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呻吟语》reference_book_ids":[7315417078784068648,7113837265335356447,7312744521115110426,7356070703986134078]}],"10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0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菜根谭》reference_book_ids":[7316473043784567843,7267077380982705167,7294563911238421544,6838936263853083655,7344955385830181950,7299671005981576246,7316124681847704630,7310137145899879439,7332312704918490174,7225560265360673804,7312289476707879946,6857436090370886663,7109046350297189383,7374671359663688729,7338324426368240702,7236253131019914292,7340471392090999870,7254873615454178367,6992952061541223454,7316441139328863294,733824541575558252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交友要广泛,不可不选择
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是,社会纷繁复杂,人也形形色色,朋友也各种各样,因此交友要广泛,但是一定要加以选择。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朋友呢?孔子为益友和损友各提出三条标准,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就告诉我们,要结交有益的朋友,就要同正直诚实的人交往,这种人安全可靠;要同宽容大度和体谅人的人交朋友,这种人胸怀博大,明智豁达,不会斤斤计较,不会小肚鸡肠,不会患得患失;要和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这种人生性好学,博学多闻,值得学习。
因此,我们在选择朋友时,应当掌握一定的原则,要品行端正、对自己有益的朋友。千万不要同那些善于献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不要同那些当面恭维、背后诬陷的人交朋友;不要同那些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如果交上损友,是非常有害的。下面有几个交朋友的方法:1.有计划地选择朋友
寻找朋友首先要有目标、有计划;这个目标是你本人是什么类型的人,应和哪些人建立人际关系。目标很重要,它可以把你带到你想去的地方。有了目标还要有计划,计划是为目标的实现买保险。如果没有计划,目标就是孤零零的,会感到很寂寞。如果没有目标去引导,计划就像迷途的羔羊,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2.质与量并重
世间万物皆由它的质量,人际关系也有质量,质是品质,量是数量。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的品质自然也有高低。一个人的品质由心态和能力组成,有能力、心态好的人才是高品质的人。有了商品质的朋友以后就要增加量了,有了质没了量,不可能产生更大的力量。当然,有了量没有质更不行。所以,交朋友要质量并重。
我们常说,你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成为什么人;你读了什么书,你就成为什么人。如果你觉得自己还不成功,那你先看你是和谁在一起。如果你是你周围“鹤立鸡群”的一位,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自觉高人一等,要知道这就是你不成功的原因之一。相反,如果你是最差的一个,那么你就可以吸取你周围的人的成功经验和智慧,可以借用他们的光芒。虽然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他的命运质量却决定于他的人脉。因此,要多结交一些比自己优秀的人,那么自己也就有机会变得优秀了。
3.做个有影响力的人
影响力是什么?影响力就是能够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能力。建立人际关系,是你去找别人容易,还是别人主动找你容易?是你找别人有效,还是别人主动找你有效?答案肯定是别人主动找你更容易、更有效。那么,如何让自己成为有影响的人呢?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然后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有爱心、有学习力、有魅力的人。
4.深入交友
珍惜友谊,发展感情。有的人交友像“蜻蜓点水”或“黑瞎子掰棒子”,不能深入,满足于泛泛之交;或者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忽视朋友的情感,以自我为中心;有的搞实用主义,需要时是朋友,用不着时成路人,一旦有点矛盾就翻脸不认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与人为善,珍惜友谊,须明白:有很多良友,胜于有很多财富。
按上述准则结交的朋友就是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朋友,是真正的益友。这样的朋友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才能与你患难与共,同舟共济。
选择忍让,放弃争强
