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态度诚恳,表达得体--批评的艺术

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就该受到批评,但不是所有的批评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批评是让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而不是抓住错误进行痛击。所以,批评要态度诚恳,表达得体,保全对方的颜面。俗话说得好:“人要脸,树要皮。”在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注意维护他人的尊严,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1.批评要讲究艺术

指责别人而不顾对方的看法,就是把你的意见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样谈话建立的基础就非常不平等,自然对方不会服你。要想使批评真正发挥作用,就应先了解一下别人是怎么想的,让对方讲述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你也许会很想打断他的讲话。但不要那样,那样做很危险。当他有许多话急着说出来的时候,他是不会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听着,抱着一种开放的心胸,要做得诚恳,让他充分地说出他的看法。

尽量让对方讲话,不但有助于处理商务方面的事情,也有助于处理家庭里发生的矛盾。

芭贝拉·魏尔生和他女儿洛瑞的关系快速地恶化下去,洛瑞过去是一个很乖、很快乐的小孩,但是到了十几岁却变得很不合作,有的时候,甚至于喜欢争辩不已。魏尔生太太曾经教训过她,恐吓过她,还处罚过她,但是一切都收不到效果。

一天,魏尔生太太放弃了一切努力。洛瑞不听她的话,家事还没有做完就离家去看她的女朋友。

在女儿回来的时候,魏尔生太太本来想对她大吼一番。但是她已经没有发脾气的力气了。魏尔生太太只是看着女儿并且伤心地说:“洛瑞,为什么会这样?”

洛瑞看出妈妈的心情,用平静的语气问魏尔生太太:“你真的要知道?”

魏尔生太太点点头,于是洛瑞就告诉了妈妈自己的想法。开始还有点吞吞吐吐,后来就毫无保留地说出了一切情形。

魏尔生太太从来没有听过女儿的心里话,她总是告诉女儿该做这该做那。当女儿要把自己的想法、感觉、看法告诉她的时候,她总是打断她的话,而给女儿更多的命令。

魏尔生太太开始认识到,女儿需要的不是一个忙碌的母亲,而是一个密友,让她把成长所带给她的苦闷和混乱发泄出来。过去自己应该听的时候,却只是讲,自己从来都没有听她说话。

从那次以后,魏尔生太太想批评女儿的时候,就总是先让女儿尽量地说,让女儿把她心里的事都告诉自己。她们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不需要更多的批评,女儿再度成为一名很合作的人。

使对方多多说话,试着去了解别人,从他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就能使你得到友谊,减少摩擦和困难。

记着,别人也许完全错误,但他并不认为如此。因此,不要责备他,试着去了解他,只有聪明容忍、特别的人才会这么做。

别人之所以那么想,一定存在着某种原因。查出那个隐藏的原因,你就等于拥有解答他的行为、也许是他的个性的钥匙。

试着忠实地使自己置身于他的处境。如果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的情况下,我会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反应?”那你就会节省不少时间及苦恼。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就像我们身上要沾染许多病菌一样,在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言谈行为上,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缺点、错误,积极开展批评,才能使我们保持身心健康。但是,在开展批评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这里也有艺术性。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批评方式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呢?

(1)体谅对方的情绪,取得对方的信任

这是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的第一步。“心直口快”作为人的一种性格来说,在某些方面的确可体现出它的优点,但在批评他人时,“心直口快”者往往不能体谅对方的情绪,图一时“嘴快”,随口而出,过后又把说过的话忘了,而在被批评者的心理上却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失去了对批评者的信任。所以当你在批评他人时,不妨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接受得了这种批评。如果所批评的话自己听来都有些生硬,有些愤愤不平,那么就该检讨一下措辞方面有何要修改之处。

另外,也要考虑场合问题。不注意场合的批评,任何人都不会接受的。

(2)诚恳而友好的态度

批评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哪怕是轻微的批评,都不会像赞扬那样使人感到舒畅,而且,批评对象总是用挑剔或敌对的态度来对待批评者。所以,如果批评者态度不诚恳,或居高临下,冷峻生硬,反而会引发矛盾,产生对立情绪,使批评陷入僵局。

因此,批评必须注意态度,诚恳而友好的态度就像一剂润滑剂,往往能使摩擦减少,从而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

