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reference_book_ids":[7316373633591413795,7070317133573393439,7294567288236149795,7024437941728447495,731228293967957506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天空包容了风雨,于是挂上了彩虹;大海包容了惊涛骇浪,于是有了雄浑;高山包容了每一粒泥土,于是有了巍峨。我们也要包容,越包容才会越成器,才会成就自己美好的品质和人格。人生如水,包容如杯;生命如歌,包容如律。包容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是对人对事宽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接纳。懂得包容的人,有一种成熟的美,他们的心灵丰盈,对困境和磨砺总能轻易释怀。在包容中,他们塑造了自己的人格和品质。
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能打动人心
涓涓细流,巍巍高山,甚至一草一木,都被大自然包容着。登上山顶,抬头看天,低头看海,你便觉得整个人也都包容其中。大自然的胸襟如此广阔,我们热爱自然,也要拥有大自然般包容大度的胸怀。我们应该是包容的,我们应该放弃以前的不快,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从而化解和别人之间的矛盾,同时完善自己。
古时候,有个得道高僧很受人尊敬。他在得道之前,经历了一件事情。
有一天,他出外化缘,快到傍晚的时候,突然雷声隆隆,天下起了大雨。雨势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止,怎么办呢?和尚着急四望,所幸不远处有一座庄园,他拔脚前去,打算求宿一宵,避避风雨。
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冷冷地说:“我家老爷向来和僧道无缘,你最好另作打算吧!”
“雨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他的小店人家,还是请您给个方便。”和尚恳求着。
“我不能擅自做主,等我进去问问老爷的意思。”仆人入内请示,一会儿出来,仍然不肯答应,和尚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结果,仆人依旧摇头拒绝。
和尚无奈,只好冒着大雨,全身湿透奔回了寺庙。
三年后,庄园老爷纳了个小妾,宠爱有加。小妾想到庙里上香祈福,老爷便陪着一起出门。可是在快到半山腰的时候,遇到了一伙强盗,当老爷正要被那强盗杀害时,一个和尚路过,赶走了强盗,救了那位老爷一命。当老爷准备感谢时:“师傅和我真是有缘,我定重谢师傅。”这时那个仆人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和尚就是当年那个人,就悄悄地将事情的原委说给老爷听,这时候和尚说:“施主和我本没有善缘,只是希望施主能和苍生有善缘,才能功德圆满。”说着,便潇洒离去。
庄园老爷听了这番话,心中既惭愧又不安。后来,他便成了这座寺庙虔诚供养的功德主,香火终年不绝。
心胸褊狭的人,求一时之快,结果只会逐渐封闭自己未来更多可能的路向。恩怨都是已去的往事,若我们能包容别人,抛开一切恩怨,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则我们的道路自然无限地宽广了!
帮助别人,就是从心底包容别人的外在表现,这会让犯错误的对方自己反省,比惩罚更有效果。
从前,在一个小镇上,有个地主,家财万贯,珍宝数之不尽,可是这个地主有个人人痛恨的儿子。他虽说是个有钱人家的公子,却烧杀抢掠,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和强盗没什么区别。甚至官府都不管,因为只要他被抓,钱就派上了用场,他的父亲总不能看着自己的独子入狱。
时间长了,镇上的人只有处处躲着他,以求相安无事。
一次,他在街上闲逛,突然看见一个行医的郎中,招牌上写着:“包治百病”。他看见这几个字,“破坏欲”又爆发了,他上前就问:“老头,你说我得了什么病啊?”