在漫长的人生中,人要做很多事情,有时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就可能有许多不如意。不管在哪种情况下,人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最终使命,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特别在不如意之时,要能承受别人的嘲笑,这是一种雅量,同时也是忍的标志。时刻要记住:让人三分不为输,退一步海阔天空。
“让人三分”是做人不可缺少的一种高贵的道德品质,人与人之间相处,很可能会产生一些摩擦和磕磕绊绊的,也可能自己的自尊心或者切身利益在无意或者有意之间受到对方的一些伤害,无论处于何种情况下,采取不甘示弱、针锋相对,或以牙还牙、以一报十的做法,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要想处理得好,就应该学会谅解,学会宽容,学会忍让,决不可为了一点功名拍案而起或拳脚相加,更不能为了蝇头小利反目成仇,导致兵戎相见。
有些人喜欢争强好胜,这是他固有的性格,在外表看来似乎是英姿勃发、颇具阳刚之气。其实不然,一个真正有气度的人,是善于忍耐的,在有理可争的情况下,他还学会了善待对方,而不是只求自己痛快而耀武扬威。有些人因芝麻大一点小事想夺回自己的面子便结伙成群,聚众欺人,或是干脆凭一时之勇就“提刀问斩”。在处理事情时,不可冲动,要学会忍耐。其实许多事在心静下来之后就很快能发现它是不应该的。
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经常都可以看到这种场面:因为话不投机或者是为了蝇头小利,所以闹得面红耳赤,轻者怒目相视,重者大动干戈,事后都感到后悔不已,甚至带来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这些都是不知忍让的具体表现。或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忍让的重要性,或许他们认为“忍”有伤大雅,而忍让的对立面“冲动”就成了其寻衅滋事的最好理由。实际上,在日常琐事和生活细节上能够做到忍而不发、淡泊于事,才真正不失君子风度。所以,凡事都要坚守心灵的“防护堤”,学会选择忍让,在大是大非面前更好地把握自己,永远坚持“让人三分”的态度,做一位心宽体胖的“忍”君子。
忍让者总是以平和的心绪去感化他人的浅薄行为,以宽阔博大的胸怀去容纳他人的行为,最终以无可争议的事业成功来警示世人。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忍让是理性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能忍让者,意志必坚韧,肯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也必定能得到大家的拥护与尊敬。
有人说,礼让一寸,得礼一尺。在人生道路上,能谦让三分,心就可天宽地阔。俗语说得好:“路留一步,味让三分。”意即路径窄处,留下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要多为他人着想,要给人留有余地。
我们要时时记住:让人三分不为输。不要去计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去想一些无聊的事,凡事都要尽心尽力,时时做到问心无愧。对任何人都要大度,对任何事都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不去计较一时之得失。给人玫瑰,手留余香。快乐了别人,自己也是快乐的。
今日选择吃亏,日后换来福报
吃亏的人往往会生气,其实,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吃亏是福”一说。这是中国哲人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含义的旷达和由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宁静。
唐代的两位智者寒山与拾得(他们二人实际上是一种开启人的智慧的象征)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我们很有启发:一日,寒山问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欺我,则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过几年,你再看他。”
那个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的结局可想而知,而我们也一定可以想象得出拾得的胜利的微笑——尽管这可能是一种超脱圆滑者的微笑。不过,它的确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好处。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福尽则祸亦至,而祸退则福亦来”的道理,那么,我们就真的应该采取“愚”“让”“怯”“谦”这样的态度来避祸趋福。所以“吃亏是福”不失为人生一种特殊的处世哲学。“吃亏是福”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吃亏”大多是指物质上的损失,倘使一个人能用外在的吃亏换来心灵的平和与宁静,那无疑将获得人生的幸福。记不清哪位哲人曾写下下面这段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这的确是对“吃亏是福”的最好诠释。在此引用,与大家共赏:人,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平衡系统。当你的付出超过你的回报时,你一定取得了某种心理优势;反之,当你的获得超过了你付出的劳动,甚至不劳而获时,便会陷入某种心理劣势。很多人拾金不昧,绝不是因为跟钱有仇,而是因为不愿意被一时的贪欲搞坏了长久的心情。一言以蔽之: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有时,你是用物质上的不合算换取精神上的超额快乐。也有时,看似占了金钱便宜,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精神的快乐。所以先哲强调:吃亏是福,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以低调的姿态做着各种各样的好事,在某种的程度上说,他们当然就是我们常说的“圣人”。
