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reference_book_ids":[7077501901914246175,7274904031732960311,7332320026206145598,7339781591444507710,7077501901905857573,7077501901910117384,7312746424729340937,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05873951,6883377294325320718,7340502210301660222,73397507301037865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start_container_index":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quote_content":"《本草纲目》reference_book_ids":[7077501901914246175,7274904031732960311,7332320026206145598,7339781591444507710,7077501901905857573,7077501901910117384,7312746424729340937,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05873951,6883377294325320718,7340502210301660222,73397507301037865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本草纲目》reference_book_ids":[7077501901914246175,7274904031732960311,7332320026206145598,7339781591444507710,7077501901905857573,7077501901910117384,7312746424729340937,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05873951,6883377294325320718,7340502210301660222,73397507301037865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start_container_index":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quote_content":"《本草纲目》reference_book_ids":[7077501901914246175,7274904031732960311,7332320026206145598,7339781591444507710,7077501901905857573,7077501901910117384,7312746424729340937,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05873951,6883377294325320718,7340502210301660222,7339750730103786558]}],"18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4,"start_container_index":18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quote_content":"《论语》reference_book_ids":[7107503072137448478,7329737059181005886,7077822913100991501,7337548832776916030,7077813329493756936,7345768839986023486,7322279466221177918,7332299523408022590,7337548830524591166,7317891697977855039,7000257011547900936,7314149005968018470,7340164183310224446,7337595471810006078,6867020911866809352,7316123640058088482,7077833029015571464,7337548830532979774,7311637008198143030,7071200634816449543,7302363849557019700,7309373715857296446,7077813329514728479,7340535583871077438,7339810822505385022,7311282701141543955,7330853868160420926,7316430498425736207,7349025283959180350,7320440426807168027,7294565322378447881,72552534932822456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4,"start_container_index":18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9},"quote_content":"《诫子书》reference_book_ids":[6584325241927896078]}],"8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0,"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0},"quote_content":"《钢铁是怎样炼成的》reference_book_ids":[7340116044792482878,7315356568491396096,7338366574752975934,6989851914024258574,7281536809505393675,7222920241855073319,6885615270778375176,7356883038724164670,7280462903268871208,7338335716553788478,7356885034181119038,7295704005404019774,7294563932876835877,7052268974544784397,7330845065641741374,7312284109647121443,726081146912453735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抛弃懒惰的坏习惯
懒惰是对人生的妥协,是对困难的让步。有些人为了使自己的妥协和让步显得理直气壮,总是喜欢给它们穿上看似合理的借口做成的外衣。这样,懒惰的人们的心里就会觉得平衡了一些,就减少了自己的负罪感。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借口,人们懒惰的天性便越来越强大,最终误事误己,使自己在懒惰的侵蚀下越来越没有进取心,越来越敷衍了事,不求上进。
对一个渴望取得成就、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懒惰是最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能使人丧失进取心,丧失前进的动力。一个人如果存心拖延逃避,他便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事情为什么无法完成,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
有一个人长得非常瘦削,他十分羡慕别人肌肉丰满的身材,于是下定决心,锻炼身体,还为自己制定了锻炼计划。每天跑步多少米、做俯卧撑多少个、举哑铃多少次……每一项都列得十分详细具体。在计划的最后,他还附上了一句表明自己决心的话:严格执行,违者罚掉当日用餐,绝不留情。
第二天早晨,天公不作美,大雨倾盆,他叹息着说:“今天天气这么差,没办法锻炼身体了,明天再说吧。”结果,他美美地睡了个大懒觉。
第三天早上天气不错,他在闹铃声中挣扎着起床后又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儿头疼,所以,他对自己说:“我好像生病了,应该多休息才好。锻炼的事情明天开始也不迟。”于是他又倒头大睡了。第四天,是星期天,他想,多难得啊,一个星期只有两天能够好好休息的时间啊,先让我睡个好觉吧……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天早上他都能想出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来逃避锻炼,所以,多年以后,这个人依然没能成为一个身体强壮的人。
懒惰是一种不求进取、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懒惰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活力,消极逃避,不想竞争,害怕胆怯等。
懒惰会吞噬人的心灵,相反,勤奋、积极、主动却可以挽救一个人的心灵,使一个人逐渐寻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也更加靠近成功。在这个世界上,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没有一个是懒惰者。他们总是勤劳奋斗,努力成就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阅读,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菜放到他的手边,他竟头也不抬地拿起馒头蘸着墨吃起来。当家人发现时,他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还经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后来人们把王羲之洗砚的水池称为“墨池”。
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他也被人们尊称为“书圣”。
