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能赚一个亿的人,其工作方法是什么?

THREE

自从步入社会,你是否曾经认真计算过自己的时薪(小时工资)?

如果我没猜错,你恐怕关心的只是月薪,从未想过时薪是怎么回事。

既然如此,你不妨和我一起算算一个打工人真实的时薪。这件事很有意义,因为它和一个人的工作方式有关。

首先,第一个问题:你平常每天用于工作的时间是多少?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用于工作的时间”而不是“工作时间”。这就意味着,从你早上走出家门去上班,到晚上下班后走进家门,包括挤公交、地铁的时间,路上塞车的时间,处理交通事故的时间,等等,这个完整过程所消耗的时间总量是多少。换言之,这段时间完全被上班这件事所占用,不是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必须全部被考虑在内。

第二个问题:你每个月大概要上几天班?

第三个问题:你每个月能拿到手的工资,即税后净收入大概有多少?

月收入÷总时间u003d时薪。也就是说,把上述问题一和问题二的答案相乘,然后再除问题三的答案,就是你现在得到的时薪。

顺便说一句,在几年前当打工人时,我还真的尝试过计算时薪。

那时的我每天早上6点半出门,7点到公司,工作到深夜12点,晚上到家时已过12点半。这就意味着,我每天用于工作的时间长达18小时之多。

我每周休息两天,每月实际出勤约23天。

18小时×23天u003d414小时

当时,我每月的税后净收入大概是20万日元,所以:

20万日元÷414小时u003d483日元

这就是我的时薪。

当这个数字摆在我面前时,我自己都惊呆了。

我犹记得当年创业导师曾说过的一句话:“收入是这个世界给予每个人的通信录,上面写满与你有关的重要信息。”

从此意义上讲,我的通信录可谓差到极点。

那么,你的通信录又如何呢?

上面记录的信息,你是否真正读懂,是否真正读过呢?

据说,年轻的职业运动员在自身的事业上升期乃至黄金期,会坚持让所属俱乐部每一年为其涨薪。之所以这样做,他并不完全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一个信号、一个证明,即他的职业生涯每年都有新长进、新成就、新价值。只有证明了这一点,他才能获得继续成长、继续提升人生价值的动力。这个事情对他们来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不记得我在当上班族的时候曾考虑过“每年都要提升自身价值,每年都要力争工资上涨”这种事。

那时的我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眼前的工作上,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有成就感。于是,我以为自己是出于真心喜欢这个工作才会每天专注于它,并享受这个专注的过程。

现在的你也许和当年的我一样,因为喜欢一份工作,因为有成就感,并很享受这份成就感,所以才会每天不知疲倦地继续着这份工作。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假设你现在就职的这家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而发不出工资,你还能继续干下去吗?你会因为喜欢,因为有成就感,所以即便没钱也心甘情愿地干吗?

无论你的回答是什么,我自己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是的”这个词的。

如果你和我不同,能够说出“是的”,哪怕是咬着牙、跺着脚说出来的,你对这份工作肯定是真爱。不过,我承认,如果拿不到钱就不工作,这确实意味着干工作就是为了钱。

“人可以纯粹为喜欢、为热爱而工作!”这句话听起来确实有些道理,不过仔细想想却会发现这种说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你还有其他副业,有其他收入来源,而且这份收入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或者你已经在银行里存下足够的钱,足以令你没有任何后顾之忧,那么你确实能对金钱不管不顾,纯粹凭着热爱去做一份工作。可问题是,你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天天饿着肚子却还在空谈喜欢与热爱,那么你大概率是在撒谎,至少是自欺欺人。

同样的道理,“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必须培养纯粹的热爱”或者“至少有可能对正在做的工作培养出纯粹的热爱”这类说教也几乎与欺骗无异。如果失去这份工作,你将彻底丢掉饭碗,只能上街要饭或者去翻垃圾箱,那么你的那份热爱就永远不可能太纯粹,永远会有钱的影子。

无论多么热爱一份工作,你也不大可能将金钱这一要素彻底切割。当然,你也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你如果一边在公司上班,一边还经营着某个生意、某项副业,有正规薪水以外的收入,那么也许你就有资格拍着胸脯对别人说:“因为在外面还有一摊自己的生意,我即便不来公司上班,也不差钱。我选择留在公司,完全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这时,你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是纯粹的,不涉及金钱,这或许还有那么一点说服力。

我偶尔会听到有人这么说:“我们公司严格禁止员工做副业。”那么,你是否曾听说过一个消息,日本政府公开奖励国民从事副业经营呢?

2018年,厚生劳动省修改了沿用多年的老版《规范就业法则》,将其中的“未经许可,不应从事其他公司的一切业务”这一条删去,改成了“所有劳动者均可在日常正规勤务时间以外(8小时以外),从事任何其他公司的业务”。

一言以蔽之:这件事是国家率先发起的。在国家的大力推广下,副业、兼职这些新形态、新事物必会成为一股不可遏止的历史潮流。

政府如此在意国民的副业和兼职,有如下四个理由:

第一,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众所周知,日本的少子化和高龄化非常严重,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日本的就业市场,造成人手不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国民、所有上班族被牢牢地拴在一家公司里动弹不得,那么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人手不足的问题只会更严重。于是,政府只能痛下决心,开始鼓励广大上班族积极从事副业和兼职,并在制度层面为其打好基础。

第二,一种增税的对策。

众所周知,日本的财政状况已极度恶化,债务堆积如山,且这种势头依然没有任何减缓的迹象。如果国民的收入不再增长,国家的税源也将越发没有保障。长期以来,政府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个问题。政府通过大力推广及奖励国民从事副业和兼职,让经济活性化、税源多元化、纳税负担轻简化,这便有利于政府拓宽税路,增加税收。人们的收入高了,负担轻了,其缴税意识也会有所提高,政府也能收到更多税款。

第三,解决年金的问题。

人们对老后的生活分外担心。这件事情已不是什么秘密。

之所以这样,与日本的少子化和高龄化以及巨额债务有关。这些因素意味着国家的养老资金池将越来越小、水位越来越低,直至彻底枯竭。换言之,“越晚退休,能够拿到手的年金便越少”已在日本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并引发极大不安。于是,日本政府通过修改法规向国民发出强烈信号:“多做副业,多挣钱,多存款,对你的老年生活大有裨益。”