“人的病不只在于身,还在于心,公子其实病得不轻,修身就是治病。”郎中说道。
“放屁,老子根本就没病,庸医!骗子!你们赶紧把他的招牌拆了,什么‘包治百病’!”他让家丁拆了人家的招牌,还将这个上了年纪的郎中一顿毒打,然后扬长而去。
他继续在街上称王称霸,干尽了坏事。有人说得好,这世上的恶人非得在鬼门关走一遭才知道悔改。
有一天,镇上突然掀起了一场瘟疫,好多人都死了,很多郎中也不知道如何治,恰巧那个自挂“包治百病”的郎中会治;更为恰巧的是,那个危害百姓的富家公子也得了这个瘟疫。老地主听说有个郎中会治,千方百计地寻找,终于找到了。
当老郎中走到那人床前时,作恶少年大哭一声:“我活不了了!他日我作恶太多,报应啊!”两人都认出了对方,老郎中听到这话,没多说什么,开了药方,还附上一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然后和老地主道了别。
说也奇妙,老郎中的药方果然奏效,一段时间后,少爷又生龙活虎了。但一场大病后,他似乎变了一个人,不再为害乡里,而是造福百姓,帮助需要帮助之人,救济需要救济之人,待人也谦和了。街上的人都说是菩萨改造了他。
因为老郎中的包容和帮助,恶少获救了,这不仅让他消除了病痛,也让他放下了罪恶,成为一个善人。倘若老郎中记住了恶少当初砸他摊位,并暴打他的事情,他就会看着这个无知的少年被瘟疫折磨致死。可是老郎中包容了他,并且帮助了他,感化了他,这不仅挽救了他的生命,也让他不再作恶,这远比惩罚来得更有价值。
我们也要拥有老郎中的胸襟,包容别人,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原谅别人,包容比惩罚更有意义。你的包容会换来别人回敬,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就成就了自己。
切勿揭人疮疤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包容一切的人才是智慧的人。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包容别人,包容别人的缺点,包容别人的疮疤,成为一个大度能容的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也都会有自己的痛处,我们要包容别人的这些缺点和痛处,而不要揭人疮疤。每个人的疮疤都触及最脆弱的神经,很多痛苦的经历和往事都和这伤疤关联着。可是,生活中,很多人却因为别人和自己有过节或是误会,拿别人的疮疤来泄愤,以图发泄心中的不快。可是这种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于是这种误会越积越深,仇恨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而假如我们能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包容别人一时的冒犯,那么也就不会揭人疮疤,你们之间的误会也会在你主动的示好下解开。
抓着别人的缺点和痛处不放,揭人疮疤的人,可以说是自私的人。这样的人首先就不是一个会为别人考虑的人,那是别人的短处或是痛处,这样做无疑是在人家伤口上撒盐。其次,这样的人是不会包容别人的人,别人的那一点疮疤在他眼中仿佛会传染的“绝症”,于是逞一时痛快,不顾别人感受,揭了别人的疮疤。
不会包容别人的人会拿放大镜看别人的缺陷,看到的往往是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不利,于是便揭了别人的短。有时候,很多悲剧的酿成就是因为一颗不能包容的心。
有一对姐妹,她们从小关系就很好,但因为两人后来上了不同的大学,就分别了。
姐姐和妹妹性格不同,姐姐是个比较开朗的人,而妹妹总是多愁善感。大学毕业后,姐姐在她读大学的城市安家立业了,而她最希望的就是妹妹也能和自己住在一个城市,她多次催促妹妹去她那里,可是妹妹都没有答应,原因只有妹妹自己明白,因为她处于热恋之中,不忍弃男友而去。
突然有一次,妹妹给姐姐打电话说:“姐,我可能去你那里,你欢迎吗?”
“那肯定啊,你是我最亲的人了。”
“对了,我跟你说件事,我有个同学怀孕了,可是她还没有结婚,男朋友抛弃了她。她问我她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就来问为你。”
“别管人家的闲事,她不觉得丢人啊,到处说,我看她死了算了。”
妹妹一听到这些话,就挂了电话,姐姐觉得很奇怪,打过去的时候,已经无法接通。就这样,一个多星期也没有妹妹的消息,姐姐赶到那个城市的时候,妹妹已经自杀了。而听医生说,妹妹自杀之前,腹中已经有个成形的胎儿了。姐姐悔恨交加,可是一切已经晚了。
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这就是一个不能将心比心、自私的姐姐因为不能包容别人的疮疤而带来遗憾。妹妹是个感情脆弱的人,她从姐姐口中得知姐姐容不下她,更让家里人丢了脸面,于是她选择了自杀。遗憾往往就是这样造成的。
生活中,假如我们能从别人的角度考虑,多为别人想想,也就能包容别人的缺陷,就不会揭别人的疮疤,这不仅能成就别人,也能完善自己。
维也纳有位女钢琴家,虽然很有才气,却是个大大咧咧、不大会收拾自己的女孩,她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很多怪事,从小就是这样。
在她十岁那年,她要远涉重洋到加拿大参加一项重大的钢琴比赛。这次比赛规格高,很隆重,听众多,参赛选手也多,请来的评委都是极有权威的大家。而轮到她表演的时候,却出现了“故障”,她突然发现自己的裙子后面的蕾丝边不知道在哪里刮坏了,简直就是一个“小尾巴”拖在自己后面,她自己都觉得很尴尬。可是,她已经出场了,总不能退回去。于是,她大胆地走到舞台中间,很自信地弹着她预备好自己的曲子。整个决赛场上,万名观众静悄悄地注视着那个有个“小尾巴”的女孩。这时,居然没有一个评委对女孩稍稍流露出不满,而是静静地等着。他们居然包容了女孩。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女孩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听众包括评委在内,都情不自禁地为女孩鼓起掌来。
有人曾说,这次比赛中,评委的包容,是人类艺术史上一次耐人寻味的包容。
在这样隆重的场合,这些评委们没有挑剔小女孩的毛病,成就了这个女孩的钢琴人生,也成就了一段佳话。如果这些评委们揭了小女孩的疮疤,这个小女孩会因在这种重大场合受批评而心中藏有阴影,或许人类艺术史上又少了一个伟大的钢琴家,而这场音乐盛宴也会留下瑕疵。
所以,于人于己,我们都应该做到包容,包容别人的缺点,包容别人的缺陷,不去揭别人的疮疤。包容别人,就是完善自己!