一旦开始遇事推脱,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制造借口与托辞的专家。所以,永远都不要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只有勤奋才是打造我们人生和事业最好的工具,就像李阳说过的那样:“勤奋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要想成就人生的丰功伟绩,我们就要抛弃懒惰的坏习惯,养成勤奋的好习惯。勤奋是一种受人尊敬的美德,无论你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勤奋都会为你的人生增光添彩。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抱着这样一种想法,我的老板太苛刻了,根本不值得如此勤奋地为他工作。然而,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道理:工作时虚度光阴会伤害你的雇主,但伤害更深的是你自己。一些人花费很多精力来逃避工作,却不愿花相同的精力努力完成工作。他们以为自己骗得过老板,其实,他们愚弄的最终却是自己。
古罗马皇帝在临终时给他的后人留下了这样一句遗言:“懒惰是一种借口,勤奋工作吧。”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养成勤奋努力的好习惯
有一位老教授在退休后回忆道:“在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觉有许多在校时看起来资质一般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没有什么特殊的天分,没有什么特别的专长,有的只是安分守己的踏实性格。这些孩子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不爱出风头,默默地奉献。他们平凡无奇。但毕业后几年或十几年后,他们却带着成功的事业回来看老师,而那些原先看来可以有美好前程的孩子,却一事无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教授经过分析研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在校成绩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和踏实的性格密切相关。资质一般的人往往比较务实,比较自律,重要的是,比别人更努力、更勤奋,所以许多机会都会落在他们身上。“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一个人即使资质一般,但是如若能够养成勤奋努力的好习惯,成功之门必向他敞开。
“成功来自勤奋和努力”,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的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环境、机遇、天赋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他自身的勤奋和努力。
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跋山涉水,采集各种药材,踏破坎坷,搏击逆浪,花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终于著成《本草纲目》。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莫扎特5岁时便写出了钢琴协奏曲,被称为音乐奇才,但他从没有骄傲过,一辈子勤勤恳恳,在实践中千锤百炼,终于成为了世人敬仰的音乐家。
梅兰芳年轻时,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一双死鱼眼,灰暗、呆滞”,于是,他就养鸽子,鸽子飞时,他就一动不动地盯着,穷追不舍,直到鸽子飞下来为止,他还养金鱼,眼睛跟着金鱼转,后来,他的眼睛变得炯炯有神,成为了京剧大师。
俄国著名学者、诗人罗蒙诺索夫刚进学校学习拉丁文时,同班同学指手画脚地议论说:“看啊,一个20岁的大傻瓜来学拉丁文了。”老师的冷淡,同学的讥笑,没有让他气馁,他更加用心地听讲,刻苦地努力,最终成长为一位具有广泛才学的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俄国科学的始祖”。
勤奋努力是成功的捷径,而且是取得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戴尔·卡耐基曾说:“体力劳动需要勤奋,脑力劳动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更需要勤奋,勤奋是创造之神。”在这个世界上,那些只想凭借所谓的天赋取得成功的人终归难以取得骄人的成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人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
美国一位很有名的销售界大亨在描述自己的成长过程时这样说道:“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告诉我一个道理:当你只是坐在房子里的时候,面包和牛奶不会自动出现在你面前,你需要通过勤奋和努力去获得。”接着,他强调父亲对自己的教导: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都被父亲逼着往前跑,从未停下来等待奇迹的出现。从我上学开始,我就靠每天清晨给人送报纸来赚取零用钱,当其他的孩子还在梦乡里的时候,我就得爬起来去派报纸。
清晨的街头,有许多像我一样赚取零用钱的少年,但是他们的年纪都比我大,而且他们都有单车,可以骑着单车在街道中呼啸而过,而我却只能靠自己的双腿一家一家地送报纸。
于是在第一天派报结束后,我对父亲说:“爸爸,你得给我买辆单车,别人都是骑单车派报纸的,没有人像我一样用走的。”我父亲当时正在修理收音机,听到我这么说,父亲停了下来,用他的眼睛看着我说:“小子,你以为你只要坐在桌子前面,面包和牛奶就会自动出现吗?不,不会,所有的面包和牛奶都是靠勤奋和努力换来的。所以,如果你想要一辆单车,你也得靠你自己的劳动去换取,而不是坐在这里,等着我给你!”
我当时很不高兴,小声地嘀咕说:“可是光靠每天送报纸太慢了,我要等很久才能买到单车。”
“那你就自己想办法多赚点钱!”说完,父亲又继续修理他的收音机了。
由于得不到父亲的帮助,我只得利用周末的时间,靠给邻居们干粉刷篱笆和剪草之类的工作获得另外的一些收入。就这样,我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到最后才为自己赢来了第一辆单车。
收获成果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努力工作,迟早会得到回报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仅仅想靠自己的天赋获取优厚的待遇,那么你最终将一无所得。一家知名公司的标语牌写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话:如果你有智慧,请你贡献智慧;如果你没有智慧,请你贡献汗水;如果两样你都不贡献,请你离开公司。
鲁迅先生曾说:“伟大的事业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出现。”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因此,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获得丰厚的回报,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付出你的勤奋和努力。这是公平的游戏规则。
做事分清轻重缓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计划和行动。计划是比较容易制订的,但是若想取得成功,还要在有目的、有重点地行动,在做事的时候养成分清轻重缓急的好习惯。
分清轻重缓急的做事习惯和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有力保障。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内容,我们需要有重点、有条理地去完成,否则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这样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最后弄得自己筋疲力尽却一件事情也没有做好。
20世纪初,意大利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了80/20法则,他指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则——即80%的公司利润来自20%的重要客户,其余20%的利润则来自80%的普通客户。
美国企业家威廉·穆尔在为格利登公司销售油漆时,头一个月仅挣了160美元。此后,他仔细研究了“二八法则”,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发现他80%的收益却来自20%的客户,但是他过去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多的时间——这就是他过去失败的主要原因。于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人员,而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穆尔参透了二八法则的真意,连续九年从不放弃这一法则,这使他最终成为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董事长。
80/20法则不仅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应用广泛,它对我们个人的自身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要避免将时间和精力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而要学会抓主要矛盾。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做事分清轻重缓急是聪明人的做法,是成功人士的必然选择。只有凡事分清主次,才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求得更大的回报。
在一次员工培训课上,一位经理为员工们做了这样一个演示:他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个瓶子,向大家展示这是一个空瓶子。然后从桌子下面拿出了一把大石子,从瓶口倒下去,一边倒,一边摇,直到瓶子里再也装不下一颗石子。他问员工们:“满了吗?”
