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不可不知的七大投资铁律

《金融炼金术》reference_book_ids\":[704149538275223452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这些投资理论或法则,是投资大师们的智慧结晶,代表着投资艺术的至境。不懂它们,你的投资之路将困难重重;违背它们,你的投资随时可能血本无归;掌握并适时运用这些投资铁律,将会让你的一生受用无穷。

鸡尾酒会理论是华尔街最出色的投资大师之一彼得·林奇提出的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所谓鸡尾酒会理论,主要是指通过鸡尾酒会上人们讨论话题的转变和态度,可以预测未来股票市场上升或下跌的情况。具体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当股价一直处于下跌通道,市场投资者预期市场也不会上涨,在这个时候即使股票市场有一定的上升,人们也不愿意谈论股票问题。在鸡尾酒会上客人们一般不会和从事股票投资行业的人员有太多的语言,这个时候大家宁愿找牙医聊聊牙齿保健的事情。在第一阶段,预示着股票市场可能将看涨。

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参加鸡尾酒会的客人们愿意和从事股票投资行业的人员多聊一会,但更多的是谈论股票的风险。然后再去和牙医交谈。在第二阶段,大家讨论关于牙齿保健的话题多于讨论股票,也许这个阶段股票实际上已经在开始上涨了。

第三阶段

到了第三阶段,股市已经比第一阶段有了明显的上涨了(比如20%或30%),在鸡尾酒会上多数的客人会围着股票投资行业的人转,几乎不会再理睬牙医,甚至于牙医也会过来讨论一些市场的热点和预测。

第四阶段

在第四阶段时,参加鸡尾酒会的客人们仍然围在专业股票投资者的身边,这个时候则是他们向专业的投资人员推荐股票。而这也表明股票市场已经快到顶部了,通常预示着股票将下跌。

传统的牛市和熊市也可以各自分为三个不同期间。牛市第一期与熊市第三期的一部分重合,常常是在市场最悲观的情况下出现的。大多数投资者对市场心灰意冷,即使市场出现好消息也无动于衷,很多人开始不计成本地抛出所有的股票。这个阶段在2005年6月份、2007年5月份及2007年11月份,我国的许多投资者应该亲眼见过甚至亲身经历过。在这个阶段,深思熟虑的投资者则预期市场情况可能即将发生变化,是黎明前的黑暗,开始逐步择优入场。市场成交逐渐出现微量回升,经过一段时间后,很多股票已从盲目抛售者手中流到理性投资者手中。市场在回升过程中偶有回落,但每一次回落的低点都比上一次高,于是吸引新的投资者入市,整个市场交易开始活跃。在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公司业绩开始好转,盈利增加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进一步刺激人们对市场的兴趣。

进入牛市第二期后,市况已经有了明显好转,但熊市的惨跌给投资者带来了心理上的阴影,即使此时股票上涨了,大家仍然不敢放开手脚去做,短线操作的人比较多。这种心理也使市场行情有所好转但是仍然维持一个僵持的局面。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股票市场的基本状况不错,稳中有升,中间可能出现调整也是暂时的和小幅度的。上次熊市造成的心理打击严重程度会直接影响这个阶段行情的表现。2005年下半年我国股市的行情基本上可以看成是这种状态。

在牛市第三期,这个时候随着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和市场的稳步上升,成交量已经有了明显的上升,更多的投资者进入了股票市场,每次调整都会带来更多的资金入场。这个阶段市场充满乐观气氛,电视台、报纸、广播以及营业部都在大肆宣传牛市的到来,而且有关公司利好(比如利润增加、重组、收购等)的新闻也不断传出,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圈入好的项目,并向投资者承诺未来的美好。在这一阶段的末期,全民炒股热浪席卷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地域的人员,而当这种情况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市场就会出现转折。

熊市的特征则恰恰相反,通常而言,熊市经历的时间要比牛市短,大约只占牛市的1\/3~1\/2。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来看,2001年到2004年应该是一个大熊市的循环,所以每个熊市的具体时间并不相同,因为这与市场环境和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回顾从证券市场成立到2007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经历的股价大幅涨跌变化,它已经经历了至少一个完整的由牛转熊,再由熊转牛的周期性过程。

