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学会自制,在与人谈话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谈话的目的,谈话的范畴,不要偏离了谈话的界限。一个有自制能力的人,在谈话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不会胡思乱想,只会围绕着目标,层层展开,最后实现目标。
82 说话之前,一定三思
成大事者认为说话之前,一定要三思,有些时候,对于不好回答的问题,要学会模糊作答。
谈话中,出现的问题千奇百怪,无所不包,时常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似乎是另一种类型的“两难”困境。面对别人的步步紧逼,你若总是避而不答,就会助长对方气焰又会显得己方畏首畏尾,无招架之力。这时候,不妨巧妙地使用模糊应对的方法进行答对。
模糊应对的关键之处在于“模糊”似是而非,令人捉摸不透自己的真实含义。同时,由于模糊,因而就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变通性,给己留有周旋的余地,当遇到在一定条件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变不可能为可能,使不相容的问题,变得相容和一致。
模糊应对在各种场合的妙用,屡见不鲜,有许多经典实例人们提起来还津津乐道。它以伸缩性大、变通性大、语义不甚明确的话来回答那些不能直接回答而又必须回答的问题。妙在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据说,有人问美国天文学家琼斯:“地球有多大年龄,你能说清楚吗?”琼斯回答:“这也不难。请你想象一下,有一座巍峨的高山,比如说高加索的厄尔布鲁士山吧,再设想有几只小麻雀,它们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啄着这座山。那么这几只麻雀把山啄完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地球就存在了多少时间。”琼斯这种模糊的回答,不仅把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难题化解了,而且使人意识到地球存在的岁月异常悠久。
模糊应对,往往体现了说话者的机智,情急生智,应变自如,令人回味。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一次印度总统招待会上,有一位女记者问周总理:“你已是62岁的人,看上去气色异常好,你如何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否经常运动,或者有特别好的饮食?”周总理回答说:“谢谢你,我是东方人,我是按东方人生活方式而生活的。”
显然,周总理必须回答这个记者的刁难提问,但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自己的饮食起居情况告诉对方。于是总理用含蓄而模糊的语言进行了婉转的回答,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收到了令人叫绝的效果。
模糊应对是应付刁难的极有效的方法。1982年秋,我国作家蒋子龙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一个中美作家会议。在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蒋子龙解个怪题:把一只25公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05公斤水的瓶子里,用什么方法能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略加思索,答道:“你用什么方法放进去,我就用什么办法拿出来。”
他绝妙的回答令金斯伯格不无感慨地说:“你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的人。”
还有一种与模糊应对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方法,人们叫它回避回答法。顾名思义,就是避开问题的实质,但又不偏离问题本身展开回答。这样,对手并未达到目的,但又抓不住任何把柄。
美国前总统里根访华期间,曾去上海复旦大学与学生见面,有一学生问里根:“您在大学读书时,是否期望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显然没有料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难题,但这位政治家颇能随机应变,只见他神态自若地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约有1/4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在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原先所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里根回答了这道难题,但他又巧妙地回避了问题的实质,这似乎是在“环顾左右而言它”,可这种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双方都陷于尴尬境地,算得上“两全之策”了。
成大事者认为,说话之前,人一定要三思。有些话不能说,就尽量模糊回答。
83 很会说话,也不要多说话
成大事者认为,一个人会说话绝对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多说话就容易给自己惹麻烦。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将意思表达明确了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多说话来反复强调。
古代有一户人家装修住房,请了很多人帮忙。房屋装修好以后,主人请大家喝酒,但是主人疏忽了,只给了一壶酒。酒太少,人太多,大家纷纷说这样喝没什么意思,不如大家比较一下看谁先画出一条蛇,酒就让他一个人喝。大家都同意。后来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于是把酒抢了过来,正准备喝,他转念一想,这样赢了不够刺激,反正他们现在谁都没有画好,不如给蛇添几条足吧。于是他很得意地开始给蛇添足。就在他蛇足还没有画好的时候,有一个人的蛇已经画好了,于是他把酒抢了过去,很快就喝完了。其实蛇根本就没有足,这个人硬是要给蛇添足,反而画的就不是蛇了。同样的道理,说话一定要把握分寸,过犹不及。
有些人总喜欢滔滔不绝地说话,如果我们追问这种说话有什么效果的时候,就不敢恭维了。
从前有个干部特别爱长篇大论,他也讲得很好。有一次,他到农村去开大会,召集了全村人都来参加。为了让大家都能听到,于是他找一个农户借了个小板凳。站在小板凳上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听得饶有兴趣。然而这个人看大家兴致还可以,于是继续讲了下去,一刻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于是陆续有人离开,这个干部害怕是自己没有讲好大家才开始离开,于是又把刚才讲过的东西再讲了一遍。这个时候离开的人更多了。到最后只剩下一个老太太还在听他讲。他于是问那个老太太为什么这么愿意听他讲话?老太太说她不过是想拿回那条他踩着的小板凳。
这是个笑话,说的是那些本来很会说的人不知道节制。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所接受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长篇大论下去,很多信息都被自动筛掉了,根本不能起到任何效果。相反,人们还会因为长篇大论,而分不清楚什么是重要的,整个讲话的纲要在哪里?