“满了。”员工们回答。
经理笑着摇摇头,然后从桌子下面拿出了一把小石子,从瓶口倒下去,一边倒,一边摇,直到瓶满为止。然后再问员工:“满了吗?”
这次只有少数人说没满。
经理从桌子下面又抓了一把沙子,从瓶口缓缓倒入,直到瓶满为止,接着又问:“满了吗?”
这次员工们齐声答道:“没满。”
经理“哈哈”大笑了起来,从桌子下面拿出了一杯水,沿瓶口缓缓倒入,直到瓶满为止。然后把装着大石子、小石子、沙子和水的瓶子举到员工们的面前,郑重地说:“这下子可真是满了。”员工们看到经理故作郑重的神色笑了起来。
经理在大家的笑声停止后问道:“谁能说说我这个实验的用意?”
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员工自信地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
经理摇摇头,说:“不,这不是我的主要用意。”然后他才揭开了谜底:“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如果开始时不先把大石子装进去,那么你就永远没机会把大石子装进去。”
员工们恍然大悟,经理是在教他们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学会安排做事情的顺序。
古人云:“事有先后,用有缓急。”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但做起事来井井有条,完成后的效果也是不同凡响。次序处理好了,不但能够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还能给自己减少许多麻烦。
当代管理学之父彼德·德鲁克说过:“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最糟糕的是什么事都做,但都只做一点,这必将一事无成。”是啊,什么事都做,不分轻重缓急,那么到最后很可能什么事都做不好,也就相当于什么都没做。不要让你的人生再在盲目的忙忙碌碌中度过,从现在开始,集中精力,先去做最重要的事情吧!
如何才能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呢?
1.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弄清这件事情是否必须去做?是否必须由我去做?对于那些非做不可的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记得提上议程;而对于那些没有必要亲历亲为的事情,则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督促和跟进即可。
2.善于削减事情,把次要的事情放在最后去做,这样你在做价值重大的事情的时候才会更加专注。
3.分清“要事”和“急事”。要事是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有价值的事,如规划、技能培训。急事是必须立即处理的事,即使你忙得焦头烂额,但电话来了,你就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工作去接听。
做时间的主人
陶渊明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机遇,时间就是竞争力。善于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做时间的主人,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石,是保证一个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基本的条件。
生活中,有些人善于利用时间,成为了时间的主人,他们往往也能比别人更多、更好地完成工作,获得更多的成就与回报;还有一些人则让时间控制了自己,自然而然地,他们也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机会,让自己的人生在无聊和落寞中度过。
两个商人去大洋彼岸出差,他们乘坐现代最快的交通工具——飞机。
因为路途遥远,就算这样也要一天一夜的时间。
刚上飞机的时候,第一个人就开始抱怨,这么长的时间真不知道该如何打发。飞机起飞后,他就显得烦躁不安,一会儿抱怨无聊,一会儿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吃点儿零食,一会儿又和邻座的人闲聊……他绞尽脑汁做一些事情来打发时间,但最终没有一件事情能让他安下心来。
这一天对他来说简直度日如年。
而第二个人完全不同:他先花半天的时间看报纸,然后吃午餐,稍作休息,接下来花两个小时听音乐,放松心情,然后花一个小时看窗外的风景,顺便思考一些问题,吃完晚餐以后和同事聊天,探讨一下这次出差的相关问题,最后他闭上眼睛休息,一觉醒来飞机已经落地。
走出飞机,第一个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终于到了。
第二个人却说:想不到这么快就到了。
有的人让等待有意义,而有的人让等待虚度。一个懂得管理时间的人总是能够很好地利用时间;一个不会管理时间的人则总是在浪费时间。而纵览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没有一个不是懂得管理时间的,他们深知: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鲁迅先生还说过:“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
我国早期的革命家邓中夏先生,在北大读书时,给自己规定了严格的学习时间,为不受人干扰,尽可能多的挤出时间来读书,他写了一个“五分钟谈话”的纸条贴在自己的书桌上,来找他的同学们看到字条后,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便会马上离开,不影响他学习。有的同学还从他那儿得到启迪,像他一样抓紧时间读书,不再虚度年华。
由此可见,大凡有大志向、大成就的人都是十分珍视时间的,也是十分善于管理时间,做时间的主人的。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都会公平地分配给你大好的时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八万六千四百秒,不多不少,就看你如何合理安排了,也许有人会在一天里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还给自己留有富余的时间去学习充电;也许有人会在一天里任时光在迟到、打游戏、聊天、发呆、自怨自艾中白白流过。学着成为时间的主人吧,你会欣喜地发现时间会对你微笑,生活会对你微笑,美好的前途会对你微笑。
现代的人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常常感到时间紧张,根本没时间来读书学习,吸收知识充实自己,而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增长却是一个人获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所以,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要善于利用时间,善于在忙碌的生活中挤时间,以利用这些时间来为自己充电,充实自己。
具备良好的自制力
所谓自制力,就是指一个人能自觉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是有思想的,因而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动。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只红狐狸,为了捕获自己的猎物——野鸭子,常常可以连续几天潜伏在冰天雪地的沼泽地,它是那样顽强,那样富有耐心,悄悄地毫无声息地贴在地上接近野鸭子。当野鸭子无意中游开了,红狐狸就用舌头舔一下嘴唇,失望地退回原处等待。为了填饱饥饿的肚子,红狐狸可以这样往返几十次。连续好几天,直到野鸭子由于一时疏忽,终于被它逮住为止。这只红狐狸是不是很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呢?实际上,这只是狐狸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猎获食物的本能。或者换个角度来说,有时候连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能控制自己,对于有思想感情的人来说是不是应该更加善于驾驭自己呢?