由此可见,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和传统的牛市及熊市的划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投资者判断市场走势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价值。

彼得·林奇曾教给散户投资者一条赚钱之道,他说:“我来教给你一个非常简单的赚钱之道。每年年末11月份和12月份许多投资者为利用投资亏损避税会低价抛售股票,你只要趁机买入那些股价重挫的股票,等到第二年1月份,这时股价总是会反弹,这就可以让你赚上一笔。”这就是所谓的“一月效应”。

但是,彼得·林奇说,尽管股市中存有一月效应,然而投资者依旧不能买入自己不了解的股票。反之,只能买入自己研究过、关注过的股票,包括以前给自己带来痛苦回忆的股票。惟有如此,投资者才会对该公司有相当了解,能大致掌握股价发展规律,知道何时购买价格比较低,从而确保能够赚上一笔。

一般来说,能给投资者带来痛苦回忆的股票,是投资者在这只股票上已有一定获利,原本想及时获利了结的,但因为过于贪心,卖晚了,赔钱了,或卖得太早了,少赚了,甚至只赚了一些蝇头小利,卖出去之后就连拉几个涨停板……这一切,都会让该股票在投资者心中引起痛苦的回忆。

彼得·林奇说,这就如同突然在超市中碰到了曾经拒绝过你的异性,你会偷偷溜到一边有意躲开一样,每当看到卖掉之后就一直持续上涨的股票,你也会有意无意地回避看它的行情。

尽管这是人的一种天性,但是其实,要是你能反其道而行之,多去关注一下这只“老”股票,就能够知道它目前的股价是偏高还是偏低,是否有潜力可挖?倘若是,再将它买回来,非常容易就能赚上一笔。

彼得·林奇说:“要是我也如回避老情人般回避老股票,恐怕我就没几只股票可买的了。”

在1991年8月份,阳光地带园艺公司准备公开发行股票的时侯,彼得·林奇首次接触这家公司。它的发行价是每股8.5美元,资产负债表很稳健,没有一分钱负债,而且还有每股2美元的现金。

对此,彼得·林奇很满意,决定在1992年1月份召开的《巴伦》周刊圆桌会议上予以推荐。但是不料,一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对草皮与园艺植物很不利的自然灾害;另外,这时一月效应的前奏开始了,机构投资者大量出售该股票。两者结合,连累它的股价下跌到5美元,市值缩水近一半。

要知道,只是在数月之前,该股票发行价还高达8.5美元,并且还有每股2美元现金,单单每股5.7美元的账面价值就高于股价了;况且,该公司1992年的每股预期收益还高达0.5美元到0.6美元呢!这样算起来,它的市盈率还没有10倍,每年的平均盈利增长率却高达15%。

因此彼得·林奇惊呼:这真是一匹大黑马,谁如果有勇气在此时大胆买入,谁就是不久之后的大赢家。

每年的一月效应都会如期而至,中国股市也不例外。特别是小盘绩优股,这方面的表现会更突出。根据彼得·林奇的统计,在以前的60年当中,美国股市每年一月份的股指平均涨幅是1.6%,但小盘股的平均涨幅却高达6.86%。换句话说,一月效应带给散户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起码是市场平均回报的4.28倍。更不用说,这还没有包括11~12月内逢低建仓下跌的幅度在内呢!

在彼得·林奇看来,评价一月效应发生前后的股价高低,应当与上市公司的实值结合起来考虑。具体方法非常像给二手房估价一样:首先把这家公司的总股本乘以股价,得到股票市值;其次,扣除负债,得到该公司的实值;最后,把这个实值和同行企业相对比,就能够看出股价到底是偏高还是偏低。

金融大鳄索罗斯结合投资市场的经验以及对哲学的心得,创建了许多投资理论,为自己建立了一套非常有用的投资分析体系。索罗斯的这个体系与一般的投资分析工具不同。一般的分析工具,是以理性和逻辑理解投资市场,而索罗斯的体系却不同,他是要进一步揭示投资市场受着非理性的主导。“反射理论”就是帮助他观察市况的一种。

