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像大老板一样思考
001 心的境界决定管理的境界
所谓企业管理,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是管理者在企业战略思维的引领下,将团队的行为和大家的思想有效地协调起来,将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的行为。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老板心的境界,决定了管理的境界。如果一个管理者能经常深入自己的心灵,与自己对话,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把全部的精力、心智、责任心投入到企业中去,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那么企业必将在良好的轨道上发展。
首先,做老板的不要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特别是不能把脸色给员工看,更不能动不动就向员工发脾气,这是需要终身修炼的。因为如果你经常把负面情绪表现在脸上,表现在言行举止上,这些负面情绪就会传染给员工,影响员工工作的心情、信心,员工跟着你一惊一乍的,整天提心吊胆,怎么可能把工作做好呢?
你可以说做老板有压力,这是肯定的,否则,轻松创业就能成功,谁还打工呢?但是遇到问题要冷静地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失态。真正的好老板懂得承受压力,懂得给员工鼓励、加油、打气,给员工带去正能量,让企业在逆境中奋起,在顺境中强大。
其次,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距离产生美。夫妻之间还有秘密,更何况老板和员工之间呢?员工该知道就让他们知道,员工不该知道的最好别让他们知道。因为他们与你所处的高度不一样,各自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再者人多嘴杂,传来传去对企业影响也不好。
再次,对员工表现出尊重,因为他们工作也不容易,你多给他们一个微笑、一句赞美,那么他们一整天都会非常开心。做老板不是靠权力来压制人,而是靠魅力来感动人,老板与员工是合作关系,老板不是上帝,员工更不是奴隶,尊重员工是必须的。你尊重员工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你在员工心中才有影响力。
有一句话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同样,老板心的境界有多高,管理的境界就有多高,如果老板能够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能够用更宽广的胸怀包容员工,那么企业在管理上必将更上一层楼。
002 得人心者得天下
中国古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实践总结出来一句至理名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古以来,多少朝代的更迭,皆因民心所向而崛起,皆因失去民心而衰落。在《贞观政要》的开篇中,唐太宗李世民就说过这样一段话:“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此可见,得人心者得天下。同样,企业要兴旺,老板必须要得到员工的心,得到员工的支持。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刘备被曹操打得大败,在出逃的时候,他不听众将的劝说,冒着被曹操追上的危险,带着全城的百姓出逃,甚至看到百姓落难的痛苦情景时,还惭愧地掉下了眼泪。虽然刘备吃了败仗,但是赢得了民心,这也是他后来与曹操、孙权相抗衡的重要本钱。
《我是最会赚钱的人物》的作者---麦当劳的社工藤田田,在书中谈到他重视研究投资回报率,发现感情投资最少,回报率最高。
藤田田每年从公司拿出巨资给医院,作为保留病床的基金。如果员工及其家属生病、发生意外了,可以立即住院接受治疗。即使在周末有了急病,也可以马上送入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中途转院导致救助不及时而导致病情恶化。有人曾问藤田田:“ 如果你的员工几年不生病,你岂不是白花了这笔钱?”藤田田说:“只要能让职工安心工作,对麦当劳来说就不吃亏。”
另外,藤田田创造了一项史无前例的举措,他把员工的生日定为员工的公休日,让员工在自己生日当天可以和家人团聚。对麦当劳员工来说,生日是自己的喜日,也是休息的日子。在生日当天,该员工可以和家人尽情地欢度,养足了精神,第二天又充满精力地投入到工作中。
“为职工多花一点钱进行感情投资,绝对值得”这是藤田田的信条。感情投资不用花费多少钱,但是能换来员工的心,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这是任何一项投资都无法比拟的。
在赢得人心方面,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1)善待员工。你可以通过员工动员会、文艺生活会、员工生日会等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还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营造“企业为家”的氛围。
(2)善待合作方。除了员工,企业发展还离不开合作方,只有让合作方获取合理利润,他们才能给你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所以说,合作方不只是来赚你钱的,更是帮你赚钱的。
(3)善待客户。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客户是上帝,但真正做到了吗?
