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有多么的不真实,都是已经成为事实。
绵娘需要迅速适应。
宅子里的家具都是现成的。
只要宋家想搬,就随时都能搬过来。
江一寒动作迅速的找来了一名管家,绵娘觉得这人面熟,很快想起来在清溪书铺吴老板那里见到过这个人,当时他在吴老板那边打杂搬运货物。
绵娘神色复杂的看着江一寒。
随便一个打杂的都能拎过来给她当管家,可见清溪书铺卧虎藏龙啊。
在县城里,离书院近了,宋知恩也可以随时回家来,再也不用像是以前那样半个月一个月才能回来一次。
回家问了宋李氏,宋李氏嘴上说着不打算搬到城里住的,家里正在盖房子,也不想离开乡亲们。可是转天就嚷着睡得不好,炕太热,自己躺着上了火。
绵娘让宝丫帮着她收拾东西了,开始的时候还有些犹豫,可是当自己送她进城,住进那所大宅子里的时候,她可是高高兴兴的,不带一点勉强。
绵娘惦记着家里,只能将那个名唤叶青的管家叫到身边,叮嘱一遍,将母亲喜欢的不喜欢的,通通说了一遍。
宋李氏拄着拐杖站在她的身后,听着她对自己的喜好记得这么清楚,心思有些复杂。
叶青表示自己一定会照顾好老夫人。
绵娘还有些不习惯,可也知道自己早晚都要习惯的。
转头看到宋李氏在那站着,楞了一下,走过去,又连忙将叶青给宋李氏介绍了一下。
告诉她有什么事情就吱声,不要不吭声。
叶青将一个伶俐的丫鬟和最稳重的那个仆妇叫了过来,让她们两个照顾宋李氏。
再次被叫了老夫人,宋李氏也有些不自在:“我一个乡下老婆子,哪里就需要这么多人伺候了。”
话是这么说,她脸上的笑容却怎么也收不住,看着眼前的管家,丫鬟,仆妇,终于有了一种自己真的是“老夫人”的感觉。
在这之前,住在那三间旧瓦房里,看着周围的邻居,身边的儿女,哪怕是金子银子捧在怀里,她也没有那种“老夫人”的感觉,睡个觉醒过来,都怀疑自己又是从前的宋李氏了。
绵娘现在对自己的母亲越来越了解。
看着她的神色,就差不多能明白她在想什么,也不拆穿她,事实上谁不想要过好日子。不然的话,汲汲营营,努力奋斗又是为什么。
安顿好宋李氏,绵娘就回去了。
豆腐房的生意要有人做。
当初跟桃源居签了文书的,若是现在不做了,自己就是毁约,这么不讲信义的事情,绵娘做不出来。
自己不做了,也可以给别人去做,只要绵娘不藏私,将做豆腐的手法也教给人家就好了。
田家湾的人在里长的带领下,坐下来商量着来,生意给了宋家三叔。
做豆腐不是个轻省的活,做出来的豆腐还要好,既然做了这门生意就不能偷奸耍滑砸了绵娘的招牌。
宋家三叔三婶都是本分人,又是接手侄女的豆腐房,自然是要兢兢业业的。
这几天两口子都在跟着绵娘学做豆腐。
两个人眼睛都是一眨不眨的,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绵娘不由得好笑:“这个还真没什么窍门,不过是比人家多过了一边豆子,坏豆子不往里面掺,乱七八糟的东西挑出去,哦,对了,最重要的还是要讲究卫生,帽子,套袖,围裙,豆腐房里面用的跟外面平时干活用的,一定要分开,这个是很讲究的。”
别人吃着安心,自己做着也踏实。
宋家三叔三婶频频点头,就差拿本子记上了。
绵娘的豆腐生意好,桃源居那边就是一大笔收入。
就算是夏天豆腐卖的少,每天也能做七盘豆腐,转眼等到入秋了,豆腐会更好卖。
这半年的收入比起种地来的一整年的收入都要多。
绵娘将点卤水的手法也交给了他们。
乡下人干这些活,都不是什么问题。
三婶是个伶俐的人,很快就掌握了技巧,做出来的第一盘豆腐就像模像样。
绵娘放了心。
“需要什么东西就去田如丝的杂货铺,她那边什么都是最好的,也不会糊弄咱们。”
“这个是自然,大家伙儿现在平时去县城买什么东西,只要她那里有的,也不会去别人家买东西。”
这倒是真的,田如丝对于田家湾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名人。”
绵娘每次去都是在她那落脚,田家湾的山货编筐什么的能卖出去也是她牵线搭桥,这个人虽然还没有来过田家湾,可是田家湾的人早已经不知不觉中将她当成了田家湾的一份子。
像是江一寒一样。
绵娘跟着做了两天,一直等到豆腐的味道跟以前并没有什么区别了。带着两个人去桃源居,豆腐端到张师傅周管事掌柜的面前,三个人尝了之后,点了点头,味道是不错了,可是合作能不能长久还是不知道。
小宋豆腐的招牌打出来了,他们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由着绵娘这边更换人,毕竟是正儿八经的做生意,绵娘这样是不得已,没办法的事情。
这两口子守着宋知孝跟绵娘这样的亲戚,会不会做了几天的豆腐就嫌累了,转而去让宋知孝帮着他们找别的事情做?