“反射”一词源自物理学,是指主体作用于受体时,受体也会反过来影响主体的情况。比如,电灯的光线照射进水中,水中的电灯倒影也反射一部分的光线到电灯上,这就是反射作用。他把这一套反射的观点,应用到他的哲学中,成为反射理论。

反射理论是索罗斯的核心投资理论。

何谓反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理论依据是人要正确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投资者都是持“偏见”进入市场的,而“偏见”正是了解投资市场动力的关键所在。当“流行偏见”只属于小众时,影响力尚小,但不同投资者的偏见在互动中产生群体影响力,将会演变成具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羊群效应”。

具体做法是,在将要“大起”的市场中投入巨额资本引诱投资者一并狂热买进,从而进一步带动市场价格上扬,直至价格走向疯狂。在市场行情将崩溃之时,率先带头抛售做空,基于市场已在顶峰,脆弱而不堪一击,故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引起恐慌性抛售从而又进一步加剧下跌幅度,直至崩盘。在涨跌的转折处进出赚取投机差价。

1982年8月到1987年8月,道·琼斯工业指数从776.92点攀升到2722.42点。按照索罗斯的反射理论,股市将攀升得更高。因为那些狂热的投资者将使股市进一步升高。索罗斯很坚定自己的理论,因为他知道,股市暴跌的局面迟早会出现。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当然它不可能马上到来。同时,1987年9月2日的《财富》杂志封面刊登了索罗斯的肖像,他宣称:股市并不见得好,特别是日本。

索罗斯说:“股票升了再升,已脱离了价值的基本准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股票一定会低迷。因为股市价格过高,说明不了股市不能持续下去。如果你想知道美国股票价格如何过高的话,看看日本的就可以。”他在华尔街重复着上述观点。

于是,为了适应日本结算特点,东京股市进行了调整,但日本股市的收益率1987年10月仍为48.5%,而同期英国为17.3%,美国为19.7%。索罗斯认为上述数字对东京股市来说是一个坏的预兆。

索罗斯对日本股市充满了悲观,“日本股市膨胀不可逆转,有秩序的收缩已不可能了,股市暴跌正在来到。但是同时美国股市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接着他就把几亿美元的投资从东京转到了华尔街。

但在当时,赞同他的这种观点的人少之又少。1987年10月中旬,罗伯特·普罗斯特,一位著名的市场预测者,警告股民们应从股市撤出。与许多投资者一样,索罗斯对普罗斯特的评论感到震惊。10月14日,索罗斯在伦敦《金融时报》上撰文再次预言日本股市正走向暴跌。

最后,事实再一次证明了索罗斯反射理论的正确性。

何谓盛衰理论?简言之就是投资于不稳定状态。当感觉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时,事态就会无法控制,金融市场比较典型的“盛衰”现象就会出现。

在索罗斯看来,“盛衰”给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由于它令市场始终处于流动与不定的状态。投资之道实际上就是在不稳定状态上压注,搜寻超出预期的发展趋势,在超越预期的事态上下注,在“盛衰”是否已经开始上下注。

盛衰是如何开始的呢?具体而言,反射绝对不会遵循预先决定的形态,但是反射为了变成明显到让人注意的程度,开始时至少必须能够自我强化。这种自我强化的过程持续的时间如果足够长,最终肯定会变得无法支持下去,因为思想和实际状况之间的鸿沟会变得太大,不然就是参与者的偏见变得太深。因此发展成具有历史重要意义的反射过程,一般会遵循一种开始自我强化但最终会自我摧毁的形态,这就是索罗斯所说的盛衰程序。反射性互动若是在到达繁荣阶段之前自我修正,就不会发展成具有历史意义,但此情形与造成衰败的全面性繁荣相比,出现的情形较少。