宽恕比仇恨更有力量
社会就像一个森林,而我们每一个人,就如同这森林里的树一样,都是社会里的成员,独木不成林,也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人与人之间总会发生矛盾、冲突,我们必须学会包容,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而记恨是一种负面情绪,我们若把所谓的仇恨压在心底,那么一连串的不良反应都会被我们心中的仇恨牵引出来。仇恨让我们失去理智,仇恨是毁灭的死神,仇恨让我们失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让我们失去人间真情,让我们困在自身设置的陷进中无法逃脱。
所以,宽恕比仇恨更有力量。生活中,我们免不了会和他人发生摩擦、碰撞,包容是最好的良药。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一段台词:“包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包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包容的人。”包容于人于己都有利,也能让矛盾双方放弃前嫌,同心同德地去完成更重要的任务。包容比仇恨更有力量。
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顾大局,识大体,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与廉颇斤斤计较。他的包容让廉颇深感惭愧,于是,廉颇背上荆条上门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二人同心协力保卫着赵国。
中国古代这种因为具有宽恕的美德而“化干戈为玉帛”、被后人传为佳话的故事很多: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有两个村庄,地势却处在楚魏之间。虽说两个村庄相隔很近,但是经济发展状况却很不一样,一个村庄的人民靠种豆子很快发了家,可是另一个村庄还在为温饱奔波。于是,这个村庄的人民就心生歹计,他们经常在深夜的时候跑到另一村庄人民的田地里,把他们的豆子践踏掉。
种豆村庄的人知道以后很生气,准备报仇,当民众聚集在一起商量报仇大计的时候,村里的一位长者说:“你们报复了又有何用,豆子会重新长起来吗?况且,冤冤相报何时了?还不如宽恕他们,或许能感化他们。”民众哪里肯听,都说非要报仇,不然难泄心头之恨。
老长者又说:“不信的话,我们可以试试。”后来,村民没有去找那个村庄的人民报仇,还主动帮他们改善种植方式,那个村庄的人民很奇怪,可还是被感动了,两个村庄的人民一起种起了豆子,日子越过越好。
后来,魏国君王想把这两个村庄合并到自己的管辖范围,但丞相对他说了这个故事后,他放弃了出兵,他说,这样的村民是坚不可摧的。
这就是宽恕的力量。宽恕才能同心协力,宽恕才能放下心中的芥蒂,宽恕才能让双方以大局为重,才能让我们坚不可摧。你的宽恕,也会换来对方的宽恕,而仇恨则是一个“破坏狂”,破坏人际间的关系,破坏美好的人性。仇恨会引发报复、雪耻等行为,然后形成恶性循环,无休无止。
一位名叫莫里的建材商人,由于另一位对手的竞争而陷人困境。对方在他的经销区域内定期走访建筑师与承包商,告诉他们:莫里的公司不可靠,他的材料不好,生意也面临即将歇业的境地。莫里对别人解释说他并不认为对手会严重伤害到他的生意,但是这件麻烦事使他心中生出无名之火,真想“用一块砖来敲碎那人肥胖的脑袋作为发泄”。
“有一个星期天早晨,”莫里说,“牧师讲道时的主题是:要施恩给那些故意为难你的人。我把每一个字都仔细听了。就在上个星期五,我的竞争者使我失去了一份几百万的订单。但是,牧师教我们要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而且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他的理论。当天下午,我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时,发现住在弗吉尼亚州的一位我的顾客,正因为盖一间办公大楼需要一批大型的钢材,而所指定的钢材型号却不是我们公司制造供应的,倒是与我竞争对手出售的产品很类似。同时,我也确定那位满嘴胡言的竞争者完全不知道有这笔生意。”这使莫里感到为难,是遵从牧师的忠告,告诉对手这项生意的机会,还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让对方永远也得不到这笔生意?莫里的内心挣扎了一段时间,牧师的忠告一直盘跟在他心田。最后,也许是因为很想证实牧师是错的,他拿起电话拨到竞争对手家里。
接电话的人正是那个对手本人,当时他拿着电话,难堪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莫里还是礼貌地直接地告诉他有关弗吉尼亚州的那笔生意。结果,那个对手很是感激莫里。