人心稳定了,社会才能安定。对此,政府心知肚明。

第四,提升每一个国民的生产力,有利于强化综合国力。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个或多个副业,日本的国民将最大限度地拓宽职业经验的范围,提升职业经验的品质。国民个人的潜在生产力将得到开发与释放。个人的生产力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将提高。这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有利因素,能够切实帮助日本提升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价值。

顺便说一句,与中美两国相比,日本的创业文化处于绝对劣势,创业者的数量不足,而这一点与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有关。通过政府大力推广副业和创业,鼓励国民利用一切机会、一切闲暇时间从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日本也能出现像乔布斯或者马云这样的人。

显然,这也是政府的考虑之一。

以上四点,是政府(即国家)鼓励国民做副业的理由。其实,企业方面也有强烈的动机鼓励员工这么做。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有两方面的理由:

第一,为了避免员工的家庭生活出现窘境甚至危机。

与几十年前日本企业的全盛期不同,现在的日本企业几乎很难养活员工一辈子,也很难保障其家庭开支[1]。

这个理由有些负面,它往往存在于大型公司的生产工厂等职场中。由于企业的业绩下滑,劳动者的薪水被大幅削减,企业只能向劳动者释放“自力更生”的信息:你如果觉得只靠公司给的这点死工资生活有困难,那么不妨在8小时之外做点生意,用自己的双手保障自己的生活。

迄今为止,许多日本的大企业开始往这个思路上转型。比如日产汽车公司、三菱汽车公司、佳能公司、普利司通公司、日本电装公司、花王公司、丰田汽车公司、三菱化学公司、东芝公司、富士通公司等,都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和倡导者。

第二,为了防止优秀人才的流失。

这个理由颇为正面,它是企业主动挽留或者招揽人才的招数。

越是优秀的人才,越有可能接到各种来自公司外部的项目邀请。绕过公司直接找上门的项目,优秀人才碰到的格外多。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如果还坚持“禁止挣外快”的规矩,那么优秀人才难免萌生去意。这就会让那些更有魅力、自由度更高的企业钻空子,趁机大量撬走自己公司的优秀人才。这是典型的“人才培训学校”式的做法,等于为他人做了嫁衣:这些人才是公司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大量资源才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骨干,当其终于能为公司创收的时候却被别人挖走,岂不是当了冤大头?

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这种事情的发生都是不能容忍的,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既然如此,公司不如因势利导,顺手送个人情,允许内部的精英接一些私活,发一些外财。

不少内外资大企业开始有这个思路。Enfactory公司、才望子公司、利库路德公司、Mercari网站[2]、埃森哲咨询公司、雅虎日本公司、谷歌日本公司、CrowdWorks公司[3]、领英日本公司、软银公司、微软日本公司、蜜秀网、乐敦制药集团、尤妮佳公司、联想日本公司等,都是这方面极具代表性的企业。

Enfactory公司甚至使出了终极杀手锏,即所谓的专业禁止令——禁止员工只从事本公司内部业务。员工只做本公司内部业务意味着该员工的无能或失能,违背了公司的宗旨。

反之,公司通过鼓励员工发外财,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野心,刺激员工的欲望,培养员工的企业家精神,提高员工的创业技巧,从而高效且快速地培养卓越的人才。这对公司业务的发展也大有裨益,是典型的双赢。

该公司老板加藤健太说:“如今这年头,老板要求员工对公司忠贞不贰、鞠躬尽瘁是不现实的。你对员工提这种要求,可曾想过代价是什么?可曾想过万一出点什么事,你自己是否能够承受?

“当然,也许你会说,要求员工忠贞并不代表着公司也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员工内心会有一种期待,会这么认为——我付出了忠贞,公司要无条件地捍卫我的职业安全和生活稳定。

“这就是所谓的心灵契约。这个契约一旦被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公司内部长期培养的企业文化和起码的信任氛围将瞬间崩塌,从而令公司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遭受系统性重创。

“遗憾的是,背叛确实发生了。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时,无数日本企业大肆裁员,背叛了自己与员工的契约,彻底颠覆了旧有的日本企业体制和日企文化特质。在一片信任崩塌的哀嚎中,不少企业开始另辟蹊径,放开对员工从事副业的限制。

“显然,如今这个年代,企业已经无法继续向员工做出‘只要忠贞不贰,便可衣食无忧’的保证。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对每个员工而言,无论是人生还是职场,与其依赖他人,不如依靠自己。这是一个主动选择的时代,被动选择已无太大的空间。换言之,主动选择对每个人来说必将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顺便说一句,坦诚的态度更有利于博取员工的信任,更有利于重构与员工之间的信赖关系。当然,与从前相比,这将是一种新型信赖关系。一旦有了这种新型信赖关系,公司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都会恢复,甚至提升。不谦虚地说,这也正是本公司多年实践的成果。”

雅虎日本公司也放开了相关限制,据说从事副业的员工已有数百人之多。该公司的高管汤川高康说:“公司不可能照顾员工一辈子,能对员工担负的责任是有限的。这一点必须达成新的内部共识。从员工的角度来讲,他们也必须积累许多‘个人’经验,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而公司方面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为此创造环境。”

如此这般,世间已生巨变。

在无法预知的未来,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如果除公司薪水之外再无其他收入来源,你难道不觉得风险太大了吗?

如果“雷曼时刻[4]”“3·11”海啸这样的经济金融危机抑或自然灾害再度来袭,那么一如往常,社会经济活动将再度骤然停止,人们的收入也会再次蒙受重创,随之而来的,将是企业破产潮的再度到来……

如果此时,你自己以及家人的收入来源依然只有一个,生活支柱依然仅有一根的话,风险之大不可估量。

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

可问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人类的本性。即便经受过无数次教训,哪怕包括“雷曼时刻”与“3·11”海啸那种级别的教训,人类也始终无法挣脱惯性的力量和常识的束缚,依然不愿抑或懒得摘掉脖子上的绳索。

这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前面提到过,我的个人创业史开始于我的上班族时代。也就是说,那时的我也是一边在公司上班,一边利用周末时间做自己的生意,即所谓的周末创业模式。

坦白说,彼时,公司的就业规则我一次也没看过。我没有兴趣看,也觉得没有必要。无论那些规则上是否有禁止搞副业的条款,我都觉得无所谓,不妨碍自己正在做的事。毕竟公司的工作我一点没耽误,我利用的是自己8小时之外的时间,也就是自己可以合法使用的私人时间,因此,我不觉得周末创业这件事有任何不妥。

某天下班后,我与同事出去喝酒,借着酒劲透露了自己为了创业正在导师的私塾里学习的事,然后,我看到了同事“见到外星人”的眼光。我们之间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同事:“你说什么?自己创业?别逗了,就凭你?听我劝,哥们儿,赶紧放弃,回头是岸!你不可能成功的,别到时候连哭都来不及!”