盛衰理论是索罗斯的重要投资理念,他曾说:“这点当然有很多的影响,对别人来说可能不重要,对我却至关紧要,我的一切事情都是以这一点为根本,而且我注意到我对事件的看法,在很多方面和流行的看法大不相同。”流行的观点说金融市场处在均衡状态,有的时候肯定会出现异常,由于市场并非是完美的,而是具有随机漫步的性质,一般会随其他的随机事件而变化。而索罗斯的看法截然不同,他认为歧异状态天生就潜藏在我们的不完全理解中,金融市场有个特性,就是参与者的认知和事情的实际状态之间有差别,有时这种差别可以忽略,但在有些时候,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无法了解事件的过程。

例如,歧异状态一般以盛衰程序出现,但并不是一直这样,盛衰过程不太均衡:它先慢慢加速,然后在灾难性的趋势反转中到达顶峰。

在索罗斯所著的《金融炼金术》一书中,讨论过很多案例,包括上个世纪60年代的集团企业热潮。不动产投资信托业典型的例子,以及70年代兴起的国际借贷热潮,在1982年的墨西哥危机时到达顶峰等等都是。索罗斯因此发展出了有关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理论,这种制度也有走向极端的倾向。他也探讨过一些比较不纯粹的歧异案例,如80年代的融资兼并热潮,所有这些案例中,流行的偏与和流行的趋势之间,都有反射性的互动。重点是,从某方面来说,事实上这些歧异的案例都是例外,任何事件序列的反射性互动,都有很长一段期间相当不明显。

索罗斯把动态和静态不均衡视为两个极端,两者之间的近乎均衡状态视为中道。在我们认为“可能是正常”的状态下,所谓的双向反射回馈机能不很重要,可以忽略;但在接近或到达远离均衡的状态时,反射变得很重要,我们就会看到盛衰程序的出现。

和其他投资大师相比,索罗斯的投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他没有严格的原则或者规律可循。索罗斯的特点是善于察觉混乱状态,更像是一条蛰伏于森林湖泊旁等待猎物出现的巨鳄一样,等待正确的时机,然后给以致命一击,如鳄鱼扑向猎物般把握机会。他提出了形象的“森林法则”,内容如下。

一、耐心等待时机出现

投资者一般都是根据股票的基本因素或者既有赢利来决定投资,但索罗斯却不喜欢这种反应缓慢的过去式。他的做法是“见端而知末”,根据现状的一些蛛丝马迹,去分析即将出现的未来变化;根据预测部署进攻策略,然后再静心等候捕杀的一刻。情况犹如鳄鱼发现树旁的风吹草动,而预知将有兔子在某个角落跳出来,因而在那附近等候一般。

二、专挑弱者攻击

“炒作”好比动物世界的森林法则,专门攻击弱者,这种方法常常可以百发百中。索罗斯指出,任何制度性的东西无论怎样完善都无法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而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出现致命的漏洞。当这些漏洞出现的时候,只要全力攻击力量最弱的一个环节,随着连锁反应,打垮强者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三、进攻要狠,且要竭尽全力

作为一名出色的风险大师,索罗斯在投资时所讲究的风险,并非怎样按部就班地一面保住现有利益,一面挣取微利,而是怎样用尽手中的所有筹码,在大赚和大蚀两者的极端中取得平衡。

四、如果事情出乎意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保命

索罗斯指出,投资的重点是学会怎样求生,必要时认输出局,留得青山在,有朝一日就还可以卷土重来。

索罗斯的“森林法则”应该说是非常形象和生动的,他将股市比喻成危机重重、险象环生的茂密森林,告诉投资者要处处留心,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因为很多危险都在无意识的背后孕育着、藏躲着。不光要避免在股市中被吃掉,还要主动进攻捕杀自己的猎物,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需要投资者要有敏锐的目光,知微见著,一叶知秋,按现状中的一些蛛丝马迹,去分析行将出现的未来转变,按预测来部署进攻策略,然后再静心等候捕杀的一刻。

在这方面,索罗斯做得非常精彩。他能从世界金融领袖的公开声明以及这些领袖所作的决定中,察觉出市场的趋势、动向与节奏。索罗斯比大多数人更了解全球经济的因果关系,也就是A发生B决定随之而来,再下来则是C。