(3)用含蓄的批评来激励对方

英国18世纪著名评论家约瑟·亚迪森曾说:“真正懂得批评的人看重的是‘正’,而不是‘误’。”这里所说的“正”,实际上就是隐恶扬善,从正面来加以鼓励,也就是一种含蓄的批评,能使批评对象不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可以说从正面鼓励对方改正缺点、错误的间接批评方法,比直接批评效果会更快、更好。因为这种批评方法易于被对方所接受,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缺点每个人都有,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有可能进步。自己认识不到就得靠别人来帮助,这就是批评的价值所在。所以,批评人就像被批评一样,让对方认识到批评的价值才不会使批评走向误区。

2.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

说话要灵活,批评和训诫当然也要灵活,适度的批评能达到批评的最好效果。批评也要看对方的性情如何,因人、因事、因时而异,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

(1)批评要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由于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年龄等的不同,接受批评的方式和承受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人们要根据不同批评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批评,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因为不同的人,性格与修养都是有区别的。

根据人们受到批评时不同反应,可以将人分为迟钝型反应者、敏感型反应者、理智型反应者和强个性型反应者。反应迟钝的人即使受到批评也满不在乎;反应敏感的人,感情脆弱,脸皮薄,爱面子,受到斥责则难以承受,他们会脸色苍白,神志恍惚,甚至会从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具有理智的人在受到批评时会感到有很大的震动,能坦率认错,从中汲取教训;具有较强个性的人,自尊心强,个性突出,“老虎屁股摸不得”,遇事好冲动,心胸狭窄,自我保护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明知有错,也死要面子,受不了当面批评。

针对不同特点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对自觉性较高者,应采用启发式自我批评法;对于思想比较敏感的人,要采用暗喻批评法;对于性格耿直的人,采取直接批评法;对问题严重、影响较大的人,应采取公开批评法;对思想麻痹的人应采用警示性批评法。在进行批评时忌讳方法单一,生搬硬套,应灵活掌握批评的方法。

正确的批评要求细致周到,恰如其分,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当面进行批评,对于个别现象就应个别进行。另外,也可以事先与之谈话,帮他提高认识,启发他进行自我对照,使他产生“矛头不集中于‘我’”的感觉,主动在“大环境”中认错。另外,还要避免粗暴批评。

对下属的粗暴批评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员工听到的只是恶劣言语,而不是批评的内容。他们的心中充满了不服和哀怨。这就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要学会运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防止只知批评不知表扬的错误做法。在批评时运用表扬,可以缓和批评中的紧张气氛。可以先表扬后批评,也可先批评后表扬。

批评还要注意含蓄,借用委婉、隐蔽、暗喻的策略方式,由此及彼,用弦外之音,巧妙表达本意,揭示批评内容,引人思而领悟。万万不可直截了当地说出批评意见,开门见山点出对方要害。

在批评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

通过列举分析历史人物是非,衬托其错误;

通过列举和分析现实中的人物的是非,暗喻其错误;

通过分析正确的事物,比较其错误;

还可采用故事暗示法,用生动的形象增强对他的感染力;

笑话暗示法,通过一个笑话,使他认识错误,既有幽默感,又使他不至感到尴尬;

轶闻暗示法,通过轶闻趣事,使他听批评时,受到点影射,也易于接受。

总之,通过提供多角度、多内容的比较,使人反思领悟,从而自觉愉快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对于十分敏感的人,批评可采取不露锋芒法,即先承认自己有错,再批评他的缺点。态度要谦虚,谦虚的态度可以使对方的抵触情绪很容易消除,使他乐于接受批评。例如,可以对人这样批评:“这件事,你办得不对,以后要注意了。不过我年轻时也不行,经验少,也出过很多问题,你比我那时强多了。”

有时一些问题一时未搞清,涉及面大或被批评者尚能知理明悟,则批评更要委婉含蓄。先表明自己的态度,让下属从模糊的语言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严重的错误,应当严厉批评。另外对于执迷不悟者和经常犯错误者,都应作例外处理。要么是他们改正错误,要么是你不用他们。

