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reference_book_ids":[7204765965706333245,734911612589388904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篇 卡耐基人际心理
1 克服孤独的心理障碍
卡耐基名言
1.一个人之所以会感到寂寞、孤独,是因为他不明白爱和友情都是要靠自己争取的,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2.幸福不能依赖别人的施舍,需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接纳、欢迎和喜爱。
如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代也越来越进步,然而有一种感觉却愈加普遍,人们大都有孤独感。心理专家认为,孤独感是人正常的一种情感体验,由于现代人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表面化、程式化,很少与他人打开心扉,说说心里话,所以才会普遍有这种感觉。
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密尔斯学院院长林·怀特博士曾经在一次女青年聚会的晚宴上发表了一段很吸引人的演讲。其中提到了现代人的孤独感,他说:“20世纪什么感觉最流行?孤独感。借用大卫·里斯曼的话说,我们这些人可以称作‘寂寞的一群’。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一个个汇集在一起,犹如广袤的海洋,根本无法仔细分辨身份……人类生活在这样一个‘别具一格’的大环境中,加之政府或者企业的工作模式,人们需要经常变动工作地点,这导致人们的友谊无法长久维系,整个时代就犹如进入了冰河时期,人们的内心再也感觉不到温暖,满是冰冷。”
一个人之所以会感到寂寞、孤独,是因为他不明白爱和友情都是要靠自己争取的,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人只有付出很多努力和代价,才能融入一个集体,被他人接受,得到别人的欢迎。只有尽力去做些改变,才能获得别人喜欢我们的可能。
几年前,一个乳臭未干刚拿到大学毕业证的青年,一个人来到繁华大都市纽约,准备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也为这城市增添一丝光彩。这青年眉清目秀,英俊潇洒,不仅接受过良好教育,还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他对自身的条件感到十分满意。一切安排妥当之后,白天他参加了一个销售会议,晚上他突然感到孤单。他不想一个人去吃饭,更不喜欢一个人看电影,也不想打扰那些已经结婚的好朋友。或许,我还可以帮他再加上一个理由—他嫌麻烦,不希望任何女孩纠缠自己。
当然,他这样一个优秀的青年也想早日遇到梦中情人。但是他的梦中情人绝对不能是从什么酒吧或者单身派对上随便碰到的姑娘。于是,他只能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独自抱紧被子,度过寂寞寒冷的夜晚。
我十分了解大城市的生活,有些时候比小村庄更让人感到孤独寂寞。我更了解的是,如果你在一个大城市里生活,你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交朋友,试着让你的朋友接纳你、需要你。当你想去一个大城市发展之前,请想好你以后的生活,特别是你下班之后的时间—要怎么打发你的私人时间。当然,大家都想和跟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一起做点什么,但是,首先你要知道如何伸出友谊的手。
其实你可以做很多事,当你第一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你可以去教堂做礼拜,找一些感兴趣的俱乐部—这些都可以帮助你认识更多的人。如果你想提升自己,还可以学习一些成人教育的课程,在学习中还能找到有着相同目标的同伴,何乐而不为?但是,如果你经常一个人去饭店吃饭,又或者去酒吧买醉,那你理所当然得不到任何朋友。你需要制订个计划并且落实,认真去做些事情。大家都知道纽约的地铁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交通网,但是如果你连一枚硬币都不投进去,就无法跨越旋转门,那再庞大的地下交通系统于你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
在这一点上,我认识的两个女孩中的一个就做得比较好。她们一起住在纽约东区的一间小公寓里。两个女孩都年轻漂亮,还有着薪水不错的工作,她们俩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走上人生巅峰。我被其中一位女孩的智慧深深吸引,特别是以她这么小的年纪来说。她仔细安排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并详细计划了自己的未来人生。她认为这是居住在大城市的姑娘—特别是单身姑娘所必不可少的。除去上班时间,在她的业余生活里,她定期到一家教会参加各项活动。她加入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讨会,还选修了一门可以改进人的性格的课程。她工作所赚的薪水差不多都拿来与人交往,从而创造了美妙多彩的生活。
她虽然有很多休闲娱乐活动,但是对于社交关系十分谨慎,特别是避免大量暧昧不清的男女关系。
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只身到纽约,初来乍到的她也会经常感到寂寞。试问,哪个姑娘不会感到寂寞呢?但是,她和那些寂寞的男人不一样,那些男人在海里游了半天,最后却只找到一块海绵,吸饱了水的海绵早已无法吸走他们身上的寂寞。而这个女孩知道,她一定要有自己的计划。现如今,她已成为我的朋友,我们经常互相拜访。她和一位优秀的年轻律师结了婚,生活得十分快乐。她也终于实现了她想要的目标—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那另外一个女孩呢?起初,她也感到孤单寂寞,但是她没有合理安排生活。她喜欢在酒吧或者娱乐会所结交朋友,最后也参加了一个俱乐部—帮助人们戒酒的“戒酒俱乐部”!可见恰当地安排生活是多么重要。
现在我们来讲另外一个故事。
在波光粼粼的地中海水面上,有一艘美丽的游轮正在缓缓前行。游轮上既有已经结婚正在度蜜月的甜蜜夫妇,也有一些单身新贵,他们开心地跟着乐队的伴奏翩翩起舞。其中有一位单身老妇人格外引人注目。老妇人已经六十有余,但是看起来很年轻,始终面带微笑地随着音乐舞蹈。这位单身老妇人有着和我的一位朋友同样的遭遇,也因为意外失去了丈夫。但是这位老妇人能够抛开伤心回忆,勇敢开始新的生活,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她深思熟虑之后做的决定,给她的后半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她的丈夫是她这一生最爱的人,曾经是她生活的中心,但是现在她深刻地明白,这一切都犹如过眼云烟。值得庆幸的是,老妇人一直有一个自己的爱好—画画,特别是水彩画。在丈夫离开之后,画画便成了她的精神支柱。渐渐地,她的悲伤情绪在画画中得到宣泄和释放,终至平息。因为老妇人的天赋和努力,她的画得到很多人的欣赏和认可。她也开了自己的工作室,经济上做到了完全独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发现自己很难和其他人交流,甚至丧失了说出自己想法和感受的能力。以前她的丈夫是她生活的重心,他们恩爱有加无话不谈,她的丈夫既是她的伴侣,又是她努力生活的力量来源。当她失去丈夫之后,她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和其他人打成一片。她深知自己相貌平平,家境一般,因此在那段绝望孤独的时光里,她一直扪心自问:怎样才能让别人接纳她,需要她?
