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篇》reference_book_ids":[7316742737850551358,7332312589755485246,731674709026303494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SIX
当你决定做某件事时,身边的大多数人都会忙不迭地否定你,劝你别干,那么你做的那个决定,则很有可能是一个好决定;你面临的那个机会,则很有可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换言之,一般人或者多数派的否定是一个明确的标签。这个标签往往能说明你的行动是正确的,照这样干下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你的人生便很有可能发生质变。如果你的行动总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与支持,你反而应该警惕了。
大多数人对你的支持与鼓励往往是不那么靠谱的,是一厢情愿乃至异想天开的。他们的意见对你来说不大可能意味着“重大转折点”。即便有“转折”,恐怕也是一个坑。
反之,你不被理解、支持,倒符合事物的逻辑:人们没经历过,当然无法理解你,不能支持你。而这恰恰证明你的选择可能是对的。你将会是第一个亲历者,迎来重大转折的概率也必然会高很多。
说实话,作为过来人,身边的人的目光与意见对一个业界新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完全能够理解。
当年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刚开始创业时,我对别人的看法和说法何止是敏感,简直是恐惧!
但是,我还是紧咬牙关,一路硬挺了过来。他人的眼光和言论不足以致命,不是吗?无论别人有多讨厌你,抑或在背地里说了你多少坏话,哪怕他们觉得你就是一个奇葩,你也不会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阻碍你实现自身目标和梦想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梦想杀手”。
比方说,当你对一个人说出自己的目标,对方在你话音未落时便脱口而出:“别想了!就凭你?根本没戏!”“这件事绝对做不成!”——这样的场面,想必许多人都经历过吧?而能够说出这种话的人,你要躲他远一点,因为他就是你的梦想杀手。
坏消息是,这种人还往往是你最亲近、最信赖的人,是你身边的人,比如父母、单位上司、恋人。他们往往是你想躲都躲不开的人。
坦白说,他们否定你或嘲笑你,初心也许是好的,是为了让你减少损失。
但是,他们的好心里也会潜藏着某种恶意与私心,那就是不容许你过得比他好。这一点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未必能意识到。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应对梦想杀手的威胁呢?
答案就是:无视。
但是,越是亲近的人,你就越难做到无视。
这个时候,你的毅力、意志就格外重要了。
意志越坚定、毅力越强大,你就越容易做到无视。
梦想是非常严肃的,绝对容不得轻视。
下回,当你在亲友的冷嘲热讽中感到快要败下阵来的时候,你一定要以最严肃的态度好好问自己一句:“这真的是我的梦想吗?”
然后,你跟着答案走即可。
当然,你需要对对方的善意表示由衷的感谢。然后,你再礼貌地对他说一句:“你的关爱我收到了,衷心地谢谢你。但这件事是我的理想,我不可能轻易放弃,一定会坚决走到底!”
总之,这件事你要处理得非常妥当才好。你既不能破坏彼此的亲密关系,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这本身对你也是一个考验。
也许,你依然会有顾虑:我和张三从小玩到大,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张三阻挠的事,我就很难坚持下去了。你说我该怎么做才好呢?我的回答也很简单:说实话,我能理解你的处境和心情,但你对友情的理解还是太肤浅了。
何谓友情?何谓挚友?
我们不强求所有的朋友皆为挚友,赞同你所做的一切决定,可至少,对你渴望自我改变的梦想,他应该理解。他不应该去阻挠和破坏。
患难见真情。在人生最关键的节点上,朋友非但不推你一把,还给你使绊子,他就不是你的挚友。
常言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此乃人性。换言之,你以为是挚友的人未必像你想象中那么铁。当你真正落魄之时,他们未必会守在你的身边。
你要永远记住,即使失败了,即使不被所有人看好,即使被所有人拒绝或抛弃,你自身的存在价值是不会有任何变化的。你就是你。
对你而言,这种价值非但不会因为失败而有丝毫褪色;恰恰相反,每遇挫折、打压乃至羞辱时,它就会愈摧愈坚。
这就是你的成长。
被誉为“现代成功学之父”的美国著名学者拿破仑·希尔博士曾经对三万名男女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一个人经历多少次挑战才会放弃?
结论竟然是0.8次。
当然,这是一个平均数。这意味着实际的回答有高有低。换言之,给出的答案低的人恐怕已经到了这样一种程度:目标也许有一个,但是在正式挑战之前,他便放弃了。换言之,他们的挑战次数是0。
勇于挑战的人,其人数极少,但他们的挑战次数却很多,也许是100次,甚至是1000次。
显然,这两类人有着天壤之别,形成如此巨大的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是:信念。
事实上,被称为伟人的那些人也是和你一样的不折不扣的普通人。他们有一点和普通人不同,那就是,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失败不可怕,甚至是好事。一个人不断地失败,最终会成功。
这就是信念。
要想成功,你就必须比其他人经历更多的失败。这才是成功唯一的正解。
所以,关于本文开篇的那个提问,我现在请你来回答:你准备挑战多少次才会放弃呢?
我来大胆地猜一下:10次,还是100次?
