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投资的秘诀有哪些呢?巴菲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投资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前面二条。”别以为这是巴菲特在玩文字游戏,他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是在强调在投资中避免风险和保住本金是最重要的,这是投资获胜的前提和基础,是投资活动中的重中之重。
心理学研究证明,损失带给投资者的痛苦,远比同样强度的获利所得到的快乐强烈得多。因此,几乎所有的投资者,在遭受损失时内心都有一种尽力挽回损失的潜意识。这种心理在投资活动中表现出来就是对损失的强烈厌恶,只要亏损一点点,心里就不能忍受,极容易导致非理性行为,从而威胁资金安全。
出色的投资人都十分注重保存实力的重要性,都会在投资活动中主动给自己设立一个止损额度。巴菲特当然也不例外,他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方法。
大致说来,巴菲特的止损理念主要有如下三个要点。
1.根据自身状况,确定止损依据
通常而言,止损的依据是个股的亏损额,即当某一股票的亏损达到一定程度时,应斩仓出局;但止损的依据也可以是某个投资者的资金市值,这常常是针对投资者的整个股票投资组合来说的。当总的亏损额超过预定数值时,应减仓(减少持股)或清仓(完全离场);止损的依据还可以是股市大势(即股指),即当股指跌破预定点位时,应减仓或清仓。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制定止损计划时,投资者首先应根据自身的投资状况确定止损的依据。
2.确定合适的止损幅度
能否合理地设置止损位,是止损理念的关键所在。这通常需要投资者根据有关技术位和投资者的资金状况确定。但在不同的止损依据下,设置止损位考虑的重点也有所区别。比方说,对个股止损通常是根据个股的技术位和投资者对亏损的承受能力来设置的,有的投资者则简单地规定亏损7%为止损位;对股指止损,则根据大盘的技术位和投资者对亏损的承受能力来设置;资金止损,则主要根据投资者对亏损的承受能力来设置。不管何种止损计划,需要考虑的莫过于亏损承受力和技术因素。前者是因人而异的,也无客观的标准可言,可以是有些投资者的7%,也可以是你自己企业的10%;但技术因素则涉及技巧和经验。常见的方法是结合技术位来设置止损位,比方说,某个股因利好传闻而创出近期新高10.80美元(假设原高点是10美元),投资者在技术性回调过程中以10.20美元买入,通常可以考虑在股价跌破原高点10美元时止损,但基于破位有效性的考虑,可确定低于原高点一定幅度(如3%或5%)的价格为止损位(如9.70美元或9.50美元)。究竟取什么幅度,则往往取决于投资者的经验和对该股股性的了解。此外,确定止损幅度(指止损位与买入价的距离)还应考虑排除日常价格波动的影响,短线投资的止损幅度要小于长线投资,较高风险状态下的止损幅度要小于较低风险状态。止损幅度过大,则丧失了止损的本意,使一次错误就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如果止损幅度太小,就非常有可能增多无谓的损失,因为在此种情况下,止损位容易在股价的正常波动中触及。因此,确定合适的止损幅度,是非常重要的。
3.意志坚定地执行止损计划
巴菲特认为,止损计划一旦制订,就要意志坚定地坚决执行。这是止损操作的关键。他强调,在应该止损时决不要心存侥幸,决不能用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放弃或推迟实施止损计划,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操盘纪律。国外有些股票市场允许下“止损单”,即在持有某股票的情况下可以下达这样的指令单:当股价低于指定价格时,即刻以市价卖出或限价卖出(分别称为“市价止损单”和“限价止损单”);如允许下“止损单”,那么止损操作的最佳方式就是在第一时间下止损单(即在确认股票已买入后马上下止损单)。但目前国内股市尚不允许下止损单,这就更要依靠我们的意志和纪律性来完成止损操作。当然,止损计划的实施也可以随行情的变化而适当调整,但必须牢记的是,只能在有利情况下才能调整止损位,即只允许当原投资决策正确时,股价已有一定涨幅后,方能随行情的发展逐步调整原定的止损位,在保证既得利益的同时,尽量赚取更多的利润,这种经调整的“止损计划”有时可称为“止赚计划”。但决不能调低止损位,因为这无异于不实施(至少是推迟实施)止损,彻底违背了止损计划的初衷;而提高止损位不会使亏损扩大,相反只会使亏损减少,乃至确保一定的盈利,没有违背止损计划的本意。