后来,她终于找到了答案—她努力把自己变成可以被人接纳的形象。她学着去奉献,而不是站在原地等着别人主动来找她。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她擦干眼角的泪水,露出灿烂的微笑,让画画占满自己的时间。她也抽空去亲朋好友家做客,努力营造欢快的气氛,但是绝不久留。没过多长时间,她逐渐成为大家欢迎的对象,有很多朋友邀请她到家里共进晚餐,还有人邀请她参加各种聚会,甚至社区会所还邀请她举办画展。她参加各种活动,所到之处都是一片欢声笑语,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就是因为她参加了这个游轮公司举办的“地中海之旅”,我和她才会相识。在这次旅程中,她是每一个人都想亲近的人。她不仅友善得让人无法拒绝,还识大体,绝不紧缠着人不放。整个交谈过程中,老妇人自然亲切,很多人折服在她闪闪发光的人格魅力之下。很快,旅程接近尾声,在最后一晚,老妇人的船舱是整个游轮最热闹的地方。大家都来和她聊天,告别。老妇人自然而不做作的风格,让每个人印象深刻,并且心甘情愿与之结交。
在这次旅行中老妇人收获了很多朋友,随后她又参加了很多次这样的旅行。她深知只有自己努力迈开一大步,跨进不一样的生命之河,把自己奉献给需要的人,她才算是开始了新的生活。大家都愿意和她亲近,和她做朋友,她去的地方到处洋溢着友善的味道。
爱情、友情或是那些欢乐时光,这些都不是一张薄薄纸片上的文字所能承载的。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现实,不管是失去了丈夫还是失去了太太,活着的另一个人都有权利继续坚强地生活下去,并且要更加快乐,因为你要相信天堂里有另一个人会因为你的快乐而快乐。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幸福不能依赖别人的施舍,需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接纳、欢迎和喜爱。
相反,如果你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不仅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痛苦,还会让自己一直处于孤独之中,痛苦不已。相信接下来我所讲的案例会让你更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五年前,我的一位好朋友因为意外永远失去了她亲爱的丈夫。她天天以泪洗面,悲痛欲绝。从意外发生的那一刻起,她便犹如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和成千上万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一样,她日日夜夜挣扎在孤独的痛苦之中。一个月之后的一天夜里,她泪眼婆娑地来找我,向我寻求帮助,她带着哭声问我:“我可以做点儿什么呢?哪里是我的家?我以后的日子还会幸福吗?”
我用尽全力安慰她,努力向她解释:她现在之所以痛苦不安是因为意外失去了丈夫,年过半百之时就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另一半,这不幸的遭遇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令人悲痛不已、难以自持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忧愁、烦恼、不安、苦难也会消失,她也将在痛苦的废墟中重建自己的小幸福,开始完全不同的新生活。
然而她瞪着通红的大眼睛绝望地对我说:“不!我不认为我还会幸福了。你看,我已经老了,我的孩子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我还可以去哪里呢?”我可怜的朋友患了厉害的自怜症,并且谁都不知道这种病怎样治疗才能痊愈。很多年过去了,我的朋友一直郁郁寡欢,心情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
记得有一次,我实在看不下去她这样消沉,便主动对她说:“我觉得,你不要特意引起别人的怜悯和同情。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都已经过去了,你现在应该重建自己的新生活,多出去走走,认识新的朋友,培养一个以前没有的兴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永远活在痛苦的记忆里。”她显然没有听进去我的建议,一直活在她自怨自艾的痛苦里。再后来,她决定搬去和一个结了婚的女儿一起居住,她自认为她的孩子应该为她的幸福买单。
但是,事情发展得很不顺利。她和女儿都陷入了痛苦记忆的深渊,一开始只是简单地争吵,后来矛盾升级,母女翻脸,以至于无法继续一起生活。于是这个老妇人又搬到儿子家里住,依然不顺利。最后,孩子们决定给老妇人买一间公寓让她自己居住,争吵虽然没有了,但是这也没有解决老妇人的根本问题。她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公寓里,愈发孤寂。
直到有一天,她跑来向我哭诉:所有的亲人都离开她了,她的丈夫离她而去,她的孩子不和她一起居住,没有人理会她这个老妇人了。自从她丈夫离开之后,这位老妇人再也没有过过一天开心快乐的日子,她深深地认为全世界都要为她丈夫的离开负责,全世界都应该为了这亏欠而补偿她。她虽然今年已经61岁了,但是情绪脆弱得像个儿童。她的遭遇确实令人感到同情,但是也让人看到她自私的一面。
为什么我的好朋友与我在船上遇到的那位老妇人有着一样的遭遇,可结局却如此不同呢?我想大概是因为我的好朋友无法像那位老妇人一样从孤寂和痛苦中走出来,勇敢地去争取爱和友情吧。
所以,我们只有从自怨自艾的阴影中走出,大步向前地走进充满光明的人潮,才能真正克服孤独带来的各种困惑。我们应该走出去,去遇见新的人,去交新的朋友,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我们要开心地走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给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很多资料以及数据统计都显示,大部分已婚女子都比自己的另一半寿命长。然而,当另一半过世后,这些妇人很难开始新的生活。这一点在男性身上表现出了不同,男人需要一直工作赚钱养家,这种工作需求迫使他们不得不大步向前,继续生活。在一般家庭中,丈夫比较强势,富有进取性,而妻子主要以家庭为重,相处对象也主要是家人。这就导致女性对独立生存,追求全新生活,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但是,如果女性有了决心,勇敢地开始新生活的话,她们照样可以做到远离孤寂和痛苦。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远离孤独,走出孤独的阴影,那么你就要记住这句话:
幸福不能依赖别人的施舍,你要自己努力,去赢得别人对你的需求和爱。
2 积极社交,与人倾诉
卡耐基名言
1.倾诉是人自出生以来就具有的一种本能,是与生俱来的。
2.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不要因为任何压力或是致使自己情绪低落的事情,就将自己封闭起来,开始沉默寡言,羞于开口。
倾诉是人自出生以来就具有的一种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它能够帮助人们发泄自己的感情。可是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例如工作压力或者是家庭中烦琐的小事,自发地抑制了自己的这种能力,将其丢弃在一旁,进而将自己的感情憋在心里。时间久了,不仅朋友之间的感情冷淡了,还滋生了很多心理疾病,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就是忧虑。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人倾诉相当重要。
曾经有一位女士在倾诉完她的烦心事以后,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解脱,这是我的助理亲眼所见。这位女士有很多家庭烦恼,刚开始谈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她紧张得好像一个压紧的弹簧,随着不断倾诉,她慢慢地平静了下来。等把心事说完以后,她的脸上竟然出现了笑容。事实上,她所说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也是不容易解决的。让她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实是有着强大治疗功能的语言。因为她在和别人谈论的时候,得到了些许忠告和同情。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具有治疗作用的语言其实就是心理分析的基础。从弗洛伊德时代开始,心理学家就很清楚:一个病人,只要他能够说话,哪怕只是单纯地说出来,就能消除他心里的焦虑。这是什么原因呢?或许是因为问题被说出来以后,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它,然后就能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虽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们都知道“倾诉”或者“发泄心中的郁闷”确实可以让人马上感觉到舒畅很多。
一年秋天,波士顿开设了一个世界范围的非同寻常的课程。这个课程的正式名称是应用心理学,每个星期开办一次,参加课程的病患在开始之前都必须定期进行彻底的身体检查。实际上,它就是一项心理学的临床试验,真实的目的是治疗一些因为忧思过度而生病的人。这些病人大部分都是精神上受到困扰的家庭主妇。
之所以开设这样的课程,是因为威廉·奥斯勒爵士的学生—约瑟夫·普拉特博士发现很多来波士顿医院就诊的病患生理上其实一点儿毛病都没有,但是他们还是感觉自己有某种病的症状。有一个女士没有办法使用自己的双手,因为她认为自己得了关节炎;另一位则感觉自己得了胃癌,受尽折磨;其他人则有的感觉背疼、头疼,或者是经常感觉劳累和疼痛。尽管最全面的医学检查发现,这些女士其实没有任何生理疾病,但她们还是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病痛。于是,很多经验丰富的医生就会说,这其实是一种心病—心理作用。
但是,普拉特博士却认为,单纯地叫那些病人“回家去吧,不要再去想这些烦心事”是没有用的。这些女士谁也不希望自己得病,普拉特博士认为要是她们可以轻易地忘掉这些痛苦,又怎么可能拖到现在呢?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她们好起来呢?