我:“瞧你说的!哪有那么严重啊!我又没想立马辞职,只不过利用周末两天做点事罢了。没那么严重!”

同事:“是吗?你小子居然周末都不休息,还在学习,了不起!这事要是搁我身上,我绝对趴下了!你想啊,咱们天天在公司上十几小时的班,好不容易熬到了周六日,可以在家休息,那还不得赖在床上睡个昏天黑地?”

当然,我这个同事的周末生活肯定不止睡觉这一件事。除了蒙头大睡,休闲放松也少不了。但对他而言,用周末时间学习和创业,理解起来都有些困难,更别提模仿了。

再加上种种常识的束缚与影响,他看我的眼光好像看外星人一般,也便可以理解了。

说实话,包括这位同事在内,当时所有知道我利用周末创业的人,无一例外都表达了极为激烈的反对意见。坦白说,这样的意见确实曾经让我承受过极大的压力,产生过动摇的情绪。好在我没有放弃,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我实在太想用自己的双手掌控甚至改变人生了。对我来说,我除了坚持,别无选择。终于,我迎来了春暖花开的那一天,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我用自己的双手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改变了命运的走向。

那位曾经在酒桌上揶揄过我的同事现在光景如何,我不得而知。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我在前面也提到过几次,那就是我们当初一起工作的那家公司因为经营不善,濒临破产而被外资收购,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整顿,让许多员工(包括老资格员工)丢掉了饭碗。他们不得不离开为之打拼了半辈子的地方,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

但愿那位酒桌上的同事能够一切安好!

公司职员如此,那么,公务员又如何呢?

他们的情况也不乐观。曾被誉为“铁饭碗”“金饭碗”的公务员岗位,如今也没有那么安稳了。政府财源不足,赤字高企,债务堆积如山,让公务员不再可能继续憧憬一个永远安全、安稳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此背景下,解禁副业、兼职,让劳动者增加收入来源以弥补社会保障费的不足,已是一种时代潮流。政府机构的公务员岗位也不可能免遭冲击,成为唯一的例外。

换言之,无论是民间公司的员工,还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如果不开放他们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渠道,他们未来将无法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准。这一点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事实上,按照目前的规则,公务员做副业和兼职,相关明文规定的条款也只是限制而已,并没有出现“禁止”的字眼。

我估计,即便有限制,它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被取消。

这是大势所趋。而那个时候,你将面临的问题是:想发点外财,你有那个技术和环境吗?你有那个本事吗?

注释

[1] 日本女性婚后大多会辞职,专心当家庭主妇。此时,日本男性上班族要用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全家。——译者注

[2] 日本二手交易网站。中文名为煤炉。——编者注

[3] 日本大型众包平台。——编者注

[4] 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事件被公众认为是引发2008年次贷危机的导火索。——译者注

“中野君,你未来的愿景是什么?”

这是初见创业导师时,我被导师问到的第一个问题。

当时的我不假思索:“在目前的公司努力拼搏,出人头地,涨薪升职!”

好一个标准答案。而这也确实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就跟绝大多数上班族一样。毕竟,这是牢不可破的职场乃至社会常识。

于是,导师又继续发问:“你说的这个是职场愿景吧?可我想知道的是你的人生愿景。你对人生有什么想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活法呢?”

这一回,我语塞了。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确实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什么“活法”,什么“人生价值”,这些晦涩的概念对当时的我来说都太陌生,甚至连考虑的动机都无法产生。

我唯一所想的就是过一个符合常识的人生:找一个好公司、一个好工作;努力打拼,尽量混个一官半职,尽量多拿点工资;在那家公司干一辈子,退休时拿到不错的养老金,安度晚年,终此一生。

除此之外,我别无其他想法。何谓人生的目的地,对我而言,这完全不会被考虑。

当你决定去旅行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是确定一个明确的目的地吗?

你要先确定去哪里,再谈其他环节,诸如怎么去(花多少钱,用什么交通工具,走什么路线),去多久,去干什么,对吗?

“从大阪出发去夏威夷的话,坐飞机去吧!”

“从大阪出发去东京的话,坐新干线去吧!”

“从家里出发去附近的便利店的话,骑自行车去吧!”

如此这般,你先决定去哪里,然后才会考虑选用何种交通工具。

那么,如果把工作视为人生之旅的交通工具,你准备乘坐这个交通工具去往哪里呢?你的目的地是哪里?你准备计划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旅程?还是说完全不管这些,你完全没有目的地,随波逐流即可,在人生的河流中随意漂泊,漂到哪里算哪里?

不要小看这一点点差别,它的意义非常之大,远超你的想象——有明确人生目标的人,和完全没有任何目标、得过且过、随意漂流的人,只需区区几年,其人生轨迹便会出现巨大分岔,其人生际遇将会有天壤之别。

这里面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能力的差别,区别只有一个:是否早就定下了人生之旅的目的地,具体而明确的目的地。

软银公司的老板孙正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如何,你要先决定你到底要爬哪座山。”

那么,你想攀爬的人生之山,到底是哪一座呢?

你先决定这件事,才有资格说其他的。

当然,你如果是一个登山素人,却想只身爬山,很有可能遭遇不测。所以,找一个职业教练或专业向导帮助你,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规避风险,披荆斩棘,最后成功登顶。

对我而言,这个教练和向导就是我的创业恩师。

他曾经这样对我说:“登山这件事有不同的阶段和步骤。通往山巅的路上有许多不同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代表着一个阶段和步骤。

“比如,‘小河漂流’项目、‘花田观赏’项目、‘攀岩闯关’项目等等。每一个项目看起来都很刺激,都很好玩,都充满魅力,令人心痒难耐、跃跃欲试。

“你只要能耐下性子,一个一个地搞定这些项目,不知不觉就会来到山顶。这就是登山这项运动的本质。

“人就怕心猿意马,总是徘徊不定。比如说,你正在做‘小河漂流’项目时,却被旁边的花田所吸引,想去玩玩‘花田观赏’;于是放下‘小河漂流’来到花田。可是玩着玩着,你又被花田旁边热火朝天的攀岩景象所吸引,便再次放弃花田,去凑攀岩的热闹……