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巴菲特总是在市场最亢奋、投资人最贪婪的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而急流勇退。1968年5月,当美国股市一片狂热的时候,巴菲特却认为已再也找不到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了,他由此卖出了几乎所有的股票并解散了公司。结果在1969年6月,股市大跌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比上年初下降了50%甚至更多。巴菲特成功地避过了一场灾难。
这就要求投资者在操作中要做到如下三点。
1.无论是盈是亏,都应以平常心对待
投资有风险,股市多变幻。投资者应明白,赚钱与赔钱艘是正常现象,有赚就有赔是股市上铁的规律。所以,无论是盈是亏,都应以平常心对待,千万不能失去理智。
2.合理制定盈利或亏损目标
在做出投资决策、制定投资计划之前,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比较具体可行的盈利目标,因为这些决策及计划都为盈利目标服务。同样,也应为自己定下一个能够接受的亏损指标,一旦形成这个亏损局面也不至于太懊悔。当然,盈利目标不要定得过高,而亏损的下限也不要设得太低。投资者只要做到这一点,就是理性的,否则你随时都有可能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3.不要贪心
所有的投资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投资行为来赚钱,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赚得更多些、更多些。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无休止的、毫无节制的贪念,不但会让投资者失掉宝贵的交易机会,甚至有可能使投资者遭受巨大的损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每个投资者都应该明白,钱是永远也赚不完的,如果自己能够完成自己的赢利计划,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切不可太贪心。
很多格言流传甚广,比如这句“最好的进攻术可以有效地达到防守目的”,但是,在投资市场上,这些看似合理的格言所说的很多都不对。一个只进攻不防守的团队很少能够赢得比赛。事实上,坚强的防守往往能够让一个团队取得好成绩。在股票市场上,更是如此。索罗斯表示,没有坚强的防守以确保不遭受大额的亏损,你几乎无法在投资这一比赛中取得胜利。
伯纳德·巴鲁克是华尔街上著名的市场操作员,也是最值得美国总统们信任的政府顾问。他曾这样说过:“若一个投机客在一半的时间里都是对的,他就可以取得不错的平均成绩。即便平均每10次中只有三四次正确,若能在做错时有很好的感觉去及时进行止损,一个人也能够获得不菲财富。”
即便是号称最成功的投资者,也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不明智的决定会导致亏损。没经过训练的投资者或因投资者冲动、不谨慎所造成的结果,有时可能会更糟糕。无论你有多聪明,智商有多高,获取的信息多么丰富,分析多么合理,你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事实上,你可能只在一小半的时间里是对的。你显然必须理解和接受这样一个规则:经常降低和限制每一种损失。要做到这些,就需要训练自己。
1962年,索罗斯做的一个交易账户就很好地印证了巴鲁克的话。当时股市总行情下滑了29%,该账户的每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但是,它却在那一年年终时赚了钱。根本原因是,通过其中33%的正确抉择平均能赚到的钱,可以达到偏离目标时那些小损失平均水平的两倍之多。
在股市中,赚大钱的首要秘诀并不是在任何时刻都是对的,而是在犯错时能让损失额降低到最低水平。投资者在开始认识到在可能犯错时,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对每一支造成亏损的股票进行止损。
投资者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犯错了呢?非常简单的标准:那就是当你所购买的股票价格低于你当初买进它时的价格!所有低于持有成本的你所中意的价格的股票,都会增加错误的可能性,也会加大你为犯错所要付出的代价。
那些成功的投资者就一直运气好或所做的决定总是正确的吗?非也。
成功的投资者也会犯许多错误,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控制风险,减少犯错时所要付出的代价,而不是运气。
在股市中,要想获得持久稳定的收益,就必须经历许多考验与失误。
在操作中,索罗斯发现自己所买的股票中,每10只股票中只有一两只到最后才真正算是出色的,能得到不错的收益。换言之,为得到能赚钱的这一两只股票,投资者必须去寻找,去试错,去买10只股票。真正的问题是,其他那8只股票该怎么办?若大部分人那样,只是坐在那里、满怀期盼,还是卖掉他们的同时不断去试,直到找到能赚更多钱的股票?
