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性的弱点
能让我们身体兴奋愉悦的东西有两种,第一种是多巴胺,第二种是内啡肽。
多巴胺负责带来“快感”,内啡肽负责带来“幸福感”。
它们两者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又该如何从快感升级到幸福感?
这篇文章将给你带来高维的认知体验!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它负责帮大脑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当人被外界的信息刺激得愉悦时,多巴胺会大量释放出来, 从而让我们产生“快感”。人类上瘾的各种行为背后,都是多巴胺在起作用。
这种上瘾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以嗑瓜子为例,我们嗑瓜子时可以一粒接一粒不停地嗑,但是如果把瓜子仁全部剥好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却不想吃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嗑瓜子是一种奖赏机制:每嗑一粒瓜子,从嗑到嘴里到吃进去的时间是很短的,只需要几秒钟我们就会奖励自己一点香香的味道,得到了嗑瓜子这个行为的奖赏。
于是我们可以不停地嗑下去,直到感到口渴乏味为止。当然,很多人还是会喝一杯水继续嗑。
游戏也是利用了这样的原理,我们不断地升级闯关,游戏能给予我们及时的奖励,每打一怪、每闯一关就得到一份奖励,比如级别的提升、能量的累加等等,正是这样的刺激让我们沉迷其中。于是我们乐此不疲,可以一直玩下去。
但是如果直接把这些奖励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反而没兴趣了。比如我们换一种嗑法,先把瓜子一粒一粒地嗑出来,坚持嗑半个小时,再把瓜子仁一次性吃掉,很多人就会觉得无趣了,因为奖励来得太滞后了,每一次嗑瓜子的努力都没有得到及时奖励。
人类有一个本能,要立刻得到好处,这种好处最好是眼前看得到的东西。从付出到收获的时间越短,人的满足感就会越强。
因此让我们上瘾的并不是快乐(多巴胺)本身,而是不断地得到快乐(多巴胺)的过程。让我们孜孜不倦的不是奖励本身,而是奖励机制。
我们的快感不是来自快乐本身,而是快乐来临的感觉。
所以,要想让一个行为持续下去也很简单,那就是让我们进入从行动到奖励的循环中,而且反馈周期必须要短,否则我们会因为没有耐心而放弃。
因此,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要制定两个周期,一个是“奖惩大周期”,一个是“奖惩小周期”。
所谓“奖惩大周期”就是大目标,实现这个大目标之后的利益必须是精准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的。我们还要制定“奖惩小周期”,这个小周期要越短越好,要让人人都能看到眼前的好处和利益,要让每一个正确的行为都能得到及时的褒奖。
然而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人产生快感的阈值是会不断升高的。一个人要想一直获得快感,就得不断加强刺激的程度,你需要更持续、更强烈的刺激,才能继续获得快感。
但这种快感是有极限的,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会对人体产生巨大的伤害!
有这样一个实验:在小鼠脑中埋个电极,让小鼠踩踏板放电,每踩一次,电极就会刺激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兴奋。结果小鼠以每分钟几百次的速度踩踏,直到力竭而亡……
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可以被无限满足,如果一个人无止境地追求更刺激的快感,他离堕落就不远了。
想一下我们现在的手机上瘾吧,无论是朋友圈的信息还是短视频,我们需要不停地点开“下一条”,这就是多巴胺主导的奖励机制在告诉你:下一条会更刺激。这种感觉似乎可以缓解我们的焦虑,但是当我们点开了新消息,又开始期待下一条消息,于是不停地翻看下一条内容……
每次刷完短视频,打完游戏,看完刺激的电影,放下手机,反而会觉得更焦虑,充满了无尽的空虚……
而且在这种满足和刺激之下,我们已经不需要再去费心地做选择了。人变得越来越懒,甚至已经懒得选择和辨别了,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意味着人变得越来越愚蠢。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算法推荐的配合下,这种上瘾机制被很多平台玩到了极致。算法推荐是一套非常高明的推荐机制,它不停地收集我们的数据,它解读你、透视你、审视你,知道你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然后无限满足你的喜好。你喜欢什么,就反复给你推送什么,挖掘你内心深处的癖好,让你无限沉溺于中。
每个App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运营团队,他们用尽最前沿的科技(AR+VR),用更大的运算和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大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再在各种心理学、消费行为学、神经科学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给人们刺激,让人们持续地“爽”,离不开这些App。
这些团队还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和时间点设计“奖赏”,比如不断有惊喜和奖励,或物质的或精神的,从而提高用户的留存度、打开率和停留时间。而提高App的打开率,增加停留时间,会让App更值钱。
有这样一种解释,上瘾是指一种重复性的强迫行为,即使知道这些行为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仍然被持续重复。这种行为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造成的,重复这些行为也可以反过来造成神经系统功能受损。
不断地刷手机,这个动作背后是人们的焦虑不断增加,人们只是靠寻求奖赏去掩盖这个问题,成了被奖赏驱使的奴隶。为了让人们能够上瘾而产生黏性,每次只给一点点奖赏,于是人们就像在沙漠中觅水,反而越来越渴。
人在这个时候就成为多巴胺的奴隶,上瘾将成为非常普遍的事。随着科技的发达,未来很大一部分人将成为多巴胺的奴隶,他们衣食无忧却又无所事事,于是就会沉浸在各种娱乐和感官刺激中。
内啡肽是一种内成性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它跟吗啡、鸦片剂一样有止痛的效果,等同于天然的镇痛剂,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成就感,内心获得宁静。
内啡肽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对抗疼痛,振奋精神,缓解抑郁,改善睡眠,调节情绪,提高免疫力,还能让人们可以抵抗哀伤,提升创造力,等等。
内啡肽也因此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甚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
多巴胺和内啡肽有什么不同呢?
