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你才会真的好。”这句话的核心讲的便是人在工作中要有团队精神。
在团队的底层逻辑中,互相协作、彼此支援是将工作做好的坚固基础。不具备这种精神,你在一支团队中便很难立足,也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纵观那些优秀的大公司,他们招聘和培训时对人才的要求除了能力,就是要有团队精神。
要知道,懂得热爱同事,帮助同事,才能最终帮到自己,帮到公司。
公司赵经理的团队要去库房干一些苦力活儿,我安排小宋再加上两个他自己部门的同事过去帮忙。如果有必要,小宋也可以将小吴带过去,让他打个下手、帮团队订餐等,总之多几个人帮忙,赵经理能节省很多时间,早点完成这个任务。
没想到小宋有意见,不高兴地说:“赵经理部门的事,我帮什么忙啊?将来他们拿了奖金又不分我一份,再说了,我和小吴等人也有自己的工作,实在抽不出时间。”
我说:“你们手里有多少工作我不清楚吗?库房里虽然表面上是粗活累活,但是有很多细节还是隐藏着很多学问的,你能去看看公司的一些项目在库房这块是什么流程,赵经理在这方面很有经验,所以我才让你去,主要是让你学习学习!”
帮忙,是一种合作式的学习
帮同事的忙,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在工作中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同事的工作遇到了问题,即便没有主动开口,你也要看看有没有可以伸手相助的地方。特别是你们各自负责的环节彼此影响时,更要有这种主动帮忙的精神,在协助他的同时了解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提高自己的见识。这对你的未来是大有好处的。
帮这个忙不仅不会让你受损,反而对你大有裨益。
利人利己,才能共同进步
有的人很自私,在工作中从不帮助别人,对同事的困难冷眼旁观,乃至看笑话,于是别人也不帮他,遇到问题时便两败俱伤。有的人独善其身,只管做好自己的事,也从不帮助别人。还有的人是损人利己,不仅不帮助同事,还喜欢背后捅刀子,这更是我们要坚决避免的。
只有采取利人利己的双赢模式,才能促使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寻求双方和多方都获利的状态,真正成为一支共同进退、携手进步的钢铁团队。
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真正优秀的人将团队看作是合作的舞台,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竞技场。
赵经理一直是公司的标杆和榜样,但他的部门这两个月的业绩有所下滑,不少别的团队和部门超过了他,他对此好像也不着急,仍然按部就班。
起初我曾怀疑是赵经理有跳槽的想法,毕竟他的能力在行业内声名远扬,不少竞争对手都想高薪把他挖过去,而且也一直有大公司与他联系。不过,初步了解之后我发现,是他这几个月分出了不少精力帮助兄弟部门,才导致自己部门的业绩有了下降。
赵经理说:“上个月超过我业绩的团队是苏经理的项目开发组,是因为我三个月前把本该是我的两个项目让给了他,并且在后期跟进的时候让我的团队和资源积极地配合他。”
“为什么这么做?”我问他,“这很明显会损害你的业绩,不害怕苏经理超过你吗?要知道我们公司的考核是业绩导向的,业绩不仅影响升职,也影响薪资的调整。你的部门业绩下滑,下面的员工也会产生去跟其他经理的想法。”
赵经理有自己的逻辑,他说:“苏经理也是公司的一分子,他是非常优秀的项目带头人,那几个月他正好缺项目,而我的部门则并不需要那两个项目,另外我觉得只要公司的整体业绩上升,每个部门的人得到了锻炼,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个人的业绩得失没什么。实际上大家互相帮助,只要苏经理在其他项目上适当地助我一臂之力,我的业绩还会上去的。”
没有公司,你什么都不是。在赵经理看来,没有团队,个人一定独木难支。
从工作配合的角度看,公司里的每个人都应将自己视为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彼此协作,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环节,为同事提供优质的服务;从公司利益的角度看,让公司越来越好,才是团队精神的最终目的。
一定要始终将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公司好,才是真的好。公司赚了钱,我们个人也能从中真正地受益。
就像赵经理,他对待工作的原则是公司利益大于部门利益,分配项目时应该优先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选择最优的做法。如果光吃独食,损害到了公司和其他部门的收入,即便自己业绩再好,前景也令人担忧。
有一次公司发了奖金,我问金秘书怎么支配这笔钱。
金秘书答:“肯定是存起来啊,等着攒够了给自己换辆车。”
我说:“不考虑拿一点点出来请你的同事吃顿饭,或者送点小礼物吗?”
