期,仅凭退休金就能搞定房贷,就能满足无忧终老所需要的基本支出,这样的事情也许确实发生过。
然而时过境迁,现如今的日本,有几个人能拿到这样的退休金?如果拿不到,你就只能继续打工人的生涯,可是七老八十的你还有多少气力与精力能够让自己持续奋战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一线,去与那些比你年轻几十岁的人争抢饭碗,进行残酷的鼠群竞赛呢?
所以,“底层老人”“老后破产”这样的词才会逐渐开始流行,想必你也没少听过此类说法。
事实很残酷,可这确实是事实。至少现在,你应该没有绝对的自信,认为自己的老后人生能完美地规避这一点。
因此,你必须有危机感,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想点什么、做点什么。
那么,知道了这些令人不快的数据之后,你到底需要怎么想、怎么做呢?
显然,抱怨既显得没出息,也没有用。政府已经竭尽全力。有些事无法避免,由不得人。
与这种充满负面情绪的思维和行为相比,真正有出息也有用的做法是,从现在开始制订出一套周密可行的计划,然后拿出切实的行动去亲手创造自己的“老后无忧”资金。
没错,无论你现在多大年龄,哪怕已经快到退休年龄,你只要不再踌躇,从现在开始行动,便不会太晚,至少还有一线机会。
记住,不要抱怨任何人。你抱怨的瞬间已经意味着你将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他人。这种托付心理和行为本身就极其危险。
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想改变命运,我们只能靠自己。我们务必要做自己的主人,用自己的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改变命运的走向。
人的命运就是从两个词开始的,一个是“相信”,一个是“行动”。
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做到:看破世道的本质,拿出切实的对策,用自己的手去抓住本应属于自己的幸福。
注释
[1] 厚生劳动省是日本中央省厅之一,相当于福利部、卫生部、劳动部的综合体。——编者注
[2] 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年数。——译者注
我承认,在前面的章节中,没少说略显冷酷的话。
我也不想这样,可现状就摆在那里,容不得你自己骗自己。
我希望这些事实对你能起到一些教育的作用。
果能如此,我心甚慰。
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第一,你的工资只是“你的劳动力再生成本”。往极端里说,它仅仅是被日本的“苛捐杂税”榨取后残留下来的碎屑而已。
第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日本经济常年低迷,长期处在“准危机”的边缘,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债台高筑。无奈之下,政府唯一能选择的手段就是不择手段地对你征税了。
第三,在人口不断减少、少子化和高龄化愈演愈烈的日本,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底层老人”和“老后破产”现象。
面对这些现实,你得知这些真相之后,是怎么想的?今后准备怎么做?
因为想了也是白想或者做了也是白做,你准备继续像从前那样忍受和妥协下去,直至人生的终点吗?
问题是,你如果仅仅以打工人、上班族的身份继续置身于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任由自己随波逐流,面对人生道路上潜伏着的无数生存危机,你真的有信心战胜它或者仅仅是全身而退吗?
在直面现实的基础上,你付出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改变未来,这才是唯一靠谱的做法。
为实现这一目的,你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打破那些你曾深信不疑的与金钱和人生有关的旧常识,形成更为务实的新常识――能为你真正带来财富和幸福的常识。
这件事也许确实需要一点冒险精神。不过,人生就是这样,有挑战就有风险。但也只有发起挑战这一条路能真正给人生带来一个质变的机会。否则,我们只能碌碌无为或者坐以待毙。
我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绝佳的参照物。
犹记得24岁那年,我读了那本《富爸爸穷爸爸》之后,内心有了受到剧烈冲击后的鲜活感觉。以此为契机,我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命中的贵人,并彻底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我先是进入那位导师开办的“创业塾”(创业讲习班)学习,然后将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三年。在那三年中,我一边做着普通的上班族,一边利用周末的时间听课、实践,在自主创业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坦白说,我当时所在的那家公司是一个颇具实力、很有名气的大公司,如果一直待在那里,估计用不了多久,我也能混上个一官半职,当个处长、科长什么的。对普通上班族来说,我当时所处的位置是相当令人艳羡的。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会那么毅然决然地离开呢?原因很简单,我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每当公司午休的时候,部门里的科长、处长总会聚到一起唠唠家常,发发公司的牢骚。这样的牢骚无非是加班太多,完全没有私人时间;升职后工作量陡增,可薪水却几乎没怎么涨……
他们虽然牢骚满腹,可除了忍耐和妥协之外,别无他法。日子只能这么过下去,不可能有任何改变。
说实话,公司的上司平时没少关照我,我很感激,也很尊重他们。只不过,听多了他们的牢骚,见多了他们的现实,我已经暗下决心:自己的未来绝不能和他们一样!
于是,我离开了那家公司,将命运牢牢地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后来,我听说那家公司几年前差点破产,最终被一家外资企业收购了。新的管理团队对公司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造。大量员工失业,其中不乏与我同时入职的老员工。还有几个当年的老同事、老上司好不容易买了房,可薪水被大幅削减,再也负担不起房贷,不得不断供,丢掉了自己的房子。同病相怜的他们只好天天下班后聚到一起借酒消愁,自知对现实毫无办法。
…………
这就是一家上市的世界知名的大企业赤裸裸的现实。
我越发坚定了一个信念:人生充满了未知数,忍耐和妥协是要不得的,一个人会被人生无数的未知击垮。所以,勇于挑战才是唯一正确的人生观。
我几乎每一天都会为当年选择了充满挑战的人生而倍感欣慰与自豪。
那么,你又准备怎么做呢?
勇敢地面对你一直笃信的那些常识,是无法回避的第一步。
在下一章,我们将从“常识”这两个字出发,一起找一找改变人生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