虽然很多医学界的人都对这个课程表示怀疑,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在这个课程开设的十八个年头里,无数病人因为参加这个课程而恢复健康。一些病人已经参加课程好几年了,差不多和去教堂一样虔诚。有一位女士,她一直坚持参加了九年,几乎没有缺席过。据她所说,当她第一次参加这个课程的时候,坚信自己患有肾病和心脏病。她非常焦虑和紧张,有时候甚至会突然看不见东西,总是担心自己会失明。但是现在,她不仅心情愉快,而且充满了自信,最重要的是身体非常健康。她看起来40岁上下,可其实她已经是哄孙子睡觉的年纪了。
罗斯·希尔费丁医生是这个课程的医学顾问,她认为缓解焦虑最佳的药就是“和你信任的人谈论自己的问题”,我们把这种做法称为净化作用。她说:“病患来到这里,可以尽情地谈论她们的烦恼,直到她们把这些烦恼从自己的大脑中全部清除出去。如果一个人总是把烦恼憋在心里,不想告诉别人,就会导致精神上的紧张。我们可以让他人来分担自己的苦恼,同时也要分担他人的焦虑。我们必须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倾听我们的话语,了解我们的心事。”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不要因为任何压力或是致使自己情绪低落的事情,就将自己封闭起来,开始沉默寡言,羞于开口。相反,应该克服这一心理障碍,积极地与自己的朋友、家人或是同学进行倾诉。
3 宽恕对方,也是宽恕自己
卡耐基名言
1.宽容心态是梳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学会宽容,能让我们更豁达。
2.在人际交往中,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和欢乐,我们可以选择宽恕对手的过错,忘却怨恨。
3.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让人生气的人或事,这时,我们就应该学会宽容,有些该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而对于那些与我们有冲突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宽恕对方,实际上,这也是在宽恕自己。宽容心态是梳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学会宽容,能让我们更豁达。因此,哪怕我们无法做到去喜欢自己的仇敌,但是我们起码能够做到喜欢自己多一点。我们不应该让怨恨破坏了我们原本喜悦的心境,更不应该让怨恨损害到我们原本健康的身体。从反面来讲,假如我们的仇敌知道我们因为对他们的仇恨而使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疲惫不堪,并且还坐立不安,甚至患上了心脏病,更甚者因此丧命的话,他们就会为此拍掌叫好!因此,宽恕对方,也就是宽恕自己。
根据《生活》这本杂志的调查报告显示,报复情绪对你的健康极为不利,一个长时间满腔积怨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
我有一位朋友近期患上了非常严重的心脏病,医生告诫他要卧床休息,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气,因为按照他现在的病情来说,一生气也许就会让他失去性命。在这家医院中曾经就有一位心脏病人由于生气而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有关宽恕别人的很好的例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名叫乔治·勒瓦的律师从奥地利维也纳逃到了瑞典。那时候,他身无分文,迫切需要找到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但是,他除了了解一些自己国家的法律之外,几乎什么都不会。思来想去,只有一个特长能够帮助他找到一份工作,那就是略懂一些瑞典的文字。于是,他给很多瑞典公司寄去了自荐信,想要找到一份文秘的工作。
有的公司回复他说战事还在持续,他们不需要像他这样的员工;有的公司告诉他目前没有适合他的工作岗位,不过他们已经将他的求职信存入档案,一有适合的时机就会……让乔治·勒瓦始料未及的是,居然还有一家公司的经理回信对他进行辱骂,信中这样写道:你根本不明白我所做的生意,还妄想我能为你提供一个机会?我绝对不会雇用你这样的笨蛋!你连瑞典的文字都写不好,信中通篇都是错字,就算我真的需要雇人,也不会找你这样的人。
乔治·勒瓦在收到这样的回信后,快要被气疯了。他怒气冲冲地坐下来,打算给那位经理回敬一封信,好痛痛快快地把他臭骂一顿,宣泄一下心中的愤怒。但是,乔治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么做。他放下笔告诉自己:“等一下!我怎么能确定他的说法是错误的呢?或许我真的有语法上的错误,虽然我已经学习了瑞典文,但是那也没有他们对自己本国的语言熟悉啊。假如他说得对,那么,我要是还想靠这种技能讨生活的话,还得再努力学习才行。如此看来,这个人可以说是对我起了很大作用,虽然他并不是这样想的,只是为了侮辱我一顿,不过我还是应该谢谢他。”于是,乔治·勒瓦把刚才写的骂人的信撕掉了,重新写了一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对于您能够在百忙之中给我回信我深表感激,同时谢谢您能够坦言您并不需要一位会写信的文秘。除此之外,对于我自己对贵公司的业务不了解这件事,我深表歉意!我之前听别人说,您在这一行业是领军人物,才鼓足勇气向您写了自荐信。不过我确实不知道自己的信中有语法方面的问题,对此,我感到羞愧和难过。与此同时,谢谢您能对我的错误加以斧正。为了能够更好地在贵国与人打交道,我正在更加努力地学习瑞典文。
几天后,乔治·勒瓦收到了这家公司的来信,该公司在信中请他到公司和经理见面。当然,这是乔治梦寐以求的事情,他去了之后,成功地获得了一份工作。乔治从这次求职事件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和善的回答往往是消除愤怒的最佳途径。
或许我们不会那么无私地去喜欢自己的对手,但是从私人方面讲,在人际交往中,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和欢乐,我们可以选择宽恕对手的过错,忘却怨恨,假如你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你绝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我经常会去加拿大吉斯帕国家公园,站在公园里抬头仰视那座以依迪斯·卡微尔名字命名的山。依迪斯·卡微尔是一名护士。在1915年的时候,她在德军的枪口下如同圣人那样英勇就义。她犯了什么罪呢?她在比利时的家里收留并照看了很多法国和英国的伤病员,还帮助他们逃到了荷兰。德军以这样的罪名将她缉捕。行刑之前,有一位传教士去她的牢房为她做祈祷,她只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之后被镌刻在石碑上成为流芳百世的名言:我知道,仅仅爱国是远远不够的,我还应该对所有人都做到没有敌意和仇怨。
依迪斯·卡微尔的遗体在四年后被送往英国,人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为她举办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之后,人们还在国立博物馆的对面打造了一座依迪斯·卡微尔的雕塑。在伦敦停留的一年时间里,我时常站在依迪斯·卡微尔的雕塑前,瞻仰她的形象,朗诵着那句镌刻在雕像底座上的名言:我知道,仅仅爱国是远远不够的,我还应该对所有人都做到没有敌意和仇怨。