成大事者认为,我们的谈话应该是以听众为中心的,按照听众的需求来确定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很能讲,就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这和方向相反,越是跑得快的马离目标越远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来看看夏日的蝉,整天聒噪,可能夏天一开始的时候,那叫声还比较好听,但是长久下去,叫声就特别刺耳。我们再看看公鸡,它并没有整天叫个不停,就是早上叫了两三声,一叫太阳就出来了。
一个人说话的技巧好,并不能代表这个人说话就一定有水平。我们来想想我们所记得的话语,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句子。这些小句子构成了我们的见识。也就是说,别人再怎么能说,我们记得的也不过那些。很多话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用处。
人说话说得太多还容易将自己的喜怒形于色。对于智者来说,喜怒不形于色是很重要的。
曹丕被立为太子以后,王宫左右女官齐向曹操夫人卞后致贺说:“将军被封为太子,天下人全都高兴,夫人应该把库房里的东西,全拿出来赏赐。”卞夫人说:“大王只因曹丕年纪最大,所以定为合法继承人,我只能庆幸我免除了教导无方的责备,哪有什么理由高兴赏赐呢?”女官回来,向曹操报告,曹操愉快地说:“怒时不形于脸色,喜时不忘记节制,最是难得。”
相反,曹丕听到自己被立为太子的消息,高兴得抱住仪郎辛毗的脖子叫喊说:“辛君,你知道不知道我是多么的兴奋?”辛毗的女儿辛宪英则十分清醒地说道:“太子的责任是代替君王主持祭庙,管理国家。代替君王,不可不忧虑责任重大;管理国家,不可不恐惧治理困难。他应该忧虑恐惧才对,反而大喜若狂,如何能够长久,魏国国运难道能兴隆?”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真如辛宪英所预料的那样。
辛宪英的预见是正确的。一个人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一定不会说太多的话,即使他很能说。只有喜怒形于色的人才会喋喋不休。
成大事者认为,一个人很会说话,但也不要多说话。多说话不但容易让所有的人不愿意去表达,而且还会将自己暴露无遗。就像思想袒露在别人面前,让别人来指指点点,这样是很危险的。我们要想做一番事业,就应该不断地节制自己,节制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说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很会说话,但这并不是真相。其实真正会说话的人都只是在关键的时刻说关键的话。
84 人非万能,善于拒绝别人
成大事者认为,人并不是万能的,有些时候需要善于拒绝别人,这样可以为自己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有的人总是特别忙碌,原因就在于他对别人的请求或邀约,几乎从来不说“不”。
其实很多人都会面对这种情况,当有人求助于自己或发出邀请时,碍于面子,总是拉不下脸来拒绝。不能拒绝的原因具体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是担心影响交情。相对于社会来说,个人是一个独立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活动范围。如果你不了解拒绝他人请托的重要性,一味接受,那么会把自己扔进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里,失去了自我,完全裸露,被各种各样的烦事纠缠不休。
二是接受似乎比拒绝更容易。拒绝会伤人面子,自己心里也不好受。有时想想,与其让心里遭罪,不如答应人家算了。结果往往是事情越做越多,有时还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三是担心拒绝后会触怒对方或遭到报复。由于对方的身份或背景较为可观,或仅仅是害怕对方性格上的潜在因素,你就可能会接受其请托,因为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现在做了这事,以后就可以避免产生麻烦了”。而结果往往是对方要求你的事会越来越多,令你不堪其苦。