(2)选择适宜的时机

①批评需要一定的前提。首先批评和接受批评的双方应该以足够的信任为基础,如果无法取得对方的信赖,即使所持的见解确实言之有物,见解精辟,却依然无法令对方折服。其次,批评者必须有纯正的动机和建设性的意见,在进言之前先要确定自己的言行有助于对方,而且确能发挥实际效用。有许多批评,经常以“我只是想帮助你”为由,事实上却为了一己之私。第三,你和被批评的对象之间有足够的关系,构成批评的理由,而你又有足够的时间分析自己的看法。

真理并不是任何人所能垄断或独占的,当我们观察别人时,总免不了以个人有限的经验和一己的需求作衡量尺度,难免失之偏颇,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提出批评之前,先请教第三方,使你的言论更能切合实际,合乎客观。

②时机必须适当。当一个人心平气和较能以客观立场发言时,就是谈话的适当时机。假若你心中充满不平,随时可能大发脾气,那么最好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因为过分情绪化的表现,不仅无济于事,反而有害。

掌握事情发生的时效,在人们记忆犹新之时提出批评。假如你在事情发生几个月以后才提出来,这时人们的记忆已经模糊,你的批评反容易使对方留下偏颇不公的印象。

除了个人的心理状况外,也要把对方的心理状况考虑在内。你应该在对方事先已有心理准备,并且愿意聆听的情况下,提出批评。假若对方情绪低落,那么就等到他恢复冷静时再说出你的看法,假若对方向你寻求帮助时,你也应该尽可能把事实告诉他。

(3)用词要恰当

“你是骗子”、“你太没有信用”,这样的话,除了刺伤对方和使自己恼怒之外,没有别的好处。批评对方只要评论事实即可,即使是对方没有信用也不能如此当面斥责。此外,千万不要否定部属的将来。“你这人以后不会有多大出息”,“你这样做没有人敢娶你”,“你实在不行”。领导是不该说出这样的话的。要以事实为根据,就事说事,就部下目前情形而论,不要否定部属的将来。

避免做人身攻击,例如开门见山地说:“你工作不力。”这类批评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满,甚至导致冲突;妥当的方法是举出具体的事实说:“你的报告,比预计的进度慢了两天。”

3.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一般来说,批评要适可而止,没有必要非置对方于死地。因为我们批评人的目的是为了救人,为了帮助人。一个人犯了错误,我们对这个错误的某一点提醒一下就行了,再翻来覆去地批评就没有必要了。将过去的错误多次批评,总是纠缠不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也显得有些愚蠢。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批评如果反复进行,就会失去作用。有的人在批评人时,总觉得自己占了理,批评个没完没了。其实这是低下的批评方法。有经验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会点到为止。批评他人时,每次只提及一两点,切勿新账旧账全拉出来,让人难以招架。批评的话一经点明,对方已经明白并表示考虑或有诚意接受,就不必再说下去了。如果只图“嘴巴过瘾”,说个没完没了,就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一名车间工人,因为工作中的失误,受到了通报批评的处分。后来,他和一名同事吵了一架,于是车间主任找他谈话,对他进行批评,可是刚谈了几句话,就宣告谈话失败。

车间主任一见面就对这位工人说:“你对同事大打出手,可真够厉害的啊,胆子可真大!”

工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此而感到悔意,但有些词穷:“我……”

车间主任打断他的话:“你怎样,上次那个通报你还记得记不得?”工人一听到这里就火了:“那你就再给我一个通报吧!一个我抱着,两个我背着!这总行了吧!”然后头也不回地摔门而出。车间主任:“你……”

批评不是存款,时问越长利息越多,总是翻旧账唠叨个没完于做事没有任何帮助,批评别人宜“就事论事”,不要新账旧账一起算。在交谈结束后再加上几句勉励的话,就会让被批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会让这次失败成为有益的经历,从而振奋精神,更加努力,避免再次出现错误。

况且“话说三遍淡如凉水”。对于一个已知的错误,一次提醒就够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完全是没有必要的,还有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而且说得多了,别人就会认为你对他抱有成见或者别有用心。

在点到为止这一点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一次一位女同学在交上来的考卷中做了小动作,她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就想瞒天过海地占点小便宜,却被陶先生看出了问题,但陶先生并没有对此说什么,只是在那个小动作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女学生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惭愧不已。多年以后,当那位已成才的女同学再和陶先生相见时说:“从那件事以后,我才决心用功学习,才决心做一个诚实的人。”