然而,我们却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感情和行为。比如,面对相同的事件,有的人情感、情绪发生得十分激烈,往往把事情搞到很糟糕的境地;有的人情感、情绪则发生得比较平稳,能够恰如其分地处理事情。又比如,很多人能够按照自己事先预定好的计划,一步一步地付诸行动,接近成功;有的人则比较懒散、拖拉,计划迟迟得不到执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虚度光阴。
其实,自制力强的人,往往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意志比较坚强。自制力的反面是放任,比如抽烟,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抽抽玩玩,但有的人却从来不去认真想一想为什么要抽烟,而只是盲目地听凭自己抽下去。于是一根两根,一包两包,直至成为嗜好,积习难改。
这不是从放任自己开始的吗?
如果说,放任是自制力的腐蚀剂,那么,反过来,自制力也可以成为征服放任的有效武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曾经描写到了保尔·柯察金戒烟的故事。有一次,青年们就习惯能不能改掉这个问题发生了争论。有人说:“习惯比人厉害,养成了就改不掉,抽烟就是一例。”
保尔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不然的话,岂不是十分荒唐吗?这时,有人挖苦保尔,说他吹牛,因为他明知抽烟不好但并没有戒掉。保尔沉默了一会儿,从嘴角拿下烟卷,把它揉碎,斩钉截铁地说:“我决不再抽烟了,要是一个人不能改掉坏习惯,那他就毫无价值。”从此,保尔果然把烟戒掉了。
要增强自己的自制力,就要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加强磨炼。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青年时代曾经下决心:克服一切坏的自然倾向、习惯或伙伴的诱惑。他给自己制定了一项包括十三个名目在内的道德计划,逐条实行。比如,为了矫正闲谈和说笑话的习惯,他列了“沉默”一条,要求自己做到:除非于人于己有利之言谈,否则避免琐屑的谈话。后来有一位朋友说他常常显露骄傲,于是他又把“谦逊”列入表中。他晚年撰写自传时,曾经谈起青年时代锻炼自制力的计划,认为他的成绩应归功于节制。
一位哲人曾说过:“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自制力对一个人的成功确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呢?
第一位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在被问起是如何征服世界最高峰的问题时,回答道:“我真正征服的不是一座山,而是我自己。”实际上,你也完全可以从每天去做一些并不喜欢的或原本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开始,开发出自己更强的意志力、自制力。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这就是养成自觉习惯的黄金定律。”
具体来说,你可以选择每天清晨长跑来帮助培养自己高度的自制力,也可以选择其他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如游泳、骑车、散步、瑜伽、武术等。不论你选择哪项活动,它首先必须是一件“苦差事”。其实,选择怎样的苦差事本身并不重要,坚持才是问题的关键。每天坚持做点儿自己原本不太喜欢的事情,最终会让你获得自律、毅力及信守承诺,增强自制力的。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种优秀的行为习惯。它也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菲利浦·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菲利浦·克劳士比提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最便宜、最有价值的经营之道,否则,你就势必要为一些事情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善后工作,做第二次、第三次,这些都是额外的浪费,原本都可以省略掉的。
我们在平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很忙!”可是,我们在“忙”
得奋不顾身、心力交瘁的同时,是否考虑过这种“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呢?