沃尔特·迪士尼(迪士尼公司创始人)曾经为了搞定一项关键的融资案,与投资方艰难地交涉了302次;
哈兰·山德士(肯德基创始人)曾经在创业初期经历过1009次失败,并终于在66岁高龄时大获成功,创下百年基业;
托马斯·爱迪生(伟大的发明家)曾经为了发明电灯失败了10000次;
迈克尔·乔丹(NBA巨星)曾经说过:“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有9000次以上的投篮失手;曾经输掉过300场以上的正规比赛;曾经有26次,在一球决胜负,并被球队委以重任时罚球失误,导致球队失败……换言之,我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失败,正因为这样,我才会如此成功。”
可见,成功从来就不是从你身边逃走的;事情的真相是,你一次又一次地从成功的身边逃走。重点是,即便如此,成功依然没有放弃你,依然在远方等你。你无论曾经逃过多少回,只要你不再逃,就能得到它。
所以,对待目标和梦想的模式有三种:一种是想实现或者渴望实现,一种是能实现该多好,还有一种是现在就去实现。前两者是愿望,后者是行动。
前两者会被身边的风言风语、冷嘲热讽轻易打倒;而后者则不然,它会视所有的否定、背弃与打击为机会——千载难逢的机会。
没错,机会这个东西非常狡猾,它常常以危机的形式出现,以丑陋的面貌示人。
如果被它吓住了,你就绝对没戏唱;反之,如果你独具慧眼、思想深刻,它会令你如获至宝,欣喜若狂。
你现在真正实现独立了吗?
动物长大了会离巢。
动物如此,人更是如此。
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已越来越难离开父母的保护,越来越难走出自己的家,很难迈向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年后长期生活在生养我的家会让我丧失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更不要说令我强大了。
为什么会这样?
你一旦回到那里,就可以坐享其成。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你的生存能力。
事实上,据说长期住在原生家庭的青年男女结婚之后的离婚率会很高。
他们的能力和责任感撑不起一个家,撑不起孩子的生存乃至未来——即便是自己的生存和未来,他们都撑不起,何况孩子?
也许有人会为自己辩解:“我不是不想独立,是父母不让我独立。我有什么办法?”
正因为你放弃独立,缺乏独立的能力,你爸妈才不让你独立。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从法律上讲,人一过了20岁就算成年了[1]。一个成年人拥有着宪法承认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当然也有必须尽的义务:对家人的义务,对社会的义务,以及对自己的义务。
换言之,20岁的人有着充分的、合法的选择权,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完全由自己决定,不需要父母的许可。
举个例子。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一个人找什么样的男女朋友不需要得到父母的许可。
说到底,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的翅膀已足够硬,你必须展翅高飞,以完全独立的姿态飞向你的人生目标。
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
我的妻子在25岁的时候认识了我。那时,我既是她的男朋友,也是她的导师。而她也确实一度称呼我为导师。
在我的介绍下,她也拜师于我自己的导师。这让我们成了事实上的同门师兄妹。从那以后,她便搬离了父母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在29岁时,她实现了月入百万日元的人生小目标,并与我结为夫妇,至今一直经营着我们的生意。
她经常对一些女性朋友说:“女人迟早是要结婚、生育的,正因如此,成年女性的独身时代便显得更为重要。在还没有被家庭与孩子束缚住手脚,还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阶段,你要打好自己的经济基础,让未来的日子没有后顾之忧。这绝对是上策。”
在我眼里,妻子一直都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令我无比钦佩、无比尊敬。无论是为人妻、为人母,还是作为一个女性创业者、企业家,她把每一个角色扮演得游刃有余。
对孩子,我俩的态度从来都是: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完全以孩子的意志为主,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尊重。
对我个人来说,无论是为人夫,还是为人父,我也以相同的价值观要求自己、塑造自己。妻子怀孕时,我无论工作多么忙,每次孕期检查从未缺席;孩子上学后,对每次家长会、运动会,我也总是极为重视,绝对是学校里少见的全勤家长。
我之所以能做到这种程度,还是和实现了财务自由有关。我过着有钱有闲的日子,才有足够的精力去打理、经营家庭生活,让家庭生活尽可能圆满、幸福。这恐怕就是许多人向往的理想的婚姻生活。
我能做到,相信你也能做到。
你从哪里起步?你就从你的父母身边起步吧!
你要相信自己的实力,至少要相信自己的潜力,勇敢地去挑战。你要贪婪一点,要把你心中向往的所有美好事物全部拿下。
“中野君,工薪族的常识和成功者的常识完全不一样哟!你想成功,就必须接受成功者的常识,把工薪族的常识彻底‘卸载’,扔进垃圾桶!”
这是当年导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
我总结了一下,导师所谓的成功者的常识主要有以下几条:
其一,你立刻从父母家搬出去。
其二,无论是亲生父母、亲戚、朋友,还是恋人、配偶,无论是谁,无论这个人与你多么熟悉、亲近,对他们信奉的常识,你也不要照单全收。你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价值观。
其三,遇到事情,你尽量少与家人商量。对越重要的事,你越要如此。
其四,对学校老师教的东西,你也不要照单全收。你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
其五,对大众传媒宣传的东西,你也别太相信。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坚持。
其六,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你也应如此。
其七,你要永远做好成为少数派的心理准备,不要害怕因此而失去朋友。
其八,你要改变身边人的构成,尝试着换一个人际圈子,并不断升级这个圈子。
其九,在真正的机遇面前,你一定要敏感、果断。你要尽最大可能杜绝无预警取消(约好的事情突然不去)的现象,增加无预警参加(不请自来、突然现身)的次数。
其十,只要对自己的人生有利,你跳几次槽都无所谓,不要太介意。
其十一,不凭公司的名气,你要完全靠自己的本事打拼,获得成功。
其十二,仅仅找到一份工作,你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除了上述几条之外,还有一条常识:你不要搭理那些最多也不过是让自己不会变得更坏的信息,要汲取那些能确保自己会变得更好的信息。
那么,哪里的信息能够确保你变得更好呢?