举个例子,它们在爱情中的作用不一样。
人们相爱往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多巴胺在起作用,它让双方瞬间心动,一见钟情,但是当干柴烈火的激情消失之后,就轮到内啡肽起作用了。
内啡肽让人们体会到一种温暖、平和、默契、长久的感觉。
这种感觉虽然温和,但也照样能使人上瘾。
爱情靠多巴胺,婚姻靠内啡肽。
决定一段婚姻是否牢靠,就看夫妻双方能否激发对方内啡肽的分泌,唯有它才能产生宁静而甜蜜的幸福感。
那么内啡肽怎么样才能产生呢?
罗杰·吉尔曼发现,人体产生内啡肽最多的区域以及内啡肽受体最集中的区域,居然是与学习和运动相关的区域。
科学家发现,多巴胺的产生靠刺激和奖赏,是外界驱动;而内啡肽的产生靠的是心血和汗水,是内在驱动。
学习、运动、挑战自我等活动,往往容易促进人体分泌内啡肽。比如运动30分钟以上,就会刺激内啡肽的分泌。跑步过程中就有一个奇妙的“极点”。极点到来之前,人会感到非常疲惫,但是一旦越过了那个点,身体就又会充满了活力。这是因为过了某一阶段内啡肽就会分泌,然后让人们变得轻松了。
那些需要坚持的事,往往都容易分泌内啡肽,比如跑步、爬山、朗读等等。除此之外,练功、冥想、静坐、瑜伽等行为,也会提高内啡肽的分泌量,因此这些修行者也被称为做内啡肽体验者。
多巴胺的存在,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凡是让你感到爽的东西,一定会让你痛苦。
内啡肽的产生,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凡是让你痛苦的东西,最终也一定会让你愉悦。
越是能让你在当下感到痛苦的事,越能让你获得长足进步,比如晨练、阅读、健身、瑜伽等等,你在做事的时候很累,比如,你在早起的时候感到很痛苦,你在努力的时候觉得很受煎熬,你听真话的时候感到很不舒服,但是恰恰是这些让你感到难受的事,才最终让你超凡脱俗。
痛苦是让一个人觉悟的最快方式。只有用痛苦不断触及自己的灵魂,才能顿悟,这种顿悟就是内啡肽在起作用。
内啡肽是体力和精神双重努力的结果,它带来的是幸福感,宝贵而稀少。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要求我们克己。克己的背后,其实就是努力帮我们分泌内啡肽。
克己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些能取得大成就的人,往往都是这种人,他们选择自律,选择忍受各种痛苦,从不随波逐流,这也是不断“精进”的过程。
如果一件事很痛苦,人本能就会逃离。寻找安逸和享受,这是人的本能。
多巴胺是我们本能产生的,内啡肽是我们反本能产生的。
顺从本能只能产生快感,反本能才能产生幸福。
世界上的快乐分为两种:消耗型的快乐和补充型的快乐。
多巴胺带来的是消耗型的快乐,内啡肽带来的是补充型的快乐。
消耗型的快乐唾手可得,可以让我们获得满足感,让我们被舒适圈包围,这时稍微有难度的事,都让人不想尝试,而偶尔稍微努力一下,就让人以为自己在拼命。
补充型的快乐却是长期坚持的结果,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很不适应,因为非常反本能,但是一旦过了临界点,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让我们不断超越自己。这也表明,优秀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结果。
社会一直是这样,当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快感的时候,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精进,靠自律获得长足的进步。
人性里有一种基本属性:喜欢给自己制造优越感。有些人的快乐,并不是因为自己富有、聪明、漂亮,而是因为自己比身边的人更富有、更聪明、更漂亮。
我们经常在各种场合看到这种人,他们一张口就把自己摆到了优越的位置上,滔滔不绝地讲他们的了不起之处,然后一边俯视别人,一边给别人讲大道理。
这就是“好为人师”的人,他们表面上在启发你,其实是在给自己制造优越感。所谓的教育和指导别人,包含了“我比你强”的自以为是。
这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需要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了不起,显得比别人强,从而获得虚荣与满足。好为人师,往往意在求荣。