吃亏是福,生命中吃点亏算什么?吃亏能换来非常难得的和平与安全,能换来身心的健康与快乐,又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能容则宽,有容乃大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相传春秋时期,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酒至兴处,楚王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阵大风刮过,吹灭了所有的蜡烛,厅堂里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接着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饮几杯。”
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位勇士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他过关斩将,直通郑国的首都。此人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效忠于楚王。
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宽容,楚王表现出了一代霸主的大度。在今天看来,这件事小得不能再小,男女同事之间还可以握握手嘛。但在当时的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风气下,当事人还是国王的宠姬,性质就严重了。楚王非但不治罪,还想办法替他遮羞,这种胸襟,即便是别有用心,也能光耀千古了。
宽容,首先包括对自己的宽容。只有对自己宽容的人,才有可能对别人也宽容。人的烦恼一半源于自己,即所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宽容地对待自己,就是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这种心境是充实自己的良好状态。充实自己很重要,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在机遇到来之时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遗憾。知雄守雌,淡泊人生是耐住寂寞的良方。轰轰烈烈固然是进取的写照,但成大器者,绝非热衷于功名利禄之辈。
宽容,最重要的是学会去宽容别人。宽容了别人,等于善待了自己。它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快乐。经历过风和雨,才能领悟到人生的苦和乐,爱与恨,才知道人生中应该忘记什么,记忆什么,放弃什么,学会什么,那样才是举重若轻。我想,最该忘记的是你曾帮助的人,你最应该原谅是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最该放弃是功过事非、名利得失,最需要学会的便是宽容别人。
宽容,意味着不拿别人的过错来伤害自己。我们有时候可能受到过别人的伤害,而把自己的心情陷在深深的痛苦和烦恼之中不能自拔。其实上,痛苦往往是你自己找来的。面对已经发生过的伤害,只要咱们去正确地对待,去认真地分清那些是有意的伤害和不经意间带给你的伤害,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它,用一颗包容之心对待之,你心中的烦恼就会减轻许多许多。
选择以德报怨,放弃以怨报怨
很多人只知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则,而置“以善相待”“以德报怨”的为人之道于不顾,总认为将对方搞得吃不香睡不踏实,方是人生的一桩乐事。其实,这种人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也将自己伤害了。真正善于做人的智者,总是敞开大度胸怀,做到理解与宽容。放下恩怨,学会宽恕,用爱代替仇恨吧,这样将让你缓解痛苦,并且变得快乐起来。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
荷兰的一所著名的大学的研究人员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做了一项有关于“宽恕”的实验。
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们被要求想象自己被他人伤害了感情,并反复“回忆”被伤害时的情景。研究人员发现,这个时候的志愿者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的压力同时增加,并伴随着血压的上升,他们的心跳也加快了,还冒汗、面部表情也扭曲。之后,研究人员又要求这些志愿者终止想象自己被他人伤害的情景,尽管没有刚才的生理反应强烈,可是某些生理症状仍然存在。最后,志愿者被要求想象已经谅解了自己的“假想敌”,这个时候,志愿者感到身心放松并且非常的愉悦。
由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宽恕别人,并不代表为伤害你的人寻求借口,而是将目光聚集在他们好的方面,进而将自己拉出怨恨与痛苦的泥潭。
“如果有可能的话,不应该对任何人有怨恨的心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如是说。为伤害自己的人而怒火中烧,最终受伤的可能是你自己。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海格理思的大力士。一日,海格理思走在崎岖坎坷的山路上,看见路中间有一个口袋似的东西,非常碍眼,于是,他走上前去,想着一脚把它踢开;没想到的是,那个东西非但没有被踢走,反倒变大了一些。