纽约州前州长威廉·盖勒也认为自己应该对所有人都做到没有敌意和仇怨。那时候,有一家小报把他批评得百无一是,之后有一个疯子还打了他一枪,这一枪差点儿使他丧命。他整天躺在病床上,每晚都在想着:“我应该宽恕所有人。”他是不是太不切合实际了呢?或许说他是不是太和善了呢?我想,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需要借用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一段话:生命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却又充满苦楚的冒险经历,当你走完这段路程的时候,好像全身上下都充斥着悲痛的味道。但是在你感到毫无希望的时候,你会尽全力忘却对每一个人的怨恨心理。
有一次,我向巴纳·伯鲁区请教了这个问题,他曾连任五届总统(威尔逊、哈定、柯立芝、胡佛、罗斯福)的顾问。我是这样问他的:“你是否会因为对手的抨击而伤心呢?”他高兴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没有任何人能够侮辱我,甚至连影响都不会有。因为我不会给他们这样做的机会。”他继续说道,“或许棍子和石头可以把我的骨头打折,但是我永远不会被任何语言所伤。”
同样的道理,也不会有人给我们带来干扰和羞辱,除非我们允许他们这么做。美国总统林肯就完美诠释了这一法则。
在美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人受到的埋怨、仇恨和诬陷比林肯还要多。但是,在所有的传记和资料中,没有人发现林肯因为受到别人的抨击和责备而反过来去批判那个人。假如有什么任务需要去执行,林肯首先想到的是:假如反对者也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最好还是把这件事交给他们去做。假如这个人以前羞辱过他,但是担任这个职位最合适的人选又恰好是这个人,林肯依然会委任这个人,仿佛他们之间没有发生过任何不愉快的事,如同托付给一位朋友那样。并且,林肯从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来决定职务的人选。林肯将很多重要的任务都委派给那些过去指责或羞辱过自己的人,例如爱德华·史丹顿、赖斯等。林肯从来没有责怪过任何人,因为他知道:每一个人现在的样子都和他生活的条件、成长的环境、面对的处境、受教育的程度、个人的生活习惯,甚至是遗传基因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种因素造成了他如今的行为。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想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快乐,就要谨记这一法则:
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
4 莫把他人的批评放在心上
卡耐基名言
1.任何人都不会真正在乎其他人发生了什么事,因为他们从早上睁眼到晚上闭眼只会考虑自己。
2.虽然那些不公正的批判无法避免,但至少我还能够去干一些更为要紧的事,那就是决定接受还是无视这些批判。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当我们听到别人的批评时,我们通常会反应很激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完美的,谁也不希望被对方贬低,这是人们在社交时的一种心理。这种心理会导致你情绪上的波动,进而你会反驳对方的言论,可这只会让对方更加针对你的言论,因此,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应当避免这一社交心理,不要把他人的批评放在心上。
在这一点上,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就做得非常好。在所有的白宫夫人中,她可以说是人缘最好的一位,但也是树敌最多的一位。有一次,我向她请教了这个问题,我问她是怎么对待那些恶言恶语的责骂—当然,我们都清楚她忍受了无数这样的责难。
她告诉我,当她还是一个少女的时候,非常腼腆,生怕他人的批评与指责,有一天,她去向罗斯福总统的姐姐请教这个问题,她说她想做一些事,但是又害怕别人会指责她。罗斯福总统的姐姐就告诉她,只要她认为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就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罗斯福夫人跟我说,这句话是她的精神支柱,始终伴随着她在白宫里的生活。她告诫我:“做你自认为是对的事情就好了,因为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有人指责你的不是。有些人会因为你做了某些事而责难你,也有些人会因为你什么都没做而责难你。两者的结果没有任何区别。”
很多知名人士都有过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这样的担忧,例如美国国际公司(AIC)的总裁—马休·布鲁斯。
我在拜访他时,问他对于别人的批评会不会反应过度,他说:“的确如此,我年轻的时候,对于别人的批评,反应会非常激烈,那时候,我巴不得给公司上上下下的人都留下一个完美的印象。如果不是的话,我就会感到沮丧。为了讨好一个和我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我总是会触犯另一个人的利益。所以,我需要继续去宽慰第二个人,但是结果又会让一大堆人对我有意见。后来我终于明白,为了能够不让人指责我,我极力宽慰的人越多,反而会招致更多人的不快或怀恨在心。我只需要告诫自己:‘只要你处于领导人的位置上,就一定会受人指责,想方设法去适应它就好!’这个想法对我很有帮助,从此之后,我只要尽全力去做事,然后为自己撑起一把伞,那么所有责难的言语就像雨滴一样,顺着雨伞洒落,而不会滴进我的脖子,我也就不会感觉到不舒服。”
就这个问题,我还前往美国海军陆战队去拜访过斯梅德利·巴特勒少将,他是一位非常有趣的人。
他跟我说,他年轻的时候,非常渴望一举成名,也希望自己能够给所有人都留一个好印象。那时,他只要听到任何批判之词都会非常沮丧。但是,他坦言在海军陆战队的这30年来,他已经逐渐变得坚强起来。他说:“曾经有人用狗、蛇和臭鼬这样的词语来批判我,还有一些诅咒专家也对我进行诅咒。我还曾被人用英语词汇中所有不堪入耳的字眼来侮辱。如今,当有人再次骂我的时候,我会连头都不回地离开。”
也许是巴特勒对于他人的批判太过麻木了,但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仍然把它看得过于重要。记得前几年的时候,有一名《纽约太阳报》的记者到我的成人授课班采访,之后他还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对我的工作,甚至是我个人都有很多攻击性言辞。我当时非常生气,这完全是对我个人的一种羞辱。我给《纽约太阳报》的执行委员会主席致电,想让他重新刊载一篇文章,文章必须与事实相符,不能带有任何攻击性。我一定要让他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如今,我对当时的行为深感愧疚。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或许有半数读者压根儿就没有看过那篇报道,另外阅读过这篇文章的半数读者也只是随便看看而已。那些阅读过的读者中又有一半人会在短时间内忘得干干净净。
我还明白了,任何人都不会真正在乎其他人发生了什么事,因为他们从早上睁眼到晚上闭眼只会考虑自己。他们对于自己一个小头疼的关切程度也许都要胜过关心你我是死是活。
就算我们被人欺骗、背叛,甚至被人在背后捅了一刀,哪怕那个人是我们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我们也不可以痛苦担忧、顾影自怜。我们反而应该借此事好好反省自己,因为耶稣也遭受了同样的事。在他十二个最信赖的门徒中,有一个人只是为了三十块银币就出卖了耶稣。还有一个人三次在公众场合声称自己和耶稣从不相识,甚至还为此事立誓。十二个人当中有两个人都背弃了他,这可是相当于六分之一的概率啊!既然耶稣的境遇都这样,身为平凡人的我们又凭什么认为自己应该有更好的际遇呢?