莫里说:“我得到了惊人的结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关我的谎言,甚至还把他无法处理的一些生意转给我做。”莫里的心里也比以前好受多了,他与对手之间的阴霾也获得了澄清。
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这就是宽恕的表现。因为莫里的宽恕,他获得了心灵的解脱,也让对手不再和他作对,还把他无法处理的生意交给莫里做,构建了生意场上的和谐。这就是宽恕的力量。
从对宽恕和仇恨带来的利弊的权衡上,我们不难发现,宽恕比仇恨更有力量。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抓着仇恨的尾巴不放呢?为什么不宽恕一点呢?宽恕吧,朋友,让我们沐浴在宽恕的阳光中,接受心灵的洗涤,你会忘记仇恨,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胜利并不是打败别人
我们渴望获得胜利,渴望胜利带来的酣畅淋漓的喜悦。可是,什么是胜利?我们是否又真正体味了呢?在我们的常规思维中,胜利就是打败所有和我们竞争的人。这种思维让我们只看见自己的利益,而忘记了有比打败别人更彻底的胜利,那就是包容别人,获得让人心服口服的胜利。包容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胜利。
其实,这个道理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并不快乐,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的成功往往是踩在打败别人的基础上,他们没有包容之心,他们打败了一个个阻碍他们成功的人。可当他成功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孤身一人,没有朋友,自己陷人孤立无援的地步。他赢得了成功,却在其他方面失败了,这不是胜利!
我们要有兼容并包的宽大的胸怀,要包容我们的竞争对手。胜利并不是形式上的,赢得别人的心才是真正的胜利,胜利并不意味着打败所有人。
古时候,有个国王,他有个很漂亮的女儿。这位公主貌似天仙,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可是仍然没有合适的人选,国王为她推荐了很多人,都被她拒绝了。她说要自己选择,于是有个智慧的大臣给她出了一个主意。
于是,皇宫中办起了比武招亲,通过层层的角逐,剩下了两个武艺很高强的年轻人,最终将从这两个人中选出驸马。
两人激烈地打斗着,可是二人武艺不相上下,这么打下去就会两败倶伤,在座的各个大臣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突然,其中一个年轻人突然停止了比武,说:“兄弟,别打了。这样打下去只会无休无止,不如我退去,本来我就对这驸马的位子不是很在意,倒是你,回去好好疗伤,你今天打斗得太多。”
“那不行,我今天非要赢你不可,否则,即使我和公主成婚,我也心有阴影。”说完,他一拳打在了那个年轻人的胸口,年轻人猝不及防,而他还处处躲闪,有意不和对方打斗。最后,他失败了。
打赢了的年轻人站在擂台上,举起双手说:“我胜利了,我可以娶公主了。”这时候,公主站起来说:“你并没有胜利,你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不会包容别人,你输给他了,他是故意让你的。我不会嫁给你!”她跑到擂台上,将那个被打伤的年轻人搀扶起来,对他说:“你是个大度的人,你才是胜利者,我要嫁给你!”这时,全场掌声不断,另一个年轻人则灰溜溜地逃跑了。
年轻人和公主结了婚,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领悟到了什么是胜利,一个不会包容的人是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的,那样的胜利只是表面上的。和公主结婚的年轻人是个包容对手的人,面对无法分出胜负的比武,他包容了对手,怕伤害对手,于是假装失败,处处闪躲,最终被公主选中。这才是胜利。
真正的胜利是要让人心服口服,这需要包容,包容你的对手,一个自私和斤斤计较的人是不会胜利的,他把打败所有人看成是胜利。其实,他失去得更多。顿悟之后,他才能发现胜利需要包容的心。
从前,在一座古老的寺庙中,住着一个老方丈,他武艺高强,但他从来不出寺庙一步。于是,就有很多人找上门来,要和他决斗,可往往还没有打斗,对方就心服口服地出了寺庙的门,并说自己败了。有个年轻人不相信这个传闻,于是非要到寺庙和老方丈一决高下。
当他到了寺庙以后,小沙弥把他引到方丈屋内。方丈什么都没有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念佛,敲着木鱼。年轻人拿起刀,要和他打斗,方丈突然对他说:“施主,你杀了我,佛祖也会包容你!”
