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这些谣言的产生,都是有幕后的策划者和创作者的,那么,谁最有可能是那个幕后的人物呢?不言而喻。
在利用机会打击对手的同时,司马懿当然也没有忘记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在朝廷的关键部位安插自己的人,他在夏侯玄被任命为西北军区司令的时机,使儿子司马师代夏侯玄为中护军,以蒋济——自己的老哥们——为太尉。除此之外,倾向于司马懿的人还有王昶(魏明帝青龙4年,由司马懿向皇帝推荐,从此称为合作伙伴,其后代都很厉害:儿子王浑灭吴等等)、邓艾(被司马懿从一个普通地方官吏提拔)、高柔、钟会、孙礼、王基、王观(司马懿的从事中郎,后为少府。《三国志王观传》记载:大将军曹爽使材官张达斫家屋材,及诸私用之物,观闻知,皆录夺以没官。少府统三尚方御府内藏玩弄之宝,爽等奢放,多有干求,惮观守法,乃徙为太仆。)卢毓、郭淮、傅嘏等人。对于这些人,司马懿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拉拢:一是对于和自己同辈或者资历相当的,以谦和之礼争取感情上的亲近。如,高柔、卢毓;二是对于资历稍逊的,或者是中间派人士,制造机会极力拉拢。如,孙礼、傅嘏;三是对于有能力的后辈,大力提拔,使之成为自己的心腹。如,邓艾、钟会等。四是,对于原属于自己阵营的成员,极力推荐到各个得力的位置。如,王昶、王基、王观等人。
也就是说,司马懿暗中一刻也并没有闲着。
更重要的一点是,虽然,他不是首辅,但是,他是太傅,自己还依然持节,都督中外诸军。
他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力,尽可能多的时间控制军队,熟悉军队。
而这时,吴国给了他机会。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吴国想趁着魏国新君即位之初进攻魏国。
象以往一样,吴国的进攻还是那种抢劫式的。
吴主孙权似乎喜欢这种战法,这与当时吴国的综合国力有相当大的关系,当时的吴国人口较少。
对于冷兵器时代的国家来说,人口少就意味着兵员少。因此,兵员问题一直是吴大帝孙权十分关心的问题。他听说夷州(今台湾)有民,曾经在太和4年,不顾陆逊、全综等人的反对命令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涉海抢掠人口,第二年,二人掳掠了几千野人回来,可是万余训练有素的士兵却也因为感染传染病而死了几千,劳而无功;孙权多年以来还命令地方官搜捕南方境内的五溪蛮以及丹阳(今南京)附近、会稽等地深山密林的土人,(诸葛恪就曾经请求担任丹阳太守,并且做出保证用三年时间搜捕到4万甲士);也就是在正始元年的前一年四月,吴还趁着司马懿平定辽东,大军撤回以后,派遣督军使者羊衟(音:道)击辽东守将,俘人民而去。
因此,这次吴国发兵对魏国的攻击,其实还是老一套,抢点人口、粮食、财物而已,并没有象蜀国诸葛亮的雄心壮志。
对此,吴国零陵太守殷札就向孙权建议:如果每次都不是倾全国之力去进攻,还是象以往那样,轻率出击,用处不大,并且,刚一出动,就撤退,反复这样,不仅人民劳顿,而且也会丧失国威军威。(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则不足大用,易于屡退,民疲威消,时往力竭,非上策也。)
然而,孙权不听。
他部署:
全琮略淮南,决芍陂(quèbēi,又名安丰塘,龙泉陂,今安徽寿县南三十公里处。是由人工修造而成的蓄水塘。);
诸葛恪攻六安;
以上两路,主要还是在合肥北部及附近地区战斗。
朱然进围樊城,诸葛瑾攻柤中。(襄阳记曰:柤音如租税之租。柤中在上黄界,去襄阳一百五十里。魏时夷王梅敷兄弟三人,部曲万馀家屯此,分布在中庐宜城西山鄢、沔二谷中,土地平敞,宜桑麻,有水陆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谓之柤中。今湖北宜城附近。)
以上两路,在西线,一方面进攻曹魏在西线的战略支点樊城,一方面打击曹魏荆州地区的粮仓——柤中。
当时驻守东南的曹魏将领就是:征东将军王凌和扬州刺史孙礼。
孙礼,我们前头说过了,现在就不多说了。
那么,王凌是何许人呢?