对待客户,一定要讲诚信,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为客户创造,才能赢得客户的心。
作为商人,老板最重要的是赚钱,但高明的老板往往在赚钱的同时不忘员工,他们知道只有赢得员工的心,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这就叫“得人心者得金钱,得人心者得天下”。
003 小公司管事,大公司管人
“小公司管事,大公司管人”,这句话在企业界颇为流行,相信你也有所耳闻。为什么小公司管事,大公司管人呢?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差异导致的管理策略的不同。小公司人少,事情一般也不那么繁杂,什么事情需要管,老板一目了然,因此,有事就管事,是很简单有效的管理方式。
而大公司则不同,大公司人多、事杂,如果还坚持管事为主,那么管理者永远跟在事情后头跑,很难把公司经营管理好。明智的做法是制定制度和流程,通过管人来控制企业流程,让大家各司其职,管好了人,事情也就顺了。
有一家化妆品代理公司属下的连锁店面有60多家,员工500多人。这样一家公司,应该称得上是一家大公司,因为它的店面比较多,人员比较多,涉及到的事情也多。按理来说,应该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通过管人来达到管理公司的目的。但是公司老板依然坚持管事,结果公司经常出了事情之后找不到解决方案,公司永远在亡羊补牢。而公司的多名管理者对此感到力不从心,先后离去,老板也非常烦恼……直到有一天,有位企业管理界的专家给老板出了主意,帮助他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用制度规范人,以管人为主。至此,公司改变了过去的管理方式,运营也越来越好。
对小公司来说,管事比管人容易得多,但对大公司来说,管好了人,做事才会容易。
因为小公司的人事架构简单明了,没有太多的等级,通常是扁平化管理。很多小公司员工佩戴的胸牌都是一样的,除了名字外,没有任何职务标注。公司内部没有上下级之分,下属对上司也直呼其名,营造出一种平等、随意、亲切的氛围。小公司的老板往往敢于打破层级概念,直接深入基层与员工对话,缩短距离和交流的难度,有什么事情员工直接和老板反映,然后立即制定解决办法。
相比之下,大公司人事架构复杂,层级分明,通常采取制度化管理、层级化管理。公司上司和下属穿戴显然不同,彼此称呼也与小公司的老板对员工的称呼不同,在沟通中,下属一般向上司反映情况,沟通不如小公司那么畅通。如果这个时候依然采取管事为主,那么出了问题之后,再层层反映到老板那儿,事情早已变了样,不利于及时解决问题。只有管人,让人对事负责,出了什么事,让相应的人去负责,这样才能及时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身为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小公司与大公司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来管理。只有针对公司的具体特性,坚持小公司管事,大公司管人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管理好。
004 要“ 王道”,不要“ 霸道”
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有两种常用的模式,一个叫“王道”,一个叫“霸道”。何为王道?王道是指秉着仁义、包容、合作、双赢的理念来经营企业,和合作伙伴、同行们一起把企业做大,让大家都有钱赚,路才会越走越宽;何为霸道?霸道是指通过兼并、排挤甚至采用不正当手段去竞争,想方设法让自己成为行业的霸主,让别人没钱赚,以保证自己通吃。用一句话来描述,就叫“走我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是王道对经营管理企业有利,还是霸道对经营管理企业有利呢?某跨国公司大中华区总监2005年年终总结了一句话:“2005年上半年,销售额虽然上升了12%,但利润却下降了31%。营销过度导致相当的营销浪费,我急啊!”这位总监的话告诉我们,靠规模赢利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老板总是想着如何兼并同行,如何扩大规模,认为规模大了好办事,垄断了整个行业钱就来了。但是他们不知道,当前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战,已经演变成一场浩劫,市场份额不等于赢利收入,规模也不是实力的代名词。
杰士邦曾经通过创新渠道,开发了多达两万个零售终端,包括在药店、商场、超市和便利店等地方设置零售窗口,由此一跃成为行业内的领先品牌。如今许多竞争对手纷纷跟进,原来的渠道优势不再明显,但杰士邦的赢利仍然能保持高速增长,秘诀在哪里呢?
杰士邦的高层表示,在中国这个偌大的市场中,很多企业广泛实践着规模赢利模式,还处于“渠道为王”的时代。但企业竞争终归是品牌的竞争,尤其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依然坚持用渠道和规模去竞争,而忽视品牌建设,忽视产品创新与开发,那么最终会失去市场的青睐。因此,杰士邦从渠道中抽身出来,创新营销手法,加强产品开发,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驱动力,由此树立了行业第一的品牌,成为行业里的“王”。
如今,伴随着竞争对手的跟进,杰士邦已经成为行业的效仿对象,这也说明杰士邦在行业里是成功的。
每个行业市场中,往往都以有一两个品牌为标志。行业的兴盛靠的是公平竞争下的优胜劣汰,如果企业做大之后,就极力打压同行,或采取压低价格来排挤其他同行,最终害人害己。因此,企业老板要坚持王道经营模式,不要采用霸道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从而把整个行业做大,使行业越来越兴旺。
有句话说得好:“有人气才会有财气。”如果你称霸了一个行业,击垮了所有同行,那么你这种霸道的经营模式早晚也会葬送自己企业的命运。唯有用“王道”思想经营企业,与同行共赢,你的企业才能长远发展。这就叫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005 最好的管理是少管或不管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曾说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一直强调无为才能不为,强调无为而治。他认为治理国家靠百姓的自觉行为,这样君王就可以实现不治而治的目的。
也许你觉得“无为而治”,寄希望于百姓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约束自己,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可否认,如果只是什么都不管,把希望寄托于百姓,那么确实无法实现“无为而治”,相反,很可能出现一片混乱。那么,为什么无为而治有可行之处呢?