这样的信息源主要有以下三类:
其一,书籍。
其二,各类讲座、沙龙。
其三,成功人士说的话、提的建议。
我目前能想到的就是以上三类了。
你把这些想法变成行为,成功的到来便是一件注定的事情。
注释
[1] 日本法定成人年龄为20岁。2022年4月1日起,日本的法定成人年龄将由20岁下调至18岁。——编者注
现在,请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你到底想凭借什么样的信条度过这一生?
第二:你到底想与拥有什么样的信条的人结成伙伴与团队?
第三: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你如果想以自己为轴心建立一个社群,你准备赋予这个社群什么样的信条?
对由人际关系构成的社群来说,信条就等于文化。因为在一起对大家都有利,无论损益如何都想在一起,这两者的差异可大了。
在日本,人们最近经常能够听到“导师”这个说法,本书中也多次使用了这个词。“导师”是来自英语的译法,日语当中也有类似的词语,是“师父”。
从严格意义上讲,“师父”和“导师”的词义是有一些微妙的区别的。前者比后者更细致,更全面,更人性化。对东方人来讲,前者也显得更庄重,更贴切,更熟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你来说,提建议的人、帮忙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师父还是有一个为宜。这方面不存在多多益善的问题。
日本将拜师、从师这件事视为“道”。“道”的意思是,有一个人已经走过了那条道,并把那条道上的风景看遍了,因此其见识与技艺已达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师父,拜在他的门下。我们就是为了学艺,为了学“道”。
日语当中有“守、破、离”的说法。它的意思是,作为师父,他的职责是将“道”的基本教义毫无保留地传给弟子,直到弟子学业有成、功德圆满。
师门之道,和父母养育子女是一个意思。
当然,对弟子而言,自己也要有为自己负责的觉悟与心理准备。这也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常识。
从师父的角度看,他收徒施教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爱。师父将对人类的博爱,倾注于对弟子的爱中。
这件事是格外庄严的,容不得半点虚荣与轻浮。师父可以有若干个弟子,但弟子只能有一个师父,否则就难成正果。
从师之道异常严格,才是对弟子负责。弟子也应该对此甘之如饴。
从这个意义上讲,其他帮助你的人、给你提建议的人则是一种程度略轻的存在。与情同父子的师徒关系相比,这些人更加类似你的朋友和伙伴。这样的人多多益善。当然,他们之于你的价值,肯定会因人而异。一个人价值的高低往往与人和人之间的亲近程度无关。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这个关系有可能是:越是亲近的人,价值便越小;越是萍水相逢的人,价值越大。由此,你要在日常生活中练就一双识人的慧眼。
我当年遇到我的导师,只是通过朋友的朋友介绍,我们彼此完全是陌生人。可仅仅是一面之交,我就认定了这个人是我必须跟随的人。而其后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识人有时跟找对象有一拼,是需要缘分的。这就意味着,缘分到了,你不要错过,一定要主动出击,抓住那个稍纵即逝却无比珍贵的机会。
总之,要想成功,你不仅需要师父,也需要朋友、伴侣。他们的存在将使你在成功的路上一路高歌。
对我来说,导师是伴随一生的存在。
事实上,即便在我已成功实现人生小目标——赚到亿万财富之后,我依然没少麻烦师父,没少得到他的关照。
我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一个人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是绝对不行的。人与人必须相互给予。哪怕对方是你的师父,你也不能单方面索取,而不给予对方回报。这是人情世故、江湖规矩,是必须坚守一辈子的做人原则。
我从认识师父的那一天起,一直到今天,我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认真考虑如何才能更多、更好地回馈他。想必正因如此,我们才能长期保持家人般的亲密关系。
初入师门时,师父对我说过一句话:“给予别人的东西,你要迅速忘掉;而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东西,你要牢记一辈子。”
诚如此言。对恩师的教诲,我时刻不忘。
日本有一句谚语:人年轻的时候,哪怕花钱也要买苦吃!
对此,我完全同意。
我当年加入导师的师门,学习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就是为了获得成长。
对这个问题,导师曾说:“你只要目标明确,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全力挑战,就可以快速成长。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获得成功所需要的失败的数量,往往是一个定数。你只要经历了足够多的失败,就一定会成功。所以,对失败这个东西,你千万不能躲。你要盼着失败来,来得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越猛烈越好。”
对导师的这番话,我是深信不疑的。当年拜师时,我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小子,而年龄与我相差无几的导师,已年入过亿!
这一点不得不服。
我不断地学习与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遇到生意机会时如何立项,运作项目时如何管理任务,如何开拓新客户,如何维护老客户,如何培养项目管理者的领导力,如何进行具体的项目管理,如何开拓与维护人脉关系网,如何管理、驾驭乃至驱动自己及整个团队的情绪,如何创造及管理现金流……
从本质上来说,上班族的工作是从1到2的工作,而经营者的工作是从0到1的工作。换言之,前者的任务是在已有的框架内做事,而后者的任务则是创造这个框架。
因此,你如果想获得成长、获得飞跃,追求质变的话,不妨从创造框架开始尝试,挑战一下这个过程。你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惊人的成长。
我即便有一天失去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财富,我也能重新开始。重点是,这样的事情无论发生多少次,结果都会一样。对此,我有绝对的自信。而这份自信就源于我常年积累的经验。可见,经验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财产。你一旦拥有了这份财产,便没人可以夺走。
说起自信这个话题,我颇有几分感慨。
“由于没有自信,我做不成某事。”这句话大家都不会陌生。
“中野先生,您一开始就有这么强大的自信吗?”我本人也经常遇到这种提问。
我不可能一开始就如此自信。
你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自己的人生中,你是否曾经有过一件事(只要一件就好),是在有了自信之后才去做的?抑或,是在做了之后,才有的自信?