“这就叫没常性。

“所以,常性很重要。一旦开始攀爬,你就要相信教练和向导的话,横下一条心去摆平所有的项目,坚定不移地朝着终点努力攀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你绝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

“当你终于成功登顶,彻底征服了那座大山之后,你还要再接再厉,继续去征服其他的山脉。人生就是这样。征服之旅没有尽头。”

导师的这些话被我铭记于心。依照他的教诲,我开创了自己的第一个事业。在达到年收入3000万日元之前,我一直专注于那个项目,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力。

跨过3000万日元的门槛之后,我又成立了第二家公司。直到那家公司也步入正轨,令我的年收入达到9000万日元之后,我才成立了第三家公司。第三家公司亦获得成功,让我的年收入终于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亿日元。这时,我才成立了第四家公司。

恩师说:“彻底结束一个步骤,再迈向另一个步骤;彻底登顶一座山,再爬另一座山。”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迈着坚实的步伐一路走过来的。

当然,我也遇到过不少坎坷,曾在绝望的边缘……此类心路历程与其他创业者无异。好在有导师支持我,鼓励我,向我伸出援手,我才有今天。

可即便如此,登顶之前绝不能三心二意这一点,是我成功的决定性要素。对此,我深信不疑。

这个经验对我有用,相信对你也同样有用。

你也应如此,先决定登哪座山,然后去找一个靠谱的教练和向导为你把关,带你向前;一旦迈出第一步,千万不要被路边的风景迷惑。这个时候,你不妨盯紧自己的脚尖,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无论路途多么漫长、多么枯燥,你也要持续迈步、持续攀爬。这样一路走下去,当你猛然抬头时,你会惊喜地发现终点已在眼前,你已置身山巅……重点是,你会突然感觉这个过程远不如想象中漫长,山巅是你突然到达的。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四种不同的工作方式。

罗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的“富爸爸的现金流象限”一节中写道,人们得到金钱(现金流)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据此可以把人们分在四个不同的象限。

E象限:Employee(工薪族)

S象限:Self-Employed(自营业者)

B象限:Business Owner(企业主)

I象限:Investor(投资家)

一个人到底属于哪个象限,取决于他的钱从哪里来。

受公司出勤时间束缚的上班族、挣时薪的小时工……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靠薪资过活的,所以都属于E象限,即工薪族。

我也曾是工薪族的一员,因此也曾属于E象限。

用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赚钱的小饭店老板、自由职业者、既是老板也是员工的小微公司经营者等等,都属于自营业者的范畴。

如上图所示,这里的工薪族和自营业者两个阶层,与赚钱多少无关,都位于这张现金流象限表的左侧。

看到这里,有人会想:“要成为有钱人,你必须跑到这个表格的右侧才行!”

其实不然,即便是位于表格左侧的E象限的工薪族和S象限的自营业者,你只要肯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也有成为有钱人的可能。

比如说,能挣到高薪酬的世界500强公司的高管,凭借卓越能力和超高人气赚了大钱的艺术家和职业运动员,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问题在于,这些人的财富获取方式是典型的自有时间的零售方式,即所有收入均与时间有关。当人一旦受伤或残疾,失去职业能力,时间的零售将会戛然而止,这些人就立刻没了收入。

另外,广受社会大众羡慕的高收入职业——医生和律师,也属于E或S象限。

理由很简单,他们的职业特点也是时间零售。他们无论是给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开诊所、开律师事务所,要想获取收入,他们就必须售卖自己的时间。干就挣,不干就不挣。

总之,这类人统统位于该象限表的左侧。

与之相反,人们即便自己不在现场,不坐班,甚至不工作,也能有钱赚,也能有现金流,这一部分人则位于该象限表的右侧。

一言以蔽之,这些人的生财方式是:自己不干,至少不用直接干,也有他人或某个组织、某个系统替自己干。

其中,由员工和企业内部组织为自己干的人,是B象限的“企业主”阶层;连员工和组织都不需要,完全靠钱生钱的人,是I象限的投资家阶层。

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一下不同象限所属阶层的特征。

如前所述,从公司挣薪水的人,属于这个象限。

月薪或时薪标准是一定的,你干到什么程度,就会拿到相应的薪水。这是等价交换的关系。

简单点说,如果你的时薪是1000日元,你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8小时,那么,你的月收入将是16万日元。这个钱就是你售卖自己时间的所得。以此类推,如果你的月收入是25万日元,此收入也是公司购买你个人时间的代价,你只是时薪略高而已。

E象限的人有一个特点或者说弱点,那就是,他们比较容易被他人代替。换言之,对公司而言,他们并非不可或缺的存在。

举个例子。你突然生病请假了,公司大概率不会感到为难,更不可能停摆。因为有许多人能补上你的空缺,代替你的工作。这是由大工业化生产所催生的“标准化、流程化作业模式”决定的。

E象限阶层的另一个特征是,收入存在明显的上限,即人们常说的所谓“天花板效应”。

好比NBA的球星再有钱,好莱坞的巨星再富裕,他们的财富也不可能赶得上巴菲特和马云。

明星如此,普通工薪族就更是如此。

假设你的时薪能够达到1500日元,而且你是一个工作狂,能够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不眠不休地持续工作,那么,你的年收入最终也只能达到1314万日元的程度。这个数就是你的薪水天花板,是你的能力极限值。

更何况,你也不可能以这种过激的方式工作,除非你不想活了。退一万步讲,你即便能以这种方式工作一段时间,你的身体也会很快垮掉。然后,你会住进医院或者疗养院,花大把的钱、用大把的时间恢复身体。这样一来,你不但会把赚来的钱全扔进去,闹不好还要倒贴不少钱。重点是,你荒废的时间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金钱损失。你赔了夫人又折兵,太不划算了。

E象限的人为了改变职场命运,常常会考取各种资格证书以谋取升迁的机会。换言之,他们认为只要能多搞一些证书,多取得一些资格,就能增添自己的职场筹码,进而获得职场地位和金钱方面的回报。

他们认为,手中筹码的增多可以让自己多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能够更容易跳槽到条件更好、福利更多、收入更高的公司。

这可以理解。常言道,人往高处走。向往条件更好的职场是人的本能,而在本能的驱使下奋发图强、力争上游,这件事本身并无任何不妥,甚至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

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那样,你即便去到更好的职场,抑或在原来的职场中取得更高的职位、更好的收入,你的现金流(即刨除每月的日常花销后剩下的钱,可以自由支配的钱)还是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即便成功跳槽到一家更好的公司,你依然没有跳出旧有的圈子,依然在E象限。既然如此,你的人生便不大可能发生质变,这些变化依旧是不起眼的小变化。

举个例子。由于某种原因,比如意外事故或不可抗力,你不再工作,抑或不能工作了,你手头现有的钱(现金流)能够帮助你撑多少天?你认真地想过这件事吗?