其实,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人们将无为而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有为而妄为
什么叫“有为而妄为”呢?这一点在秦始皇身上表现得很明显,秦始皇是有作为的君王,他灭掉了六国而一统天下,修建了万里长城,文治武功彪炳千秋。但是,为什么强大的秦王朝仅存在了14年,就土崩瓦解了呢?因为秦始皇笃信法家思想,以暴政维系其强大的帝国,过分地管理了国家,这就是“妄为”,结果激化了社会矛盾,秦朝葬送在秦二世手里。这对企业管理有很大的警示,不要为了走捷径而“妄为”,即为所欲为地治理企业,而缺乏人性化关怀。
第二个阶段: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比较容易,可要“有所不为”,需要的是胆识和智慧。有所不为表现为授权给员工,但真正大胆授权给员工的老板有多少呢?很多老板对权力有很强的控制欲,不习惯或没有授权的意识。就连万科集团的王石,在刚开始授权给总经理时,也突然感觉不对劲,因为他发现公司的很多事情,他不再了解了,他甚至有一种害怕。于是他经常与总经理沟通,但发现总经理的工作热情不太高,后来他才知道,原来是他干涉总经理的工作太多,表现出了对总经理不信任,才影响了总经理的心态。此后,王石下定决心,将权力逐渐下放,经过一年的磨合,他发现一切都海阔天空,很多事情他不管了,公司依然发展得很好。
第三个阶段:无为而无所不为
这一阶段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为”的思想在汉朝表现得最为明显,当年汉高祖以及他的继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税,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使汉朝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提高。之后凭借强大的经济后盾,汉王朝彻底打败了强悍的匈奴骑兵。
老子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大国和煮小鱼一样,不要总是翻动它,否则小鱼就残碎了。企业管理也是这个道理,最高的管理境界是让员工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也能有明确的目标、懂得自我管理、懂得自我激励,把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既实现了个人价值,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作为管理者,要少管甚至不管,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修养,通过自律来影响全体员工,比如,关心员工、鼓励员工,对员工表达爱,通过自身的积极工作,带动整个企业的工作氛围,从而使员工自觉地对待工作,自觉地遵守公司的制度。这样一来,你就不用费尽心机地管理员工,员工也能如你所愿地对待工作,把工作做好。
006 权力要做到收放自如
很多老板经常问:“是集权好?还是放权好?”他们发现,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自己会很累,但是把权力下放给下属,他们又不放心。一句话:“收权太费心,放权不放心。”因此,放权还是集权,成了老板的心事。当他们意识到应该放权时,又面临一个问题:该怎么放权?如何放权才不会失去控制?如何放权才能收放自如?关于这些疑问,不妨先看一看“管理大师”
刘邦是怎么做的。
对于被萧何称之为“国士无双”的韩信,刘邦敢于放权给他,又能做到收放自如。自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后,韩信手中经常握有数万军队,而且这支军队长期远离大本营。刘邦一直觉得韩信是心中的一块石头。到灭楚前夕,韩信的势力已经足以和刘邦、项羽相抗衡了。如果这个时候韩信背叛,那么刘邦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可是刘邦就敢大胆放权。
与此同时,刘邦经常盘算着如何有效地控制韩信,以免韩信背叛自己。
为此,他使用的最有效的一招就是每次韩信完成军事任务时,刘邦就收回韩信的军权。而且伴随着收权,刘邦都会给韩信爵位的升迁机会或其他安抚措施。这样一来,刘邦很好地达到了目的。
总的来说,刘邦在韩信身上之所以能做到权力收放自如,原因有三个:一是刘邦总是在最恰当的时机收权,容易被人理解为是形势所需,减弱了韩信的反感;二是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丞相,甚至被封王,爵位步步高升,他感到心里踏实;三是刘邦对韩信的日常生活颇为关照,使韩信感受到了器重。相反,项羽听信谗言,一气之下收回范增的兵权,引起范增的极大的反感,最后范增彻底对项羽失望了。最终的结局,项羽兵败垓下也在情理之中了。
通常情况下,越是才能出众的人越难驾驭。因此,放权容易收权难,但是该收权时必须收回来,因为不收意味着更大权力的丧失,甚至会架空老板的绝对领导地位。因此,无论怎样授权,老板都要保留企业发展的决策权,保留关乎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关乎企业内部运作的根本思路、关乎企业命脉的权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旦权力下放给下属,老板的权力就会被架空,企业的命运就难以掌握。
授权与收权之间有非常奥妙的学问,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俗话说:“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在权力的“ 授”与“不授”之间,管理者应该掌握合理的尺度。
007 让权力与责任“ 如影随形”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经常讲到授权,但授权可以,万一出了问题,谁来承担责任呢?对此,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授权授责,即把相应的权力下放给下属,同时要求他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是授权留责,即把相应的权力下放给下属,但不授其责任,如果出了问题,由管理者自己来承担。
其实,这两种授权方式皆有利弊。在授权授责之后,下属知道要承担责任,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这样可以增强其运用权力的责任感,防止不负责任地滥用所授予的权力。但不利之处是,下属在行使权力的时候,会带着巨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导致他畏首畏尾,不敢充分行使其所授予的权力,影响工作的效果。
而授权留责,一方面可以使下属感到领导者对他的信任感,使他更放心、更大胆地行使所授予的权力,但由于出了问题无需承担后果,下属会缺少责任感和压力,以至于滥用所授予的权力,也达不到授权的理想效果。
那么,到底怎样的授权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其实,最佳的授权方式应该结合授权授责和授权留责,既要让员工感到权力与责任如影随形,又要让员工抛下顾虑,放手去干,为此,管理者可以在授权的时候与下属讲明相应的责任,同时,管理者也可以告诉下属:“放手去做吧,如果真的出了问题,不只是你一个人的责任,我也会帮你扛着,我是你的坚强后盾。”这样可以有效地消除下属由于害怕承担责任而产生的顾虑。
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当下属行使所授予的权力出了问题时,一定要及时站出来与下属一起承担责任。如果这个时候你推卸责任,抱怨下属无能,那么你无异于在打自己的嘴巴,因为是你把权力授予他的,你授权失误,责任是首当其冲的。
所以,权力可以下放,但是下属出了问题,你必须承担责任。这也叫权力与责任如影随形---授权的权力和授权失误之后的责任,你都要一肩扛起来。否则,今后你授权给下属,下属还会放手去干吗?恐怕他们首先会想到如何明哲保身吧!