与投资大师们强调投资需要耐心一样,索罗斯的森林法则也同样强调耐心。索罗斯认为,整场游戏往往是长时期的战斗,因为利率和汇率变动的效果需要时间才能显现,因此需要很大耐性。他强调:“要成功,你需要休闲娱乐,你需要一段时间,紧紧缠住你的双手。”

安迪·凯斯勒一直在华尔街工作:起初是一名各种科技股份公司的分析师,然后做投资银行,成了一名风险资本家,最终发展了一个后来有数1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

他说他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他的迷雾投资理论。

就如所有的初级股票课程会教育你的那样,一只股票的价格无非就是那个公司的未来收益在当前的实际价值。这真是太容易了。投资者只需要知道公司现在的收益,以及它的增长速度,还有把未来收益转化为目前实际价值的折现率就行。

对已经过去了的任何一段时期,这当然只是一道简单的算数题。安迪·凯斯勒举例说,比如W公司的去年每股收益是1美元,它的增长速度是12%,通货膨胀率是2.83%。因而,其股票的确切价值就是18.42美元。这个计算公式你可以从任何一本好的经济学课本中找到。

也许,该股票目前的市场价格正是18.42元。它若是20元的话,那投资者就应该做空;若为15元,那投资者就应当买进。不过,无论如何,反正安迪·凯斯勒是不会看它一眼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安迪·凯斯勒认为,“1美元”、“12%”、“通货膨胀指数2.83%”,这些数字没人不知道。阳光照遍了每一个角落。就有效市场理论来说,若某件事每个人都知道,那么据此判断的投资者在这件事上就很难赚到钱。“但是W公司的业务增长很好!”但那又怎么样?我们身处的并不是一个真空世界。你所知道的东西,其他人也同样知道。

毫无疑问,W公司的业务不会总是维持在当下的状态。该公司要么会变得更好,要么会变得更差。但除非他们在账目上做手脚,否则在可预见的未来,该公司的增长速度不会恰好就保持在12%。但是,至少在现在,这只股票的价值是建立在12%这个增长速度上的。

要知道,影响价格的因素时刻都在变。这就是为什么股市会从星期一升到星期五,即使在节假日期间,休市也从不超过一天的原因。公司的价值一直在变化。那些愚蠢的公式考虑了许多因素,但是几乎没有一个因素是确凿无疑的。销售需要完成,利润需要争取,在季度初始制定的消费计划只不过是在猜测需要多少收入才能满足这个计划而已。增长是建立在全球经济环境上的。印度尼西亚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它的翅膀虽不一定能改变股票的价值,但是泰国的一场政变也许就能改变。

很多公式极少考虑风险甚至不考虑风险。即使它们考虑,这个数字也是无法测量的。经济学家们尽最大的努力也只能弄出一个大致的风险调整后的增长率而已。

总而言之,W公司这只股票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它一览无余,什么都展露在阳光之下,所有的人都能看得见。每个人都认同它的前景,都肯定它的未来。但是,我们都知道的,天气终会变。

安迪·凯斯勒因此说道:“我宁愿是在迷雾中,大家都不知道。然后,如果我够优秀,那么我就能在迷雾中窥见一些指向更高处的黄色石块。一旦找到了这样的路标,情况就相当清楚了,而我那些建立在这个路标上的股票也会获得相应的价值,因此我会继续苦干去寻找下一个路标。”

安迪·凯斯勒强调,投资者必须明白,在迷雾中投资的含义,并不是指反向投资,而是指投资者要发现得比别人早。你若认为以后每个人都会坐在星巴克里,一边喝“拿铁”一边用手提电脑上网,那么这个主意就有投资价值。而且这个趋势也许会衍生出其他很多可以获益的投资想法。但安迪·凯斯勒提醒投资者:“我得建议你先去环顾一下星巴克,如果已经有很多人坐在那里喝茶上网的话,那就说明你的想法过时了。这一点股市早已知道了,而且已经把芯片软件公司和服务公司的未来增长打了折。只要喝进足够的拿铁,你也可以幻想未来。”