很长时间以来,我得出一个结论:虽然那些不公正的批判无法避免,但至少我还能够去干一些更为要紧的事,那就是决定接受还是无视这些批判。因此,我们需要克服这一社交心理,即别把别人的话太当回事儿。
5 竭尽全力让他人开心
卡耐基名言
1.在社交时,竭尽全力让他人开心,自己也会从中得到更大的乐趣。
2.一个把自己当作一切中心的人一直都在埋怨世界不能让他顺心如意,不能让他快乐。
3.人生这条路,我只可以走一次,假如我能做任何善事,那么请让我立刻就做,不要让我耽误时间,也不要让我小看它,因为,我再也不能重走这条路。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太关心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平白无故地为自己增加了一些烦恼。相反,多想想他人不仅能让自己少一些烦扰,还能结识更多朋友,从而得到更大的乐趣。因为当你想让别人快乐的时候,就没有时间考虑自己,而忧愁、害怕和抑郁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人只考虑自己。因此,在社交时,竭尽全力让他人开心,自己也会从中得到更大的乐趣。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人来说,这是个不错的方法。
萧伯纳曾说:“一个把自己当作一切中心的人一直都在埋怨世界不能让他顺心如意,不能让他快乐。”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也曾经说过一句让我非常震撼的话。他经常告诉那些患有抑郁症的病人:“每天想起一个人,并尽力取悦他,这样能让你在十四天之内医治好自身的抑郁症。”
这句话听起来真是神乎其神,我想我有必要把阿德勒博士的著作《人生对你有何意义》中的个别段落摘抄下来让你有所警醒:
抑郁症是一种对其他人长时间愤恨埋怨的情绪,它的目的是引起别人的关怀、怜惜和支持,病人仿佛会一直为自己的罪过感到颓丧。抑郁症患者首先回忆起来的事情一般都是:“我记得我很想在沙发上躺下来,但是我的哥哥却抢先一步,我哭个不停,直到他站起来让给我。”
抑郁症患者经常用自残的方式来自我报复,所以,医生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不要给他任何自杀的理由。我治疗方式的第一步是先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我会告诉他:“千万不要做任何一件你不喜欢干的事情。”这看似没有什么,但是我坚信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本。假如患者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他还会埋怨谁呢?又怎么会自我报复呢?我会跟他们说:“假如你想去戏院,或者是想放个假,那你就去做。但是假如你中途又改变了主意,那就不要去。”这种情况是最好的,因为你满足了他自认为比其他人优越的意识。他就像上帝一样可以想怎样就怎样。但是,这和他的习惯毫不相符。他原本是想操控别人、埋怨别人,假如大家都顺从他,他就没有办法再操控谁了。我采用的这种方法没有让一个患者自杀过。
患者一般都会这样回答:“但是我什么事都不想做。”我早就想好了要怎么回答他们,因为我确实已经听到无数次了,我会说:“那就不要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他们有时会回答:“我想在床上躺一天。”我知道只要我让他这么做,他就不会这么做。但假如我不同意,就会引发一场大战。一般情况下,我肯定会同意的。这是一种办法。还有一种办法能更简单地解决他们的生活方式问题。我跟他们说:“每天想起一个人,并尽力取悦他,这样能让你在十四天之内医治好自身的抑郁症。”你想想他们会怎么做。他们满脑子只有自己,他们会想:“我为什么要去关心别人?”有的人会说:“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我这一辈子都在为别人着想。”实际上,他们肯定没有做过。我让他们再仔细想想。他们并没有再去考虑这件事。我跟他们说:“你失眠的时候,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来思考你能取悦谁,这对你的健康很有帮助。”第二天我问他们:“你昨天晚上有没有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呢?”他们回答:“昨天晚上我一躺到床上就睡着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一种随和友好的氛围下进行的,不可以流露出一丝一毫的优越性。
有人会说:“我做不到,我太心烦了!”我会说:“你不需要停止自己的烦恼,这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不会有任何冲突。”我要让他们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逐渐转移到别人身上。许多人会说:“为什么要让我去讨好别人?别人怎么不来讨好我呢?”“你要考虑到自己的健康。”我回答说,“其他人以后会吃尽苦头的。”几乎没有一位患者对我说:“我按照你的方法做了。”我一切的付出只是想让我的患者对别人更加感兴趣。我知道他们患病的原因是缺少和人沟通,我需要让他们知道这一点。他何时能把别人和自己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他就康复了。在十诫中最困难的一条是“爱你身边的人”。对其他人没有兴趣的人,不但让自己陷入困境,同时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莫大的伤害,人类一切的失败都是这些人带来的。我们对别人的请求,以及你能够给予的最高称赞就是,他应该是一位好同事、好朋友,是爱和婚姻的最好伴侣。
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荣格说:“在我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的病人从医学上无法发现任何病理,他们只是没有找到人生的目标,而且顾影自怜。”
换句话说,他们的人生只想搭一辆顺风车,而游行的队伍就从他们身边走过。于是他们拿着自己自怨自艾、百无聊赖且没有意义的人生去咨询心理医生。没有赶上渡轮,他们就站在码头上埋怨除自己以外的每一个人,他们企图让全世界的人都满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
无论你的人生是多么苍白,你每天都必不可少地要遇到一些人,你对他们怎么样呢?你是假装看不见,还是想多了解他们一些?比如说邮递员,他每天都要跑几百里的路程,给人们送信,你有没有想过要知道他住在哪里?想没想过看一看他妻儿的照片?你是否对他是不是感到很疲惫或者有没有觉得工作无聊给予过关怀呢?
杂货店的小弟、送报人、擦鞋童呢?他们也都是人啊!他们也会有烦心事、有理想、有抱负啊!他们也想有人能够和自己分享,关键在于你是否曾给过他们机会,你是否曾对他们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我说的就是这类事情。你不需要成为南丁格尔,也不需要变成社会改造者,就可以为这个世界做贡献,你完全可以从明天早上碰见的第一个人开始改变自我。
这么做对你有什么益处?毫无疑问,当然是给你带来更大的快乐、更大的满足感,使你更加以自己为荣。亚里士多德称这种态度为“开化了的自私”。波斯宗教家左罗斯特说:“对他人好不是出于责任,而是一种享受,因为它能使你更健康、更快乐。”富兰克林说得更加简洁:“当你对他人好的时候,同样也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
林克是纽约心理服务中心的主任,他曾经说过:“我觉得,现在心理学的一项重大发现就是,科学证实,为了实现自我并且从中得到快乐,牺牲自我和纪律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向耶鲁大学的教授威廉·菲尔普斯请教过这个问题,下面是他的回答:
我去旅馆、理发店或者商店的时候,一定会和我遇见的人说话。我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台机器上的螺丝。有时候,我会称赞店里女服务员的眼睛或者头发很漂亮。我会关心他们理发时站立一天会不会很累,我会问他为什么会进入理发这个行业,比如工作多长时间啦?给多少人理过头发啦?我和他一起数。我发现当我表现出对他们有兴趣时,他们就会很开心。我经常会和行李搬运工握手。工作了一整天,这会让他们的精神振作起来。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我去火车上餐车车厢吃午餐。餐车里拥挤得厉害又十分闷热,服务很慢。服务生过来给我菜单的时候,我说:“今天在厨房做菜的那些人可就惨了。”服务生开始骂骂咧咧,我认为他生气了,他却说:“老天啊!顾客都在埋怨食物难吃,他们抱怨服务太慢,又嫌弃这里闷热,东西还贵。这些怨言我听了十九年,您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对厨师深表同情的顾客。我祈盼这里有更多像您一样的顾客。”
服务生仅仅是因为我把厨师当作人来看待便这么惊诧,其实每个人渴望得到的仅仅是希望有人把自己当作人来看待。有时,我在路上遇到有人牵着狗遛弯儿,我就会一直夸奖那条狗。我走过之后回头看,常常会看见那个人很欣慰地拍拍自己的狗,我对狗的赞美让他再一次赏识他的狗。
有一次在英国,我碰见一位牧师,我发自肺腑地夸赞了他那条结实聪明的牧羊犬。我请求他告诉我是怎么训练那条狗的。我离开后,扭过头看见那只牧羊犬趴在它主人的肩膀上,那位牧师正在抚摸它的头。仅仅是因为对牧师的狗表现出了兴趣,就能让那位牧师如此快乐,也能让那只狗那么开心,同时这也让我很开心。
一个经常会和搬运工握手,还会向厨师深表同情,并总是夸赞别人的狗很厉害的人,你觉得他会整天愁眉紧锁,需要心理医生开导吗?你肯定也不会这么认为吧!我们国家有这样一句俗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的确,你有权利自由选择,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但是,假如你是对的,那么所有古代的圣人贤者就都错了,例如耶稣、孔子、释迦牟尼、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或许你很厌恶宗教大师,那么,我现在来说几个无神论者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剑桥大学的豪斯曼教授,他是现代非常有名的学者。1936年,他在剑桥做关于“诗之名与质”的演说中讲道:
“耶稣说:‘因为我牺牲生命的人将会得到永生。’这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现。”
我们在传教士那里每天都能听到这样的腔调,但是豪斯曼教授是一位无神论者,同时也是一位悲观主义者,可他仍然知道,一个只考虑自己的人是没办法活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的,实际上,他会生活得很糟糕。相反,忘记自我、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生命中的快乐。
假如这也无法让你动容,那么我们再来说说西奥多·德莱塞,他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无神论者。德莱塞把一切宗教都当作神话,而人生仅仅是“傻瓜讲的故事,是空洞无意义的”。但是,德莱塞却恪守耶稣所讲的一个道理,那就是为他人服务。德莱塞曾说:“一个人如果想享受到人生的幸福,就不应该只考虑到自己,而是应该为别人着想,因为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为人人、人人为你。”
假如我们真如德莱塞所说的那样,能为别人提供帮助使他生活得更美好,我们就应该即刻行动起来,不要再耽误时间。人生这条路,我只可以走一次,假如我能做任何善事,那么请让我立刻就做,不要让我耽误时间,也不要让我小看它,因为,我再也不能重走这条路。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铭记这一准则:
竭尽全力让他人开心。
6 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卡耐基名言
1.“最美妙的事通常也是最艰辛的。”
2.快乐的来源是取得的成就感,以及获得的超凡的胜利,还有把柠檬制成柠檬汁的过程。
3.假如我不是这么没用,我就无法完成这一切需要通过我不懈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4.那些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都能苦中作乐的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也从来不会刻意逃避。
同一件事情,我们看待时切入的角度不同,所持心态不同,形成的看法也截然不同。其实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倒霉的,倒霉的原因往往是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面对不幸,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选择,那么结果也大相径庭。向不幸低头的人,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输给了自己。一个有积极态度的人,会将各种不利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从而打败困难,做生活的强者。所以,要想拥有更加幸福美好的人生,就应学会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勇敢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令人敬佩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毕生都在对人类和人类的潜能进行探究,他声称自己发现了人类最难以想象的一种特质—人具有一种扭转乾坤、转败为胜的潜能。然而我在全美各地参观时,非常有幸地看见过一些“有能力扭亏为盈”的人。
接下来我要说的这位瑟尔玛.汤普森女士就有这种潜能。下面是她的讲述:
战争时期,我的丈夫在加利福尼亚州沙漠地区的陆军基地驻扎。为了能时常和他相聚,我移居到了那附近。那真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地方,我根本就没见过比那里还差劲的地方。当我的丈夫外出参加演习的时候,我就只能独自待在那个小屋子里。那里真是太热了一就连树荫下的仙人掌温度都能达到五十一摄氏度,身边也没有一个能够聊天的人。风沙大得要命,我吃的一切,甚至我的呼吸都满是沙子、沙子、沙子!