在授权给员工时,不要忘记提醒他应承担的责任,但同时也要让他知道:如果真的出了问题,你不会撒手不管。这样既能让员工意识到责任,又不至于压力过大。从而在肩负责任的同时,抛下顾虑,放手去干。
008 既能善用人之长,又要善用人之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之道,关键之一在于用人之长。因此,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优点,尽一切办法让员工把优点发挥出来,对于员工的缺点,可以加以忽视,不予计较。这样,员工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任命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当时有人向林肯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说格兰特嗜酒如命,难当大任。林肯说:“我倒想知道他喝的是什么牌子的酒,我想给别的将军也送上一两桶。”
林肯的意思很明白,将军的主要任务是打仗,能打胜仗的将军就应该得到重用,至于他爱喝酒,不是大的缺点,没必要太在意。格兰特将军上任之后,美国南北战争发生了转折,北方军最后战胜了南方军。
身为管理者,应该向林肯学习,在用人时不要看人才有什么缺点,而要先看他能做什么。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的唯一目的。所以,不仅要容人之长,更要善用人之长,还要善于容人之短,甚至善用人之短。
唐时斋是清朝的一位将军,在他眼里,军营中的每个人都是可用之人,关键是使用得当。他让聋子跟随左右当侍者,可以避免军事机密泄露:他让哑巴送信,这样即使被敌人抓住了,除了搜出信,也问不出什么机密;他让瘸子守护炮台,因为他们能够坚守阵地,很难弃阵而逃;他发现瞎子听力特别好,于是让瞎子埋伏在阵地前,负责监听。
从唐时斋的用人之道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道理:如果将人的短处用在最合适的地方,短处也能变成长处,缺点也会变成优点。
在生产照相感光材料时,要在没有光线的暗室里操作。很多公司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去训练工人适应黑暗的环境,但美国柯达公司没有这么做,他们发现盲人可以在黑暗的环境里活动自如,于是对盲人稍加培训,让他们负责感光材料的生产工作,结果他们干出的活儿比正常人精细很多。
管理学中有句名言:只有无能的管理者,没有无用的人才。缺点之所以是缺点,关键在于管理者没有认识它,没有透过缺点看到缺点背后潜在的优点。缺点和优点是相对的,用人的时候不能只注重人才的长处,而忽略人才的短处。用人所长,毫无疑问是值得提倡的,但善用人短,化短为长,才是用人的最高境界。
有一位先哲说过:“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如果把人才放在正确的地方,即使缺点也能发挥出作用。因此,管理者要善于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甚至是个性,将其看似短处的地方加以利用,从而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009 大权独揽,小权分散
权力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迷人的东西,对企业老板而言更是充满了魅力。然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企业里,如果老板的权力过于集中,就容易导致老板独裁专政,这样整个企业的决策都受老板一个人影响。可是老板能力再强,所收集的信息以及决策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权力过于集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风险。反之,如果老板的权力过于分散,又难以形成统一的决策,同时,企业内部相互之间难以协调,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老板一定要正确认识权力,学会合理恰当地利用权力。
那么,怎样才叫合理地用权力呢?从原则上来讲,大权独揽,小权分散,抓大放小的策略无疑是最佳的。所谓“抓大”,是指对于事关企业、部门生死的权力,老板、管理者必须牢牢地抓在手里,这样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还有利于保证决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众所周知,无论是民主式决策,还是集中式决策,最终都要有个拍板的人,这就注定了老板要有比较大的权力。
在联想集团,柳传志虽然已经退居二线,但作为最高领导者,他依然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在万科集团,王石虽然已经交班给郁亮,但他依然是万科的精神领袖,对万科集团的决策有一票否决权;在海尔集团,在华为集团,张瑞敏、任正非等最高领导者,依然拥有着最高的权力。
贝塔斯曼集团是德国文化传媒业的巨头,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分公司,行业业务涉及到书刊出版、电视、音乐、媒体服务等广泛领域。如此庞大的跨地域、跨行业的企业,管理起来是不是很难呢?对此,君特·迪伦先生---贝塔斯曼集团总裁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
原来,贝塔斯曼集团采取的是松散性管理,每个下属企业的负责人,对企业内的人事、投资、产品等所有事务都有最大限度的自主决策权,总裁和行业总负责人只负责监控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决不会过分干涉下属企业的具体经营事务。
比如,贝塔斯曼集团在中国的图书直销业务曾经迅速扩张,该企业的负责人全权负责中国市场的开拓,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决策权,以便迅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再者,他们了解当地的情况,所制定的策略最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此,也最符合企业集团的利益。
贝塔斯曼集团把权力下放给下属企业,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充分信任下属公司,让下属公司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下属公司虽然不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却对贝塔斯曼集团充满认同感,真正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对一家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或管理者来说,下面几种权力是必须牢牢掌握的。