学会在迷雾中投资的关键,就是要能看见其他人看不见的事情。大部分人走进迷雾中后,通常会感到恐慌。这里面的窍门是,在迷雾中要放松,尽情释放自己的想像力,想像一下前方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脑中形成一个大体的轮廓,将这些美好的想法当做会真实发生的那样去做投资决定。

此后,若那些轮廓成真,或者几乎成真,那么投资者的回报将是异常丰厚的,投小钱就能捞大钱。只是,在你的视线清晰后,别忘了你已经走出了迷雾,曾经那模糊的轮廓,当下已是活生生的事实。你要设法让自己再次进入迷雾中。股市总是朝前看的。一个卓越的投资者会不断地以一种偏执的态度去弄清一些问题。比如,没人会知道,他们能知道些什么,以及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知道。

这时,你会发现很多信息扑面而来。这些东西能让他们对股票有所判断吗?一定要对此保持怀疑的态度。这些铺天盖地的信息是有一个原因的,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掌握市场脉搏,弄清楚别人都知道些什么。“信息就是阳光。我想知道所有的事情,因为只有在那时,我才能知道自己的投资想法是否已有人重复,是否仍然还只是我自己复杂大脑中的一些碎片,还是我自个腹中的猜测,还是那迷雾中的轮廓。”安迪·凯斯勒说。

安迪·凯斯勒指出,这里面的诀窍是,要弄清楚这些超载的信息流在3个月、6个月、18个月——你要是有足够的耐心的话,甚至3~5年后——还会说什么。等到你现在眯着眼看到的那些东西,被所有这些信息清清楚楚地大声说出来的那一刻,你就赢了。市场追上了你,端端正正地坐在了你以前很难清楚看见的那块黄色石头上。你得到了报酬,因为你比任何人都早看见。你因为这一远见而持有的股票,现在的升值不是20%或30%,而是两倍三倍甚至八倍十倍。这才是投资。

安迪·凯斯勒强调的这些路标或者方向牌究竟是什么呢?非常简单,它们就是你相信一定会出现的那些大的趋势。这些趋势使你充满信心,你骨子里知道它会成真,知道它不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种趋势并不是随随便便能挑选出来的,你得花费很多工夫,流下太多汗水,并整天心惊胆战。

选择不对,走错了地方,路标就会把你领下悬崖。有时情况会更糟。你选了一个过于清晰的方向,结果永远也无法进入迷雾去发现那条通往财富的秘密通道。安迪·凯斯勒自言,在华尔街的20多年里,他也只是在迷雾中发现过两次真正的路标。它们是:(1)弹性:低廉的成本能创造出它自己的巨大市场。(2)智能化在向网络的边缘扩展。

1985年和1986年间,安迪·凯斯勒还是个26岁的对股票一无所知的电子工程师。安迪·凯斯勒那会儿被纽约的投资银行普惠公司聘去做半导体的市场分析。这个行业在1985年正好开始走下坡路,到1986年4月时,又经历了一次大萧条,英特尔、德州仪器、摩托罗拉、超威公司的股票全都在跌。定单在枯竭,内存和微处理器的价格一泻千里。

1985年,安迪·凯斯勒断定是销售商在购买芯片,而不是IBM,并且因此成了极少数建议卖出这些股票的人之一。就这样,凯斯勒的幸运星升起在华尔街。随着这些股票的价格越来越低,他开始寻找它们的转机。他在电子杂志上读到了一篇关于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的文章。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说每次EPROM的价格下跌时,一些新的装置就会使用它,或者增加对它的使用——以前是1000比特的,现在就是16000比特。要知道,他说的时间那可是在1986年。

电游、个人PC、调制解调器,每个这种装置都会在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的价格下跌后,设法使用更多的或者密度更大的EPROM。当市场转向时,即使价格仍然还很低,销售也会上升,因为卖出去的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W)更多了。我查了查字典,形容这种现象的那个词是“弹性”。

作为一名工程师,安迪·凯斯勒曾经被迫学习过经济学最基础的课程,在经济或者金融方面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这真是件好事情。弹性这种东西是不能模式化的。经济学家不理解它,所以他们就不太谈论这个问题。他们只谈论那些毫无弹性的东西,比如烟草和酒类。对于这些东西,他们也许谈得太多了些。