见到这种情景,海格理思很是恼火,于是,使出全身力气又踩了那东西一脚,想将它踩破,但它非但没有被踩破,还膨胀了一倍。海格理思恼羞成怒,到不远处捡来一根又粗又大的树枝,使劲儿砸它,它居然再次膨胀,大得将整个道路都封死了。
这时,山中出现了一位圣人,望着怒火中烧的海格理思,说:“亲爱的,别再动它了,请放下计较之心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就会变小如初。你总是记挂着它,不停地踢它打它,它就会不停地变大,最后还会挡住你前进的道路,跟你抗争到底。”
的确,我们越理会仇恨袋,仇恨袋就越膨胀。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与人相处过程中,发生摩擦、误会,甚至是不愉快,这是在所难免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让仇恨袋不断地膨胀,令仇恨的种子根植于心。正确的态度是:淡化矛盾,摒弃前嫌,握手言和,进而让自己自在,也将别人解脱。
古人有云:“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用爱代替仇恨,宽恕伤害我们的人,这个行为一旦做了出来,假以时日,成为一种习惯,会让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获得更广阔的人脉。
选择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战国时,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子看做是自己的手脚,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自己的心腹;君主把臣子看做是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普通人;君主把臣子看做是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仇敌。”所以要想人们为我付出,我必须先付出;我不想人们施加给我的,我也就不能施加给别人。
孔子极力强调“先施”,他说到君子之道时说:“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一个方面都没有达到:要求做儿子服侍父母,我不能做到;要求大臣服侍君主,我不能做到;要求弟弟善待兄长,我不能做到;交朋友时,先好好对待朋友,我也不能做到。”这个“先施”实在是事业成功之宝典。所以老子说:“要想夺取它,必须先给予它,先培养它。”
做人也是这样,只有爱人的人,人们才永远爱他;敬重人的人,别人才敬重他;施德于人的人,人们才以德来回报他;帮助人的人,人们才帮助他。付出的越多,回报就越丰厚;施予的越广博,成就就越宏大。因此说,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楚汉相争时,蒯通劝说韩信背叛刘邦,与项羽结盟,从而双利俱存,三分天下,鼎立而居,分封诸侯,做天下盟主。韩信不听劝告,他说,他不忍心背叛刘邦。他回想自己当年在项羽手下只是一个小小的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自己向项羽进献计谋时,项羽从不采纳。而刘邦不同,刘邦不但授他上将军之职,让他统率大军,而且极力改善他的衣食住行,对他家庭的关照也是无微不至。所以韩信回答蒯通说:“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古人说:乘过人家车子的人,要给人家分担患难;穿人家衣服的人,也该给人家分担忧虑;吃人家饭的人,就得为人家卖命。我怎么可以图谋私利而违背道义呢!”
商汤王三到有莘,终于使伊尹答应做他的相国;周文王因为敬老尊贤,所以吕尚、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这些有才能的人都听从他的指挥;刘备三顾茅庐,所以诸葛亮出山献计三分天下。这就是礼一所以获十,罪一所以去百,获人所以尊己,助人所以成己的明证。
宋朝的法演禅师曾给世人留下四诫说:势不可使尽,使尽则祸必至;
福不可受尽,受尽则缘必孤;
话不可说尽,说尽则人必易;
规矩不可行尽,行尽则人必繁。
福乐是每个人都想享有的,如果你处处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就会众叛亲离;若过于孤立,则成功的缘分就渐渐疏离;不该得的财富你处心积虑想拥有它,到头来你会失去更多的福报和机会。
善待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与大度,却能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善待别人,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
选择善待别人,就是选择善待自己。善待别人,会比仅仅追求财富上的成功,或是个人的成就感,要来得更有意义。
做人不必太较真
做人虽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做人是否太较真,正是有人活得潇洒快活,有人活得抑郁烦闷的原因所在。
孔子领着一行弟子东游,半路上,感觉又累又饥肠辘辘之际,正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酒家。于是,孔子吩咐一弟子前往,弄点吃的东西。该弟子走进去,对酒家的老板说:“我是孔子的学生,我们和老师有点饿了,请您给一些吃的东西吧。”
老板听闻,想了想,说:“你说你是孔子的弟子,我写个字,假如你认识的话,随便你们吃。”然后,就命人取来笔墨,写下一个“真”字。
该弟子看后,毫不犹豫地说:“这个字太简单了,‘真’字三岁的小孩子都认识啊,这是个‘真’字。”老板仰头大笑道:“你竟然连这个字都不认得,还说是孔子的学生!我看你是假冒的!”然后,就吩咐伙计将他轰了出去。
孔子看到该弟子垂头丧气地空手而归,问后得知原委,就亲自前往酒家,对老板说:“我是孔子,现在有点饿了,想点一些吃的东西。”老板说:“既然你说自己是孔子,那么我写个字,假如你辨认得出,那就随便吃。”然后,又写下一个“真”字。孔子看了看,说这个字念“直八”,老板爽朗地开怀大笑道:“孔子果真名不虚传,你和弟子们免费吃吧,随便点单。”