也许你不舍得卖掉自己的股票,因为你不想因此遭受损失。这里你假设的是自己的想法总会对市场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遗憾的是,无论你对一只股票多有感情,可股票并不认识你,它不会关心你的想法与期望。而且,卖出本身不会让你受损——因为在你卖出的时候,损失已经发生了。你若认为一直要到不受损时才卖掉股票,那就好像在与你自己开玩笑一样。打个比方说,你花40美元的单价买了肯特·密斯化学公司的100股股票,现在它的价格只有28美元了,对于持有成本为4000美元的股票而言,现在只值2800美元了。也就是说,你损失了1200美元。不管你卖掉股票而改持现金,还是继续持有股票,它都只值2800美元,不会再多一文钱。
假设你不卖,股价下跌时,你还是会继续受损,它并不会因为你原先已经损失很多而对你有所照顾。索罗斯建议:“你最好还是卖掉它们,回到持有现金的位置,这样可以让你从更客观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若继续持有从而遭受更大损失的话,你将无法清醒地思考问题。很多人这时总是自欺欺人地对自己说:‘不会再降价了。’但是,你要知道还有其他很多投票可以选择,通过它们,弥补损失的机会可能要大一些。”
究竟卖不卖呢?索罗斯还给出了另一个可能会帮助你做出决定的建议:“如果你原来并没有拥有这只股票,拥有的只是存在银行里面的2800美元。你真的会很想买这只股票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你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持有它呢?”
索罗斯忠告个人投资者,一定要非常明确地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每支股票的最大损失要限制在其初始投资额的7%到8%之内。由于投资额较大和通过投资种类多样化降低总体风险,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在迅速执行止损计划方面缺乏灵活性。对机构而言,很难快速买入卖出股票,但快速买卖股票对它们执行该止损准则来说,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相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机构投资者有极大的优势。
伊·艾弗·哈顿金融债券投资公司的杰瑞德·洛普,晚年在《投资决胜之战》一书中,主张当损失达到持有成本的10%时就要止损。索罗斯很好奇,就问洛普本人是否始终坚持10%这个标准。洛普回答说:“我所希望的是在达到10%之前就进行止损。”洛普通过投资股票,成为巨富。
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埃斯乔布咨询公司的总裁比尔·埃斯乔布对10%止损方案提出了一个较小的修正。他认为,在股价低于持有成本5%时,个人投资者就应该卖出其持有量的一半,低于10%时,就应该卖出剩下的全部股票。索罗斯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建议。
索罗斯表示,投资者为保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限额应该定在7%或8%最合适。若投资者严格遵循该原则并雷厉风行的话,平均受损总额要更少一些,也许是5%或6%。
索罗斯透露了一个小秘诀:投资者若用图表使买入时间与正确的买入时机精确吻合在一起,或是使买入点和图表所示的区域(价格巩固区)相吻合,股票很少会从买入价下跌8%。这是投资者在未来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当然,索罗斯的意思并不是说投资者一定要等到每支股票损失达到7%或8%时才可将其卖出。有时,投资者会感觉到整个股市指数处于卖出压力之下,或是投资者所持的股票走势不对。在此情况下,也许一只股票只下降了1个或2个百分点,投资者就应该尽早进行止损。
投资者若经验丰富,其投资平均损失额会相应降低。当某只股票价格上扬时,学会怎样安全地采取跟随买入战术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但这一理财方法要求投资者将资金从走势变化较小的股票移至较为强劲的股票中。当非常明显地处于牛市时,投资者要抽身卖出那些跌幅还不到7%或8%的股票,因为没有什么比为最能赚钱的那只股票筹钱更重要的了。
索罗斯提醒:“记住,7%或8%是绝对的止损限额。”投资者必须毫不犹豫地卖出那些股票——不要再等几天,更不能再等几个月,去观望以后会发生什么或是期盼股价回升。
索罗斯特别强调,投资者一旦赚了大钱,就可以针对正常的股价波动给予比7%或8%限额多一点的空间。不要卖掉那些从股价最高点下跌7%或8%的股票。区分二者非常重要。一种情形是,你的出发点有可能错了。股票的走势并非如你所预期的那样,你开始损失掉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也可能损失更多。另一种情形是,出发点是正确的。股票走势很好,你赚钱了。你用的是赚来的钱,所以你可以给予股价波动更大一点空间,也不会因为正常的10%到15%的价格波动而提心吊胆。关键是要精确地在突破点时买入,这样操作起来会更得心应手,不会损失一点小利润而患得患失。
在投资市场中,买卖股票是存在风险的。在彼得·林奇看来,投资不了解的产业或者企业,胜算一般很低。一方面,有风险才能获得风险回报,有的投资者感觉这样才过瘾;另外,就算是你原本感觉非常安全的投资也会风险乍起。
彼得·林奇举了一个例子说,麦当劳公司是一支优质股,但你用过高的价格购买该股票,风险便会接踵而至。在1972年时,麦当劳的股票价格被哄抬到市盈率50倍,因为公司盈利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预期,股价马上由75美元狂跌到了25美元。
电子数据系统公司是另外一只非常好的股票,市盈率狂涨到了500倍。500倍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要是该公司的每股收益保持不变的话,投资者需要经过500年才能收回最初的投资!