四是想做一位大家喜欢的好人。做人难,做好人更是难上加难。什么事,不分好坏,也不衡量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及,就一味好心地接受请托,那么结果,不说给你的个人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麻烦接踵而至,有时候,好心也未必能办好事,反而会因为你的介入,把原本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弄得一团糟。
五是不知如何拒绝。这样的人往往是心地善良,较易说话的人。他们面对请托者的苦苦哀求或是诚恳坦白,总是不知道该拿什么话拒绝,结果只好违心地答应。
应该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会使你得到良好的声誉,同时也是一种投资,因为今天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欠了你人情,总是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来帮助你。但是,在很多情况之下你需要对求助的人说“不”,当你的同学要求你协助他考试作弊的时候、当你的朋友请你去做一些你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当你自己力不从心的时候,你都需要说“不”。
说“不”,不仅仅是一种对事情的理性判断,更需要很强的能力和艺术性,这需要你的准确判断和委婉的表达技巧。在很多时候,你需要委婉地拒绝。因为你答应帮人又帮不好,常常会使自己的信誉受损,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受骗的感觉。之所以要委婉,是为了使你的拒绝不伤害别人的心灵。
下面是三种常用的说“不”技巧:
一是巧设铺垫。对别人的建议或者请求,在需要否定时,你不妨在言语中安排一两个逻辑前提,不直接说出结论,逻辑上必然产生的否定结论留给对方自己去得出。这种方法在面对上级领导时,使用效果比较理想。战国时期,韩宣王欲重用两个部下,故向大臣掺留征求意见。掺留明知重用这二人不妥,但如果直言“不”,可能会冒犯韩王,并且会让韩王误以为自己妒忌贤能。于是,掺留这样表达自己的见解:“魏王曾因重用这两人丢过国土,楚王也因重用他们而丢过国土,如果我们也重用这两人,将来他们会不会也把我国出卖给外国呢?”听了这话,韩王不得不放弃了原有的打算。
二是欲进先退。不妨在准备说“不”字时,主动为对方考虑一下退路或补救措施,使他们不至于一下子跌进失望的深谷。有一次,美国口才与交际学大师卡耐基不得不拒绝一个于情于理都不应拒绝的演讲邀请。他这样对邀请者说:“很遗憾,我实在排不出时间了。对啦,某某先生讲得也很好,说不定他更适合你们。”卡耐基向邀请者推荐了一个目前有实力解决此问题的同行,使得邀请者多多少少获得了心理补偿,减轻了因遭拒绝而产生的不满和失望。当我们对对方的要求“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不妨采用这种方法,它可以充分表达我们的诚意,从而得到对方的理解。
三是假装糊涂。为了达到拒绝的目的,不妨装聋作哑一回。有一次,一位贵妇人邀请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到她家里去喝茶,帕格尼尼同意了。当然,贵妇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果然,临出门时,贵妇人又笑着补充说:“亲爱的艺术家,我请您千万不要忘了,明天来的时候带上小提琴。”“这是为什么呀?”帕格尼尼故作惊讶地说,“太太,您知道我的小提琴是不喝茶的。”帕格尼尼通过曲解对方说话含义,而把自己的拒绝意思表达得明明白白。这种方法适用于爱玩小手段的狡猾者,让他(她)面对拒绝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对他人表示反对或拒绝,不仅要有充分的理由,还要注意机智应变的技巧。如男人们会邀请自己喜欢的女人共同赴宴,如果你不喜欢她,就要拒绝对方的邀请,就要在言词上自然要下一番工夫。但心地善良的你,很可能因此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启齿。倘若对方是平日一起工作的同事,一旦拒绝,那么以后的工作势必增加许多困难。
成大事者认为,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善于说不,并不是所有的请求都必须答应,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接受,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主见,善于和别人在一些事情上形成相反的意见,但是这种相反意见的表达却是个学问,这个学问,值得我们反复去学习和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拒绝的智慧。