总而言之,安迪·凯斯勒继续钻研芯片和半导体的这种怪里怪气的弹性理论,并且适时回顾了其他一些产品的周转。事实正如他所料。据英特尔的创始人高登·摩尔观察,芯片的密度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摩尔的这条定律毫不容情。而弹性正是对这个行业是如何在一些基本原件的价格下跌时得以增长的经济学解释。这个行业的增长犹如变魔术,其股票最终也会上涨。而一个头脑敏锐的半导体市场分析师是应该领先于此走势的。

安迪·凯斯勒带着这个观点站了出来,他表示,现在是买回英特尔和摩托罗拉的时候了,即便你刚刚卖过了。因为弹性会发挥作用,微处理器的市场会有越来越快的大幅度增长。

不少投资经理与大客户对安迪·凯斯勒的做法表示不理解,安迪·凯斯勒平静地向他们解释道:“每次价格下跌,一些新程序就会利用机会降低成本。我告诉他们,如果看见激光打印机利用那些便宜的存储器使打印变得又快又廉价,我一点儿也不会吃惊。我的运气不错,桌面打印很快就出来了,我的贪心不足理论得到了证实。”

自彼时起,安迪·凯斯勒就一直在围着这个弹性理论转。

中国有一种传统的精神境界:“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若能达到此种境界,许多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在变化无常的股票市场更是如此。投资者如果能达到“静若处子”的状态,静观其变,那么他就可以左右逢源,处变不惊。这正是罗杰斯引以为傲的一个投资法则。他领悟到了中国留传几千年的理论精华:静若处子,并认为这是投资的上策。

“投资的法则之一是袖手旁观,除非发生重大事情。大多数的投资者总喜欢进进出出,找些事情做。他们也许会说‘看看我多么高明,又赚了3倍’,接着他们又去干别的事情,他们就是不能坐下来等待大势的自然发展。”

罗杰斯对“试试手气”的观点非常不以为然,他指出,“这其实是造成投资者血本无归的绝路。一些在股市上赔钱的人会说:‘赔了一笔,我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将它赚回来。’越是遭遇到这种情况,就愈应该心平气和,等市场有新状况发生的时候才采取行动”。这些人一有风吹草动就抑制不住,要么想大显身手,要么想大挣一笔,总而言之就是不能安静下来。

在罗杰斯很年轻的时候,有一年,他判断股市即将崩盘。在美国能够通过卖空来赚钱。后来的确印证了他的预料,股市果然大跌,金融机构纷纷倒闭,罗杰斯的资金翻了3倍。

当时他尝了甜头以后非常兴奋:“我认为自己的确是聪明绝顶!”他好长时间都是十分得意的。

可股市是瞬息万变的,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动中,有时前一秒和后一秒截然不同,股市老是令人始料不及,悲喜交加。前一秒钟还会让你欣喜若狂,后一秒钟也许就会让你嚎啕大哭。

敏感的罗杰斯此时认为市场还会继续下跌,因此,他集中了自己的全部资金全力卖空。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股市非但没有下跌,反而上涨了!

“最后我只能斩仓,账户里空空如也,一分钱也没有。当时,我穷得连自己的摩托车都卖掉了。”罗杰斯事后回忆说。

受此重挫,罗杰斯十分懊悔,但他并没有因失败而一蹶不振,他冷静下来,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经总结,他发现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当时自己根本不知道在做什么,自己对股市继续下跌的判断实际上没有任何研究做支撑,只是一时的头脑发热和赢利后冲动的结果。

罗杰斯翻然醒悟:“获得成功后常常会被胜利冲昏头脑,这时更需要平静的思考。”他还说:“一旦出击,就静待佳音,放手不管;遭遇不顺,就立即休息。”

从此以后,罗杰斯就将这套理论运用于股票市场,果然屡屡旗开得胜。这让他更加自信,对事情更有把握,以至于到后来百战百胜。

所有的投资者,都要有这样的心态——静若处子,处变不惊。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关键是那份心如止水的处“市”态度,这才是股市长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