先放下如此高的市盈率不说,就说市盈率40倍的DotCom.com公司吧,如果想支撑起如此高的市盈率的话,公司每年一定要获利25亿美元才行。而1999年的美国,收入超过25亿美元的企业仅仅有33家上市公司,DotCom.com公司若想做到这点,就一定要变成类似于微软公司这类大赢家公司俱乐部中的一员,而这又怎能轻而易举的实现呢?
因此,彼得·林奇建议说,散户投资者在购买风险股特别是自己不十分了解的网络股时,为了避免以过高的股价购买一家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的股票,导致血本无归,可以采用如下3种投资策略。
1.“铁镐和铁锹”投资策略
此法以淘金潮来作比喻。在当年的淘金热潮之中,大部分想变成矿主的淘金者都以失败而告终,而那些销售给淘金者铁镐、铁锹、帐篷、矿泉水和牛仔裤的人却狠赚了一笔。
要是借鉴这种投资策略,将股票投资在给网络公司提供服务的快件投递、网络交换机和有关设备制造业,就会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2.“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能拥有其互联网业务”的投资策略
虽然网络股没有盈利,但是股价却高得离谱,投资在这种股票上的确让人胆战心惊,怎么办呢?你可以投资一家有实实在在盈利、股价合理、不是网络公司却包含网络业务的传统公司。
一旦它的网络业务发展达到预期水平,网络业务这一块便会单独上市,股价便会成倍的翻番;要是它的网络业务冒险不成功,股价也不会有太大下跌,可谓攻守两相宜。
3.“因互联网发展附带受益”的投资策略
网络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各个行业因为网络发展附带受益的程度大小不同。从中挑选一些附带受益比较大的行业与上市公司投资,获利肯定比较丰厚。
比如说,大型超级市场,网络的普及与加快发展,会大大降低超市的采购成本、减少偷窃行为、有效控制存货,即使成本降低2%(这在别的行业可能不算什么),也会相当于超市本来的盈利水平增加一半!