( 1)财权,古时候的最高领导,一般都会掌握军权和财权。如今,金钱就是企业的命脉,因此,企业的最高领导人必须掌控财权,这不是说要求老板把企业的所有财务搞得一清二楚,因为这些完全可以让财务总监去做,而是要掌握资金的大方向,并且关键时刻能自由调动。
(2)人事任免权,即重要的人事调动和安排。
(3)知情权,虽然老板可以在某些时候不参与决策,但是必须了解这些决策。
( 4)最终决策权,即重大决策最后的决定权。
除了这四项重要的权力,其他具体的权力可以下放给具体部门的管理者。真正优秀的领导人,不一定自身能力有多强,但他懂得大权独揽,小权下放给部属,并且信任部属,从而充分发挥部属的能力,最终达到管理企业的目的。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既不能搞专制,又不能放任不管,对于事关企业命运的大权,应该牢牢掌控在手,而对于一些小权,完全可以授予部属,这样能充分调动部属的积极性,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能量。
010 权力下放,给下属自由发挥的空间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事必躬亲、独揽一切。因此,必须学会适时地把权力下放给下属。但是有些管理者把权力下放给下属之后,又担心下属不能把工作做好,于是想方设法去干涉、去过问。
殊不知,这样做犯了授权大忌。而明智的管理者会充分信任下属,给下属自由发挥的空间。
北欧航空公司存在一些陈规陋习,公司董事长卡尔松先生通过权力下放,给部下充分的信任和活动自由,很好地实现了改革,振兴了公司。
一开始,卡尔松的目标是让北欧航空公司成为欧洲最准时的航空公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到处寻找合适的人来负责此事,最后聘请了一位知名的管理顾问。卡尔松对他说:“ 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公司成为北欧最准时的航空公司吗?”管理顾问说:“容我思考一周。”
一周后,管理顾问告诉卡尔松:“我可以帮你的公司成为北欧最准时的航空公司,但我可能要花6 个月时间,还可能花掉你160万美元。”
卡尔松说:“太好了,请继续说下去。”因为他估计要花800万美元的代价,管理顾问说:“ 我这里有一份汇报资料,详细地说明了到底应该怎么做。”
卡尔松说:“不必汇报了,你放手去做好了。”
大约4 个半月后,管理顾问给了卡尔松这几个月来的成绩报告,这个时候公司已经成为北欧最准时的航空公司。但管理顾问还告诉卡尔松一个好消息:他帮公司节省了160万美元经费中的60万美元,总共只花了100万美元。
管理者在权力下放之后,对下属保持信任,给下属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还有利于改善双方之间的关系,从而营造合作共事的和谐氛围。通过授权,不仅可以让下属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而且也分担了相应的责任,从而调动下属的工作主动性。
作为管理者,在权力下放之后,应该给下属多留一点发挥空间,而不是处处干涉,事事过问,否则,下属的才华就可能被埋没,下属的创意就可能被否决。只有给下属自由发挥的空间,才能让下属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011 寻找德才兼备之人
企业发展靠人才,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德才兼备的员工。为什么?因为人才如果无德,对企业来说无异于埋下了一颗地雷,随时都可能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危害。因此,许多著名的企业在选拔聘用人才时,把“德”放在考察的第一位。
时任Google 全球副总裁时的李开复曾经说过:“我把人品排在人才所有素质的第一位,超过了智慧、创新、情商、激情等。我认为一个人的人品如果有了问题,这个人就不值得一个公司去考虑雇用他。”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李开复对人才的“德”看得很重。
“没有一个工作是十全十美的,把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干好,更需要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就是一种敬业精神。企业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敬业精神。”
前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唐骏这样说。联想人力资源部一位负责人更是直言:“人才要先学会做人,人才与企业发展最关键的结合点在于,企业要有良好的用人战略,而人才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选拔人才的标准是能够吃苦耐劳、有韧性、上进心强,能够自我激励、迎难而上。”
当然,企业重视人才的“德”并不等于否定员工的“才能”。对于只有“德”却没有才能的人员,企业是不会欢迎的,因为他们难以给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最喜欢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副总经理刘先生说:“对于人才,我们比较看重他们的实践能力,但更看重他们的职业道德,现在有些人忽视了这一点,结果人才的恶性跳槽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在众多的名企中,惠普公司用人非常强调德才兼备,这绝对不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的口号,而是有很多具体的指标和要求。它体现了惠普重用什么人,提拔什么人。惠普公司认为,如果企业重用、提拔德才兼备的员工,就会导向其他员工努力朝德才兼备这个方向走。
千百年来,全世界无数组织都在遵循“ 德才兼备”的价值观、人才观,其本质是要求员工做到有德、有才,两者兼备,缺一不可。因为当一个人的才能越高时,他的德与才的关系就越密切,他的德就显得越重要。“ 德”不仅由“才”所体现,更是才的升华。因此,要想企业发展顺利,就应该寻找德才兼备之人。
012 创业时重才,守业时重德
每个企业老板都希望找到德才兼备之人为自己效力,但有时候“德”与“才”并不能两全其美,有德之人可能没有特别的才干,有才之人却“无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之人呢?