我认为自己真是太不幸了,好像世界上再没有比我更可怜的人了,所以我就给我的父母写信,告诉他们我坚持不下去了,想回家,就连一分钟对我来说都是煎熬,和继续在这个鬼地方相比,我宁肯去坐大牢。我父亲给我回了信,信上只有三句话,但是这三句话以后经常萦绕在我的心间,并且改变了我的人生:
有两个人从铁窗向外看,
一个人看到了满地的泥淖,
另一个人却看到夜空中繁星点点。
这三句话,我重复念了很多遍,我为自己感到羞愧。我下定决心要发现自己当下处境中的有利因素,要找出那片星空。
我开始和当地的居民交流,他们的反应令我动容。当我被他们的编织和制陶工艺深深吸引的时候,他们会把不曾售卖的宝贝送给我。我对当地各种各样的仙人掌和其他植物进行了研究。我尝试着多了解一些土拨鼠,我开始学会欣赏沙漠的黄昏和日落,寻觅三百万年前的贝壳化石,后来我知道在三百万年前,这片沙漠曾是一片海域。
是什么造成了这么大的变化呢?发生改变的并不是沙漠,而是我自己。因为我改变了态度,正是这样的改变才让我拥有了一段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我所发现的新视野让我兴奋不已,同时又充满了挑战。我开始写一本小说,它让我从为自己编织的牢笼中逃脱出来,并且发现了美轮美奂的星空。
佛斯狄克在他的作品中写道:“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有一句谚语说,寒冷的北极风造就了因纽特人。我们何时才会认为人们会因为安逸的日子、没有一丁点儿的困难而获得喜悦呢?恰恰相反,就算让一个顾影自怜的人安闲地躺在沙发上,他也不会停止自怨自艾。反而是那些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都能苦中作乐的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也从来不会刻意逃避。我要再次重申一下—寒冷的北极风造就了因纽特人坚强刚毅的品格。
已经逝世的作家威廉.伯利梭就曾写道: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用你的一切去投资,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这么做。真正重要的是怎么从失利中获利。这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伯利梭写这段话的时候,已经在意外中失去了一条腿。但是,我还知道一位失去双腿的人,他也能够做到扭亏为盈。他叫本.佛森。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佐治亚州大西洋城中一家旅馆的电梯里。当我进入电梯的时候,看见了这位满脸笑容却没有双腿的人,他和他的轮椅在电梯的角落里。当电梯停靠在他要去的楼层时,他友好地示意我挪到角落,以便他能顺畅地转动轮椅。他说:“对不起!给您带来了不便!”他的脸上带着柔和的笑容。
我从电梯中走出来回到房间后,脑子里满是这位笑容可掬的残疾者。所以我找到了他,并请求他跟我讲讲他的故事。
他脸上挂着微笑说:“事情发生在1929年,我上山去砍山胡桃木,我把砍来的木材堆放在车上,然后开车回家。当我要急转弯的时候,突然有一根木头掉下来,并且恰好卡在了车轴里,随后我便被甩了出去,正好撞在一棵树上,脊椎骨受了伤,双腿也从此瘫痪了。
“那年我才二十四岁,从此以后,我便再也不能走路了。”
一个年仅二十四岁的青年,被命运宣判余生都要依靠轮椅行走!我问他怎么做到勇敢地接受现实的。他说:“我不能!”他说他那时候悲愤地抗拒,埋怨命运对他不公平。后来年纪越来越大,他明白抵抗对自己来说没有丝毫作用,只能让自己变得冷漠。他说:“我终于认识到,别人都友好地对待我,我至少也应该有礼貌地做出回应。”
我又问他,过了这么多年,现在有没有仍然为那次意外深感不幸。他说:“不!我几乎很荣幸自己发生了这件事。”他告诉我,度过了那个震撼而又充满怨恨的时期,他开始在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获得新生。他开始看书,并让自己喜爱上文学。十四年来,他说他至少读了一千四百本书,这些书扩展了他的视野,他的人生比之前还要丰富多彩。他还爱上了音乐,从前只会让他困倦的交响乐如今带给他的是一种感动。不过,真正最重要的改变,是他有时间思考。“我平生第一次,”他说,“真正开始用心观看世界,并且领悟了人生的价值。我终于意识到,以前拼命追寻的很多事情实际上根本没有意义。”
阅读使他对政治产生了兴趣,他钻研公共问题,还在轮椅上发表了演讲!他开始对人们有所了解,人们也开始认识了他。他虽然坐在轮椅上,却成了佐治亚州州务卿。
哲学家尼采认为,卓越出色的人“除了要忍其他人所不能忍受的,还要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
我对那些有成就的人越是了解,就越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某项欠缺激励并引发了他们身上的潜力。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我们身上最致命的缺点,也许能为我们的成功提供一种意想不到的助力。比如:我在纽约市教成人教育的课程时,发现有不少人都有一个不小的缺憾,就是没能接受大学教育。他们觉得好像没上大学就是一种不完整。但是我接触过的很多功成名就的人都没有念过大学,所以我认为这一点并不是特别重要。我经常跟这些学员讲述一个辍学者的故事:
他童年时期的生活异常艰辛。父亲去世之后,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才下葬。他的母亲在一家制伞工厂每天不得不干十小时的活计,还要把一些零活儿带回家,一直干到夜里十一点。
他就是在这样一种处境下成长的。有一次,他去教会参加戏剧表演,发现表演是一项极其有趣的事,于是他开始锻炼自己的公众演讲能力。后来他也因为这个开始从政。三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被选举为纽约州议员。但是,他对于接受这样重要的职责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际上,他亲口告诉我,他还弄不明白州议员的职责是什么。他开始阅读冗杂烦琐的法案,对他来讲,这些法案如同天书一样。他当选为森林委员会的成员,但是对于森林他一点都不懂,因此他格外担忧。他又被选举为银行委员会的一员,但是他甚至连自己的银行账户都没有,这让他很迷茫。他跟我说,假如没有向母亲坦承自己的挫败感,也许他早就坚持不下去了。绝望中的他每天钻研十六小时,把自己那颗无知的酸柠檬制成了甘甜的柠檬汁。他因辛苦的付出,他从一位地方的政治人物被提拔为全国性的政治人物;他因出色的表现,被《纽约时报》尊称为“纽约市最值得敬重的市民”。
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阿尔.史密斯。
阿尔自我教育十年以后,被称为“纽约政府的活字典”。他连续担任了四届纽约州州长,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有过这样的纪录。1928年,他被选举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六所著名的大学都曾给这位少年失学却学有所成的人颁发过荣誉学位。
阿尔亲口跟我说,要是没有每天研读十六小时来弥补他的缺憾,他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的确如此,如果弥尔顿没有失去光明,他也许无法写出经典的诗篇。
贝多芬也许正是因为双耳失聪才创作了更优美的音乐作品。
海伦.凯勒的事业能取得成功都是受到了耳聋目盲的激励。
假如柴可夫斯基不是因为其悲惨的婚姻,使得他甚至到了自杀的境地,他也许不会创作出万古流芳的《悲怆交响曲》。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在自己悲惨命运的激发下,才创作出了不朽的名著。
改变人类科学观的科学家达尔文说:“假如我不是这么没用,我就无法完成这一切需要通过我不懈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显而易见,他很坦然地承认自己是受到了缺点的激励。
其实,在耶稣诞生的500年前,希腊人就发现了这样的真谛:“最美妙的事通常也是最艰辛的。”