在此,彼得·林奇对风险股的投资策略,其实是一条曲径通幽的路线。你们不是都在拼命淘金吗?那我就卖给你们铁镐、铁锹、帐篷、牛仔裤和矿泉水。结果,淘金并非所有人都会有收获,但销售以上物品的人却是稳赚不赔,而且卖的还都是高价,不发财不行。实践证明,这种投资策略是可行的,完全可以用以投资风险股。
彼得·林奇指出,面对高风险股票,既要投资获利,又要降低风险,为此在确定该公司是一个大赢家以后再投资也来得及。1986年,微软公司的股票上市,上市3年以后你仍旧可以用每股不足1美元的价格买到该股,此后股价上涨了80倍。要是你坚持“眼见为实”,在微软公司的Windows95大获成功之时再去购买其股票,最起码也能够得到7倍的回报。事实上,如果想做到这点并不难,因为人人都注意到了每台电脑都在使用它的软件。之后,就算电脑行业出现价格大战,微软公司也没有受一点影响,因为它生产的并非电脑硬件而是软件,就如同本文中所说的向淘金者销售铁镐和铁锹的人一样。
在具体操作上,彼得·林奇认为,避免损失的最好方法就是远离危险公司。他指出,股票市场凶险异常,要想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就不能抱有丝毫侥幸心理,不要碰如下这几类公司:热门行业中的热门公司、被冠以“X X第二”的公司、盲目多样化的公司、小道消息四处传播的公司、议价能力差的公司以及名字太过花哨的公司。
1.远离热门行业的热门公司
彼得·林奇认为,热门行业极易引起的下跌风险。这些股票,因为受到了无数投资者的关注,股价常常涨得很快,而且会不断创造新高,如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网络股票,但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被打回原形。一个行业或股票之所以称为热门行业和热门股票,是由于投资者对它的过度关注,这可能是由于宣传、投资资金的爱好以及模仿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彼得·林奇表示,一个让他肯定会远离的股票就是那些“热门行业中的热门股”,这可看作他规避投资风险的一大心得。
2.远离被冠以“X X第二”的公司
彼得·林奇曾直白地说过:“事实上,如果人们把一种股票称之为某某第二,这就不仅标志着效仿者的穷途,也标志着效仿者的末路。”
当一家企业的名头前被称以“X X第二”时,它想传递给投资者的意思是与该行业排在“第一”的某个公司类似,股票价格有可能超过排在“第一”的公司。结果往往是不会尽如人意,这反映了投资者的美好愿望,但这个愿望通常很难实现。
当人们把一个公司称为“X X第二”时,其实也就失去了龙头示范作用,在无形中就降低了这个排在“第二”的公司的预期。而且,这样的称呼本身就有着逻辑性的错误。彼得·林奇说:“根据我的经验,这些被誉为‘X X第二’公司永远成不了真正的第二。”
3.远离小道消息漫天飞的公司
作为一名华尔街著名的职业投资人,经常有人向彼得·林奇推荐一些公司的股票,这类股票通常是以小道消息的方式来向他转达的。彼得·林奇把这些通过耳语低声传递消息的股票列为他的排除目标。他个人的观点是如果让他知道了这个消息,可能其他很多人也知道了这个消息。通常而言,这类流传的小道消息都是极有鼓动性的,诸如“据说某某公司最近有机构介入,X X股价马上要大涨了”、“据说某某公司可以垄断市场的产品已经研制成功,今年的收益会有爆发性的增长”、“某公司已与某巨头接触,将会有大动静”等。这些消息往往会使一些投资者信以为真,而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因为人人都想挣大钱,都想不劳而获,所以小道消息在股市中永远都是有市场的。很多投资者也很喜欢打听那些小道消息,这样一来就把自己的资金安全建立在了打听到的消息上,从而只能听任他人或市场的摆布。
通常而言,这些消息的来源都是非正式的,主要有如下几种途径:互联网、周围的朋友、股评、证券公司、专业顾问以及其他方式等。尽管在投资股票的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是必要的,听一些小道消息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按照这些小道消息来投资,那么你的资金将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4.远离盲目开展多元化的公司
彼得·林奇认为,愚蠢地扩大业务的举动只有两点好处;一是拥有被兼并公司的股票,二是由于扩大业务而深受其害的公司最终走上寻求紧缩的道路,以便寻求公司复苏的机会。
彼得·林奇承认,他非常讨厌那些盲目多元化的公司,这已经不仅仅是避开这类股票那么简单了。他认为一些公司不把盈利回馈给股东(比如回购股票或发放股息),往往把公司的资金花到盲目地多元化扩张上,这样的后果就是买到了一些高估的资产和一大堆不太懂的业务。彼得·林奇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当一个公司规模扩大后,其所接触的资源也就开始广泛起来,以前一些没有接触的领域也因为别人的推荐而显得具有吸引力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越是资源多的企业越危险,因为太多的资源使得其多元化经营的意愿也更加强烈。但是不恰当地运用资源、过度地、盲目地多元化都会牵制一些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后能不能经由多元化而获得更好地发展,将是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答案。