我相信答案一定是后者。
无论是参加体育活动、学习知识,还是学艺,任何事情都不是从一个人拥有自信的那一刻开始的,而是开始之后人才会有自信。
因为没自信,一个人做不成某事。这是典型的歪理。而因为很少做,甚至根本没做过某事,一个人才没自信。这才是唯一的真理。
由此,你要想有自信,唯一的办法就是做,从现在开始做。你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未来,你拥有的何止是自信,还有成功!
我一向认为,如果能以RPG(角色扮演游戏)的方式度过人生,那实在是一件乐事。
一般来说,这类游戏主要有三个构成要素。
其一,目的。
其二,规则。
其三,敌人。
但凡有了这三个要素,游戏便可成立,而将人生游戏化也将成为可能。
那么,你如何才能将上述要素嵌入人生当中,将人生游戏化呢?有这样几个步骤:
首先,你需要设定人生的游戏目标:
成为有钱人;
成为生意人、商人;
获得人生的成长……
只要是你想达到的人生目标,均可设为游戏的目标。不过,你需要注意一点:根据优先顺序选择目标,你只选金字塔塔尖上的少数几个事项即可。一个人毕竟精力有限、资源有限,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少数课题,才是唯一合理的选择。
当你的目标清晰时,敌人也便现身了。
举个例子。
比如,你的人生游戏目标是考取第一志愿的学校。那么,这个游戏中的敌人将会是小测验、模拟考试、正式考试、玩乐的诱惑、睡不醒(睡魔)等等。
说起来,人生的RPG游戏要比真实的RPG游戏简单多了。后者的设计人在创作每一个游戏的时候都要冥思苦想,为那些游戏量身定制敌人。而前者则远没有那么麻烦。你的任何一个人生游戏目标只要能定出来,一堆敌人便会自己冒出来,不用苦苦思索、设计。
敌人出现之后,你的任务就是与其战斗。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这个游戏彻底成功。
人生这场游戏的敌人都有哪些呢?
这里只挑几个主要的说。
其一,欠别人钱(这个敌人异常凶悍,许多人甚至会死在它手里)。
其二,缺乏干劲,没有能力(这是存在于身体内部的敌人)。
其三,他人(那些对你说风凉话、给你添堵、使绊子的人)。
其四,自我的情感和情绪(面子、对社会常识的忌讳、羞耻心)。
以上诸条,都是你的敌人。你要认真面对,勇敢斗争,并尽可能化敌为友,将最后的胜利收于囊中。
事实上,只要与敌作战,无论输赢,你都能赢回一样东西,那就是经验。
在真实的RPG游戏中,当你击溃敌人,系统会自动提升你的玩家等级,提高你的权限,扩展你的功能(也就是所谓的“奖励回馈机制”,以激发玩家继续玩下去的动机),使你获得极高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进而对游戏更为投入。
那么,人生的RPG游戏也是如此,甚至比真实的RPG游戏更为优越:你可以尽情享受与敌人战斗的过程本身,且无须对失败的结果过分在意,因为无论输赢,你都是事实上的赢家。你赢回的将是宝贵的经验,而这是确保你最终胜出的最为强大的武器。请务必相信:人生漫长,在这场游戏中,所有成败都是暂时的,最后的胜者一定是你。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人生的RPG游戏中,遇到任何障碍、任何敌人都是天大的好事,你绝不应悲观失望、退避三舍,反而要主动迎敌。
无论什么游戏,障碍与敌人向来是所有趣味的来源,是所有意义的所在。你一定要享受战斗的过程。
这个逻辑可以用以下的系列等式表示:
人生的敌人与障碍
=人生游戏的乐趣
=积累博弈经验的机会
=值得你去击倒的怪兽
=思考攻略时的快乐与成就感
以上述诸条为游戏攻略的基础,请尽情地享受这场规模宏大、跌宕起伏的游戏吧!
但是,人生RPG游戏与真实世界的RPG游戏,两者还是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人生这场游戏没有事先设计好的一套完整规则。
真实的RPG游戏一定会有一套完整的游戏规则,比如说:只要你能在某个战役中战胜敌人,经验值就会增加;经验值超过一定基准后,权限便会升级;权限升级后,攻击力就会变强;攻击力变强后,你就能更容易地击倒敌人……规则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所谓“打怪升级、升级打怪”的逻辑,是几乎所有电玩设计必须遵守的基本框架。
但是,如此清晰明确的游戏规则却不存在于人生游戏中。这里不可能有现成的“玩家指导手册”或者“产品说明书”去告诉你如何玩这场至关重要、事关生死的游戏。
幸运的是,我们的前人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足以代替游戏规则,为我们所有人指出一条明路。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些规则。
规则一:自由度的高低。
游戏的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追加或变更;你有无限多可供自由选择的游戏命令。
规则二:重视体验。
无论胜负,哪怕是中途逃跑也好,你只要和敌人战斗,便会取得相应的经验值。
规则三:游戏具有骰子属性。
你一定要明白:这个世界充满了偶然,甚至是被偶然所支配的。这里不可能有任何事先写好的剧本。
规则四: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长处和短处。
人生游戏,相比真实的RPG游戏,具有更大优势。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在前者的世界里,一个人无论输赢,只要和敌人战斗就能收获宝贵的经验。换言之,哪怕输了,你也是得大于失。
这就意味着,对那些横在你眼前的敌人或障碍物,你必须战斗。否则,你就会吃亏。
如此这般,你将人生游戏中的要素导入生活实践中,不断地面对与解决眼前的问题,不断地与敌人搏斗,不断地思考、实践,那么,你的成长将会异常快速。
对眼前的这场人生游戏,你不妨全身心投入,尽情地玩,击垮一切敌人,横扫一切阻碍!