一代枭雄曹操的用人之道告诉我们,在创业时要“唯才是举”,在守业时要“以德为先”。众所周知,在封建时代,德一直是用人的第一标准。德,义也,忠也,守道也。但是曹操打破了这一封建思想,大胆地使用有才能之人。“不论你的出身如何,只要你有才,我就赏识你、重用你”,这就是曹操的用人策略。
于禁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但是曹操发现他是个人才之后,就提拔他为武将。许攸人品差众人皆知,但曹操却能重用他,为己所用。在许攸的谋划下,曹操顺利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但当曹操在得到荆州之后,他开始重用有德之人文聘,让他治理荆州。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到曹操用人时提到过这么一句:“在动乱的年代,治世靠的是人的才;和平的年代,首先需要的是人才的德。”当然,对于品德恶劣,纵然有才能的人,曹操也是非常厌恶的,比如,吕布就是一个没有信誉之人,最后被曹操所杀。
从曹操用人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在创业时期,把“才”放在第一位,甚至不顾人才的品德,这只能是权宜之计;在守业阶段,必须依靠“德”来巩固业绩,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平稳地发展下去。
不是每个有德之人都有“ 才”,一旦碰到有才之人就必须好好珍惜,尤其是在创业阶段,正是用人之际,管理者应该重用有才之人,对于人的品德,可以放在“才”之后。当公司发展平稳,或进入守业阶段时,则需要重用有德之人,把才放在“德”之后。
013 任用比自己强的人
奥美广告公司总裁大卫·奥格威曾说过:“如果你永远都起用比你水平低的人,那么你必将成为弱者。”他用这句话告诫属下的管理者:用人时不要嫉贤妒能,而要敢于任用比自己强的人才,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做大做强。
有一次在公司董事会上,奥格威在每位董事的桌前放了一个玩具娃娃。
董事们都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他解释道:“ 每个娃娃都代表你们自己,大家不妨打开看看。”董事们打开玩具娃娃,惊讶地发现里面还有一个小的玩具娃娃;再打开它,里面还有一个更小的玩具娃娃。就这样一层层地打开,到最后娃娃里放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如果领导者永远都只起用比自己水平低的人,那我们的公司将一步步沦为侏儒公司;如果我们都有胆量和气度任用比自己更强的人,那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曾经说过:“你可以把我的工厂、设备、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组织和人员,几年后我仍将是钢铁大王。”在他逝世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了这样一段文字:“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为他服务的管理机构之中。”
卡耐基是一个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商人,但是他在用人上却有极高的觉悟和极大的胸怀,这着实难得而珍贵,不得不让人敬佩。作为企业的一名领导者,你是否也该向卡耐基学习呢?
在现实中,很多领导者宁愿用顺从听话的“中不溜”,也不用能力出众、强过自己的“稍带棱”,其实根本原因是心胸不够宽广,很大程度上是虚荣心、错误的面子观在作怪。在他们看来,任用能力太强的下属,自己的威信会受到挑战,自己的能力会被衬托得更加不足。殊不知,这样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只有真正做到大胆使用有才能的人,给他们干事的机会,给他们舞台,给他们位置,才能把优秀人才聚集在身边,一起去共谋大业。
古人说:“ 下君之策尽自之力,中君之策尽人之力,上君之策尽人之智。”英明的领导者善于借用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想要完成的目标,哪怕别人的能力强于自己,他们也有一颗包容之心,绝不会嫉贤妒能,这是一种健康心态的表现,也是一种宽广胸襟的表现。
014 宁要最合适的,不要最好的
什么样的人才是公司最青睐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70分的员工才是最适合的员工。”为什么松下幸之助这么说呢?因为70 分的员工具备可挖掘的潜力,有相当程度的提升空间。而且相比于90多分乃至100分的人才,70 分的人才心态上更加谦虚,更容易接受公司的文化。
在这里,我们不是否认90 分乃至100 分的人才所具有的价值,而是说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提供给90 分乃至100 分的人才的薪酬和其他软硬件更多,而且不容易满足他们的期望值。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90 分乃至100分的人才往往有些心高气傲,他们稍有不顺,就可能跳槽,企业很难长期留住他们。所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比尔·盖茨创办微软公司初期,公司仅有5 位年轻人,其中还包括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女秘书,她作风散漫,在工作上表现得很糟糕。比尔·盖茨想招一位工作热心、事无巨细的总管式女秘书,这样他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分心,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招聘信息发布之后,应聘者很多。大部分人在简历中吹嘘(也许有真才实学)自己能力有多高,说自己的学历多高、精力多充沛、经验多丰富。比尔·盖茨对这些应聘者毫无兴趣,反倒对一位42岁,家里有4 个孩子的女士产生了兴趣。这位中年女士以前从事过短期的文秘工作,还从事过档案管理和会计工作,但是每份工作都干得不长,后来一直在家操持家务。
比尔·盖茨看完她的简历,立马眼前一亮,他非常肯定地说:“ 打电话给她,她被录用了。”他的决定让同事们疑惑不解,为什么要录用这位女士呢?比尔·盖茨表示,公司在创业初期,内务管理方面的事正是他所欠缺的,这位年龄42岁的女士比起20多岁的年轻人,稳定性更好,而且操持家务多年,有内务管理的经验,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对家一定有浓厚的感情,这种家庭观念一旦在工作中发挥出来,对公司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那以后,这位女士就成了比尔·盖茨的女秘书。
事实证明,比尔·盖茨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位中年女士上任后,对年仅21岁的董事长比尔·盖茨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她就像一位母亲,带给了比尔·盖茨关心和照顾。比如,每次出差前,她都会督促比尔·盖茨提前15 分钟到达机场。而且每次比尔·盖茨出差到外地,她都会在行李箱里准备一条毛毯,以便盖茨晚上睡觉时保暖。她把公司的每一项工作都看做家务,而且对每件事都会投入感情,为此深得比尔·盖茨的赞誉。
阿里巴巴CEO 马云曾经说过,不合适的人才即使能力再强,他也不会要。因为用这种人才,就像在用飞机的引擎来拉拖拉机,配不上。他也认为,企业选择人才,宁要最合适的,不要最好的。因为用最好的人才,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浪费,况且很多时候,最好的人才,不一定能干出最好的工作成果。反倒是最适合的人才,往往会做出一番让企业称心如意的表现。
没有最好的人才,只有最合适的人才。对企业而言,最合适的人才就是最好的人才。因此,在用人时管理者应该像找对象一样,不要最漂亮的,而要最适合自己的,这样才能相处愉快,为企业带来性价比最高的效益。
015 用人是用来做事,而不是投老板所好很多人抱怨:为什么踏实肯干的人往往得不到重用,而溜须拍马、不干实事的人却被老板器重呢?于是他们绞尽脑汁思考:怎样才能投老板所好?