我们不妨一起计算一下。

(储蓄+源于组织的系统化收入)÷支出u003d生存时间

由于B和I象限以外的人没有“源于组织的系统化收入”,也就是不用工作也能赚到的钱,所以他们的这一项是0。

假设你的个人储蓄是200万日元,每月的固定支出是20万日元,你的生存时间将会是:

(200万日元+0)÷20万日元u003d10个月

可见,无论你的收入有多高,你只要失去了工作能力,不再能够零售自己的个人时间,那么,你的收入便会戛然而止。

“安全、安定、保障”这些词格外地受E象限阶层的偏爱。可讽刺的是,这个象限的人,恰恰最缺的也正是这些东西。

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的人,属于S象限。

这个象限的阶层与E象限有所不同。尽管他们也是靠零售自己的时间获取收入,但付出与获得的比却未必是1∶1。由于时间效率和个人能力的不同,也许付出10,能够得到20,甚至更多。

一般来说,提到自主创业,多数人都会联想到这个象限。问题在于,尽管该象限在挣钱能动性或挣钱弹性方面比E象限好很多,即该象限的人总体而言似乎比E象限的人更有钱,但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基本特质,使得该象限与E象限别无二致,那就是:干就有,不干就没有。

这是时间零售型工作模式的人都有的弱点和痛点:必须不停地工作,人才能不停地赚钱。一旦大病或天灾导致工作停止,人们就会立马失去收入,生活难以为继。

总的来说,S象限的人都是比较自我的人。他们厌倦了受雇于人时看人眼色的日子,他们渴望自由,渴望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们往往是一些拥有特殊技能的人,是真正能够凭本事吃饭的人。他们自身也非常在意这种本事和技能,总是不忘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去打磨、提升,让它们越发不可复制,直至成为自己可长期依赖的核心竞争力。

如此一来,他们与其他群体(普通人)之间的能力差距拉得越大,两者的收入差距也便越悬殊。与此同时,他们身上的那些技能也就显得越发特殊,无人能替代。既然无人替代,他们便只能亲力亲为——本质上还是时间零售,干就有,不干就没有。

这就是S象限阶层的痛点所在:即便他们想当老板,雇人给自己打工,雇来的人也作用不大。老板身上的技能太特殊了,没人能够模仿。他们即便勉强成立公司,恐怕疲于奔命的也只能是老板本人。

有人会说:“你以为人家傻啊?人家不会收徒吗?人家把自己的本事教给徒弟,然后雇徒弟给自己打工不就好了?”

我承认,收徒确实是一个路子,可这个路子风险也不小。一般来说,大家都处在S象限,一旦徒弟学会了师傅的本领,大多会有独立的倾向。这就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正因如此,该象限里的人大多不愿雇人,更不愿教人,因为这样做无异于亲手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实在是得不偿失。

于是,该象限里的人无论何时都是忙忙碌碌,无论何事都亲力亲为。他们本来想着好好拼一拼,把销售额拼上去了,多赚一点钱,就能自由一点;没想到,销售额上去之后反而更忙碌了,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反而更少。

这就是S象限的宿命。

拥有自己的公司和生意,能够享受源于组织的系统性收入的人群,属于B象限。

成立公司、拥有生意也是一件耗费时间的事。但是,人们一旦成功,与付出相比,其收益之丰厚却是指数级的。

不夸张地说,你即便付出的时间小于1,你收获的金钱也很有可能大于100。

为什么这种模式能够成立?因为B象限的人可以雇人,他们可以组织团队、召集伙伴为自己工作,运用时间与金钱的杠杆为自己服务。

举个例子。

你想到一个极佳的生意点子,或者遇到一个极好的生意机会,你会怎么做?

你大概率会尝试自己先做起来。如果能够取得初步的成功,你的“付出获得比”将是10∶30(付出的时间是10,赚取的金钱是30)。于是,你趁热打铁,将这个项目介绍给你的朋友或伙伴,让他们也参与进来,你和他们签合同,向他们收取30%的手续费或加盟费。假设你能找到20个合作伙伴,签20份合同,你的收入将是:30+30×30%×20人u003d210;即便你完全放手,不再亲力亲为,彻底当个甩手掌柜,你的收入也将是:30×30%×20人u003d180。

看见了吧,你付出的时间远小于1,甚至是0,你也能得到如此惊人的回报。这就是“源于组织的系统性收入”。

所谓杠杆原理,就是这个逻辑:以较少的投入(时间、金钱或行动)撬动极大的回报(时间、金钱或代偿)。几乎所有的有钱人都极其重视杠杆,凡事无不从杠杆最大化的角度去考虑、去行动,所以才会如此有钱。

从这个意义上讲,S象限的人由于只能孤身奋斗、零售时间,因此只能是一马力能量拥有者[1]。他们满脑袋想的都是如何提高自身技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超人。而B象限的人则不同,他们的逻辑是雇佣超人,或至少与超人合作,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团队共谋大业。这就是有无杠杆的区别。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著名的创业家、企业家亨利·福特的事迹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他的传奇人生留下了无数传说,其中有一个故事格外经典。某日,有几个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气势汹汹地闯进福特的公司,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这个人实在是太无知了!”

这位大企业家却并不生气,而是礼貌地将这几个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坐下,平静地说道:“你们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洗耳恭听,尽力作答。”

于是,那几个知识分子也没客气,七嘴八舌地开始说。

福特依旧不动声色,耐心地听着。等到那几个人发泄完,这位大企业家才不慌不忙地将手伸向桌上的电话。

他打电话给自己的得力助手,让助手回复了那些人提出的问题。待这一切结束之后,福特起身送客,并微笑着对他们说了一句话:“我的工作逻辑是,一旦公司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并不出面解决,而是雇用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的专业人士去解决。正因如此,我本人才能不被杂事所累,永葆头脑的清醒,用清醒的头脑去解决那些更重要的问题。”

企业主最重要的工作甚至唯一的工作,就是用人做事,而不是自己做事。企业主寻找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雇他们为自己工作,为公司做事。

如果仅仅是产品好、点子绝,这种程度的事情E和S象限的人也同样能做到,就显不出B象限的人的本事了。

举个经典的例子。

你问一个人:“你做出的汉堡比麦当劳的还美味吗?”