他们不懂装懂、反复说教,习惯于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其实只不过满足了自己的口舌之快而已。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我们所看到、所经历的,只不过是我们头顶上那一点天空。
当一个人明知自己不足还不知悔改的时候,便是傲慢了。“好为人师”的结果往往是自取其辱。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结果却暴露了自己的愚蠢。
两千年前,孟子就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是一个人心胸狭隘、自私的表现。
人性里有一种基本属性:总担心别人比自己活得好。有些人痛苦,并不是因为自己平庸、贫穷,而是因为身边人比自己条件优越。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发现更优秀的人,层次越高,这种频率就越高。面对那些人,层次高的人去欣赏,去学习,而层次低的人则会嫉妒。
嫉妒一旦形成,就是认可自己的无能。
嫉妒心强的人,只能选择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因为他们的满足感需要建立在别人不如自己的基础上,于是他们生活在一群不如自己的人当中。
而那些善于欣赏和学习的人,则永远都会往上一个层次迈进,因为他们不会因为别人比自己强而痛苦。相反,他们很享受和这些人在一起的过程,因为这样才能进步,于是他们生活在一群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当中。
人性里有一种基本属性:自命不凡。有些人自信,并不是因为自己可以做出了不起的事,而是认为和身边人相比,自己是了不起的人。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机制,它是与生俱来的。它会不停地暗示人,自己的一切才是最优秀的、最合理的。
接触到外界那些出乎意料的成功之后,人们会感到惊慌错乱。这时自我保护机制就会迅速启动。人们的大脑里会收集一切线索去证明别人的成功是侥幸的,如果自己有同样的客观条件,只会比别人更好。
大部分时候,这些人宁可自欺欺人,宁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普通。
有些人从小就自命不凡,长大后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小时候想的那么伟大,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尽一切努力给孩子创造优良的成长环境,拼命培养孩子,目的只有一个:望子成龙,让孩子成为不凡的人。
这是他们最大的无知。
其实,非凡的逻辑很简单:承认自己的平凡,寻找内心的宁静,发现自己的不凡。
但是绝大多数人都过不了第一关。
其实,人这一辈子有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第二次是发现自己无法改变世界;第三次是认清以上现实后,依然热爱世界。
好为人师、嫉妒成瘾、自命不凡是人性的三大弱点,也是很多人都无法逾越的三道坎。
跨过去了,人就会走向成功。
世界上充满了这样的人:他们口口声声说都是为你好,但是他们给你的好,却需要你用其他东西去满足他们。
这其实是打着“爱你”的名义来“爱自己”。
这是一种低级的爱,它充斥在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果你接受了这种爱,就会被他们的狭隘所捆绑,你的生活从此充满戾气,你也将失去自由。
人间众多悲剧,都是由此引发的。
有人说,正因为很多人做不到爱自己,所以借着“爱”的名义对别人好,希望对方爱自己,以此来弥补自己对爱的缺失。
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的现象很常见,比如:
“我都已经对你这么好了,你为什么不知道珍惜?”
“他再也找不出像我这样对他好的人了!”
“我为这个家、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就不能多体谅下我吗?就不能也让让步吗?”
他们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奉献,获得对方的珍惜,以此来让对方对自己更好。即使不少人会说自己的付出是不计回报的,但是当发现对方真的不给自己回报时,他们真的可以不怨恨、不后悔吗?