这种心理不得不让管理者反思:“我有没有过分重用投自己所好之人,而轻视踏实肯干的员工?”
不可否认,管理者也是人,也希望被员工重视,当员工投其所好时,管理者自然高兴,自然更容易喜欢他们。从管理学角度来讲,领导者确实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威性,让员工与自己保持一致,这是团队发展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重用投老板所好、却不干实事的人,而轻视踏实肯干的员工。
作为一家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清楚一点:招聘员工过来,是让他们干实事的,而不是让他们来逢迎拍马的。如果你见谁对你说好听的,就重用他,而不考虑他对企业所作的贡献,那么无形之中,你就很容易伤害那些真心为企业付出的员工,会使他们感到不满,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所以,管理者一定不能误解下属的角色。要知道,你雇佣下属过来是为你创造业绩的,而不是雇来愉悦你的。因此,不要根据员工与你关系的亲疏程度来使用人、提拔人、奖励人,而要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来评估员工,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激发员工真干事、干实事的积极性,这样企业才能充满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这样的企业才是有希望的。
员工进入企业,是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而不是为了管理者的身心愉悦而溜须拍马的,因此,管理者要重用脚踏实地的员工,对于那些不干实事,只知道投领导者所好的员工,要加以警告和教育。
016 用人不可凭个人一时之喜恶
在企业用人时,有些管理者往往习惯于使用看得顺眼、与自己关系较好的人,而不愿意使用看起来不顺眼、与自己关系一般的人。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不是能力,而是关系的亲疏、个人的喜恶。这就很容易导致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而庸才却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致使工作无法顺利展开,企业经营难以维持下去。
相比之下,优秀的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懂得“唯才是举”,即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重用。这样不仅保护了人才的积极性,使企业本身充满活力,最重要的是能使企业的员工目标一致,精诚团结。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非常赞同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他发现人才后,往往会破格提拔。他认为,只要选对了人,公司才会繁荣发展。
在日本企业界,职位的升迁要看资历,破格提拔人才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松下幸之助在提拔人才时,往往非常慎重,首先,他会和资历较老的员工进行沟通,使他们赞同和支持提拔新人。
在松下幸之助看来,如果你不和资历老的人商量,而自顾提拔新人,等于忽视了那些资历老的人,容易打消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他会先和资历老的员工商量。
之后,松下幸之助任命新员工:“我现在任命XX 接任课长,请大家以后多多指导及协助。”接着,他还会让资格最老的员工代表全体员工向那位新员工致贺词:“我们发誓服从新课长的命令,勤奋地工作。”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新任课长的威信。
松下幸之助强调,在提拔人才时,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有私心,必须以这个人是否胜任这份工作为依据。哪怕你曾讨厌过他,也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打压他。只要他是有才能的人,就应该加以提拔,这是一种公道正派的做法,终会赢得下属们的理解和支持。
身为管理者,在用人时不能带着主观偏见、个人喜恶,甚至拉帮结派、打击报复,而要怀着一颗公正之心,量才受用,这样才能得到下属们的支持与信任。
017 求全责备是用人大忌
人无完人,能力再强的人也有缺点与不足。关于这一点,管理学家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有过一段精彩的评论:“谁想在一个组织中任用没有缺点的人,这个组织最多是一个平庸的组织;谁想找‘各方面都好’的人,结果只能找到无能的人。”
古往今来,大凡有见识、有能力的人,往往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他们能力突出,但缺点也明显,比如,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往往不拘常规;意志坚定的人往往固执己见;雷厉风行的人难免考虑不周……对于这些人,如果管理者只见其短而不见其长,一味地求全责备,不仅得不到优秀的人才,还会把公司的人才逼走。如果管理者不求全责备,要是容人之短,量才受用,那么他们就会给公司作出大贡献。
许清俊是台湾万有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善于用人。他不喜欢用所谓“老实”、“听话”的人,而是重用那些既有真才实学,又能开创新局面的人。尽管这些人身上有些“毛病”,管理阶层对其争议很大,甚至还有人反对,许清俊也会坚决使用,必要的时候还会委以重任。
硅谷流行一句话:“边干边学,边败边学。”对于犯错的、失败的员工,管理者采取宽容的态度,试问,硅谷怎么能不成功呢?要知道,员工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难免任务完成得不够出色,偶尔出现失误也是情有可原的,没有必要小题大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宽容心来包容,帮员工分析失误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才能鼓励更多人才冒尖,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工作中,优秀的人才也会犯错,如果管理者因下属细微的错误斤斤计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终只能弄得众叛亲离,把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反之,如果管理者在用人方面不拘小节,多看员工的优点和成果,少看员工的不足与错误,给员工多一点宽容,那么员工就会尽力地展现自己的才能,最终助管理者一臂之力。
018 要管头管脚,不要从头管到脚麦克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他每个月都会与员工核对公司的账目,每次他都会对财务经理克莱姆说:“ 现在,我们来核对公司这个月的账目余额,确保公司的预算不超标。当你看到这一栏超过150000 美元或那一栏超过3700美元时,或者当这两部分加起来超过……”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核对,麦克才清楚公司的账目有没有错误,预算有没有超标,清楚每一笔费用开支用在什么地方,但事实上,他只需要对克莱姆说:“每个月的财务报表出来后,你把收支、余额、重大花费等几个项目制作出一个表格,然后交给我过目一遍就可以了。”
很多管理者像麦克一样,希望对公司的事务了如指掌,当他们布置任务之后,希望员工按照他们交代的方法去做事,为此,他们时不时会监督一下,表现得不太信任员工。殊不知,这种从头管到脚的管理方式会产生很多弊端:过多的指点,让员工无所适从;员工总是在你的指导下做事,一旦没有你的指导就不会做事了,这样他们永远都无法成长,永远得不到锻炼;在工作中没有自由度;加大了管理者的工作量。
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时,有一次,公司组织登山活动。活动前一天,他给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做了一次有趣的培训游戏。
那天他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了一顶耐克帽子、一双耐克鞋子。然后问大家:“为什么今天给大家发帽子和鞋子?”