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麦当劳汉堡的配方没那么复杂,味道也没有那么不可模仿!”

只要食材对、程序对,一个人做出和麦当劳差不多乃至更胜一筹的汉堡似乎确实不是什么难事。人们对这一点很容易形成共识。

但是,你如果把问题换一下,答案就会瞬间改变。

你如果这样问:“你能做出比麦当劳还厉害的商业模式吗?”

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会语塞。大家最终的答案将是:不能。

结论一目了然:你也许能相对轻易地做出超过麦当劳品质的汉堡,不过,你几乎没有可能把自己的这个手艺复制到几亿,几十亿,几百亿个汉堡上,并将它们送到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就像麦当劳已经做到的那样。

这就是组织化和系统性商业模式的力量。

就拿曾经的世界首富,微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来说,他自己并没有制造什么了不得的商品。他的做法是,把别人的产品买下来,并以其为中心,构建一个覆盖全世界的强大系统性网络,从而达到称霸世界市场的目的。

如此这般,B象限的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无论自己在或不在,公司都能运转自如,不断产生大量现金流。为使公司保持正常运转,他们广招贤才为自己助力,无限追求杠杆最大化。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S象限的人往往会本能地排斥乃至厌恶将手中的工作交给他人(因为自认无人可以替代自己的手艺);而B象限的人则正相反,他们热衷于将自己的工作委托于他人,哪怕后者的手艺远不如自己,因为他们要的是杠杆。即便一两个人的生产力有限,几十几百乃至几千几万个有限的生产力汇聚到一起,也将产生质变,迸发出惊人的、磅礴的生产力。

B象限的人将工作交给他人去做,自己只做维护系统和组织的事。这就是思维的不同。

将金钱投向有希望的公司、项目及其他投资标的,进而获得不菲收益的人,他们属于这个象限。

换言之,通过购买资产的方式以钱生钱,是I象限阶层的基本行为特征。

顺便说一句,单纯的炒股、炒汇不属于I象限。正如罗伯特·清崎所说:“一般的炒汇和炒股,仅仅是赌博而已。”

在他的眼里,所谓投资家,必须是像沃伦·巴菲特和吉姆·罗杰斯那样的人物。他们动辄用上亿美元的资产去做真正有价值的投资。

对我个人而言,对I象限的界定源于创业导师的教诲。他曾这么说:“我认为成功晋级I象限的人需要满足如下两个条件:第一,即便遭遇不测(不可抗力),他也至少能有5000万日元的现金流;第二,他每年的净增现金流不少于3000万日元。

“与之相比,小打小闹的炒股和炒汇是上不了台面的。它不算投资,而是投机,与赌博没什么区别。

“他们每天天不亮便揉着惺忪的睡眼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盯着屏幕看一整天。他们渴了就喝口自来水,饿了就啃方便面。由于买进、卖出的最佳时机很容易错过,他们片刻不能分神。这绝对称得上重体力劳动。这种人至多能沾上S象限的边,离I象限还差得远。他们更像是劳动强度极高、劳动时间极长的个体户,和那些起早贪黑、忙碌不停的小店主没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真正的I象限的行为呢?大规模买进股票并长期持有,靠股息和分红赚钱,也就是以‘股东’的身份谋利。如果涉及不动产投资,他们一口气买下整栋楼,然后全部租出去赚取房租。显然,如果你只是买了一两套或若干套房产,你顶多算一个小康水平,离投资家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无论是股票,还是房产,投资家追求的都是规模效应和长期稳定的收益,而不是靠运气挣小钱。”

总之,炒股和炒汇更需要碰运气。与其做冒险的事,你还不如把钱省下来去学习,好好打磨自己的本领。把钱投在股票、外汇上,你还不如投给自己,投资自己的未来。

注释

[1] 意味着存在明显的能量天花板。——译者注

你追求的是什么?你想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是安定?还是自由?

《富爸爸穷爸爸》中的“富爸爸的现金流象限”这一节,对这个问题做了如下回答:E(工薪族)和S(自营业者)所属的左侧象限,其原动力很大程度上是追求安定;而B(企业主)和I(投资家)所在的右侧象限,其原动力则是追求自由。

举个例子。自营业者和企业主尽管都属于“生意人”的范畴,但他们一个在S象限(前者),一个在B象限(后者),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大:左侧象限的人,只要自己不工作,便无法产生现金流(收入);右侧象限的人则不然,即便本人不工作,照样能产生大量的现金流。

一说起创业,许多人会本能地联想到S象限。其实,在B象限创业的可能性也并不低。而后者的创业成果和前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当然,从S象限逐渐过渡到B象限是有可能的;问题在于,许多人创业,可能自始至终都无法跳脱S象限的束缚。他们最多是将一个新店发展成老字号,一直忙碌到自己七老八十,还得继续奋战在一线。由于其手艺经过几十年的打磨,已无人替代,他们越老便会越忙碌。这种案例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如果你的终极人生目标是“既有钱,又有闲”,即彻底的自由,你的创业目标从一开始便应瞄准右侧象限的顶部,也就是企业主。

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国家的九成人口,终其一生都会在现金流象限的左侧?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教授了左侧象限的活法,而对右侧象限着墨甚少,甚至完全没有涉及。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种强因果关系。

我们所处的大工业化时代,长期以来都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常识与时代背景的人生剧本。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本能地按照这套约定俗成的剧本接受基本的教育,并规划各自的人生。

从金钱的角度解读这套剧本,我们可以大体上勾勒出如下剧情,也就是大多数人的人生故事:

场景1 你从学校毕业,找了一份工作。

场景2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你多少攒了一点钱。

场景3 你从与同事(或同学)合租的、拥挤不堪的陋室中搬出来,独自租一套不大不小的房子。购买家具、电器装饰一番,装饰出一个温馨的小窝。购置新衣服、新包、新化妆品,彻底换一身行头让自己面貌一新。全款或分期付款买一辆价格适中、尺寸也适中的汽车。把自己的爱车精心打扮一番,并为其起一个昵称。