如果从一开始他们就知道自己的付出是没有回报的,他们还会这样付出吗?我相信这世界上有可以回答“Yes”的人,只不过太少了。
更多的人,是借着“爱”的名义索取“爱”。
太多的人,都是以牺牲了自己的名义去要挟对方回报自己。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父母这样的抱怨:
“这些年,我们起早贪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让你受一点委屈,你却这样让我们伤心。”
还有很多恋人会这样抱怨另一半:
“我为了你,连××都抛弃了,千里迢迢来找你,最后你竟然这样对我。”
其实他们的潜台词是:为了你我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你却没有给我同等的回报。
这些统统不是爱,而是打着“爱”的名义来索取。
这个时代,个体越来越独立,任何人不需要别人为自己牺牲,更不需要别人为自己放弃所有。这个时代人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关怀和理解。
只要有牺牲,就意味着不公,就会希望获得补偿,紧接着就会给双方带来灾难。
请记住:“自杀式”地爱对方,不仅不会给对方带来幸福,而且最后还会把自己推向深渊。
那为什么还是有人要这么做呢?
因为他们还没有从旧观念里醒来,他们往往是社会里的弱者,而且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看得无比重要。
但是,这个时代真的已经改变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从彼此帮持走向互相欣赏和独立。但对于弱者来说,由于自卑,往往需要通过别人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感,包括信心、尊严、对自我的认同,建立自我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当一段感情结束的时候,很多人要死要活,其实,他们并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这个人,更是因为失去了对自我的认同。
他们宁可去爱别人,也不愿意去爱自己。
为什么呢?因为爱自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爱自己意味着要不断提高自己,要使自己变得强大,变得美好。但是爱别人,只要发现别人的美好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喜欢外表漂亮,气质非凡,幽默大方,背景良好,举手投足都流露出迷人气息的人。
问题是,你喜欢这样的人,但你自己是这样的人吗?或者你配得上这样的人吗?
因此,总有人说,一个人越缺少什么,越容易喜欢有这种特征的人。
这不叫爱,这叫心理补偿。
或者,他们对一个人好,往往是期待对方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一旦发现对方无法做到这一点,就会不喜欢对方。
真正会爱别人的人,一定很会爱自己。
爱自己,就是经过各种努力和磨难,让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
很多人思想猥琐、扭曲、狭隘,还不思进取,这种人其实没有资格爱别人。他们缺的不是爱,而是一场自我修行。
他们或许觉得提升自己太辛苦了,所以想找个肯为自己付出的,这样省却了自我修行的过程。
然而这个世界,人越来越独立,每个人都必须完成一场自我修行,才能享受到世界的美好。
一个内心真正有爱的人,不会祈求得到别人的爱,只会去欣赏别人,同时让自己变得更加值得欣赏。对他来说,一切行为都不是付出,而是互动。他会乐在其中,根本不会计较所谓的得失,更不会在意最后的结果,因为互相欣赏的过程就是他最想要的。
真正的爱情是怎么样的?真正的爱情,是两个人通过相互激励和影响,最后都变成了彼此想要成为的模样。
爱情应该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个体摇着小舟彼此接近的过程,不是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上了另一个人“贼船”的过程。因为一舟只负一人重。
想学会爱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
只有懂得自爱,你才有资格去爱别人。
有些人从小开始,界限感就是模糊的。比如一个孩子跌倒后,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但父母却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起来。其实,这种小事就意味着,善良的父母们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
等孩子长大去上学了,很多父母早送晚接,如果自己没时间就安排家里老人或保姆去接送,日复一日,风尘仆仆。
等孩子长大填高考志愿了,大学恋爱了,工作了,要结婚了,父母也总是插手。
这种越俎代庖,会让孩子十分痛苦。他们会一直没办法彻底独立。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的心态依然像小孩子一样。
不过,就像我经常说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不少人一边大声宣告“这是我的事”,一边却让父母帮自己出房子首付。这种两代人的痛苦,其实互为因果。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时,常常会无缘无故地依赖他人,或者经常涉足他人的私事,然后引发无数矛盾。
将来有一天,从小缺乏界限感的人也有了孩子,他们依然会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自己的孩子互动。所以这种模糊的界限感,会被一代代传承下去。
很多痛苦和无奈,都是因为人和人之间走得太近了。那些好得“一塌糊涂”的朋友,那些如胶似漆的恋人,那些如穿一条裤子的创业者,最后往往各奔东西。
一旦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距离,就不再分你我。恩惠一旦变成恩宠,情感的性质就开始变化了。曾经喜欢得有多深,最后伤得就会有多深。
老子说过:“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如果一直任由感情升温,一定会适得其反。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很多人把这句话的背景理解为邻居吵架了,其实这句话说的是人和人相处的最高境界:即便近在咫尺,却也不会互相影响和干涉,彼此独立,和而不同。
如今,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这句话描绘的竟然是一个非常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老子真乃神人也!