一听让他花钱,金秘书立刻警惕起来:“为什么?这可是我的个人奖金。”
我说:“小金你可别多想,我不是对你的钱有想法,是想提个建议。你想想看,平时的工作中你需要同事配合才能提高效率,有的工作也需要特定的部门、同事支援,现在你得了奖金,拿一点点出来买些不贵的东西送给他们,是不是更有利于开展以后的工作呢?这样你将来拿的奖金是不是会更多?一个团队乃至一家公司,团结和睦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听到这里,金秘书表示认同,又问:“那我得拿出多少请客送东西?”
我说:“也不要太多,比如你这次发了五千奖金,你花个几十元买点水果、零食给大家分享,意思一下就可以了。要你掏几百元出来我还不乐意呢,毕竟这是你自己的血汗钱。”
用自己工作换来的奖金请客,许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有必要吗?这是他们个人辛苦工作赚到的钱,是公司对他个人的肯定和奖金,为什么要让同事跟着沾光?
这个想法虽然无可厚非,但如何能适当大方一些对自己开展工作会更有利。原因很简单:
第一,感谢同事的帮助。在一个团队中不存在完全靠自己就能做好的事情,你总需要旁人的帮助。换句话说,团队里没有个人英雄,任何人的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协作的结果。所以,任何人拿到的奖金其实也都有一部分是同事帮你创造的。
第二,加深工作的友谊。养成奖金请客的习惯,有助于加强同事之间的联系,加深互相的了解,进而也提高工作上的默契。当未来的工作再次需要同事的帮助时,就减少了很多沟通上的麻烦,同事也乐意伸手相援。这对自己在团队的地位和人缘很有好处。
公司的新项目签了合同准备启动,负责具体执行的小刘过来请示。
小刘:“方案我拟定好了,我想请兄弟部门的小胡和我一起做,他很有经验。”
我说:“那很好,你跟他商量了吗?”
小刘自信地说:“我和他关系向来不错,他一定答应的,我保证没问题!”
错,这恰恰是问题!
涉及重要的工作关系,小刘以人情作保,不管是否有用,早晚都会出事。冯仑说过一句话:“任何面子的后面都是人情,但人情的后面是权力和利益的运行规则。”这是搞好合作的基础。
我们在工作中交下的人情,是基于利益的到位;反之,是由于利益的冲突。不论是上下级还是同级,你要强调利益的一致,而不是人情的远近,才能让你走得更远。
要达成目标,就要多谈利益,少谈人情
作为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成功者俞敏洪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把徐小平请回来,好的私人关系不意味着能搞好工作的配合,他强调利益比人情更利于合作。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自己刚创立新东方时招了一些家族成员进公司,比如他的姐夫、妻姐夫。他觉得都是自己的亲人,工作层面没那么多计较的东西,肥水也不流外人田。但他后来发现,在人情为基础的结构里,他只能通过关系来平衡权力和利益分配,不能下命令,不能训斥,说不得骂不得,到最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是非圈、矛盾圈,非常不利于管理。管理上就变成了“看我面子听一听”的哄着干,而不是有“共同利益”的主动干。
仔细探究,你会发现工作中的人情也很简单,符合他的利益,你就是好朋友,违背他的利益,那你就是讨厌鬼。
不信?看看我们身边的职场关系,恐怕无一例外。
任何形式的合作,都源于三种驱动力
在一次由央视参与的节目访谈中,刘强东和下属聚餐,时任京东副总裁的杜爽坐在他旁边。
喝了点红酒后,她对老板说:“我意外怀孕有四个多月了,但是请放心,我不会耽误工作的。”
杜爽并不是普通员工,而是集团副总裁,是当年跟着刘强东创业的老员工之一,关系当然不一般。
但刘强东的反应出乎人们的预料:“怀孕了就得休息,公司在待遇上不会亏待你。另外你也要给兄弟们一些机会。”
你看,杜爽谈的是情感,刘强东说的却是利益。他以老板的身份强调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没有谁是不可或缺的,公司没你照样转,你有事回家歇着,但是重要的岗位不能给你留着。几个月后,杜爽选择了离职。
这个案例非常清楚地为我们揭示了人和人达成合作的三种驱动力。
第一,利益驱动:当人们有某种需要,你能满足他们,便可以深入合作。这是利益型团队。
第二,信任驱动:通过一系列的方式获得对方的深度信任,也利于合作。这是信任型团队。
第三,价值驱动:我们和对方工作价值和情感价值的追求一致,有利于巩固长远合作。这是价值型团队。
在这三种驱动力中,利益驱动是后两者的基础。信任驱动和价值驱动也来源于人们之间利益的交集——不同的需求的交汇处所产生的力量,就是合作最强大的驱动力。
不论是小刘找小胡为项目帮忙,俞敏洪要管好企业,还是刘强东和杜爽的上下级关系,都脱离不了这个基础。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本末倒置,先谈信任,再谈利益,先论关系,再分蛋糕,这么做的结果往往都是不欢而散,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利益冲突,在关键的时刻跳出来破坏合作。当利益驱动力消失时,再坚固的人情也会变得一文不值了。
我正在专心看文件,刘经理火冒三丈地进到办公室。
他是来告状:“老板,我有话直说,大家都是同事,胡经理把我签下来的那个新项目横刀夺走,您竟然也同意,我觉得特别不适合。要知道我和下属投入了那么大的精力才谈下来的,刚签字您就允许胡经理给我夺走。我谈下来的项目让别人干,这让我很委屈啊!”