陶先生的“点到为止”,表面上简单从容,实际上却告诉了女学生“我已经知道了你的小动作”。同时也暗示女学生“要改正你的错误,并且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这样一来既没有伤害到对方,同时也达到了帮助他人纠正错误的效果。

所以,批评语点到对方明白就好,毕竟你的目的已经达到,如果你不懂得见好就收,则会适得其反。

4.批评前先赞美对方

美国著名演讲家戴尔·卡耐基说:“矫正对方错误的第一方法--批评前先赞美对方。”批评前先赞美,能化解被批评者的对立情绪,使其乐于接受批评,达到预想效果。

是的,面对批评和赞美,我们近乎本能地拒绝前者而喜欢后者,因为人类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听到批评心里自然会感到难过,也会有意无意地以种种方式来拒绝、逃避批评。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批评者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批评和赞美本身会使人产生两种相反的心理。

但在我们传统的理念中,批评是以批为主,主要是针对问题和缺点,加以直接或间接的揭露和评判,并在批评中指出症结,点明错误,教给方法,督促整改。其实,给批评穿上赞美的外衣,对纠正一个人的错误会更有效。因为这样做,既不会损伤一个人的尊严和自尊心,也给他人保留了脸面。

布诺亲王就深切地感觉到运用这种方法的重要。当时,德皇威廉二世在位,他目空一切,高傲自大。他建设陆、海军,欲与全世界为敌。于是,一件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德皇说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话,震撼了整个欧洲,甚至影响到全世界。最糟糕的是,德皇还将这些可笑、自傲、荒谬的言论在到英国做客时当众发表出来,并允许《每日电讯》照原意在报上公开发表。

比如,他说他是唯一一个对英国友善的德国人;他正在组建海军想对付日本;凭借他的力量,完全能使英国不屈辱于法、俄两国的威胁之下;由于他的计划,英国诺伯特爵士才能在南非战胜荷兰人。

在当时的和平时期,欧洲没有一位国王会说出这样的话。从那时起,欧洲各国顿时哗然。英国人非常愤怒,而德国的那些政客们更是为之震惊不已。

事后,德皇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为了解脱自己,他只能请布诺亲王代他受过,宣称一切都是他的责任,是他建议德皇说出那些话来的。

可是,布诺亲王却当即反驳说,德国人或英国人不会相信这是布诺亲王的主意。布诺亲王说出这话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果然,如他所想,他激怒了德皇。德皇认为布诺亲王在辱骂他。

布诺亲王明白应先称赞,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可是为时已晚。没办法,他只好做第二步努力:在批评后,再加以赞美。结果,奇迹立刻出现了。

布诺亲王开始夸奖德皇,说他知识渊博,远比自己聪明,德皇脸上慢慢地露出笑容。布诺亲王抬高了德皇,贬低了自己。经布诺解释后,德皇宽恕了他、原谅了他。最后,德皇只好自己去收场。

我们都知道,赞美能让人谦虚,又能建立友善的气氛。在批评别人前,应先提及别人的优点,对他赞美一番,这会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消除刺激和敌意,使后面的批评更易于被接受。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错误已知的情况下,再针对错误进行重复式批评,并不会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使犯错者要么产生逆反心理,对错误不以为然,我行我素;要么产生自卑心理,对未来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其实,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但犯错并不是有心,做好才是每个人的追求。如果我们给批评穿上赞美的外衣,就会对纠正一个人的错误很有效,因为你用赞美表明了你的真诚,同时也打开了对方的心扉。

5.委婉的批评更有说服力

有许多时候,我们往往会遇到不便直言之事,只好用隐约闪烁之词来暗示。

一位顾客坐在一家高级餐馆的桌旁,把餐巾系在脖子上。这种不文雅的举动很是让其他顾客反感。经理叫来一位侍者说:“你让这位绅士懂得,在我们餐馆里,那样做是不允许的。但话要说得尽量含蓄。”

怎么办呢?既要不得罪顾客,又要提醒他。侍者想了想,走过去很有礼貌地问了那位顾客一句话,说:“先生,你是刮胡子呢,还是理发?”话音刚落,那位顾客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赶快取下了餐巾。