小瑞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广告公司担任设计人员,由于他工作努力,一年后便升任为公司的项目经理。一天,小瑞接到了一项设计任务:为公司的某一位客户设计户外灯箱广告。由于完成任务的时间非常紧,小瑞没有仔细审核广告的校样。
当设计好的广告送到客户那里,并准备安装时,客户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设计的广告中弄错了一个电话号码——服务部的电话号码被打错了一个数字。客户对此很生气。
本已疲惫不堪的小瑞一面忙不迭地向客户道歉,一面带领他的团队成员修改这个错误,忙了大半天才重新弄好。
打错一个电话号码,看起来是一个小小的错误,却给自己导致了一系列的麻烦和损失。小瑞很懊悔,如果自己能在审核样稿的时候稍微认真一点,就不至于这么手忙脚乱了。还算幸运,安装之前发现和纠正了这个错误,不然的话,造成的损失必将进一步扩大。
很多人在工作中都出现过越忙越乱的现象:刚刚把旧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循环:忙乱——错误——改错——忙乱。而这个恶性循环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便是自己不停地手忙脚乱地充当“救火队员”,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忙乱和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
所以,从现在开始,必须终止盲目的毫无计划的忙乱。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用最好的方法完美地完成工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把工作做出色,其实也是解决“忙症”的要诀。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做到位,代价最小,收效最大;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哲学,是一个人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则;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兴衰成败的关键法则。
美国汽车业的发展经历过血腥撕拼。刚开始时,美国有近百家汽车生产企业。但到最后,美国汽车业就剩下“三巨头”:通用、福特、戴姆勒一克莱斯勒。他们之所以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起来,是因为它们明白:真正的好质量应该是每一道工序都准确无误地完成,每一次都得做对、做到位。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仅关系到企业成败,也关系到员工的前途和命运。当下,企业都在打造执行力,执行力的水平高低最终决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要想做到最快速最有效的执行,就必须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我们要提高工作质量,就要懂得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道理,要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对”是战略,“做”是执行,“第一次”是效率。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企业的负责。
职场上需要这样的员工,商场上需要这样的合作伙伴。
能一次性就把事情做对的人,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是值得信赖、受大家欢迎的人。
做一个守时的人
生活中,时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约好了时间,对方却没有出现,或者总是迟到;要么就是在一个小时前说好的事,一个小时后就会变卦,等等,我们谁也不喜欢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是做事缺乏计划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对朋友不尊重的人。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这样的人,那就要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守时的人。守时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也是一种美德。
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守时就是帝王的礼貌。”是的,时间观念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也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十分守时的人。他认为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都是一种美德,代表着礼貌和信誉。
1779年,他想要去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拜访他的一位老朋友威廉先生。于是,他写了信给威廉,说自己将会在3月5日上午11点钟之前到达那里。威廉回信表示热烈的欢迎。
康德3月4日就到达了珀芬小镇,为了能够在约定的时间到达威廉先生那里,他第二天一早就租了一辆马车赶往威廉先生的家。威廉先生住在一个离小镇十几千米远的农场里。而小镇和农场之间,隔着一条河。
康德需要从桥上穿过去。但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停了下来,对车上的康德说:“先生,对不起,我们过不了河了,桥坏了,再往前走很危险。”
康德只好从马车上下来,看看从中间断裂的桥,他知道确实不能走了。此时正是初春时节,河虽然不宽,但河水很深。康德看看时间,已经10点多了,他焦急地问:“附近还有没有别的桥?”
车夫回答:“有,先生。在上游的地方还有一座桥,离这里大概有6千米。”康德问:“如果我们从那座桥上过去,以平常的速度多长时间能够到达农场?”“最快也得40分钟。”车夫回答。这样康德先生就赶不上约好的时间了。
于是,他跑到附近的一座破旧的农舍旁边,对主人说:“请问您这间房子肯不肯出售?”农妇听了他的话,很吃惊地说:“我的房子又破又旧,而且地段也不好,你买这座房子干什么?”“你不用管我有什么用,你只要告诉我你愿不愿意卖?”“当然愿意,200法郎就可以。”
康德先生毫不犹豫地付了钱,对农妇说:“如果您能够从房子上拆一些木头,在20分钟内修好这座桥,我就把房子还给你。”农妇再次感到吃惊,但还是把自己的儿子叫来,及时修好了那座桥。
马车终于平安地过了桥。10点50分的时候,康德准时来到了老朋友威廉的房门前。一直等候在门口的老朋友看到康德,大笑着说:“亲爱的朋友,你还像原来一样准时啊。”
康德和老朋友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但是他对于为了准时过桥而买下房子、拆下木头修桥的过程却丝毫没有提及。后来,威廉先生还是从那位农妇那里知道了这件事,他专门写信给康德说:老朋友之间的约会大可不必如此煞费苦心,即使晚一些也是可以原谅的,更何况是遇到了意外呢。但是康德却坚持认为守时是必须的,不管是对老朋友还是陌生人。
守时确实是一种美德。拥有守时习惯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赏,相反,则会损失惨重。
有一次,现任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张朝阳在美国为了申请到一笔风险投资资金,约定第二天上午9点与美洲银行的人进行谈判。那时,张朝阳对旧金山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还不够熟悉,所以,为了不迟到,谈判前一天的晚上,张朝阳便把旧金山电子地图下载到了笔记本电脑中,然后记住了到达美洲银行的路线。
第二天,张朝阳很早便出门了,但谁知还是发生了意外,公路完全被堵住了,整个公路变成了停车场。
情急之下张朝阳就把车停到停车场,跑步去美洲银行。但是当他到达美洲银行总部的时候,还是迟到了半个小时,所以他最终没有争取到那笔资金。因为在美国人的观念里,连约会都不能守时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
张朝阳还是相当有时间观念的,但是某些意外情况是不可预测的。
在多数西方人的眼里,即便是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的失约也是不值得原谅的,所以张朝阳理所应当地失去了一个机会。这也使张朝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守时的重要性。
任何一次不守时的行为都可能让我们与机会擦肩而过。所以,养成守时的好习惯,这是无比重要的。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不仅要学会珍惜自己的时间,更要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守时可以帮助你做到这一点。
让专注成为一种习惯
所谓专注,就是指心无旁骛地干好一件事。一位先哲曾经说过:“一次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的人要好得多。”是的,做什么事情都不专注,心不在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注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换句话说,在太多的领域内付出努力,我们就难免会分散精力,阻碍进步,最终一无所成。
然而,在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每日里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于领导交付的任务,常常手忙脚乱,不知道该从何做起。这种对工作懈怠、不专注的人注定逃脱不了失败和被淘汰的命运。事实上,即使你才华并不出众,反应不太敏捷,只要你能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全身心地投入某一项工作,他同样也会取得伟大的成就。
13岁的松下幸之助还是一个小学徒的时候,就有一个愿望——想独立卖一辆自行车。可是,自行车在当时是高价位商品,相当于今天的汽车,即使有人想买,也轮不到松下这样的小学徒一人去销售,顶多是让松下跟着伙计去送送车罢了。
但幸运的是,有一天,一位客户打来电话:“送一辆自行车给我们看看吧。我们老板在,现在赶快送来!”刚好其他伙计不在,松下的老板就对他说:“看对方很急的样子,无论如何,你先送一辆过去吧。”松下听了,觉得这是一次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便精神百倍地把自行车送到客户那里去。松下虽然不是经销老手,却很认真地向对方老板介绍自行车的各种性能。
那时因为松下只有13岁,人家把他当作可爱的小孩。
老板看他拼命说明的模样,摸摸他的头说:“你很热心,是个好孩子。好吧,我决定买下来,不过要打九折。”
因为太兴奋了,所以,松下没拒绝就回答说:“我回去问老板!”