年轻人以为他是装腔作势,就刺进一刀,鲜红的血液流了出来。他不明白方丈为什么不还手。
他再刺进一刀,方丈还是没还手,方丈说:“即使你杀了我,佛祖还是会原谅你。孩子!”年轻人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残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他赶紧找来药物给方丈上药。当他给方丈上药的时候,他发现这个老人身上全是被刀剑刺伤的疤痕,他一下子明白了,眼泪顿时从眼中流出来。
这个包容的老人,宁愿自己的身体被刺进一百次,也不愿意去伤害来挑衅的人。这个年轻人最后剃度修行,为那些震撼的剑伤。最后,他也成为了一个得道的高僧!
生活中,我们苦苦追求胜利,苦苦地为一些虚名虚利挖空心思去打败别人,可当你真正打败别人以后,你就真的幸福开心了吗?你就真正胜利了吗?殊不知,胜利并不意味着打败所有人,包容别人才是你胜利的基础!
其实,即使你被打败了,你也胜利了;而若你不会包容,即使你胜利了,你也失败了。你败了自己美好的品质,败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包容吧,不要为那些所谓的胜利削尖了脑袋去钻营,大度能容,你自然会赢得胜利!
用包容之心化解仇恨
人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所要塑造的形象。而人生又有诸多无奈,我们的路总是有一些坎坷,总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或许你会碰到很多你不想碰到的事,或许你会发现你的好朋友背叛了你,你的亲人欺骗了你,你的心一次次地受伤,你感到失落、灰心甚至绝望。可能,这时的你最需要的不是成功,不是财富,而是最温暖心灵的关爱。想要得到它,你就要多一分包容,多一分理解,因为你所谓的背叛和欺骗背后或许另有隐情呢?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地区,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太太因难产而死,留下一个孩子。丈夫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了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
第二天他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打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他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唏嘘的误会。
天下最悲伤的事莫过于此了,这到底是那条忠诚的狗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呢?为什么看到血腥的场面人就会认为是狗的兽性发作呢?狗死了,被自己始终忠诚以待的主人杀死是它的悲哀;而在那个主人明了真相之后,良心上莫大的谴责也会伴其一生。这不过是个教训,因为他杀的只是一条狗,如若换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后果又会如何呢?
误会,往往是人在不了解、没有耐心思考的情况下就冲动行事造成的结果,误会的产生也大多是因为人的怀疑、不信任。因此,在弄清真相之前千万不要做出伤害别人最后反而伤害自己的举动,千万不要让误会酿成苦果。多忍耐一下,多理解一些,往往就会拥有皆大欢喜的结局。
学会耐心地观察周围的情形,学会耐心地等待他人的解释,学会谅解他人,是我们生活美满的真请。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用自己的心去包容别人的错误,不要用伤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要知道,伤害一旦造成,就永远会留在心底,即使伤口好了,也会留下伤疤。
生活中,真正身体上的伤害可能离我们很远,很少有人会去真刀真枪地对峙,但是有时候,不善的言语给人造成的伤害比给身体带来的伤痛更加厉害,因为那戳穿的是人的心灵。身体的伤口愈合了就不会再痛,而心灵上的创伤却会在心底隐隐地疼。
那些伤害过你的人,也许曾是你最好的朋友,请以感谢面对他们吧,这样你才会更加成熟明智。看轻一切,相信生命的力量,相信包容的力量,也相信时间。不要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坚持就去给别人造成伤害,因为那样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任何伤害的行为都需要我们良心的不安来作抵押。包容一些,体谅一些,忍耐一下,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转一下头,你会看到更灿烂的阳光。
朋友,让我们的心灵花园中种满谅解之花,让那些伤害过你的人体会到谅解之花的芳香。谅解是包容的结晶,谅解别人也释放自己,给自己多积蓄一分快乐!