场景4 水电费、取暖费、燃气费、网费、电话费、闭路电视费、房租欠费单、信用卡催账单……各种收费(催款)单据如雪片般到来,令人肉痛、神经疼。

场景5 某日,在一个私人聚会上,你结识了一位魅力女郎(帅哥),迅速坠入爱河。经过如胶似漆的恋爱,你们最终步入婚姻殿堂,正式组织一个小家庭。

场景6 初婚的日子,你们的生活天天似蜜月一般。

场景7 你不再是单身了,你们现在是两个人了。其性质不同以往:两个人生活,可以有两个收入来源;两个人生活,可以分担生活费,减轻压力;两个人生活,可以分担房租,减少支出;两个人搭伙过日子,意味着开源节流。你们可以一起攒钱,计划着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

场景8 你们小两口跑遍了城市里的所有新楼盘,也没少看二手房,最后看上了一套还算满意的房子,于是拿出所有积蓄交齐了首付。

场景9 房奴生活正式开启。新房子需要新家具,可是你们已囊中羞涩,根本不敢奢求那些漂亮气派的高档货。就在小两口发愁的时候,聪明的商家把几句魔法般的广告词送进了你们的耳朵:“我们卖家具和电器,是‘以租代售’的方式,可以分期付款,且没有首付。每个月只需区区几百块,这些东西就归您了!绝对物超所值!”

场景10 二人大喜过望,立马签约付钱,将这些渴望已久的家当悉数搬回了家!——人生真美好!

场景11 无论是搬新家、买新车,还是买新家具、新家电,每当小家庭的建设有了新的进展时,小两口总会呼朋唤友,在家里小聚一番。

场景12 现在,两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当家庭建设越发完整,你们的一生都将与债务为伴,并在还债中度过。

场景13 人生的下一个里程碑到来了:你们有了自己的孩子。

场景14 接受过高等教育,充满敬业精神的小两口把孩子托付给保育机构后,立马奔赴公司上班。

场景15 一份安定的工作是绝对必要的,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就更有必要了。理由很简单:在日本,像这样标准的三口之家,如果男女主人连续三个月处于失业状态,几乎注定会破产。

场景16 小两口只能互相鼓励,彼此打气——一定要咬牙坚持,绝不可以丢掉工作,也不可以辞职。毕竟养孩子、还债、交各种生活费都不是一个小数目!没有收入可怎么行?!

…………

看了上述场景,你是否感到熟悉?这是你一直向往的理想剧情吗?

如果我没有猜错,你的回答大概率将是“不”。这个回答非常有意思,体现了一种深层次的矛盾和无奈:一方面,你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过这样的生活;你父母的人生也是这样。你自己从小在无意识中接受了同样的人生之路,甚至连好好思量一番的动机都从未产生过。更要命的是,你甚至从未问过自己是否喜欢这样,而这并不意味着对喜欢与否这件事你毫不在乎。恰恰相反,你真的很在乎!

你不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吗?

你不用再骗自己了。其实,你和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内心深处也无比渴望着自由和幸福。也就是说,你对E和S象限的人生其实兴趣并不大,你也想跻身B和I象限,过那种有钱又有闲的好日子。

问题在于,你很不走运,因为你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从小到大都没怎么受过与B和I象限有关的素养教育,更别提职业训练了。

换言之,我们这个世界实在是太缺乏B、I象限的职业训练,太缺乏优秀的创业导师,以及让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了。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将“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别冒险”的理念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却从未告诉他们,所谓的安稳往往意味着不断膨胀甚至伴随一生的负债。那么,安稳地还债,也算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吗?

如果你这么想,说明你的思想已被牢牢地禁锢了。

放心,你并不孤单。因为思想被禁锢的人不只有你,全人类总人口的九成以上都和你一样:人们渴望经济上的自由,但摸索之路乃至奋进之路却只限于在现金流象限表左侧的E和S象限。

遗憾的是,有钱有闲的所谓安定和自由,往往只存在于该象限表的右侧,而与左侧无缘。

说得直白点,在你现在所属的公司,老板的职责不是让你成为有钱有闲的自由人,而是让他自己成为这样的人。至于你,老板只需按照规则支付你劳动报酬即可,其他事一概与他无关。你们之间就是这样一种单纯的契约关系:老板不负责你的人生(包括你为自己定义的自由、安定和幸福),只负责你的工钱。

换言之,你想成为有钱有闲的自由人,只能靠自己。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富人和穷人最大的区别之一是,闲暇时会干什么。”

和从前相比,现在的人生活节奏更快,几乎没有闲暇时间。这一点确实是事实。

不过,我个人的建议是:既然忙碌本身无法逃避,那么,与其专注于象限左侧的忙碌,不如在左右两边一起忙。

当然,时间分配方面可以灵活一些:刚开始可能左边多一些,右边少一些。然后,逐渐减少左边的时间,增加右边的时间。最后过渡到把所有时间都分配给右边……

你只要坚持这样做,实现“成为有钱有闲的自由人”的终极梦想的可能性便会大大增加。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从24到27岁这三年中,一直都是边在公司上班,边跟着创业导师学习B象限的专业知识,边学边实践。这几年,我的忙碌兼顾了象限表的左右两边。

现在,你不妨和当年的我一样,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其一,你如果现在有一份工作,是一个标准的工薪族,那么请尽你最大的努力好好上班、好好挣钱;

其二,完成本职工作后,你如何规划和利用8小时之外的时间,将决定你的未来:是在象限左侧安稳地拼一辈子;还是在象限右侧冒险,实现真正的自由呢?

答案不言自明。问题是,你如何才能从象限的左侧跳到右侧?我个人的建议是,你不妨从B象限开始,把目标锁定在老板和生意人上。

你也许会说:“何必那么麻烦?直奔I象限不行吗?我想直接做一个投资家!”

你如果有条件,有充足的启动资金和闲暇时间,那么从一开始便瞄准I象限也未尝不可(尽管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毕竟你还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没有经历过任何现实的洗礼)。问题是,这些条件本身就是你奋斗的目标,换言之,是你的终点,而不是起点。正因为你不具备这些条件,你才要奋斗,不是吗?

你可能还是不同意,认为我说得不对,说我可以炒股啊!只要炒股,我就有可能发大财,就有一夜暴富的机会啊!这个概率你不能否认吧?