人类正从群聚走向独居,这是一种趋势。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越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近。比如原始社会,人与人必须时刻抱团,才能抵御灾害和野兽的侵袭。比如封建社会,男人是耕地种田的主力,女人力气小不擅长做体力劳动,必须依托男人才能有衣穿有饭吃。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人们完全不需要依靠在一起才能生存下去。
科技的发展,把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变成了指挥者的角色,于是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变得越来越独立。
人的个体化,是大势所趋。未来的人,都会成为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而且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完善,各种垂直领域越来越多,纵向发展也会成为个人成长的一大趋势。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并且为之努力,互相干涉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未来的社会将很有意思:一部分人完全理解不了另外一部分人,这个人完全理解不了他身边的另一个人。不能理解没关系,能尊重彼此的不同,就是最高层次的修养。
以前人们是“同而不和”,每个人都是在同样的模子里成长的,真实的内心被压抑,于是每个人稍有机会就会发泄自己。人的精力太多,又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转化成了各种负能量:拉帮结派、算计排挤、攻击谩骂等,这叫面和心不和。
未来则会是“和而不同”,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会越来越大,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再没有闲心说别人闲话,也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谁也没有权利把自己的三观强加于人,这叫多元化共存。
关于爱情,最美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你知道他喜欢你,他也知道你喜欢他;你们形成了一种默契,你们眼看着就要在一起了,但是你们始终都没在一起。这种感觉才是最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鲜花虽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然而,大部分人总是有着过强的占有欲,他们总是希望尽快、尽全地将对方占有。当两个人突破了最后那点距离之后,一切变得索然无味,心开始离得越来越远。
关于友情,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是欣赏彼此的长处,懂得对方的不容易,就这么互相欣赏着和关注着,虽然没天天在一起,但是当你需要帮忙的时候,他能伸手;当他有需求的时候,你懂他想要什么。这是一种默契,也是两个人最好的关系。
在工作和社交过程中,想必你也遇到过不少这种人。他们表示很欣赏你,然后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和你合作。其实,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占有,因为他们想立刻“利用”你的价值。
因此每当有人表现出这种动向时,我总有一种想退缩的感觉。因为真的太快、太盲目了。
无论是恋爱还是社交,都和跳舞一样,要在互动中找感觉。你先进一步,他就会退一步;你再退一步,让他进一步。两个人要在互动中找到那种感觉,然后循环下去。如果两个人一直紧贴着,那会都很难受,更别说施展自己了。
另外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很微妙:陌生一些,他敬畏你;稍熟悉一点,他就“拿捏”你,因为你的“七寸”已袒露在那里。一个人一旦在别人眼里一览无余,就会徒生厌倦。
无论你多么伟大和了不起,如果一个人整天陪着你吃喝拉撒,和你一起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完全融入你的生活起居,时间长了,你在他眼里和一个凡夫俗子会没什么两样。
所以,如果你崇敬一个人,想让他做你的人生导师,请离他远一点儿,这样你才能恭敬他,他才能教得了你;同样,如果你真正喜欢一个人,想永远那么喜欢下去,也不要试图立刻去占有,更不要总是想着去娶她或者嫁给他,否则你对浪漫的憧憬和向往早晚会消散。
我至今对一件事记忆犹新,那是十年前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有一次老板请我们吃饭,其间他在介绍嘉宾的时候,其中有一位女嘉宾,介绍完之后他特别补充了一句,这是我太太。我当时很惊讶,一般人介绍自己的老婆都是很随意的,可他却那样郑重其事。后来同事告诉我,他们夫妻之间一直相敬如宾,直到现在他们的家庭都很美满幸福。
的确,相敬如宾才是夫妻相处的最高境界,但是大部分人都搞不明白这个道理,总以为夫妻之间就应该不分你我,结果经常互相指责乃至嘲弄,到了最后在对方眼里变得一无是处。
夫妻是这样,同事之间、朋友之间、恋人之间也是这样,给彼此留一定的空间,还各自一点自由,让各自多点想象,岂不是更美?