包容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人都具备一种优秀的品质,那就是包容,他们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他们心胸开阔而不拘小节,头脑聪慧却又不妄露锋芒,他们处事高明,进退自如,他们善于忍让、能屈能伸,是真正的大丈夫。
有人讲“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基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已的根基”,细细品来很有道理,为人处世,包容才是最高明、最根本的智慧。为人处事,一味争强好胜,处处显示自己,并不是什么聪明之举。不能容人,非要争强好胜,倒霉的只会是自己。
很多人都喜欢表现出自己比别人髙明,恨不得所有人都崇拜他、恭维他,而他却把所有人都踩在脚下,这种对优越感的追求使得很多“在朝为官”的人成了鸡群中的“鹤”,也成了别人铲除的对象。古人说“藏巧守拙,用晦而明”,一个想要平静、安稳的人,必须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否则“功高盖主,主必压之”,在上司面前逞强好胜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古今中外,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提起韩信,中国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的。韩信是汉朝的第一功臣,在汉中献计出兵陈邑,平定三秦,率军破魏,俘获魏王豹,破赵,斩成安君,捉住越王歇,收降燕,扫荡齐,力挫楚军。连最后垓下消灭项羽,也主要靠他率军前来合围。司马迁说:汉朝的天下有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但是他功高盖主,犯了为官者的大忌。当年刘邦曾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自显其能,夸夸其谈:“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让刘邦颜面扫地,对韩信之能耿耿于怀。也许在带兵打仗方面韩信真的是强于刘邦,但他不懂得为人臣者应善于推功揽过,反而在常常逞能的同时,与刘邦讨价还价,终于一步步地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大家都知道“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因为这件事,大家都称韩信为“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他在受辱之后,也凭着自己的本事,闯出了一片天地。但是在功绩越高、功勋越多的情况下,他被冲昏了头脑,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一味地在他的上级面前显示自己,甚至经常给主公难堪,表明主公不如自己,这样的张狂自大,容不得别人,谁人能容忍得了?最后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知道。一个曾经的英雄,没有死在战场上,也不是生老病死,而是被自己的不收敛和轻狂害死,真是让人感到不值得!
你越是急于表现自己,别人越是认为你过于急功近利。包容别人不是卑躬屈膝,委曲求全也不是屈服于命运,这只是在审时度势之后采取一个保全自己的良策。在人与人交往中,包容的过程是漫长而又痛苦的,但是没有包容的考验和磨难的锤炼,我们又怎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顺畅?
一个不懂得包容、不懂得委曲求全的人,纵使有再大的本领,也没有发挥之处,纵使建立再大的功勋,最终的结果也是被当作眼中钉给除掉。所以说,想要发挥自己的才干,想要走向成功的彼岸,首先还是要容得他人,保全自己!