85 善于表达,不要让人误会
成大事者认为,清晰的语言,是保证信息传输的根本条件。说话表意清晰,才能真实反映出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为听众所接受,达到宣传、教育、规劝、影响听众的目的。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为一代语言大师,其语言通俗晓畅,独步于现代文坛。他曾多次向青年作者这样介绍:“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在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句子是否有不够妥当之处。语言的创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来的,不要硬造字句,如‘他们在思谋……’‘思谋’不常用;不如用‘思索’倒好些,既现成也易懂,宁可写得老实些,也别生造。”这个窍门应当在所有演讲者中间推而广之,付诸实践。
而以简洁准确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针贬时弊深刻揭示社会现实,在这方面,我国现代文学
的旗手鲁迅先生堪称楷模。
鲁迅的演讲,其友人许寿裳评价说:“深入浅出,要言不烦,恰到好处。”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描述说:“以朴素的、质直的、不加文饰的讲话,款款而又低沉的声音,投向群众。”“雄辩地驳斥了异端邪说,摈弃了弥漫世间的乌烟瘴气,给听众如饭醇醪,如服清凉散。”在鲁迅的一生中,曾多年执教,多次演讲,直接谆谆教导青年,鲁迅的每一篇演讲,都是一篇精彩的战斗檄文。
鲁迅的演讲矛头直指吃人的封建礼教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思想深刻,讽刺辛辣,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他虽然身体矮小、脸色冷白,却目光有神、思维如电,话语中透出不可辩驳的力量,似乎他就是“真的声音”的化身。1927年2月鲁迅应香港青年会的邀请,赴港做了《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两篇演讲。
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中,鲁迅郑重地指出,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新的声音,只因中国的老调子还没有唱完。这是因为“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们,都绝不肯以民众为主体,而专图自己的便利,总是三番四次地唱不完,于是,自己的老调子固然唱不完,而国家却已被唱完了。”封建统治者掌握了文化,就是要巩固他们自己贪婪的权力,至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却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
鲁迅又指出,外国帝国主义者的尊重文化,不过是一种利用的手段,好来造成更多驯服的奴才。中国的文化确实是用来侍奉主子的,外国人愈是赞美这种文化,中国将来的苦痛会愈深,所以应该弃这唱了多年的“老调子”。“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所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总要历险,只有这两条路。”这样的结论清晰而有力量,有强烈的感染力。
成大事者认为,在谈话的时候一定要将意思表达清楚,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来表达完全自己的意思。
86 开口请人帮忙有学问
成大事者认为,开口请人帮忙有学问,其中最大的学问在于要舍得花费。
越国的著名救亡功臣范蠡,在勾践击败吴国之后,深知功高震主的后患,便功成身退,据传他带着西施隐姓埋名当了商人。他发了大财,化名为陶朱公。
有一次,他得知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关进了监牢。他决定让三儿子带着特多的黄金去楚国救二儿子。但大儿子哭着说:我身为老大,如不让我去救.我无脸见人。不得已,陶朱公只得让大儿子去。并告诉他,只要把黄金交给楚国的庄生,什么也不要说,就赶快离开楚国回来。大儿子按父亲的话,把全部黄金送给了庄生。庄生说,你赶快离开楚国,回家去等你弟弟回去。但大儿子不放心,在楚国另—贵人处住下来等候消息。