朋友,这叫投机,不叫投资。靠投机成功晋级I象限的人不是没有,但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概率无限接近于零。

事实上,一部分投机者靠投机发了大财,如某些美国的对冲基金业主。可是,人家当初能够启动的资金规模也不是你能企及的,甚至不是你能想象的。换言之,他们的投机其实已经无限接近于“投资”的境界了。

投机家如此,投资家更是如此。后者尽管终其一生都会与股票打交道,可他们的方式却不仅仅是买进卖出这么简单,更别提频繁地买进卖出了。一般来说,他们的字典里没有“炒”这个字,人家对待股票的态度是大批量买进并长期持有,靠分红赚钱。总之,人家谋求的是股东的身份,确保自己即便不在交易现场,也能获得可观而稳定的现金流。

这才叫投资家。你如果想炒股,即便发了点小财,也与投资家的境界相去甚远。你如果每天24小时被炒股这件事占得满满的,根本不可能有喘息的时间。无论是否能赚到钱,能赚到多少钱,你本质上还是一个体力劳动者,甚至是重体力劳动者。

不仅如此,更大的考验和煎熬还在后面。你炒股没赚钱还好,如果赚了钱,甚至赚了不少钱,恐怕你的闲暇时间会更少,劳动强度会更大,你会被这件事拴得更牢。换言之,你非但没机会从象限左侧跳到右侧,反而在左侧愈陷愈深,直至无法自拔。

即便有才华、有经验,绝大多数人也不具备一上来便将目标瞄准I象限的实力与资源。你还是回归现实,从B象限开始你的新规划、新人生吧!

建议大家先从B象限起步,有这样两个理由:

其一,可以培养素养,积累经验。

从结论上说,一个人只要能在B象限取得成功,再晋级I象限,成为一个优秀投资家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B象限的实践能够增加你的经验,培养你的生意感觉,而这些对成为一个职业投资家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举个例子。投资家的工作是什么?是选择。到底把钱投给谁,投给哪家企业、哪个项目,这就是投资家最重要的工作,甚至全部工作。

选择,看似简单,实则难于上青天。它既需要经验,也需要直觉,两者缺一不可。比如说:主导一家公司或一个项目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它们的商业模式靠谱吗?管理体系扎实吗?组织系统完善吗?专业知识过关吗?企业文化健全吗?发展前景可期吗?

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无比重要。哪怕是对最不起眼的地方看走眼,就有可能让你血本无归。换言之,投资家是凭眼光吃饭的,眼力不好的人根本无法在这行混。

这个时候,能帮到你的,只能是B象限的实践给予你的知识和营养了。

其二,可以让你有更多的资源与现金流去从事投资活动。

有本事在B象限成功,就意味着你独创了一门生意,并已将其纳入正常运营的轨道。这个成功赋予你的除了经验与灵感,还有相对富余的时间和现金流。面对瞬息万变的投资市场,这两样资源对I象限来说至关重要。

相比之下,E和S象限的人则被动得多。无论是时间还是现金流,都是他们最稀缺的东西,所以,任何有可能发生亏损的事物他们都不敢轻易尝试。

这就好比开车。E和S象限的人永远无法将自己的油箱加满,总是在油即将耗尽的状态下驾驶。这样的车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彻底散架,连普通的出行需求都很难满足,更别提开着它去和那些豪车车主玩赛车游戏了。

投资除了需要资本之外,还需要海量的专业知识。这些高端金融知识往往需要耗费大把的时间去学习、去掌握。当然,学费也肯定低不了。而这两样资源的获得,还得靠B象限的实践。

当然,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个逻辑永远说得通。不要说那些已成名的大家,即便是那些小有成就的投资家,他们在取得成功之前都必然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失败。

我的创业恩师在步入I象限的早期阶段也曾吃过大亏,摔过大跟头。他曾经在三天内损失了6000万日元。可见,最终取得成功的人必定对一件事心知肚明,那就是:从成功中学,所得甚少;从失败中学,所得甚多。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在失败中学习。一个人要想在失败中学习,就必须不怕失败。

当然,如果你已身处I象限,失败就意味着金钱的损失,且往往是大额损失。所以,你如果尚未储备好必要的知识与资本便贸然闯进I象限,遭受损失后,你将很难再爬起来。这种打击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此,你切勿轻易尝试。

总之,B象限是你无法绕过的路。它是学校,能教给你知识、价值观和技术;它是加油站,能赋予你充裕的现金流。

你在B象限构筑起来的生意,将是你在I象限打拼的坚强后盾。当你在I象限长本事的时候,它会助你一臂之力,让你免除后顾之忧;当你在I象限摔跟头的时候,它会把你扶起来,为你疗伤,推你上路。

这就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对你来说将是一条生命线。

让我们再捋一遍思路:无论你现在是在E象限还是S象限,你要先把目标瞄准B象限;然后把在B象限赚的钱投向I象限。

一言以蔽之,你就是做B象限与I象限的乘法题,不断地将这道题做下去,将B象限与I象限之积不断地积累下去,最后到手的就是永远的自由。

如今,左侧象限的生活已与安定无缘了。它甚至称得上险象环生。

既然如此,你起码要拿出做一点副业、兼职的智慧和勇气,勇敢地尝试新的人生方程式。

你只要敢做一点副业就行,万一做成了呢?只要做成了,万一做大了呢?只要做大了,万一能成企业主了呢?只要成企业主了,万一能成投资家了呢?

如此走下来,你的位置便会逐渐右移,从左侧象限移到右侧,直至实现人生的终极理想。

所以,还是那句话: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要想改变命运,你只能靠自己!

别误会,我并不是说你现在就应该辞职,彻底以自由身开始创业之旅。与之相反,我向来反对草率、鲁莽、有勇无谋的行事方式;向来认为创业这件事不宜孤注一掷,必须给自己留条后路;向来主张骑驴找马的创业方式。

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边上班,边创业。

你不要相信“只有背水一战的人才能创业成功”的鬼话。这不叫智慧,叫傻;也不叫决心,而叫幼稚。可以想象,这些看似悲壮实则天真的人冒冒失失地走上创业之路,能有几个笑到最后。

事实上,迄今为止,许多伟大的创业家,包括不少以牛仔精神著称的美国创业家,当初走的都是骑驴找马的路线。因为稳健,便不会慌;因为不慌,才不会在情急之下方寸大乱。这样才能增加成功率,降低失误率。

就是这个逻辑。

作为读者的你已经迈出了拥有新思维的第一步。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将重点看一看,要想成为一个生意人、一个有钱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心态、思考与行动。一如既往,我希望我的个人经历能给你带来一些有用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