人生的成功确实存在某些秘诀,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成为一个能够得到他人支持的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他人的支持,便不大可能克服所有的困难,渡过所有的难关,更绝无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人生之路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人的支持为基石铺就的。人无法单靠自己而活,总得被谁支撑、支持才能够生存下去。
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活出被许多人支持的人生呢?
要想被许多人支持,你首先要支持许多人。
如果张三给予了你极大的支持,你一定会对他充满感激,你一定会愿意报答他。这是一种极为自然的本能反应。
可见,支持往往与物质或利益的交换无关,甚至有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目的性。如果一定说有,支持本身就是目的——只要支持了某个人,这种行为本身就能给人带来成就感和欢愉感。
总之,如果有人长期地、不求回报地支持你,这起码意味着他对你的关心、对你的承认以及对你的尊重。对这样的人,你以同等乃至加倍的支持回报之,实属人之常情。
支持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好处、极高的价值。通过支持别人,你将有机会感知从未感知的事物,学到从未学过的东西,获得从未有过的成长。
你想到,就要做到;做不到,就等于没想到。你只是口头上说我会一直支持你,而行动上却没有任何表示,这是没有意义的。说白了,这是空头支票。你甚至有可能被别人当成虚伪的人。
对下面这几种人,你要高度警惕。你既不要与这种人产生过多瓜葛,也不要让自己成为这种人。
其一,光说不练的人。
这种人把好听的话挂在嘴上,行动上却完全体现不出来。
其二,自我邀功的人。
这种人只为你做了一点事,便一天到晚把它挂在嘴边,强调个没完。他生怕你不知道,生怕你不重视。
其三,拖后腿、使绊子的人。
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居高临下,习惯性地挑别人的毛病。
显然,这些人是不可能得到任何人的支持的。他们一定会沦为孤家寡人。
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别人怎么对你,就是你怎么对别人的镜像反馈(当你看见对方的时候,你其实看到了自己)。所以,那些被无数人支持的人,一定是平时支持了无数人的人。这是必然的。
如果朋友、伙伴开了一家酒吧,我一定会成为第一个,至少是第一批常客,必然会经常光顾,消费不菲的金额。
同理,如果他们开了一家杂货店,第一批常客、熟客的名单中也一定会有我的名字。
如果朋友、伙伴遇到了烦恼,向他推荐一本能够解决问题的书,介绍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而言之,你的想法一定要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你要想得到他人的支持,必须自己先做一个坚定而热烈的支持者。
正如一句古老的日本谚语所言:你给予多少,就会得到多少。你想加倍得到,只有加倍给予。
我从导师那里学到的东西都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哲学,是人生不可不知的原理、原则。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是值得你拿出一生的时间去探寻、去追求的东西。
即便你是一个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人,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一定要相信: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打磨自己,只要能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并能朝着那个方向持续不断地努力,理想的人生对你来说将不再遥不可及。
换言之,无论曾经受过多少欺骗与伤害,你还是要对生活深信不疑,还是要相信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美好的。越是那些不惜体力、勇于奋斗的人,越是那些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便越有可能变得幸运。
这个价值观既是我个人的人生哲学,也在我所组建的所有社群中得到了贯彻。
将本书读到这里的你一定会发现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的一个明显区别,那就是,从头到尾我都没说过一句类似这样的话:只要掌握了这几条,创业很简单!只要学会了这几招,赚钱很轻松!
显然,这种“一招灵”式的写法是创作同类书籍的潜规则,是所有内行人心照不宣的默契。
那么,我为什么不这样写呢?我为什么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我觉得,那些“一招灵”的内容往往个性有余而共性不足。换言之,它们太特殊了,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因此并不容易复制,并不具备普适性。
今天有用的东西,放在10年后也许不再有用;10年后有用的东西,放在20年后恐怕早就寿终正寝了。这种短命性,是“一招灵”最大的缺点。我想通过本书呈现的则是另外一种东西——基础的东西。
原理和原则是不变的、是普遍的,具备可复制、可再现的属性。
我的导师曾一再强调:对基本与基础的东西,人必须拿出力量来贯彻。在这件事上,人不可有半点浮躁、敷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值得成为所有人的座右铭。
说起来,在我们这个社会,学历高低似乎足以决定人生的成败。事实上,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每一个人的人生际遇更多取决于走出校门成为社会人之后的思维与行为。一个人是否能够在社会这所大学里继续学习、坚持深造,才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所在。
作为日本人,每个人都知道印在一万日元大钞上的那个人是谁。
他就是著名的“私立双雄”之一的庆应义塾大学的创始人福泽谕吉。他曾在其著作《劝学篇》中说过这样的话:天造众生,本无分高低贵贱、上下尊卑,众生皆平等矣!此乃天授之惠,理应普世皆享……然今放眼人间,聪慧、愚钝,巨富、赤贫,贵胄、野夫之现象举目皆是。此云泥之别、天地之隔,概为何因?甚奇!甚怪!何处求解?