每一个人,都要懂得为自己设定界限,同时也要懂得别人的界限在哪里。
中国有句古话:升米养恩,石米养仇。
如果你在别人危难的时候,给他一个适当的帮助,然后推他往前走一步,他会永远感激你。
如果你给他的恩惠,远远超过了困境对他的限制,他就会对困境麻木,甚至放弃要突破困境的意愿,然后对你形成依赖,而且在你接连不断地救济他的同时,他内心对你的感激会递减,甚至递减到可以问心无愧地接受你的馈赠的地步,由感激变成理所当然。当你不再施恩的时候,他就会对你反目成仇。
自强型的人总是有一种自强思维,他们总是在提醒自己,无形中在不断激励自己,而很多弱者不能变强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总是在潜意识里将一切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所在的环境和条件。所以他们对自身境遇充满了自卑与恐慌,很容易跳出“自我检讨”的环节,将一切问题直接转嫁到他人身上。
他们会认为别人比他们过得好,只是运气好而已,他们永远看不到别人的努力。
当年一起读书上学的小伙伴,当年同一个村子的人,凭什么你有今天的成就,而我没有?所以他们会认为你帮助他们是一种现实的补偿,一旦你减少或者停止赠送,他们将不可逆转地产生愤怒。
我们一定要记得:人的价值,在于其独立性。我们所能够给别人最大的帮助,就是帮他实现自己的独立性。当你发现他可以自主谋生的时候,一定要让他独立发展。如果把握不好这种关系,很容易反目成仇。
还要切记以下几点:升米养恩人,斗米养懒人,石米养仇人。你真心想帮人的时候,就不要想着让对方报答的事。如果你希望对方报答,期望不要太大,以免自己失望。
最近这几年生意没那么好做了,很多老板马不停蹄地去学习,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去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企图通过一些所谓的培训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往往适得其反。
很多企业家认为自己是在学习。他们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每天都很焦虑,就去参加各种学习班,生怕自己落伍了,然后吸收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最后完全“摸不着北”了。
他们上的这些培训机构,往往讲的是股权架构、逆向盈利、精细管理等理论。这些理论对企业或许有一定的价值,然而这些培训机构对这些方法也一知半解。他们利用企业家的焦虑和恐慌来赚钱,这些培训机构存在的作用往往是加速企业的倒下,并且在它们倒下之前再割一把“韭菜”。
归根结底,是这些企业家总是希望从外界获得直接可以用的方法,最好能找到一把万能钥匙,让自己不用思考就能把所有问题给解决了。这不叫学习,这叫偷懒。
学习不是偷懒,不是你交点钱给别人就能买到一个秘方的。你可以花钱买别人的经验,却无法花钱帮自己少走弯路。真正的方法往往不是花钱买到的,而是靠自己悟到的,实践到的。
这就是很多老板虽然花了很多钱参加了那么多培训,却依然改变不了的原因。他们到处上课的样子,只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
很多培训机构抓住人们急于求成的心理,搜集各种商业案例和信息,再结合各种新鲜概念,包装成各种新奇的理论,宣称找到了商业的捷径或诀窍,可以帮人绕开弯路,从而让很多人趋之若鹜。
每一个新科技概念一出来,总会被一拨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多么让人痛心!
大家要记住一个道理:最好的东西永远都是和最坏的东西并存的。天堂的隔壁就是地狱,天使的身边就是魔鬼,越好的概念越容易被利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甄别。
那么,洗脑和学习的区别是什么呢?
“我发现了一条捷径,赶紧跟我走。”这是洗脑。
“人生没有捷径,只能好好做自己。”这是学习。
“我很厉害,你们都要来听我的课,最好你们从此什么都不用干了,都去卖我的课,我给你们提成。”这是洗脑。
“我们一起来学习,共同进步,大家回去后都能做得更好,今后可以偶尔再来这里看看。”这是学习。
“掌声在哪里?听懂的,掌声!”这是洗脑。
“大家各自安静思考,各自寻找自己的答案。”这是学习。
“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这是洗脑。
“没有认知坐标和深度思考之前,一切的努力都是无效的。”这是学习。
洗脑的场合和学习的场合,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你去一个场合,那里充斥着令人头晕目眩的音乐和灯光,学员们个个手舞足蹈,嘴里喊着同样的口号,做着同样的动作,人们体验到的只是身体上的狂欢,他们的大脑早就停止了思考,被操控了,这就是洗脑。
如果你去一个场合,里面特别安静,除了对话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声音,人们个个都很安静,表情各异,这些人外表虽然冷静,大脑却在高速运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答案,这就是学习。
洗脑的本质,就是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人云亦云。
学习的本质,就是让一切都停止下来给大脑思考的空间。
洗脑,是通过强加干扰,不让他人思考。
学习,是通过互相帮助,启发他人思考。
洗脑让人盲从,成为别人的工具;学习让人思考,成为自己的主人。
很多培训机构最擅长的就是洗脑。它们擅长通过影音、灯光、声效、演讲等综合手段,组建一个梦幻的场景。这个场景让人陶醉,让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跟着它们的思路走,认为自己马上可以一夜暴富,然后在全场情绪最高潮的那一刻,它们会让你刷卡付钱。
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很多人不爱学习,企图从别人或外界那里找到方法,就像去求一把万能钥匙,让自己不用思考、成长,躺着不动就能把所有问题给解决了,这是典型的找捷径、偷懒。
方法是认知提升到一定阶段自己悟出来的,是靠执行和实践逐渐摸索出来的,无论多么高明的老师或者成功人士,他们最多只能给你一个启示,真正的方法必须靠你自己去悟、去实践。
这个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更不会有直接拿来就可以用的方法。每个人的资源、环境、特点不一样,即便是同样的事情,用同样的方法去做,不同的人也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认清了这一点,人就很难被洗脑了。
为什么浮躁的人无论怎么努力,也造不出精美的作品(产品)?