严格要求自己,少怪罪他人
在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不那么让人愉快的事情,它们或者是因为意外原因导致的,或者是因为人们粗心大意导致的。而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很多人都选择把错误和责任归结到别人身上,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要知道,只有多多反省自己的人才能够取得进步,假如你总是把大错小错都推到别人身上,那么,日久天长,你必然会退步,而且,指责别人的做法也会使你失去身边的朋友。
虽然责任心是人们最基本的品质,但是,人们更喜欢逃避,而不喜欢承担责任。因此,在面对责任的时候,推倭是屡见不鲜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实际上,倘若你能够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你的形象反而会变得更加光辉髙大。要知道,大多数人都喜欢成功和成就,而害怕失败和责任。倘若你能够战胜自己逃避责任的本能,那么,你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很多时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之后还畏缩逃避,不愿意承担责任。同样一件事情,因为你采取的态度截然不同,你得到的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不管出于怎样的考虑,我们都要勇敢地反省自己,尽量不要怪罪他人。当然,这里所说的怪罪他人和诚恳地给他人提意见是完全不同的。怪罪他人是推倭责任,而诚恳地给他人提出意见则是为了使对方认清楚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尤其是当一件事情中有多方参与的时候,假如遇到失败,绝对不是因为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原因。通常情况下,原因都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我们与其怪罪他人,不如反省自身,以期自己能够在下次有更好的表现。
老和尚说自己年轻的时候非常自负,喜欢和聪明人交谈,而遇到比较愚钝的、悟性差的人,就没有丝毫耐心,总是指责对方太笨。
有一天,他上山去打柴,满载而归,心情好极。在归途中,他累了,所以就放下柴担到溪水边喝水,洗脸。此时,一只与他非常熟悉的小猴子来了,因为总是在路上偶遇,因此小猴子和他非常熟悉。洗完脸之后,老和尚想拿汗巾擦脸,却发现汗巾还挂在那边的柴担上。他的确精疲力尽了,因此就用手指着柴担,示意小猴子帮他把汗巾拿过来。
小猴子好像没有领悟老和尚的意思,跑过去之后,从柴担上抽了一根木柴拿来给了老和尚。老和尚觉得特别有趣,因此再次示意小猴子去拿汗巾。然而,这次,小猴子还是拿了一些木柴回来。看到小猴子不明就里的样子,老和尚哈哈大笑起来。为了使小猴子领悟他的意思,他拿了一块石头丢过去,恰巧丢到汗巾上,然后,他又指给小猴子看,并且说:“拿那个汗巾。”小猴子赶紧屁颠屁颠地又去了,但是,它拿回来的还是木柴,而且满脸得意的表情,似乎在说“你看,我能干吧!”老和尚笑得前仰后合。
回到寺庙中之后,老和尚一边说一边笑地把这件有趣的事讲给方丈听。方丈问他:“你跟师弟们讲道理的时候,假如他们听不明白,你就会大发脾气。但是小猴子同样是听不明白你的话,你为什么反而觉得十分有趣?”听了方丈的提问,老和尚愣住了,回答说:“猴子又不是人,听不懂人话很正常的。但是,师弟他们可是人,他们应该能够听懂我说的道理。”
方丈反问道:“什么叫应该?要知道,每个人天生的悟性不同,你为什么说谁‘应该能’怎么样呢?”
听到这里,老和尚低下头默默无语。方丈继续说道:“更何况,天道无常,人世无常。现在是别人不如你,今后也许就是你不如别人,换位思考之后,你意下如何呢?实际上,你最大的错在于你根本没有学着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思考问题。”突然之间,老和尚觉得自己好像茅塞顿开,但是又无法说清楚自己究竟悟到了什么,因此他连忙对着方丈磕头说:“我佛慈悲,求师父教我!”
方丈微微一笑,说:“你认真想一想,同样是无法理解你的意思,为什么你对小猴子开怀大笑,却对师弟发怒?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变,变化的恰巧是你的内心。由此可见,问题出在你的身上,而并不是出在他们身上。因为你是人,所以你不会对智商比你低的猴子发脾气;但是,因为你的师弟们也是人,所以你无法容忍智商和你相差无几的人。假如是佛呢?佛看到你师弟们的错误,他会勃然大怒吗?当然不会,因为佛的智慧能够包容一切。”
在上述事例中,老和尚年轻的时候之所以总是嫌弃师弟们太愚钝,听不懂他所说的话,主要是因为他觉得师弟们和自己智力相当,所以应该能够听懂自己所说的话。与此相反,他对小猴子更加包容,因为他觉得小猴子的智力比人类低。实际上,倘若老和尚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首先反省自身,那么就不会总是指责自己的师弟们了。要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即使是吵架,一个巴掌也是拍不响的。尽管师弟们没有听懂老和尚所说的话,那也并不意味着是师弟们的过错,也许是老和尚没有表述清楚呢?总而言之,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反省自身,因为这比怪罪他人的效果好多了!
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现代社会,人们的心态越来越浮躁,不知道从何时起,人与人之间多了一分轻视与嘲讽,少了一分称赞与敬仰。又不知从何时起,世界上莫名其妙地多了很多以“我”字为开头的“至理名言”。其中,很多名言都被人们认为是自信的表现,诸如:“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够成功!”。事实并非如此。要知道,自信是一个人在拥有一定基础与资本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但是,假如一味地欣赏自己,盲目地相信自己,从来不能以低姿态去欣赏别人,那么,这种自信就会变成自负,变成骄傲自大、目中无人。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是我们共同生存的这个硕大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也只是一颗小星星而已,或者,也可以说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假如能够这么想,你还有必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高,那么重吗?