5.远离名字太过花哨的公司
股市是个相当复杂的地方,尽管有着极强的监管,但依然是鱼目混杂,需要投资者仔细甄别以防风险。彼得·林奇曾给投资者一个简单的直接判断方法,那就是要小心投资那些名字过于花哨的公司。
也许有人认为直接从一个公司的名字来判断公司的好坏,难免有些武断,让人听之不服,但彼得·林奇的说法也自有他的道理。一个公司把名字起得很花哨,最起码从某种程度上也正反映了企业领导对公司名字的重视程度大于了业务的发展程度。在社会上常常看到一些骗子公司起的名字都很大很花哨,这些公司往往是极具诱惑力的虚有其表的公司,一旦投资这些公司,就像上了“贼船”一般,你想下都下不了。
6.远离议价能力差的公司
彼得·林奇建议投资者尽量避开那些议价能力差的公司。他说:“除了取消合同之外,大客户在压价和逼人让步方面也有很大优势,这都会减少供应公司的利润。所以做这种公司股票生意的很少有发达的。”如果一个客户损失就会造成公司的巨大损失,那么向这类公司投资时就要小心翼翼,不能大意。
无论在什么时候,公司的议价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这直接决定了一个公司的发展命运是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由此投资者可以想到议价能力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
任何行业的任何公司,无论处于上下游产业链的任何环节,只要存在生产、销售或提供服务,就存在议价能力。不同公司的议价能力体现在不同的地方,有的是需要和上游的原料供应商打交道,有的是要和下游的消费者谈判,有的则两者都有。
通常而言,议价能力主要体现在与原料供应商的价格谈判能力、与消费商的价格谈判能力以及与服务接受者或服务提供者的价格谈判能力。试想,一家企业若将产品的50%都供给一个客户或原料、产品供应的50%以上来自于一个客户,那么这家企业生存就会有一定的问题。在此种情况下,一旦客户有了更好的选择,降低其供应比例或消费比例,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利益,从而对其股价不利,增加投资风险。
投资大师罗杰斯认为,要想在股市上获利,就不能冒太大的风险。为此,他根据自己的操作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绝不赔钱法则。
在股票市场上谁都想叱咤风云,百战百胜,而没有任何一个人想亏损。那么,如何才可以少亏损甚至不亏损呢?罗杰斯给出的建议是:“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否则什么也别做。如果你在2年内靠投资赚了50%的利润,可在第3年却亏了50%,那么,你还不如将资金投入国债市场。你应该耐心等待好时机,赚了钱获利了结,然后等待下一次机会。只有这样,你才能战胜别人。因此,我的忠告就是一定不能赔钱,做自己明白的事,等到发现大好机会时才把钱投出去。”
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股市,了解自己,不打无准备的仗,不做没把握的事,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罗杰斯表示自己不喜欢冒险,他说:“相反地,我讨厌冒险,正因为这样,我才要做许多功课。”他分析了成功投资者的方法,他们一般是什么也不做,一直到看到钱放在那里,才走过去将钱捡起来。因此除非东西便宜、除非看到好转的迹象,否则不买入。这样只相信看到的钱财,就绝对不会赔钱。
1968年,罗杰斯退伍归来,重新回到华尔街做初级分析师。因为涉“市”不深,他把自己全部的财产押在股市上,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1970年9月份,他赔了个底掉,可以说是一分不剩,但他并未气馁,惨痛的教训让他冷静下来,以哲学家的眼光开始分析自己的失误,总结教训。
此后,罗杰斯终有所悟,知道了这个处“市”之道:“除非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否则什么也别做。”当投资者们正顶礼膜拜所谓的专家与大师时,他却从不会看重华尔街股票分析师们的“奇谈怪论”,他说:“我可以保证,市场永远是错的,一定要独立思考,一定要抛开大家都容易犯的缺乏主见和随波逐流的‘羊群心理’,如果你随着大众走,即使不会吃非常大的亏,但也永远不能赚大钱。”此后,罗杰斯就独立特行,再也不盲从所谓的市场规则,而是专注于个人的想法。他开始在投资市场发威,至今未曾失过手。
如果不想赔钱,一定要谨记罗杰斯用教训换来的投资理论:“一旦清楚知道了自己在做什么时,是不会有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