因为一个作品(产品)的层次越高,每提升一分的难度就越大,比如从98%到99%所需要的努力,远远大于从80%到81%所需要的。
更重要的是,作品(产品)精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只靠努力是无法继续提升的。因为一个作品(产品)从0到99%那部分是靠技术完成的。但是从99%到99.9%,乃至到99.99%的那部分,取决于制作者的心态和品行。这才是最见功力的地方。技术提升到一定境界,就是艺术。所以,层次一般的人拼技艺,层次高的人拼境界。我们真正品尝一道菜的时候,品的不是菜本身,而是厨师的心境。
学到的是技术,悟到的才是艺术。
一个内心足够强大的师傅,才能有出神入化的技艺。
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才能做出让人感到被关怀的作品(产品)。
真正优秀的作品(产品),绝不可能在恐惧、焦躁、互不信任的环境中产生。
一门心思挣大钱的人,只想捞一把就走的人,不能心如止水的人,做不出优秀的作品(产品)。
周星驰的电影《食神》里有这样一段经典台词:他高傲,但是宅心仁厚;他谦虚,但是受万人敬仰;他把神仙赐给人类的火运用得出神入化,烧出堪称火之艺术的超级菜式……每个人都给他一个称号——食神。
在电影的最后,周星驰又大喊: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食神,人人都是食神,老爸老妈、大哥小妹、男孩女孩,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
是的,只要心中有爱,人人都可以做出可口的美味。心里有爱,手中才拿捏得住这世间的温存。这才是匠心的根本。
真正的强者,都是因为有了强者思维而强大。
强者思维的本质,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已经把自己放在一个强者的位置上了,所以就不需要证明自己的强大,而是会去倾听对方的心声,照顾对方的感受,在潜意识里希望能带领对方成长。
而弱者思维的本质,就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已经把自己放在弱势的位置上了,但为了要强,又要不断去证明自己的强大,结果陷入了一个“越要强就越脆弱”的恶性循环中。
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外强中干的人,他们看起来很强大,张牙舞爪,逢人就先证明自己,唯恐别人看不起自己,但是只要击中他们脆弱的要害,他们立刻就被激怒,非常生气和惊恐,原形毕露。
很多男人都有弱者思维,比如“妈宝男”。
什么是“妈宝男”呢?