这段话可能一些读者读起来会有点吃力,大体的意思是这样的:神仙当初造人的时候本来是想着人人平等,人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可为什么现如今这个世界上,人和人之间的差别这么大呢?头脑聪明的人和不折不扣的笨蛋,富可敌国的商人和食不果腹的乞丐居然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岂不是太奇怪了?谁能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然后,福泽谕吉接着说:以吾之愚见,凡此种种,概以慧钝为因。而慧钝之别,皆源学与不学。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任何一种际遇上的差别,全部都和一个人到底是聪明还是笨有关;而聪明与笨的差别,完全和一个人到底学习还是不学习有关。
关于这一点,我想稍微做一下解释。一般来说,许多人认为,富贵与贫穷是天注定的。改变一个人的阶级属性难于上青天,所以,人还是认命为好。
但是,对这样的看法,我却不敢苟同。
一直到24岁时,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和手捧本书耐心阅读的诸位毫无二致。从那时开始,我真的是拼了命学习,恨不得学他个天荒地老。时至今日,我已是四家公司的法人,年收入过亿。总之,我的人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我不是那种有才华的人,甚至有点愚笨。不过,我绝对有信心告诉任何人:我学到的东西、积累的东西,其数量不输给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
对我而言,通过20年的学习与实践,我得到的最大感悟就是:人要终身学习,终身修行。
有人会觉得终身学习实在是太累了,令人望而生畏。殊不知,终身懒惰、终身放弃也是一种修行,而且这种修行带给你的辛苦更多。不然,你怎么可能天天抱怨呢?
可见,与这种状态相比,终身学习反而是一件乐事,完全可以令你沉迷,让你舒适。
你一定要把学习和成长培养成一种习惯,一种本能,一种闭着眼睛都会想、会做的事。它们就像呼吸、吃饭、睡觉一样,你也可以有同样的感觉、同样的状态。你只要习惯了,学习就变得理所当然。
导师当年说过:“能成事的人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人。他是把谁都能做的事做到谁都不做的程度之后,还能坚持做下去的人。”
终身学习是一件谁都能做的事。是否能够做到这件事,其实与人的耐性无关,只与悟性有关。
这还是思维结构的问题。那些自认为做不到的人,千万别怀疑自己的毅力,因为这与毅力没有关系,归根结底,还是你没想明白。
对我而言,导师的另一个重要教诲是:遵守承诺。
我必须承认,执行对他人、对自己许下的承诺,把承诺贯彻到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谈何容易!
自从跨进师门之后,我就马不停蹄几乎跑遍了所有能提供学习机会的场所。无论是私塾,还是演讲会、交流沙龙、补习班……只要第六感告诉我,这些地方将令我不同程度地获益,我就绝不允许自己缺席。
不夸张地说,那些年为了这件事,我跑遍了日本。东京自不必说,哪怕是冲绳、北海道,我也是说走就走。
为什么要把事情做到这种程度?
我对自己许下了诺言。
正如当年导师所说:“如果想了解一个人,你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毕竟人长着嘴是可以撒谎的,而行动骗不了人。”
你的任何想法都必须从行动上体现出来,否则就是骗人。而对于这一点,我算得上从较早阶段便大彻大悟的人。我既然对自己许下了学习的诺言,便一定要将这个承诺体现到行动上,而且必须贯彻到底。
所以,正式出师前、拜在师父门下的整整五年时间里,无论是导师的演讲会,还是其他任何业内高手举办的沙龙、补习班,我几乎一次也没有错过(流感大流行等不可抗力除外)。即便是生病,发热到39摄氏度,我也从未懈怠。
现在想起来,对我而言,无论如何都要信守承诺这一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过去,说到的事情做不到,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些情况可谓屡见不鲜。
为什么后来的我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呢?因为我受了师父的影响。他是一个无比信守承诺的人。我天天在他的身边,便极容易被其言行举止所感染。久而久之,我也成了和他一样的人。只要是对师父说过的话,我就必须做到,否则就会无比煎熬。换言之,当你承诺的对象是一个极其重视承诺的人时,你自己也会极其重视承诺。
这就意味着,你只要自己重视承诺,日常生活中与你接触的人也会逐渐受你影响,变成一个信守诺言的人。反之,你如果是一个对承诺异常随意的人,那么,别人也会这样对你。那个人哪怕有着信守诺言的好习惯,也会将你视为例外,会很自然地背弃对你许下的诺言。
真正关键的是,你要信守对自己的诺言。
毫无疑问,一个人对他人的承诺非常重要,必须无条件地坚守。因为一旦毁约,他就会给对方带来莫大的困扰,进而失去对方的信任。
这一点已成为一个社会常识,大多数人应该都是可以做到的。可是,对自己的承诺却被太多的人忽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对自己毁约,不会给他人造成困扰,也不会失去任何人的信任。换言之,这件事的成本似乎太低了,没人重视。
其实,对自己毁约也会带来重大的困扰和信赖的消失,而那个对象、那个受害者,就是你自己。重点是,你居然对此毫无意识,任由这种状态持续下去,这难道不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吗?
任何人对自己许下承诺的次数都会远远多于对他人。这就意味着你是遵守,还是违背这些承诺,其结果会很极端。
比如说,明天上午6点必须起床,今天晚上10点半必须上床睡觉,每天必须做50个俯卧撑,每天必须看30页书,这份手头上的工作下午6点之前必须搞定,这个目标明年1月底以前必须实现……
这些都是你对自己许下的诺言。
问题是,你又真正做了几项呢?