20世纪的时候,哈里.爱默生.佛斯狄克又一次对希腊人发现的真谛进行了描述:“真正的快乐并不一定是令人喜悦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胜利。”不错,快乐的来源是取得的成就感,以及获得的超凡的胜利,还有把柠檬制成柠檬汁的过程。
我曾经去一个生活在佛罗里达州的农夫家里拜访,他就是一个快乐的人,他甚至从一颗含有剧毒的柠檬中榨出了美味的柠檬汁。当初他买下那片农田的时候,心情非常消沉。土壤一点儿也不肥沃,根本不适合种植果树,就连养猪都不适合。除了一些低矮的灌木和响尾蛇之外,那里养活不了任何动植物。后来,他突然有了想法,他决定把负债转化为资本,他把这些响尾蛇加以利用。后来他不管别人的诧异,制造了响尾蛇肉罐头。几年后又去他那里造访,我发现,几乎每年都有大约两万名观光客去他的响尾蛇庄园实地考察。他的生意非常红火。我亲眼看见毒液被抽出后送到实验室制作血清,工厂高价买走蛇皮去制造女鞋和皮包,蛇肉被制成罐头销往世界各地。我在那里买了一些当地的风景明信片,在邮局邮寄时发现,邮戳上的盖章写着“佛罗里达州响尾蛇村”,由此可见,这个从有毒柠檬中榨出美味柠檬汁的农夫成了当地人的荣耀。
所以,当我们心灰意冷,看不到任何希望时,这里有两个理由告诉我们至少应该可以尝试一次,这两个理由能确保我们试过之后只会更好,不会让情况更加糟糕。
第一个理由:我们也许能成功。
第二个理由:就算我们没有成功,这样的努力也早已经使得我们更加关注前方,而不是只会自怨自艾。它能消除我们消极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思想。它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使我们有事可做,这样下去我们也就没有时间和心思去为那些已成往事的事情伤心了。
假如这两个理由我可以做到的话,我要把威廉.伯利梭说的这段话雕刻、悬挂在所有的校园里: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用你的一切去投资,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这么做。真正重要的是怎么从失利中获利。这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体现出人的智慧与否。
因此,要想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要学会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7 合作与竞争是始终存在的
卡耐基名言
1.人是一种以群体生活为主的动物,一个孤立的人不可能存在于社会上,而人类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它一定会存在合作和竞争。
2.蚂蚁比所有的动物都勤劳,可是蚂蚁却从来不骄傲,不夸耀自己。
3.个体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发展,没有集体的发展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地生活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离不开合作与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我们应在竞争中学会合作。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合作起来便可以创造奇迹。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你就要学会利用个人与集体、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只有维护好整体的利益,个人才能更好地发展。
动物界有一条不变的规则就是合作。如单个的蚂蚁力量并不惊人,可是由成千上万个蚂蚁组成的蚁群,其力量却能够毁掉千里长堤。动物界中,蚂蚁可以说是最懂合作的重要性。
富兰克林曾经说道:“蚂蚁比所有的动物都勤劳,可是蚂蚁却从来不骄傲,不夸耀自己。”这些深刻又精彩的赞誉是非常动人的。当你看到蚂蚁在面临灾难时的大无畏精神和聪明才智后,你就会意识到,这些赞美的话语并不过分。
一个老人讲了一个蚂蚁的故事。他说:
蚂蚁极有灵性。在一年发大水时,我看到过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我发现在波涛之中,有一个像篮球那么大的黑球。等那个黑球漂到近处,我看到那竟然是一大团蚂蚁聚成的蚁球。外边的蚂蚁在波涛中不断被大水冲走,然而这个蚁球太大了,没有被冲走的蚂蚁依然紧抱在一块。没过多长时间,靠岸的蚁球就好像登陆舰上的战士一样,一层一层地展开,快速整齐地一排排冲上了堤岸。而那些牺牲了的蚂蚁,则留在了岸边的水中。
英国科学家曾经也做过一个实验。他点燃一盘蚊香,将其放进一个蚁穴。最初,穴中的蚂蚁非常慌乱,二十秒后,蚂蚁开始尝试熄灭被点燃的蚊香。一只蚂蚁把蚁酸喷在燃点上,然而,单个蚂蚁喷出的蚁酸是极少的。因此,有很多勇敢的蚂蚁死去了。可是后边的蚂蚁继续涌上来,不到一分钟,燃点就被扑灭了。活下来的蚂蚁马上把死去的蚂蚁尸体搬到近处的一块“墓地”,并在上面覆盖了一层薄土。
过了一个月,这个科学家又点燃了一根蜡烛,将蜡烛放进了蚁穴开始观察。虽然这次的火很大,可是这群蚂蚁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并没有像上次那样慌张,它们很快有组织地共同作战,不到一分钟,烛火被扑灭了,蚂蚁却没有一只受伤的。科学家对此感到很惊异。
蚂蚁在火势蔓延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顾自己逃生,而是很多蚂蚁团结合作,而后像雪球那样滚动,从火海中逃走了。而被火烧到的那些最外边的蚂蚁,就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这响声就像那些为逃出去而牺牲的蚂蚁的悲惨呼喊。
俗话说:“骆驼能驮千斤,蚂蚁只背一粒。”可是如果从骆驼和蚂蚁的体重来看,骆驼就差多了。
另外,人生要发展,就要自立与合作。个体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发展,没有集体的发展就没有个体的发展,这就是竞争与合作。
个体和集体、竞争和合作的心态和意识是需要具备的。日本人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一个优秀的日本人,既具有强烈的渴望成功和胜利的精神,还非常注重集体意识,擅长协作。在行为方面,日本人常常表现出自我表现与克制的统一。
美国史学家埃德蒙.赖绍尔对日本人大加赞扬,他说:“日本人与西方人相比,更具有集体主义意识,并且,比西方人更懂得如何团结合作。”可是,他又强调说,“日本人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即使他们自己已经融入到集体中,他们也会坚持保持自我意识,这使他们能够努力拼搏,不断表现自己,积极向上。”
竞争与合作是人生与事业成功的重要方法。个体良性竞争的形成,凭借的是个体与集体关系的顺利发展,也凭借着一种良好的互相合作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类天生就是社会型动物。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个人的力量也很难跨越时空的障碍,摆脱环境的因素。所以,人很自然地就具有群体性。人们也很高兴加入群体。而群体的力量是可以让人类摆脱环境束缚的,这就是说,群体使人类的某些设想成为了现实。这就是群体具有的吸引人的魅力。因此说,合作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下面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人类合作的重要性:
玛格丽特于1943年春天来到“老年康复中心”。她因为中风,右手完全没有了知觉。医生说,她的右手已经不会康复了,按照医生的意见,她来这里做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此处的员工米莉高兴地接待了她,带她看了中心的设施并把她介绍给其他工作人员。米莉非常细心,她十分在意玛格丽特的心情,并注意到玛格丽特在参观钢琴室时表情很痛苦。
“太太,您怎么了?”