就是身体已经长大,心态还停留在婴儿时期的男人。他们内心脆弱自卑,但为了掩盖这种自卑,又时时向外界耀武扬威,时刻证明自己的强大,唯恐别人看不起他们,所以成了大男子主义。
究其本质,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地成长,或许是因为一直被庇护,或许是因为一直没有独立地面对世界,所以他们严重依赖于别人的保护,包括老婆、父母等。当然,这也给那些庇护他们的人带来各种烦恼。
很多女人由于认知的不足,常常在刚刚接触这种男人的时候,把这种男人当成宝,也因此许了终身。
很多女人也有弱者思维。
比如有很多这样的女孩子,她们特别容易被那些经常对她们嘘寒问暖,半夜给她们买夜宵的男人,或者经常能给她们满口的承诺和满屋子节日礼物的男人感动。其实这些男人的这些行为只是一种泛泛的付出,如今,一个女人稍微努力一点点,都不再需要这些。
弱者思维有五大特点。
第一大特点:习惯于产生依赖。
这是弱者思维最强烈的意识,由于弱者把自己放到很弱的位置上,所以需要被庇护,从而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依赖。他们甚至幻想牺牲自己的所有,以换来强者的同情和爱。
很多男生在追女生的时候,使出浑身解数还不够,还会透支做一些无谓的事,比如用一个月的工资买一件礼物,只为让对方感动……
任何用过度的付出换来的关系都注定成为悲剧。
然而这种弱者思维经常发生在恋人之间、朋友之间、亲子之间。这种付出的结果,往往是牺牲了自己,又拖累了别人,最后还弄得两败俱伤。
大家要记住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不公的地方,就会在另一个地方,或者以另一种形式补偿回来。
那些刚开始口口声声说爱你的恋人,口口声声说为你好的家人,到了一定阶段往往会要求你做这做那,或者不能去做什么,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补偿。
所以,不要和有弱者思维的人谈恋爱、交朋友、合作,如果他是你的家人,你没得选择,那么就请让他明白什么是弱者思维。
因为人间无数的悲剧,都是由此引发的。
第二大特点:习惯于为难更弱的人。
鲁迅说过:“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当一个弱者被欺压时,往往会把怒气撒向更弱者。
由于弱者在现实中处于弱势状态,总是被现实和别人刁难,但他们并没有想方设法让自己强大,反而用一种转移的方式去为难那些更弱的人,寻求补偿。
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常见。
比如在外边受了气的男人,因为没有能力去报复那些让他受气的人,回到家的时候就打骂老婆孩子、踢猫骂狗、东摔西砸。这已经不只是弱者了,这是典型的懦夫。
再比如某人忽然挨了一顿领导的骂,回到办公室就会把自己的手下骂一顿。这是没有气量的表现。
还有在广告行业里,某个甲方的负责人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使劲地折磨服务自己的乙方,好像看到乙方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自己就会好受……
因为弱而去欺负一个比自己更弱的人,是弱者最无能的表现,这就是懦夫。
第三大特点:习惯于找理由。
弱者最大的痛苦,并不是自己的弱势、平庸,而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大。
很多弱者的潜意识里,有一种对“自尊”的保护机制。但凡接触到外界那些优秀的人,他们就会感到惊慌错乱,大脑就会收集一切线索去证明别人的成功是侥幸的,认为如果自己有同样的客观条件,会比那些人更好。
就像上学的时候,我们热衷于讨论学习好的人都是书呆子,漂亮的姑娘往往没头脑;长大之后又会说,同事升职是因为会拍马屁,同学创业成功是因为家里给了巨额的资金支持。
弱者总喜欢把高高在上的人拉下马,踩在脚下,去践踏他们,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感觉甚至比自己取得成就还快活。
弱者非要把一切优秀和成功往最不堪的地方想才安心,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庸俗不是孤立的,并为自己的弱势找到理由。
弱者宁可证明别人的平庸,也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平庸。
第四大特点:担心身边人变好。
弱者最大的“欣慰”,就是喜欢看到身边人比自己更弱。
他们宁愿看到不认识的人好,宁可看到离得远的人好,就是容不得身边人比自己好。离自己远的人,或者远远胜过自己的人,他们就羡慕崇拜;离自己近的人,或者稍微胜过自己的人,他们就嫉妒仇视。
这是弱者思维最愚蠢的表现。思考一下,生活在一个远不如你的人群里,和生活在一个谁都比你厉害的人群里,哪个才对自己最有利?
显然是后者,因为你永远都能借势,甚至被“捎带”着进步。而很多人却宁可生活在一个远不如自己的人群里,宁可被连累,宁可被扯后腿,宁可互相踩挤,也不愿意看到身边人飞黄腾达。
其实,如果你身边人发达了,你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你身边人都先后落魄,你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善待身边人,其实是在给自己铺路。嫉妒身边人,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喜欢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置身于花海,处处都是花香。偷偷种刺的人,身边满是荆棘;不仅扎了别人,也给自己制造了麻烦。
成就别人,才是成就自己的最好办法。见不得身边人好,其实就是在断自己的后路。
第五大特点:习惯于往外求。
有弱者思维的人往往企图从外界获得可以直接用的方法,最好能找得到一把万能钥匙,让自己不用思考、躺着不动就能把所有问题给解决了,哪怕花再多钱也想得到这把钥匙。可是这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如果你的内在一直在成长,你终有一天会破土而出。
如果你一直在往外求,那么你只会被埋得更深。
所以,强者思维的核心在于独立性。当一个人发现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帮自己的时候,他就拥有了强者思维。
自助者,天助之。上天只会偏爱拥有强者思维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强者越来越强,而弱者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