侍者没有直接指出客人有失体统之处,而是拐弯抹角地问了两件与餐馆毫不相干的事。表面看来,似乎是侍者问错,但实际上正是通过这种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来提醒这位顾客,即使顾客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之处,又做到礼貌周到,不伤面子。这就是委婉的妙用。

说话直言不讳是许多人所推崇的,但是生活中,并非处处都能直说,有时非得含蓄、委婉一些,才能使表达效果更佳。直道跑好马,曲径可通幽,各有各的妙处。

一辆电车上人很多,而这时又上来一位抱小孩的妇女。于是售票员对乘客说:“哪位同志给这位抱小孩的女同志让个座?”但没想到她连喊两次,无人响应。售票员站起来,用期待的目光看了看靠在窗口处的几位青年乘客,提高嗓音:“抱小孩的女同志,请您往里走,靠窗口坐的几位小伙子都想给您让座儿,可就是没看见您。”话音刚落,“呼啦”一声,几位小伙子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让座。这位女同志坐下之后,只顾喘气定神,忘记对让座的小伙子道谢,小青年面有冷色。售票员看在眼里,心里明白,她忙中偷闲,逗着小孩说:“小朋友,叔叔给你让个座儿,你还不谢谢叔叔。”一语提醒了那位妇女,连忙拉着孩子说:“快,谢谢叔叔。”那位小青年听到小孩道谢时,脸色由冷变喜,连声说:“不客气了。”

生活中,要理解人们的合理需要,爱护人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去。如果不能根据交际对象的心理,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话一出口先挫伤他人的自尊心,必然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争吵。试想,售票员请人让座时说:“那么大小伙子一点也不自觉。”在劝女同志道谢时说:“别人给你让座,你也不知道说个谢”,后果会如何呢?

批评是一种艺术,批评别人而要使其口服心服,就要讲究窍门,下面谈谈一些可行的批评的办法。

(1)请教式批评:有一个人在一处禁捕的水库网鱼。远处走来一位警察,捕鱼者心想这下糟了。警察走来后,出乎意料,不仅没有大声训斥,反而和气地说:“先生,你在此洗网,下游的河水岂不被污染了?”这番话令捕鱼者十分感动,连忙道歉。

(2)暗示式批评:某单位工人小王要结婚了,工会主任问他:“小王,你们的婚礼准备怎么办呢?”

小王不好意思地说:“依我的意见,简单点,可是丈母娘说,她就只有这个独生女……。”主任说:“哦,咱们单位还有小李、小张都是独生女。”这段话双方都用了隐语。小王的意思是婚礼是不得不办。而主任则暗示:别人也是独生女,但能新事新办。

(3)模糊式批评:某单位为整顿劳动纪律,召开员工大会,会上领导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单位的纪律总的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同志表现较差,有的迟到早退,上班吹牛谈天……”这里,用了不少模糊语言:“最近一段时间”、“总的”、“个别”、“有的”、“也有的”等等。这样既照顾了面子,又指出了问题。它没有指名实际上又指名,并且说话又具有某种弹性。通常这种说法比直接点名批评效果更好。

(4)安慰式批评:年轻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听完说:“你这首诗,句子虽然疙里疙瘩,像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比这还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喝下。”这个批评虽严厉,但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

(5)渐进式批评:渐进式批评就是逐渐输出批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批评。这样可以使被批评者对批评逐渐适应,逐步接受,不至于一下子“谈崩”,或因受批评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6)委婉式批评:委婉式批评又叫间接式批评。它一般都采用借彼批此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的余地。其特点是含蓄蕴藉,不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

(7)指出错时也指明对:大多数的批评者,往往是把重点放在指出对方“错”的地方,但却不能清楚指明“对”应怎么做。有的人批评人家说:“你非这样不可吗?”这是一句废话。因为没有实际内容,只是纯粹表示个人不满意。又如一位丈夫埋怨妻子说:“家里一团糟,又有客人要来,你怎么只管坐在那儿化妆?”这种话也不会起作用,他只说了一半。

(8)别忘了用“我”字:一位女工对其工友说:“你这套时装,过时了,真难看。”这只能是主观意见,他人未见得有同感。正确的表达方式,应当说明是你个人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这样,人家比较能听得入耳,甚至有兴趣了解一下你为什么有此看法。