具体地说,把自己的承诺越当回事、越守得住的人,便越信赖自己;反之,越不当回事、越是守不住的人,便越不相信自己。
说白了,信任自己就是自信。而自信来源于守约,对自己的守约。无论事情是大是小、是急是缓,你对自己的承诺都要无条件地兑现。你越能兑现,便越自信。你会这么想:“只要是自己定下来的事,我便一定能落实。”这样的自我暗示一旦形成,你就会改头换面,变成那种无论做什么都会竭尽全力、只要努力便一定能成功的人。
这就是人生的良性循环。
归根结底,所谓承诺是一种心理信息——自发自收的信息。一旦你守住了诺言,这个信息就反馈出你是一个重要的人、有价值的人;一旦你守不住诺言,这个信息就反馈出你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这个世界上比你重要的人有很多。
你违背了对自己的承诺,就必然会找出大量借口为自己开脱,试图正当化自己的毁约行为。可就算这样,毁约行为对你的伤害本身也不会变。换言之,你会越发不相信自己,自信将与你渐行渐远。
所以,这件事的严重性已经远远超越“守约是好事,毁约是坏事”这种肤浅的认知,其结果将直达灵魂深处,直达你人生的本质。
总之,信守诺言并不简单。它不仅事关他人的尊严,也事关你自己的尊严。
与导师初遇的那一天,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中野君,你是否曾经认真考虑过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你生存的意义、存在的理由和人生的目的……”
坦白说,我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我说:“不好意思,对此我确实从来没想过。”
导师对我说:“我能理解。你现在不考虑这些也没有关系,可是不能总是不考虑呀!毕竟我们是作为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无论如何还是要考虑一下人生的目标和生命的价值,哪怕一辈子只考虑一次呢!否则,我们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这句话惊到了我。我的心脏仿佛被刀子扎了一下。
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想,没有任何目标,盲目地过一辈子,人生会怎么样呢?恐怕会这样:上大学—找工作—当上班族—结婚—买房—生养孩子—升职(公司中层)加薪—凌晨门球[1]……总之,人生大概率会沿着这样一种家庭日常连续剧样式的轨迹行进。我的家庭背景还要相对复杂一些,但人生轨迹应该不会变太多。
这还算好的。万一遇到经济危机——企业倒闭、大改组、大裁员,人们恐怕连如此平凡的人生也享受不到了。
你即便运气好,能够进入一家自己向往的好公司就职,幻想着终于可以实现人生理想了,可人算不如天算,进入公司没多久,你就沮丧地发现,自己已被职场环境改变,被铺天盖地的日常事务淹没。你几乎没有真正想做的事,手头上的一切工作都仅仅是不得不做的。昔日的老同学相聚,酒桌上不再有人生理想、少年意气,而是各种抱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咱们几个也不年轻啦……”
片刻的沉默后,大家无言地碰杯、摇头、苦笑。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现实。一个人有了家庭后,辞职绝对不是一个选项。重新开始的成本,你付不起。于是,哪怕是再讨厌的职场、再无聊的工作,你也得咬牙坚持。你不得不忍受了无新意的生活。你感觉自己就好像一列火车,没完没了地在同一条铁轨上来来回回,直到报废为止……
特别是日本的男性上班族,这种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压迫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比如,他们每天在挤成沙丁鱼罐头一般的地铁中通勤,就是一大烦恼事。为了不被误解成色狼,他们的两只手永远要高举过头,牢牢地攥住头顶的吊环。可即便如此,每当车辆颠簸,身体的某个部分被动地碰到哪位女士,他们还是会惊出一身冷汗。
好不容易熬到下班,整个人瘫倒在沙发里,他带着一脸的疲惫随手翻阅着一本无聊的周刊杂志。看着杂志里那些精美的旅游图片,他禁不住喃喃自语:“唉,要是有钱就好了。要是有时间就好了。”他心里明白,自己可以做的梦已被极其有限的工资和老婆给的零花钱死死地锁定了边界。
他对自己失去梦想和希望的事实极为不满,于是讽刺挖苦他人的希望与梦想。
他实在无聊透顶的时候也会晚上跑出去鬼混一下。他把半个屁股勉强安顿在酒吧的高脚椅上,点一扎啤酒慢慢地品。运气好的话,他还能与一位泡吧的美女邂逅,愉快地聊一会儿。
深夜,当他带着眩晕感回到家中时,老婆孩子都已经睡了。这个时候肚子却饿了,他只好烧上水,泡一碗拉面胡乱吃上几口……
孩子上了中学,变得有点叛逆了。他便经常对孩子炫耀:“想当年你老爸上中学的时候,那可是远近闻名的孩子王,是让校长、老师都头痛的头号‘问题学生’!那个时候,学校里的小孩见到我,哪个不是绕着走……哈哈哈!”
他得意地说着,完全没有意识到此时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脑袋顶上只剩下几缕头发,蔫蔫地贴着头皮,而大肚腩已快顶破衬衣……
好一个油腻的中年人!
这样的人生,你真的想过吗?
要是换了我,我一定会脱口而出:“坚决不能把人生过成这样!否则,岂不是白来这世上走一遭?”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电影,而电影的主角只能是我们自己,其他人顶多是配角。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也是你,剧情怎么走,台词怎么说,都是你一个人说了算。
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剧本?
尽管遇到无数困难,主人公却一路披荆斩棘,不断成长,最后获得了幸福。这样的故事情节尽管有些老套,可你肯定不会排斥。
相反,从小便生在富贵之家,一路走来无比顺利,主人公没有经历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所有成功的果实全都是唾手可得。这样的剧情恐怕太过单调、枯燥,令你缺乏激情,不是吗?