说到吕布杀董卓,读三国的朋友可以说是无人不晓,对于那位足智多谋、义贯长虹的司徒王允,也是无人不知。
王凌就是王允的亲侄子。
当王允杀掉董卓以后,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趁虚攻下长安,满门被杀。当时,王凌和哥哥王晨翻城墙逃归乡里。
后来王凌被曹操招为手下。
魏文帝曹丕的时候,曹休石亭一战,幸亏王凌殊死血战,才保全了曹休性命。战后,被任命为杨、豫州刺史,成为一方大员。
正始初年,王凌又被任命为帝国东南军区总司令。
他是一个忠勇过人的魏国重臣。
这次,王凌率领军区的全部部队,和刺史孙礼一道,与全琮战于芍陂,争夺芍陂的控制权,孙礼的马身多处受伤,双方激战数日,最终全琮被击败,率领部队逃走。诸葛恪也随后退回。东线战事结束。
而此时的西线战斗还在进行。
朱然(吕蒙死后即代替吕蒙为东吴西北军区司令,前此与潘璋一起亲擒关羽),是东吴硕果仅存的老将,围樊城甚急。
魏荆州刺史胡质以轻兵救樊,勒兵临围,双方交战,互有胜负。
就在此时,司马懿要求带领大军,前去救援樊城。
司马懿的建议的确给曹爽出了一个难题:
如果曹爽前去,那么,京师将无人坐镇,司马懿就是当然的第一把交椅,刚刚挤出的司马懿的手又会重新伸回朝廷。
如果让司马懿去呢?司马懿一定会利用统军的机会,进一步加强自己在军队里的影响力,如果再打退吴军的进攻——因为吴军东线已经退却,西线朱然势不能独存,这一点已经十分明了——将给司马懿的声望进一步加分。
于是,朝臣开始议论司马懿是否带兵出征的事情。
大家都说,您还是不要去了。樊城城池坚固,正好敌人顿兵坚城之下,很快就会退却。
但是,司马懿决心已定。
他避开了从军事上谈是否有出兵的必要,而是从作为臣子应有的责任感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去封别人的口,他义正词严地说:
现在大敌临境,南方柤中的军民隔在汉水南岸,流离失所,(大臣如果)还安居庙堂之上,(都这样没有责任心)这才是最让我担忧的啊!
说得曹爽无话可说,只好同意。
等司马懿大兵一到,朱然就退了,然后,司马懿开始追击,据说大有斩获。有的书上说是俘获或斩杀近万人。
司马懿的声望再次提高,增封食邑达到万户,子弟11人都被封侯。
声望日隆
尝到了甜头,第二年,司马懿的目光又转向了淮南地区。司马懿想在东南地区屯田,就派了自己一手提拔的邓艾(本来默默无闻,偶然的机会向司马懿汇报工作,被司马懿选做太尉府掾属,接着提拔为尚书郎)前往考察。邓艾从陈县(今河南淮阳)、项县(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视到寿春。经过考察,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邓艾的建议得到了司马懿的充分肯定,并立即着手实施。开凿广漕渠,将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连接起来。(具体广漕渠的位置,史书说法有异,《水经注》的记载:“沙水又南与广漕渠合,上承庞官陂,云邓艾所开也。”《读史方舆纪要》陈州·贾侯渠条:“又州南有广漕渠,《水经注》以为邓艾所开。”清时陈州即魏时陈县,地在今淮阳县。但是从《晋书宣帝》记载:开广漕渠的目的是“引河入汴”,这里的汴应当为汴河,东汉时叫汴渠。似应在上游,而不在陈县。)北以淮水为界,自钟离以南,横石以西,至沘水源头之间的四百多里范围的土地上,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同时,淮阳、百尺两条河渠也拓宽了,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颍南、颍北修成了许多陂田和淮阳、百尺二个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几年之后,从京都到寿春,兵屯相望,鸡犬相闻,并从洛阳可以乘船抵达淮河,进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