我说:“刘经理,你的心情我理解,但我本来也要去找你说这个事呢,那个项目胡经理有些特殊资源,他能干得更顺利些,能节省不少成本,就是变相给公司提高了毛利。我初期确实准备交给你来做,如果我不吱声,你也就已经干起来了,但我敢肯定你做这个项目不如胡经理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润,他在这方面相对于你也更有经验,成功的可能性更高。所以为了公司的利益考虑,胡经理的抢单我是同意的。这样,等项目赚了钱,我让胡经理给你包个大红包,然后公司也给你一些奖励,好不好?”
刘经理思考了一下,觉得有道理,便没话说了。因为这是公司内部正常的竞争,是站在公司利益的角度所采取的行为。同时对刘经理来说,此事也有值得他学习的地方。他今后要想保住这样的项目,就必须让自己像胡经理那样也积累到足够的资源。
团队利益是第一位的,谁更优秀,团队的资源便倾向于支持谁。
没有竞争,团队就是一潭死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他人竞争的心理,无论在社会上、情感中还是工作中,竞争无所不在。我们想击败敌人,也不想输给队友。如果你能在各种环境中利用好这种竞争心理,加强竞争意识,毫无疑问会产生非常良好的效果。就像我鼓励公司内部的抢单行为一样,这样能激发人的斗志,也促进团队的发展。
鼓励“抢单式”的竞争对团队是有积极影响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内部竞争实现了团队成员的自我价值。强者上,庸者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文化可以促使员工更加关心内部机遇,积极对待企业交给自己的任务,否则就可能被比自己表现更好的同事抢走机会。这样保证了人人有危机感,人人努力上进。
要知道,以前的有些国企之所以不死不活,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严重缺乏内部的竞争,干好干坏一个样,人们没有危机感,企业自然如同一潭死水。
第二,内部竞争促进了团队的交流。竞争也是团结的催化剂,因为它可以增加员工、部门间的意见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配合,使人们更容易形成观点的统一,保持方向的一致性。通过竞争,团队成员的互相学习也随之增加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彼此了解对方的想法。
第三,内部竞争是团队创新的动力。通过内部的竞争,暴露团队经营中的弱点,引起管理者与决策者的重视,从而使团队自主、积极地进行改革,打破僵化的旧制,追求创新,增加团队的创新力和活力。这样企业能发展,员工也能从中受益。
第四,内部竞争是团队纠错的机制。如果不允许内部竞争,许多错误的行为就得不到纠正,错误的观念就可能一直延续下去。有内部竞争的存在,人们在与同事竞争的过程中便可以时刻警醒自己不要犯错,主动纠正问题,以免到手的机会被同事抢走,客观上减少了团队的犯错率,使企业拥有了自我净化的能力。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用竞争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时常向下属强调一个观点:公司是鼓励内部竞争的,但必须建立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公平、公正地竞争,不能采取不合规、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
竞争是好事,但不择手段的竞争也会毁掉团队。只有正大光明地“抢单”,在规则的指导下光明正大地公开竞争,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
利用内部竞争机制,可以培养我们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心理,强迫自己走出安全区、舒适区,积极参与公司的各种业务,抓住一切机会,来开发潜能,强化自己的能力。
一个擅长内部竞争的人,他在企业中的前途也是非常远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