说完就跑回来告诉自己的老板:“对方愿意打九折买下来。”
老板却说:“打九折怎么行呢?算九五折好了。”
这时候,松下一心一意想第一次独立成交,很不愿意再跑一次去说九五折。他对老板说:“请不要说九五折,就以九折卖给他吧。”说着哭出来了。
老板感到很意外:“你到底是哪方的店员呢?”
松下哭个不停。
过了一会儿,对方的伙计到店里:“怎么等了这么久呢,还是不肯减价吗?”
老板说:“这个孩子回来叫我打九折卖给你们,说着就哭出来了。我现在正在问他,到底是谁家的店员呢。”
客户听了,被松下的热心感动了,立刻回去告诉他的老板。
那位老板说:“他是一个可爱的学徒。看在他的份儿上,就按照九五折买下来。”
就这样,终于成交了。这就是松下第一次成功销售自行车的例子。
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于你有多大的天分,而是在于你能不能心无旁骛地干好每一件事。
同样一份工作,由不同的员工来做,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对工作专注的人能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创造出许多辉煌的业绩;而对工作不专注的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对工作冷漠淡然,因此就不会做出什么的大的成绩来,潜在能力自然也就无所发挥。专注于你目前的工作,是赢得老板欣赏的首要条件。
所谓习惯,就是人们不经意间重复去做的事情,每天什么时候起床,走哪条路去公司,去公司首先做什么……这些都是习惯。若想让自己养成专注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从以下几点做起:1.热爱你的职业,珍惜你的职业。首先你要告诉自己,你正在做的事情正是你最喜欢的,然后高高兴兴地去做,使自己感到对现在的职业已很满足。
2.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全力以赴,不要总是以例行公事的态度对待之,这样工作难免就会出问题。
3.不要让自己轻易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相信自己的能力,让每一分钟过得充实起来,久而久之,专注自然会成为你的好习惯之一。
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
所谓敬业,就是对工作的热爱,就是对职业的勤奋,就是对事业的执著。“敬业”最早在我国古代典籍《礼记·学记》中就以“敬业乐群”
的说法被明确提了出来。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北宋程颐更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
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
敬业精神是个体以明确的目标选择、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自己的主导活动时表现出的个人品质。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敬业,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又是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应有的态度。自古以来,职业道德一直是人类工作的行为准则,也是每一位员工所必须具备的职业品性。如果你在工作中敬业,并且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那么你就会比别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并且会一辈子从中受益。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公司的兴衰,往往取决于员工的敬业程度。只有员工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时,才有可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才有可能为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才有可能使公司不断地得到发展。
在任何一家公司里,一个敬业的人,不但能够得到老板的欣赏,还能受到他人的尊重;而那些在工作中拖拉、散漫的人,有时也能靠投机取巧的手段得到老板暂时的信任,但无形中也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设置了障碍,并且会很快为此付出代价。他们将失去做人最宝贵的资产——名誉,而这样的员工,终有一天会被老板拒之门外,因为老板们要找的、最喜欢的是那些具有敬业精神的员工!
阿基勃特刚进入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根本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但是不久,这个普通的小职员却因为强烈的敬业精神而受到了许多人的注意。
阿基勃特进入公司后,就时刻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一员,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只是小职员而不注重公司的声誉。他那强烈的敬业精神通过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管走到哪里,在需要自己签名的任何地方,阿基勃特都会在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外出住旅馆的时候是如此,给亲友写信时是如此,甚至在给他人打收条的时候也是如此。为此,同事们亲切地称他为“每桶四美元”。
后来,这事被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了,他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并号召公司职员向他学习。接下来,阿基勃特的才华越来越展现出来,在洛克菲勒退休后,他成为了标准石油公司的第二任董事长。
一位成功学家说:“小事正可于细微处见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因此,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厌恶做小事。只要有益于工作,有益于事业的发展,就应该像阿基勃特那样认真地从小事做起。这也是敬业的表现形式。
很多人在工作时往往是这么想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老板挣钱,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那么敬业呢?把工作做到差不多就行了,太认真了没必要。”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敬业应该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工作习惯。工作是一个过程,不管你是在为谁而工作,首先是在为自己而工作,因为在工作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的是你自己,得到锻炼与提高的也是你自己。
李嘉诚曾经说过:“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赚钱。你必须对你的工作、事业有兴趣,更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是的,对待工作,只有全力以赴,一丝不苟地去完成,你才能因此而积累到丰富的经验,才能为以后完成大事奠定坚实的基础。
若想成功,先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吧!