大家说:“为明天的登山做准备。”
韦尔奇又问:“ 如果我还发衣服乃至内衣内裤给你们,你们觉得怎么样?”
大家不约而同地“ 嘘”了一声,连连摇头说:“ 不要,那样感觉怪怪的。”
韦尔奇说:“对了。你们不想要,我也不应该给你们。其实,管理的道理就在于此,要管头管脚,但不能从头管到脚。这样,管理才会变得越来越简单。”
杰克·韦尔奇的话告诉我们:真正高明的管理者,懂得“管头管脚”,但绝不会“从头管到脚”。他们应该给员工足够的自由度,重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而所有拙劣的管理者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绝对相信自己,却不放心下属,他们经常疑神疑鬼,并不礼貌地干预别人的工作。这样导致下属越来越束手束脚,时间长了,下属很容易对管理者产生依赖,而把自己最宝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丢掉了。
如果管理者想医治这个“通病”,要把握好两个关键因素:第一,搭建一个好的平台,让员工在信任的环境中做事。
身为管理者,必须给员工创造一个宽松、信任的工作环境,对此韦尔奇是这样说的:“我的工作是为最优秀的员工提供最广阔的机会,同时最合理地分配资金,这就是全部。传达思想,分配资源,然后让开道路。”这样才能让员工的潜能迸发出来。
第二,让员工拿工作结果来见你,以工作成果来衡量成败。
越野比赛中,只要把起点、终点、比赛路线确定下来,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竞赛。至于谁先到达终点,为什么先到,谁后到终点,为什么后到,这不是举办者操心的事情。其实,企业管理和越野比赛是一个道理。
美国不少高科技公司采取的就是弹性的工作方式:不规定员工每天干什么,只给员工一个任务,给出完成期限,具体过程由员工自己安排,最后以工作成果来衡量员工的业绩。在这种情况下,有能力、态度积极的员工,一般都会定时上交给领导较为满意的工作成果,而能力不行、工作态度不端正的员工,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命运,谁都别想在公司“混”。这种管理模式简单有效,能把优秀的员工的潜能激发出来,把不良的员工自然而然淘汰出局。
管理者要明白,每个员工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必强求一致。你要做的是给员工安排任务,规定任务完成的时间,然后等待员工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至于员工到底用什么方法完成任务,你无需去调查,无需插手或干涉,否则,不但会加大你的工作量,还会使员工失去自由发挥的空间。
019 资产只是一个数字,人才是真正的财富资产只是一个衡量财富多少的数字,人才才是企业真正的财富。假如给你一个资产庞大的企业,让你去经营和管理,但你手下缺乏各种人才,那么你也无法把这个企业经营管理好。与此相反,你的企业资产不够庞大,但是你有一群愿意追随你的人才,你懂得任用人才,那么,你的企业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如果把我最优秀的20 名雇员拿走,那么微软将会变成一个不起眼的公司。”这句话很好地表现了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因此,在人才的使用上,一定要懂得把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这样人才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重视人才古来有之。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之所以能称霸,是因为他重贤纳才。今天的联想之所以能成就大业,也是因为柳传志重用人才,唯才是举。当柳传志发现杨元庆是一个优秀人才时,便把联想集团的掌门人之位交给了他。这种急流勇退、为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的做法,只有有大智慧、大胸怀的人才能做得到。柳传志通过放下自我、牺牲自我的方式,表达对人才的重视,这种放手正是柳传志的过人之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才问题关系到企业的命运。怎样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是摆在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谁获得了高级人才,谁就拥有了赶超对手的资本,其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一定要重视人才,那才是企业的真正财富。
一家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独立做好一摊事的人,一种是带领一班人做好事情的人,一种是能审时度势,具备一眼看到底的能力,制定战略的人。如果你的企业有这三种人,那么请好好珍惜他们,因为他们是企业的财富。
020 把自己的决断变成集体的决策很多企业在做重大决策时,通常只由老板和几个高层甚至只有老板一个人来完成。这种决策方式往往会带来一些风险,因为决策者个人或几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有限,造成决策的严谨性和周密性不强;如果对未来形势的变化估计不足,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鉴于老板独自决策或和少数几个高层决策存在一些弊端,企业应该用群体决策代替个人决策,用民主的方式代替独断决策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通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办法,可以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自己所不能发现的问题。
不过,集体决策也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延长决策时间,议而不决,甚至管理者的意见被否定,让管理者觉得很尴尬,等等。但这些问题不是原则本身的错误,而是操作上的不当造成的。只要在集体决策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就能解决集体决策造成的弊端:(1)限定主题,每次只做一个决策每次决策时,都要有明确的主题,你要把自己对目标的设想告诉决策的参与者,为大家指明方向,提供思路,防止参与者讨论问题时偏离主题,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导致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