刚才那位弟子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孔子:“这明明是‘真’嘛,为什么非说是‘直八’?”孔子解释道:“很多时候,是认不得‘真’的,你非要认真,自然会碰壁。处世之道,你还得继续学习啊。”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不能太较真。太较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也容不下,就会把自己封闭和孤立起来,失去了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
桌面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是凸凹不平的黄土高坡;居住的房间看起来干净卫生,当阳光射进窗户时,就会看到许多粉尘和灰粒弥漫在空气当中。如果我们每天都带着放大镜和显微镜去看东西,恐怕世上没有多少可以吃的食物、可以喝的水、可以居住的环境了。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看别人,世上也就没有美,人人都是一身的毛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活在世上难免要与别人打交道,对待别人的过失、缺陷,宽容大度一些,不要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可以求大同存小异,甚至可以糊涂一些。如果一味地要“明察秋毫”,眼里揉不得沙子,过分挑剔,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去论个是非曲直,整个输赢来,别人就会日渐疏远你,最终自己就变成了孤家寡人。
古今中外,凡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者,无不具有海纳百川的雅量,容别人所不能容,忍别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赢得大多数。他们豁达而不拘小节,善于从大处着眼;从长计议而不目光短浅,从不斤斤计较,拘泥于琐碎的小事。不较真,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才能活出洒脱的自己,才能抵达人生的大境界。
做人做事少说绝话多留余地
有一个人,因在单位里与同事之间产生了一点摩擦,很不愉快。一怒之下,他就对那位同事说:“从今以后,我们之间一刀两断,彼此毫无瓜葛!”
这句话说完不到三个月,他的同事成了上司。因他讲了过重的话所以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这就是把话说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典型例子。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杯子装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打满了气,再也打不进一丝的空气,再打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
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打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从容转身。
有经验的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
以下两点是应该注意的。
1.做人方面
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对人不要太早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一辈子很长,变化很多。也不要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足球名宿贝利对世界杯的预言被各大媒体当作笑话,他也因此背上了“乌鸦嘴”的恶名,以至于2002年世界杯巴西队有望夺冠之时,他三缄其口,生怕自己大嘴一张说跑了巴西队的好运气。
少对人说绝话,多给人留余地,这样做不是仅仅为对方考虑,对对方有益,更是为自己考虑、对自己有益。这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
2.做事方面
对别人的请求可以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上级交办的事当然要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谚语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有的事很可能用不了“三十年”就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人们相互间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把话说得太满,把事做得过绝,将来一旦发生了不利于自己的变化,就难有回旋的余地了。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人一生中要依靠两件事来确立根基: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处世。而历览古今,纵观中外,最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大凡高标处世者,其做人的基调都很低;大凡低调做人者,其处世的标准都相当高。越是低调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越是低调做人的典范。