坚守你的责任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如契约,每个人都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爱默生也说过:“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所谓责任,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理应伴随每一个人生命的始终。
某杂志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大连市汽车联营公司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情:一是把车缓缓停在路边,用最后的力气提起了手动车闸;二是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下车;三是将发动机熄火,确保车辆及乘客安全。做完这三件事,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位平凡至极却又伟大至极的普通司机,用生命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对职业赋予的责任应该怎样承担。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承担了不同的责任,不论对家庭、对企业、对社会还是对国家。这份责任无时无处不在。正视责任,能让我们在困难时坚持,在成功时保持冷静,在绝望时不言放弃。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黄志全那样坚守责任,那么我们的生命岂能不大放异彩?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在工作中,我们更应牢记自己的责任,忠诚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自己的工作是卑微也好,伟大也罢,重要的是履行自己的责任,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然而“责任”却常被一些人理解成“麻烦”,总以为承担责任就会有麻烦。于是,他们只是平凡地做着“分内事”,日复一日,仍然在原地打转,甚至被竞争机制驱逐出局。特别是出现问题的时候,有一些人不敢或不愿挺身而出承担相应的责任,他们害怕说“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由我来承担”这样的话。但事实上,你越是害怕承担责任,你就越难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一位成功人士曾这样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员工:“我所需要的员工是具有进取精神、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犯错误的人。”而那些不怕犯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的员工始终是人才市场上的“抢手货”。
优秀的组织需要有强烈责任感的员工。如果说一个组织像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的零件,员工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这部机器才能运转良好。否则,不仅导致整体工作效率下降,而且最终会使自身利益蒙受损失。
不管哪里都会有才华横溢的失败者,但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漠视责任。事实上,只有清楚自己的责任,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获得较大的收益,也才能为自己的人生答卷赢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20世纪初,在意大利有位名叫弗兰克的商人。他艰苦奋斗,终于开办了一家小银行。可是,好景不长,他的银行遭到了抢劫。这次抢劫使他彻底破产。当然,因此而给储户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当弗兰克带着妻子和四个孩子重振家业时,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落实银行的规定,偿还储户巨额存款的事宜,尽管这一规定是他自己制定的。
朋友们都好心地劝他说:“规定是规定,但这件事其实你没有直接责任,根本不必这样千辛万苦地偿还。”
听了朋友的话,弗兰克则回答道:“有规定就要落实。这是我的责任!”
为了落实这件事情,弗兰克整整奋斗了39年。当偿还了最后一笔债务时,他如释重负地说道:“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弗兰克说是“无债一身轻”,但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品尝出个中滋味。为了这一责任,弗兰克付出了39年的艰辛。
责任就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责任就是对自己工作的出色完成,责任就是对职责的坚守,责任就是人性的升华。实际上,如果我们都能怀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就必定能够感受到责任给自己带来的力量。
古人云:“知责任大丈夫之始,行责任大丈夫之终也。”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很普通,普通得像万里铁道线上的一颗石子,像汇入大海的一滴水,但是我们却无畏地承载起了刹那间的千钧重力,也竭尽全力地涌出了波澜壮阔的美丽,这样就足够了。
把节约意识融入心中
早在春秋时期,勤俭节约就作为一种公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论语》中就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其中“俭”就是指节俭。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说,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深刻警示。
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当然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节约已不再是简单地省吃俭用和“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我们现在提倡的节约并不是刻意去过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要适度消费,防止浪费。但是,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不少人认为“节约”的思想观念已经过时了,奢侈才有“派头”,“节约”就是“无能”。其实,节约不是小气,而是一种大气。节约作为一种美德,不仅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公德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心。无论一个国家、民族,或是一个家庭,没有良好节约的风尚就不可能长期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我们应该谨记在心。
冯玉祥将军曾经教育儿子冯洪国说:“儿啊,你要脱下军装、皮鞋到牛栅里去熏一下,闻一闻牛屎味,才会知道五谷香。古人说:奢能灭志,俭以养德。你虽然还不曾管事,谈不上奢华,但以你的穿戴上看,是危险的!”这蕴含着深刻道理的话“一板子”把冯洪国打醒了。他脱下了军装、皮鞋,换上了青年的便衣,穿上了粗布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冯洪国日本留学回国后,看望多年不见的老父亲,当父亲看到儿子身着西装、脚蹬皮鞋,浑身散发着浓浓的香水味时,便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那种艰苦卓绝的生活方式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将节约的思想观念抛于脑后,而是应该时刻把节约意识融入心中。艰苦的生活虽然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我们仍应牢记:平日里节衣缩食,困难时才容易渡过难关;富足时豪华奢侈,穷困时将难以生存。勤俭节约这一美德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节约是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节约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只有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良好风尚,那种讲排场、比阔气、相互攀比的消费方式和观念,才会渐渐失去市场。