这都是他们很担心的问题,而且对对方的人品也不了解,谁知道他们会不会仗着宋知孝的关系做出让大家都尴尬的事情来。
后面这一点,绵娘可以做保证,三叔三婶不是那样的人,前面的那一点,绵娘早已经跟三叔三婶说过,一样要跟桃源居签订文书。
白纸黑字写清楚了,谁不讲信誉就直接告到衙门里去,没有比这更好的凭证。
等到从桃源居里出来,三叔对着绵娘说出了心里话:“其实掌柜的他们想多了,这人啊,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要靠自己,我们现在拿到了这个做豆腐的生意,已经很亏心了,哪里还能去给你和大郎添麻烦,以后我们就是做豆腐,踏踏实实的过日子。”
三婶也说道:“没错,咱们现在这样的日子不是好过多了吗?还有什么不知足的,你也好,大郎也好,能有今天不容易,我们帮不上什么忙,可也要让人说上一句‘姓宋的没有孬种’,拖你们后腿的事情,给你们脸上抹黑的事情我们是万万做不出来的。再说了,你三爷爷也不同意。”
绵娘相信两个人说的全是心里话,因为在这之前,两个人还要将做豆腐的那套工具折了钱还给她呢,绵娘没要。
双方也是推拒了好久才罢休的。
不是每个人都像是李家那些人一样,跟吸血的蚂蝗似的,闻着味就来了,恨不得在他们身上喝个饱。
若不是出了那种馊主意,硬是将人逼走了,恐怕现在还要赖在他们家里。
宋家三叔三婶说的不是大话也不是空话,不管后来绵娘跟宋知孝宋知恩两兄弟如何,宋家的人都是踏踏实实的,守着自己的日子。
想要做官,就去读书习武,想要发财,就老老实实的找门路。
低调又踏实,真的是不肯走半点捷径,族里的孩子,也都以宋知孝宋知恩两兄弟为榜样,生怕人家从他们身上寻到宋知孝的短处。
不光是宋家的人,整个田家湾的人也是如此。
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没有人去攀关系走后门,仗势欺人。
大概每年过年之后的一次热热闹闹的流水席,算是田家湾的人最大的放纵。
他们将宋知孝绵娘江一寒视作他们的骄傲,同样的,也维护着这份骄傲。
农历七月十六:大吉,宜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嫁娶,安床,进人口,入殓,除服,成服,移柩,启钻,安葬,立碑,上梁。
宋家的房子上了梁,没有大操大办,可是依旧接到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官员送的礼。
就算是宋知孝绵娘去年成亲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热闹过。
房子盖出来了,最后却没有做豆腐坊,而是做了村子里的学堂。
两边的院子打通,做学堂富富有余。
在城里正儿八经的请了教书先生过来,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可以读书习字。
而先生的束脩,就从宋家的田里出,绵娘又将自己封赏的田地划出来十顷,收入作为田家湾人共有的财产,只要是田家湾的事情,都可以花这份钱。
至于钱,没什么异议的,仍旧是由着里长经管。
里长拿着这份钱,只觉得重于千金。
手心里捧着的,可是全村人的信任,和他这些年攒下的威望和德行。
当然,这是后话。
七月十八:大吉,宜塑绘,开光,订盟,纳采,嫁娶,安床,进人口,入殓,除服,成服,移柩,启钻,安葬,立碑,上梁。
宋李氏本来已经习惯了住在城里,可是到了纳彩这一天,非要回到田家湾的老宅子来。
她不说原因,绵娘跟宋知孝也能才出来,无非就是因为宋有福。
似乎在宋李氏的眼中,那个豪华光鲜的大宅子只是一个住处,而这三间旧瓦房,才是他们的家。
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江一寒在这方面完全不争,一切全由绵娘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