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形:有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他讲话别人都不愿意听,为什么?因为他的表现太狂妄,令人不舒服,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能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但结果却失掉了在他人心中的威信。
在心理交往的世界里,那些低调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常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他这是把心满气盛、卖弄才华视为做人的大忌。
有一位职员,在公司工作不到四个月,就选择了离开。一不是自己的能力达不到,二不是自己沟通处事的能力差,三不是在公司里无用武之地,那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他在从事自由研究之余,通过偶然的机会与这家公司的员工接触,发现这位员工在介绍自己公司的产品时,说得有些不明白,于是他就从沟通技巧的角度针对性地提了一些建议。没想到该公司的老板直接打电话邀请他面谈,而后,他意外地进入了这家公司。
刚进入公司时,老板让他着手解决难题,这就要求不仅要建立一些规则,还要打破一些规则。特别是后来老板任命他主管产品包装,在设计文案时,他发现他的顶头上司——产品总监对他构成很大的阻力,因为他要大刀阔斧修改的原方案就是他设计的。为此他很困惑,是该通过协调沟通争取把事情做好呢,还是放弃原则投其所好呢?当感觉阻力越来越大而被迫放弃时,其实他与上司的关系就显得有些微妙了。最后,他只好选择回避。他没有获得上司的真正配合与支持,这就为离职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看,这位员工在入职时就没有获得有利于他的环境。让自己暴露在一线,在众多的眼球注目下承担关键工作,那么无论你大显身手的结果如何,对自己都不太有利。你做好了,你是个人才,但这样一来就有人患上“红眼病”,以后不与你配合;二来领导因为看中你,安排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事情让你做,这对一个还没有完全熟悉环境的人来说,事实上是拔苗助长,好心办了坏事。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出名后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但是年轻时的他特别喜欢崭露锋芒,说话也尖酸刻薄,谁要是跟他说话,便会有受到奚落之感。一天,一位老朋友私下对他说:“你出语幽默、风趣,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因为他们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开口了。你的才干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但这么一来,朋友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
老朋友的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敛锋芒,彻底改过,社会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誓言,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的话了,要把天才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不仅奠定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同时也广受各国读者的敬仰。
你要是比别人多一些本事,不一定要张扬着让他人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的。低调做人,使你在与人共事时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也是一种让人敬佩的内在气质。从另一个角度看,低调的人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低调,别人才不会认为你对他构成威胁,你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立身行事,选准一个度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清廉纯洁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又不失之于苛求,性情刚直而又不矫枉过正。这种道理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却不过分的甜,海产的鱼虾虽然腌在缸里却不过分的咸,一个人要把持住这种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做人的平衡。
世间无论哪一种事物都有度,都要适度。过度便成稀罕,便成怪物,过度便不成体统。比如草就是草,即使是肥沃而无人践踏的荒地上的茅草,任其往高里长,大约也不过就两米。而且无论如何,它的茎也仍然是纤细的,是可以随风倒伏的草茎。如果有一种草长得高可参天,粗可盈尺,那它是不该被叫做草,而该被叫做树。
再比如常见的家鼠,就该是那么小模小样,再大也不会大过一只壮猫。正因为如此,家鼠虽是可恶,却并不会使人害怕,除非这人本身就胆小如鼠。假使家鼠超常过度生长,壮大如一头小猪,那情形又该如何呢?恐怕见到的人多半会如见怪物,扭头便逃,甚至目瞪口呆,连逃跑都忘记了。
度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度使万物有序,使万物各有其实,各安其位,使世界成其为世界。它使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都能各得其所,生生不息,变动不居而不失其本。这也正如因为鼠小而使猫成为它的天敌,草盖不过树而使草和树能各自相安无事一样。人事之中也无处不有度。人事之度调节了人伦关系,形成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也保护了我们自己。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立身行事,都要想到这个度,都要有一个度,要做到适度。