节约更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人们生活的方式,我们要从点滴入手,让节约成为自觉行动。比如,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注意水的循环使用;夏天能用电风扇,就不用空调,即使用空调,也不低于26摄氏度;打印纸正反两面用,等等。不仅如此,节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节约尽管贡献的是些“小不点”,但事实证明,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就能抠出大效益。
“浪费犹如河决口,节约好比燕衔泥”,时时不忘“节俭”,“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核心理念,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富足。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撞击,资源越来越紧缺的今天更是如此。
重视好习惯的养成
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作为基础,那么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起来。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它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而且还会经常左右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好的习惯通常可以促使一个人取得成功,而坏的习惯则往往会带来失败。
古时候,寺庙里有一位小和尚,在出家当和尚之前就有丢三落四、马马虎虎的坏习惯。进入寺庙之后,一直也未能改掉。
每天除了诵经念佛、打扫寺院、提水砍柴之外,小和尚也想和师兄们一样学一门手艺,于是像方丈师父求教了剃头的本领。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师父告诉他:“你若想熟练掌握剃头这门手艺,必须要勤加练习,平常没事儿的时候可以拿一个冬瓜来练习,直到在冬瓜上能够游刃有余地施展各种剃头方法,那才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剃头匠。”
听了师父的话以后,小和尚就天天在冬瓜上练习剃头的基本功。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小和尚剃冬瓜的水平已经越来越高,师父见了也忍不住高兴起来。可是师父在一次观察小和尚剃冬瓜时发现一个问题:每次小和尚剃完冬瓜都会顺手将剃头刀别在冬瓜上面。这个问题,着实把师父吓了一大跳,于是他告诫小和尚以后千万不能这样做了,小和尚答应了师父。可是等师父下次再观察他的时候,他仍然在离开的时候把剃头刀别在冬瓜上面;而且据师父的多次观察发现,小和尚每次都是这样。
师父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小和尚,可是提醒的次数虽多,小和尚往冬瓜上别刀的习惯却没有任何改变,而且每次小和尚都对师父说:“不要紧的,这只是习惯而已”。
“只是习惯而已?”师父严肃地对小和尚说,“如果你手底下不是一个冬瓜,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呢?你的这种习惯到时候没准会出人命啊!”
看到师父生气的样子,小和尚安慰道:“没事的,师父,你不要担心,等到真为人剃头时我就不会这样了。”
眼看着小和尚还俗的时间就到了,临行时师父再三告诫他一定要改掉丢三落四、三心二意的毛病。可是小和尚的这一习惯早已养成多年,更何况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改掉这一习惯的意识,终于在他第一次给人剃头的时候,出事了——有人叫他递一件东西时,他顺手把剃头刀别在了客人的头上,好在客人没有出现生命危险,从此他的剃头铺再也没有人光顾了。
有时候,人们穷其一生都在孜孜以求的东西,可能会因为自己不经意的一个坏习惯而导致破灭。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轻视那些平常不为自己所注意的习惯。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思维习惯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
另一方面,“坏习惯在同样的程度上就是一笔道德上未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其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是的,不要以为一个小小的坏习惯无关紧要,人们正在和将要面临的许多成就或祸患其实就是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决定的。古人说的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坏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则可以使人受益终生。
所以,成功是一个日积月累、持续不断的过程,任何企图侥幸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把重视细节、将小事做细培养成一种习惯。通过长期积累,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你都会得到大的提高和进步。
让自己拥有成功者的习惯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一个人,如果想成为一个各方面都很成功的“好命”人,就要锻炼自己,养成成功者应具有的习惯。
1998年5月,华盛顿大学350名学生有幸请来世界巨富沃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到“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有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
盖茨也表示赞同,他说:“我认为沃沦关于习惯的话完全正确。”此时,两位在不同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的好朋友道出了相同的成功诀窍,即:好的习惯是成功的阶梯。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
又有人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参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成功源于良好的习惯。
习惯对于年轻人的一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试想,一个爱睡懒觉、生活懒散又没有规律的人,怎么能约束自己勤奋工作?所以,年轻人要想成功,首先要让自己拥有成功者的习惯。
首先,戒除坏习惯。坏习惯一旦形成之后,就很难更改,它会时时刻刻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
其次,养成高效的办事习惯。你是不是感觉到每天都很忙,但却是忙而无功?你是不是感觉付出很多,但是得到的只是老板的责骂?真的如此,你一定要审视一下自己,你可能并不是工作不努力,而是没有掌握提高工作效率的正确方法,在无意中浪费了你的生命。尝试按照下面的提示改变一下,或许情况会大有改观。
1.在开始工作前,把桌面清理干净。
一张乱七八糟堆满了待复信件、报告和备忘录的桌子,足以使人慌乱、紧张和忧烦。更严重的是,时常有“万事待办,却无暇办理”的担忧的人,不仅会感到紧张劳累,而且会引发高血压、心脏病和胃溃疡。
2.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去做。
创办遍及全美的著名公司的亨瑞·杜哈提曾抱怨说,同时具备两种能力的人非常难得。这两种能力是:第一,能思想;第二,能按事情的重要次序来做事。
3.立即行动,不要犹豫和等待。
没有任何问题会因为你回避它而自动解决,没有任何烦恼会因为你不去想而烟消云散。你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去面对,只能去解决问题排除烦恼,既然这样,那还等待什么,立即行动吧。
4.养成一日三省的习惯。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日“三省其身”成为很多成功人士的座右铭。可见,古今中外,诸多有建树的人大都具有“反省”的优秀品质。
萧伯纳说:“智慧不与经验的多寡成比例,只与对经验的领悟程度成比例。”一个人能够不断进步的原因就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好习惯会伴随年轻人一生,即使不是为了成为更成功的人,不是为了事业上取得更耀眼的成绩,也不能忽视了对自身习惯的培养。因为年轻人一旦具有成功者的习惯,你的命运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