(9)克制“我”的情绪:在批评之前你首先要观察自己,你觉得自己的心情紧张吗?对对方心存不满吗?把你的感受--愤怒、埋怨、责怪、嫉妒等先清理一下是有好处的。

有经验的批评家认为,未开口批评人家之前,先检讨一下自己所持的是什么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不好是很难掩饰的,而这种情绪有极强的传染力。一旦对方感觉这一点,立刻会激起同样的情绪,立即会抛开你的批评内容,计较起态度,这种互为影响的情绪会把批评带入僵局。因此智者不可不虑。

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愿接受批评。批评毕竟是件令人都排拒的事,但只要讲点语言口才技巧,每个人也都乐意接受批评。

6.批评要学会变“害”为“利”

如果你希望你的批评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方法上下工夫。一个人犯错后,最难以接受的就是大家的群起攻之,这样势必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怎样批评,实际是一种说服的技巧,是一门沟通的艺术。批评的目的意在打动对方,使得对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而不是贬低对方,即使你的动机是好的,是真心诚意的,也要注意方式和场合等问题。

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在现实生活中,扶正匡谬的批评的确不如良药那样为人所乐于接受,甚至成了难以下咽的“苦药”。批评得好,人家接受;反之,麻烦缠身,成了“不受欢迎的人”。因此,批评要学会变“害”为“利”,使硬接触变成软着陆,即在“苦药”上抹点糖,看似失去了锋芒,但却药性不减。

王东进公司不到两年就坐上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但是有个别下属不服他,有的甚至公开和他作对,钱诚就是其中的一位。自从王东做了部门经理之后,钱诚经常迟到,一周五天,他甚至四天都迟到。按公司规定,迟到半小时就按旷工一天算,是要扣工资的。问题是,钱诚每次迟到都在半小时之内,所以无法按公司的规定进行处罚。王东知道自己必须采取办法制止钱诚这种行为,但又不能让矛盾加深。

王东把钱诚叫到办公室。“你最近总是来的比较迟,是不是有什么困难?”“没有啊,堵车又不是我能控制的事情,再说我并没有违反公司的规定呀。”“我没别的意思,你不要多心。”王东明显感觉到了对方的敌意。“如果经理没什么事,我就出去做事了。”“等等,钱诚你家住在体育馆附近吧。”“是啊。”钱诚疑惑地看着对方。“那正好,我家也在那个方向,以后你早上在体育馆东门等我,我开车上班可以顺便带你一起来公司。”没想到王东说的是这事,钱诚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喃喃地说:“不,不用了……你是经理,这样做不太合适。”“没关系,我们是同事啊,帮这个忙是应该的。”王东的话让钱诚脸上突然觉得发烧,人家王东虽然当了经理,还能平等地看待自己,而自己这种消极的行为,实在是不应该。事后,钱诚虽然还是谢绝了王东的好意,但他此后再也不迟到了。在批评的过程中,适时地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方式,使得对方能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树立全新的自我形象。因为他从你那里得到的信息是,自己是有优点的,即使有错误也能很容易地接受批评,并很快地改正。所以批评的艺术可以被称之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修养。

批评和骂人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骂人是气急败坏的表现,是无赖的表现,这不需要多大水平,在大街上扯个泼妇,肯定能骂得十分出彩。只是,骂人的行为除了让被骂者受伤,或者被路人耻笑之外,没有多少意义。而批评不同,批评的过程是批评者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站在一定的高度,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对人与事进行的一场论证过程,它应该有着严谨有力的逻辑。因此,我们是万万不可把骂人的行为扯进批评的范畴内。

批评别人,就要给别人服气的理由。我们作为批评者,就首先要加强自己本身的文化修养,对批评的人和事情,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要公正的看待问题,而不能根据党同伐异的态度去行事。在批评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自己个人的意识形态,有自己的鉴别能力。然后,通过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真诚地向批评对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指明他应该去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的见解是正确的,意见是真诚的,态度是诚恳,别人又怎会不接受批评呢?