据说,仅仅是生而为一个日本人,便已跻身世界顶级的富翁俱乐部了。而这个俱乐部里的人口只约占全球总人口的两个百分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日本人便拥有了全世界大多数人不曾拥有的机会。
是利用,还是扼杀这个宝贵的机会,全在于自己的决断。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事。
我曾经看过一个描述发展中国家儿童生活状况的视频,并被其内容的深刻性与启发性所震撼。
视频中的孩子都陷入了极度营养失调的状态。
“哪怕一次也好,真想吃顿饱饭啊!”这句话是孩子们的口头禅。
尽管食不果腹、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视频中的孩子却没有一个是消极、悲观的。恰恰相反,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开朗乐观的,对家人的关爱和依恋简直快要溢出了屏幕,令观者动容。
尽管命运如此不公,生活如此艰难,他们依然没有妥协,而是拼尽全力去活着、快乐着、期待着……
视频中有一个令我震撼的情节是,这些孩子对学习的欲望极为强烈。
那些孩子从堆积如山的垃圾中寻找别人废弃的书籍,只要找到便拿回家中拼命地学、拼命地记。由于没有钱买纸和笔,孩子们为了记忆只能大声诵读,一遍又一遍……
看到这一切,我不禁为自己感到羞愧。我问自己:“我的人生也如此拼搏过吗?和视频中的孩子们相比,我的人生到底算什么?到底有什么价值?”
即便有喜欢吃的东西,他们也吃不起;即便有喜欢做的事情,他们也不能做;即便想找份工作,他们也找不到;即便有想学的东西,他们也学不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过着这样的日子,过着这样的人生。
幸运的是,作为日本人,我们很大程度上是例外,我们不会把日子过得这么惨。即便有少数人会遇到一些困难,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也能通过国家、社会、个人的资源走出困境。
正因为如此,人们会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想:“换了是我,我是否能将自己一天24小时的生活也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给那些国外的苦孩子看呢?我是否真的拥有这份勇气?想想自己的工薪族时期,我天天抱怨不给自己加薪的领导,天天埋怨不争气的父母,根本就没有精力去想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这样的我,是否能赤裸裸地展示给那些逆境中顽强生存的苦孩子看?当然不能!我丢不起那个人……”
退一万步讲,我即便拍了这样的视频,也拿给了那些孩子看,孩子们又会作何感想呢?
他们恐怕是这样想的:“这个日本人如此幸运,能够生活在一个天堂般的国家,可为什么身上却有如此多的负能量,把日子过得如此疲沓呢?他明明要啥有啥,为何却天天把‘搞不定’‘办不成’‘太困难’这些借口挂在嘴上,为自己找台阶下呢?这实在是太可惜了。这个人浪费了他所处的优渥环境,还不如和我们换一换呢。”
想到这里,我感到脸发烫,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如果我和这些苦孩子交换生活环境,让他们来到日本发展,而我去他们那里谋生,会发生什么呢?
毫无疑问,他们中的每个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成功,而我则很有可能饿死。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同,认真程度不同。
看完那个视频的瞬间,我忽然有了一个想法。我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振作起来,重启人生!我一定要让这一幕成真:有一天,我也能挺起胸膛对那些孩子说:“我也在拼命努力!我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和你们一样认真!”
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对那些孩子失礼。
你一定要相信,你的身上充满了无尽的潜力与可能性。
你的父母在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也一定是这么想的,一定对你光明的未来有着无穷的信心。
如果你有了孩子,那么作为父母,你对自己的孩子也一定会这么想,一定会认为他的身上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只要肯努力,你也能成为天才。
喜欢农艺的朋友都知道,西红柿幼苗如果用一种特殊的营养液浸泡栽培,可以结出5000—10000个果实。
重点是,这种方法与改变DNA无关,就是一种普通的、传统的栽培方式。换言之,苗木本身的生物属性并没有被改变,还是普通的、正常的苗木。
土壤这种东西,本身具有阻碍苗木根部发育的作用。这属于土壤的物理性质,而这种性质可以通过外部手段改变。只要做到了这一点,至少从理论上来说,苗木的根部便可以无限发育。土壤下面的根壮大了,土壤上面的植物自然也会蓬勃生长。这就将植物的生命力发挥至极限。每一个看似普通的生命,其实都并不普通。
只要是生物,它就会如此。西红柿如此,黄瓜、茄子也是如此。植物如此,动物也是如此。
别人如此,你也是如此。
如果处于普通的环境,你的生命之苗恐怕也会以最普通的方式迎来生命结束的那一天。但是,如果你将自己的根置于一个更有利于成长的环境之中,你未来结出的果实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规模呢?
这简直不可想象。
苗是普通的苗,重要的是土壤;人是普通的人,重要的是环境。
后者改变了前者,是后者让前者变得不普通。
对你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寻找那个环境、那片土壤。如果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和土壤是有问题的,只要能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你便要勇敢地跳出来,给自己插上翅膀,飞向一片新的天地。
那里会有无限宽广的天地等着你。你只要能脱离自己的舒适圈,便会发现世界之大,它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
那将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壮观景象。
据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人类将很快迎来百岁时代,即每一个人都有相当大的可能活到100岁。
一年有365天,一百年就有36500天!
如果将漫长的人生视为一部电影,以你现在的岁数,电影恐怕才放映了四分之一,最多也不过是三分之一吧?
这部电影已经放了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了,还没有一场高潮戏,是不是有点太无聊了呢?
作为主人公的你该给电影加点猛料了,让它更有趣一点,更戏剧化一点。
机会就在眼前。
剩下的,就是你能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能不能牢牢抓住它了。
你最近遇到了某个人,这可能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有人将这本书推荐给你,这也意味着一个机会。
总之,无论是与某本书的缘分,还是与某个人的缘分,都可能是机会。这就看你有没有慧眼和胆量了。
事实上,那个能够改变你一生的人或事物极有可能已经是你的囊中之物,只是你自己还不知道。你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从自己身边找机会。你一旦抓住机会,坚决不能松手。
然后,你便可以大胆地描绘、大胆地期待自己人生中的成功故事了。
注释
[1] 日本老年人喜爱的一种运动。这里形容老后生活的枯燥无味。——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