我们在对别人挑三拣四的时候,其实不如学会欣赏别人,学会真心地赞美别人。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你所给予对方的真诚、友善等都会被对方加倍地回馈给你。诸如,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你总是劈头盖脸地说“你说的是错误的,应该……”或者是“我认为我说的是正确的,事实就是……”想必,假如互换一下角色,你也不愿意听到别人在你面前这么说话。
因此,与其否定别人,不如肯定别人,诸如,“我觉得你说得特别对,尤其是……更是非常正确的。你是如何想到这一点的,我太佩服你了!”当然,这里所说的肯定并不是出于阿谀奉承的肯定,而是希望你能够真正地发现对方的闪光点,予以肯定。这种肯定,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表面上的应承。久而久之,你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在看别人的时候首先看到他的优点,这样一来,你必然更加欣赏对方,从而为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与此相反的是,假如你总是一味地吹毛求疵地挑剔和指责别人,那么你终将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张明和李霞已经结婚一年多了,对于大多数新婚夫妇而言,结婚的第一年应该是非常甜蜜幸福的美好时光。但是,张明却不止一次地想要离婚,而且整日唉声叹气,不堪重负。
原来,李霞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的人,她总是对张明吹毛求疵,搞得张明不堪其扰。例如,张明有点儿邋遢,其实,大多数男人可能都不像女人那么爱干净,因此,李霞就整日唠叨张明,一副非得把张明变成“洁癖男”的样子。实际上,张明虽然邋遢,但还是很愿意帮助李霞做家务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李霞给他安排了家务活儿,他就会义无反顾地努力去干。张明有点儿不够阳刚,不过,他没有大男子主义,不管什么事情都和李霞商量,但是,李霞却总是指责张明没有男子汉气概。然而,与此同时,李霞又很希望张明能够对她言听计从。就这样,结婚第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他们之间丝毫没有甜蜜,只有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喧闹。因为李霞的唠叨和苛求,张明无比怀念结婚之前一个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甚至想要和李霞离婚。
与此同时,和张明同一年结婚的范新强却生活得无比幸福,对婚姻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张明百思不得其解,同样都是生活,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呢?为此,张明几次去范新强家中吃饭、聊天,想要发掘他们夫妻和睦相处的秘诀。原来,范新强的妻子宋萌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人。至少当着张明的面时,宋萌简直就是贤妻良母。不管张明和范新强喝茶聊天到多晚,宋萌都毫无怨言,而且,总是在一边茶水伺候着。这使张明无限羡慕范新强,而范新强则是一副无比享受的样子。在言谈举止之间,张明意识到范新强在宋萌眼中简直就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她张口闭口都在夸自己的老公,似乎自己找到了一个天底下最好的老公。张明问宋萌:“范新强夜里睡觉总是磨牙,影响你吗?”宋萌开心地一笑,说:“哈哈,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很不习惯,但是现在假如没有磨牙的声音,我还睡不着了呢!”张明知道范新强有的时候爱抽烟,不过,宋萌却对此不以为然,说:“男人嘛,多多少少都有点儿小嗜好。不过,抽烟对身体不好,所以我给他买了戒烟糖,这样能够少抽一些。”张明偷偷地对范新强说:“你这些臭毛病假如从我老婆嘴巴里说出来,那简直是不能忍受的!但是,我觉得你老婆好像对此不以为然。她真的从来没有说过你吗?”范新强非常骄傲地告诉张明:“从来没有!不过,奇怪的是,我这些臭毛病已经改得差不多了!假如你老婆也是这么天天地表扬你,即使是缺点,也从中给你发掘出一些优点来,那么你也不会好意思不改的!”
原来,婚姻相处的秘诀是欣赏对方,即使是对方的缺点。只有这样,对方才会心甘情愿地改变自己,就像范新强和宋萌一样。与此相反,假如一方总是唠叨对方的缺点,那么就很容易使对方感到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就像张明和李霞的婚姻生活一样。实际上,不仅仅是在婚姻生活中,即使是在普通的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或者是在与陌生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尽量多多欣赏对方的优点,而不要总是挑剔对方。只有做到这一点,人际关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