批评,顾名思义既要批也要评。批是批判,评是评价,当然也可以解释为好评。不管怎样,不能光批不评。

在批评的过程中,我们决不可以只批评不表扬。因为不管是人还是事,毕竟都还是有一点优点的。但这么说,也决不是鼓励大家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先来一段表扬,在表扬以后再来一个但是,但是的后面加上一串的批评。这样的批评只能让别人觉得我们虚假。就比如我们是老师,我们要批评学生的懒惰行为,我们可以这样来批评:你很聪明,请以后勤奋点。而不要这么说:你很聪明,但是你很懒惰。这两种批评方式看着没多大区别,但前一种批评方法已经在表扬中提出了自己对学生的要求,而后一种效果和第一种相比如何,大家肯定是心中有数了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是人,就可能犯错误。其实,任何有上进心的人都不愿意犯错,要批评一个人的错误时,最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错误。你的目的也是为了要帮助对方,而不是为了贬低对方的品格。因此批评以适可而止、给对方留有余地的方式为好,会让对方感谢你的宽容。

7.批评他人一定要悠着点

常言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对于被批评者而言,即使你的批评再过中肯,无疑也会使其自尊心大大受挫,往往导致被批评者反感甚至无名火起。因此,在批评他人时,首先应该态度温和,尽量在不伤害对方自尊心的前提下做出适当的批评。否则,只会让对方难以接受,得不偿失。

有一个外地小伙子初次到北京,手里拿着地图就上了公共汽车,问售票员某地怎么走。售票员说:“坐反了!手里拿着地图还坐错车,真是的!”小伙子脾气很好,没有搭话,想着到下一站下车再换车。

可坐在小伙子旁边的一位大爷看不过去了,便对小伙子说:“你到下一站换乘某某路车也可以到达。”这句话真地道,一方面挽回了北京人的面子,另一方面又安慰了小伙子。话说到这也算是有了个完美结局,可是偏偏这位大爷又加了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啊,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听到大爷这么一说,坐在前面的一位染着金黄色头发的姑娘却不乐意了,于是接着说道:“大爷,您别打击一大片啊!”说完又在后面加了一句:“这么大岁数的人了,满肚子坏水,真是的!”话是不怎么招人喜欢,如果没人再站出来说话,事情也就到此结束。可爱打抱不平的人很多,恰巧边上一位中年妇女就是,这不,说话了:“哎,年轻人不应该这样对老人说话,多不文明啊,应该尊重老人嘛!”这话说得多在理啊,让人听着也舒心,可是这位大姐觉得不过瘾,后面又接着说了一句:“看你这样,头发染的黄黄的,跟鸡似的,估计你爸妈也管不了。”这下车上可热闹了。

小伙子觉得很不好意思,一切都是自己引起的,自己得出来说几句:“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这么一说大伙都安静了,可是小伙子叹了一口气又补了一句:“早知道北京人都这样没意思,打死我也不来了。”小伙子话音刚落,车上的北京人开始一致对外,说小伙子的不是。

说批评话要注意分寸,如果有必要指责其态度时,只要针对他的恶劣态度加以批评,那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为了自己心里过瘾,再多加上一句“多余”的话,那么就会引起别人极大的反感,当然了,这么一来,口舌之争是免不了的,拳脚相加也是不无可能的事。为此,我们在批评他人时,一定要悠着点,特别是以下几点一定要注意:

(1)无凭无据,捕风捉影。

批评的前提是事实清楚,责任分明,有理有据。但是,在现实中常常见到有的领导批评他人时,事先不调查,不了解,只凭一些道听途说,或者只凭某个人打的“小报告”,就信以为真,就去胡乱批评人,结果给人留下“蓄意整人”的坏印象。

(2)大发雷霆,恶语伤人。

人人都有自尊心,即使犯了错误的人也是如此。批评时要顾及人的自尊心,切不可随便加以伤害。因此,批评人时应当心平气和,春风化雨。不要横眉怒目,以为这样才能显示批评者的威风。实际上,这样做最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导致矛盾的激化。因此,批评人应力戒发怒。当你怒火正盛时,最好先别批评人,待心情平静下来后再去批评。

切忌讽刺、挖苦,恶语伤人。下级虽有过错,但在人格上与上级完全平等,不能随意贬低甚至污辱对方。

(3)喋喋不休,没完没了。

批评并不是让你说个没完没了,也不是说得多才能达到纠正他人错误的目的,很多时候说得多反而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也不易让人接受。相反,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错误实质便可让人心悦诚服。

批评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对方明白错误并加以改正,并不是让我们把错误延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