“不要紧,”玛格丽特轻声说,“只是我看到钢琴便想起了一些以前的事情。”随后,玛格丽特告诉了米莉她以前辉煌的音乐生涯。米莉认真地听着,眼睛一下子就看到了这个黑皮肤的老妇人已经残废的右手。
“请您等一下,我很快就回来。”突然,米莉想到了一个奇妙的主意。一会儿,米莉回来了,她身后紧跟着一位身材矮小、满头白发、戴着厚眼镜靠助步器走路的老太太。
“这是玛格丽特,这是露丝。”米莉给她们做了相互介绍,又笑着说,“露丝也会弹钢琴,可是她中风后,左手就没办法动弹了。玛格丽特太太左手健全,露丝右手健全,我觉得你们如果合作,肯定能弹出优美的钢琴曲。”
“你对肖邦降D调华尔兹熟悉吗?”露丝的目光非常愉悦。玛格丽特点头称是。后来,她们就不再说太多的话,而是配合默契地一起坐在钢琴前。琴键上出现肤色不同的两只手:一只手是黑色的,手指纤长;一只手是白色的,手指短胖。琴键上滑动着一种节奏,动听的音乐在室内响起来。
从此,她们就一起在钢琴前弹奏。她们还在学校、教堂甚至电视中演出,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她们都是家里的祖母,又都失去了丈夫独自居住,都没有健全的身体,更为相似的是,两个人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甘于奉献。可是,她们没有另一方的合作,就不会成功。
她们坐在钢琴前,非常亲密,既品味着人生,也享受着肖邦、巴赫、贝多芬的音乐,并通过这种优美的音乐传递着她们的感情。露丝能够感觉到玛格丽特在说:“虽然我失去了独自演奏的权利,可是上帝却给我送来了露丝。”玛格利特也感觉到露丝在说:“上帝创造了这个奇迹。”
这个故事向我们讲了一个明显的道理,合作才能成功。对于残疾人来讲,这种合作是必要的,正常人也需要这种合作。所以,你如果希望自己有一番成就,就要考虑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如果想成功,一个人就要将自己融入一个集体,就要自觉主动地维护集体的利益,这样才会使你的人生健康、顺利地发展。
人是一种以群体生活为主的动物,一个孤立的人不可能存在于社会上,而人类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它一定会存在合作和竞争。
因此,如果你想让一个充满自我意识的人接受你的想法,就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因为合作与竞争是始终存在的。
8 天使与魔鬼同时存在
卡耐基名言
我们将正义的符号贴在发展方向良好的事态上;在发展方向恶化的事态上贴上非正义的符号。
人一直都是复杂的生物,而关于人性人们也始终都围绕着善恶争论不休。其实,本就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只是每个人都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当触及自身的利益时,我们就会自觉地拿起手中的武器去反抗,但我们又会在某种情况下如同天使一般放下武器去感化其他人,所以,天使与魔鬼是同时存在的,我们要学会将人向天使的方向去引导。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对我们说:“没有不正义的存在,人们就无法知晓什么是正义。”所以,每一件事都具有双重性。我们将正义的符号贴在发展方向良好的事态上;在发展方向恶化的事态上贴上非正义的符号。人类的心理也是如此,一种好的、足够强烈的缘由也许会促使你往好的方向发展,到那时候,你会成为天使;然而一种坏的、足够强烈的缘由也会导致你往不好的方向发展,那时候,你或许会成为恶魔。于是,天使与恶魔之间的斗争永远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程中最长久的斗争。
在洛杉矶一家银行曾发生过一场枪战,或许洛杉矶的市民还没有忘记:
一个抢劫犯在抢劫银行的时候,被警官包围了。抢劫犯自知走投无路,情急之下,顺手抓来了一名人质,他用手枪指着人质的脑袋要挟警官为他让一条通道。警官四面包围着抢劫犯,但是却不敢向前靠近。
这名抢劫犯拖着被抓住的人质,挥动着手里的枪往外冲去。忽然,人质发出痛苦的呻吟声,声音逐渐变大,最后成了声嘶力竭的号叫。
原来,这名抢劫犯在慌乱中劫持的人质是一个孕妇,此时这个孕妇因为受到惊吓要早产了。鲜血已经从孕妇的衣裤里浸透出来,情况非常危急。
很明显,这种情况让抢劫犯感到手足无措,他迟疑不决,应该怎么办?是放弃人质选择被警官逮捕,还是继续把这个孕妇当人质要挟警方实现突围?如果选择前者,那就表示他将要度过一段漫长的牢狱生活,但是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将会有一个新生命就此丧生。这种选择在常人看来是非常难的。
抢劫犯的内心也在做着激烈的斗争,这是他内心中天使与恶魔之间的角逐,是道德、良知和金钱、邪恶之间的角逐。周围的警官和民众都在关注着抢劫犯的举动。
最终,恶魔被天使打败了,抢劫犯把枪扔在地上,然后举起了双手。警官一下子就把抢劫犯铐住了,在四周的民众之中居然有一片掌声响起。
此时,这个孕妇已经无法动弹了。警官正准备将她送去医院,这时已经戴上手铐的抢劫犯突然说道:“请你们等一等可以吗?我是一个医生!”抢劫犯看了一眼身旁的警官,用祈求的语气继续说道,“孕妇已经不可能坚持到医院了,假如现在不赶紧处理的话,她会没命的。请相信我,我会救活她的!”警官犹豫地注视着他,最后打开了手铐。
几分钟以后,紧张得足以让人窒息的氛围被婴儿响亮的啼哭声打破了,一个小生命诞生了,民众不禁为这个生命高声欢呼!抢劫犯举起满是鲜血的双手—这不是充满罪孽的鲜血,而是一个新生儿的血,他的脸上流露出职业的满足和笑容。民众向他表示敬意和感谢,却忘记了他还是一名抢劫犯。
警官依然在他的手上戴上了手铐,这时他说:“谢谢你们,让我尽了一个医生应尽的义务,挽回了一条新生命。我对这条新生命满怀感激,是他唤醒了我内心的良知,并战胜了罪恶,此刻,我多么希望自己不是一个抢劫银行的罪犯,而是一名合格的医生。”
我可以保证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洛杉矶市。
你看,这名抢劫犯所具有的双重性格在关键时刻表现得多么鲜明!哪怕他在疯狂抢劫的时刻,他的内心仍然存在着无法泯灭的良知,并且正是由于这份良知的存在,他完成了一个由罪犯到天使的转变。
因此,你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天使与恶魔是同时存在的,要善于使用善良的因素,同时也要防止邪恶的导火线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