从前宋国有一个人,担心禾苗不长,便去一根一根往高里拔,回家还喜滋滋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可是等到第二天再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经蔫死了。天下种田人没有不希望禾苗尽快生长的,这个宋国人希望禾苗长得快些自然是不错的,但他的做法却违背了禾苗的自然生长规律,因此他的做法不仅没有任何助益,还适得其反。
俗话说,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有毒的不吃,是因为吃了要死人;犯法的不做,是因为做了就要受制裁。这就是常理,违背了常理,就会失度,就会坏事,甚至好心做坏事,好事也变成了坏事。
同拦路抢劫或入室偷窃的坏人搏斗,保护自己或他人免受侵害,这是好事。可是,如果你已经制服了对方,使他失去了继续反抗和侵害的能力,还要在他致命的地方来两下,将其置于死地,这就是过分,在法律上被称为防卫过当。因为按常理,只要制服了对方,也就算达到了目的,剩下的就是执法机关的事了。法律规定防卫过当,也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所以,聪明的人总是行止有度。行,行于其所当行;止,止于其所当止。对自己,不放纵,不任意;对别人,不挑剔,不苛求;对外物,不耽恋,不沉溺。得享受时便享受,得付出时便付出,依理而行,循序而动。如果必须,做得天下,若非合理,毫末不取。
能刚能柔才能久立于世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刚柔并济,变通行事。
“书圣”王羲之的家族,是东晋有名的望族,他的伯父王敦当时任大将军,掌管东晋的兵马大权。王敦虽已位极人臣,享尽荣华,但他的野心很大。王敦从未放弃过做皇帝的欲望,而他的谋士钱凤,一直在给王敦鼓动打气。两人气味相投,经常在一起商讨篡权之事。
一天早晨,王敦起床不久,钱凤就急急地来找他。两人关起门来,谈起了“谋反”的机密。
钱凤用极为神秘的口气,对王敦说着一些他刚掌握的动向。两人谈了好一阵子。王敦听了钱风带来的情报,非常激动,猛地站起身,正要开口说话,突然停了下来。
他透过窗子,看到对面房间里垂着的帐子动了一动。这使他想起侄儿王羲之还在床上睡觉。
王羲之这年才十一二岁,平时最受王敦器重。王敦把聪明机灵、悟性极高的王羲之看做王家的接班人。他经常把王羲之带在身边,留在自己府中生活。这一次,王羲之已连续几天吃住在王敦家中了。他的卧室恰好紧挨着客厅。当钱凤到来时,因为双方都紧张,王敦便把王羲之在屋里睡觉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这时才想起来。王敦大惊失色,对钱凤说:“羲之还在这里睡觉。我们刚才说的话,让他听去了可怎么办?”
经王敦这么一说,钱凤也急了,他说:“大将军,计划泄漏出去,我们死无葬身之地!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干脆一不做,二不休……”
听了钱凤的话,王敦想了又想,到最后终于心一横说:“对,不能只顾血肉亲情。”转头向着王羲之睡觉的那个房间点点头:“羲儿呀,你就莫怪我这做伯伯的无情无义了!”王敦说着,拔出了宝剑,提剑直奔王羲之睡觉的床前。
王敦撩起帐子,忽然看见王羲之睡得正香甜。
王敦掀起帐子,王羲之也毫无反应。王敦看着十分钟爱的侄儿,庆幸自己的密谋并没有被侄儿听去,于是,打消了杀侄儿的念头。王敦收回宝剑,插入鞘中,走了出去。
其实打钱凤进门时起,王羲之就醒来,无意中偷听到了伯父与钱凤的话,很快,王羲之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幸亏他及时使自己平静下来,神态自若,完全像睡着一样,一点破绽也没有露出来,才救了自己一命。
大难临头,不懂得圆融的人就不懂得隐藏自己,镇静地面对危难是很容易被人谋害的。所以,刚柔并济不仅仅是为了与人相处融洽,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保护自己。
刚直容易折断。曾有人这样说:方与严是待人的大弊病,圣人贤哲待人,只在于温柔敦厚。所以说广泛地爱护人民,这叫做和而不同。若只任凭他们凄凄凉凉,保持自身冷傲清高,如此,便是世间的一个障碍物。即使是持身方正,独立不拘,也还是不能济世的人才。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的人士罢了。
人们活在复杂的社会当中,像舟行于江河,处处有“风浪”,有阻力,而一个人如果时时事事以方处之,以硬碰硬,竭尽全力与阻力相较量、相抵抗,甚至拼个你死我活,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精力难以承受,而且树敌太多。与其如此,何不适当地用些圆的方法,积极地去设法排除一些困难或减少部分阻力,这样就能使通向成功之路上少几块绊脚石。
刚与柔如鸟的两只翅膀,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刚就容易方,只柔就容易圆。为人处世,最好是方圆并用,刚柔并济,这才是全面的方法,也是成功之道。如果能刚而不能柔,能方而不能圆,能强而不能弱,能弱而不能强,能进而不能退,能退而不能进,注定失败。
刚柔相济,大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天下,小可以用来处世持身。做人处世若能刚柔相济,把方与圆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那就是方圆无碍了。方圆无碍,按现在的说法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战略,最高级的政策,也是为人处世最高级的方式、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