庄生上朝对楚王说,昨天看星相,大王应大赦天下,于楚有福。楚王听信,决定第二天中午宣布释放包括陶朱公二儿子在内的犯人。大儿子所住的那个贵人知道了这个消息,赶紧向大儿子表功,说是他向楚王说情,明天你弟弟就会放出来。大儿子一看,在这位贵人处没花钱就救了二弟,心痛给庄生的钱。便假装向庄生告别,来到庄生府上。庄生立刻知道了大儿子的用意,便叫大儿子把金子拿回去。大儿子果然这样做了。
庄生连夜进宫告诉楚王,说外界谣传,大官商陶朱公的儿子在楚杀了人,贿赂了大王您左右的人,所以大王才准备特赦。天王一听,怒气冲天,下令杀了陶朱公的二儿子。然后再宣布大赦天下。大儿子看到所有犯人都赦免了,自己却等到的是二弟的尸体。
陶朱公明白,大儿子从小在勾贱卧薪尝胆时受苦,舍不得钱财。所以,派他去舍财救人,救回来的一定是尸体。舍不得钱,鬼不但不推磨,鬼还会吃人。
对于那些开口请自己帮忙,很舍得花费的人,也需要留一个心眼。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击虞国,虢国就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国,虞国也会出兵相助。
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良马和美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壁,高兴得嘴都合不拢。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结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国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晋国抓住虞王贪财心理,以良马美壁向虞国贿赂,致使对方不知不觉受到蒙骗,然后出其不意,一举而占领了虞国,等虞国发现,为时已晚,回天无术,只有叫苦连天的份儿。
成大事者认为开头请人帮忙,一定要花费到使人动心的地步,这样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为此,你得到的很可能比这个多得多。
87 光阴宝贵,切勿浪费
成大事者认为,一个人必须抓紧时间锻炼自己说话的能力,时间确实十分宝贵,经不起任何浪费。
有一位叫彼得森的医生,是位热心的棒球迷,经常去看球员们练球。不久,他就和球员成为了好朋友,并被邀请参加一次为球队举行的宴会。
在侍者送上咖啡与糖果之后,有几位著名的宾客被请上台“说几句话”。突然之间,在事先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宴会主持人突然宣布说:“今晚有一位医学界的朋友在座,我特别请彼得森大夫上来向我们谈谈棒球队员的健康问题。”
作为一位已从医30余年,有丰富卫生保健知识的人,按说对这类问题是小菜一碟。他坐在椅子里向坐在两旁的人侃侃谈论这个问题谈一整晚。但是,要他当众,即使面对很少的人讲这个问题,那却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令他不知所措,他心跳加速,而他每一沉思,心脏就立即停止跳动。他一生中从未做过演讲,而他脑海中的记忆,现在全飞到爪洼国去了。
结果呢?宴会上的人全在鼓掌,大家都望着他,他摇摇头,表示谢绝。但他这样做反而引来了更热烈的掌声,纷纷要求他上台演讲。“彼得森大夫!请讲!请讲!”的呼声愈来愈大,也更坚决。
他心情非常矛盾,他知道,如果他站起来演讲一定会失败,他将无法讲出完整的五六个句子。因此,他站起身来,一句话也没说,转身背对着他的朋友,默默地走了出去,深感难堪,更觉得是莫大的耻辱。
他不愿再度陷入脸红及哑口无言的困境了,他开始进行当众讲话训练。他有极为迫切的需要。他希望拥有演讲的能力,他锲而不舍地练习自己当众讲话的口才。
通过努力练习,进步简直是一日千里,刚开始他紧张的情绪消失了,信心愈来愈强。两个月后,甚至开始接受邀请,前往各地演讲。他现在很喜欢演讲的感觉及那份成就感,以及所获得的荣誉,更高兴从演讲中结交到更多的朋友。纽约市共和党竞选委员会的一名委员,在听过彼得森大夫的一次演说之后,立即邀请他到全市各地为共和党发表竞选演说。如果这位议员了解到他所赏识的这位演讲家,一年前曾抱着羞愧与沮丧的心情逃避其第一次的当众讲话,那么,这位议员的嘴巴不知会张多大。
有很多人总是将学习讲话当成一种很业余的事情,甚至有些人认为木讷一点更好,为自己不会讲话找尽了理由和借口。事实上,一个不抓紧时间学习讲话的人必然会错过很多机会。他们根本就把握不住机会,所以立即开始讲话,就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人一旦决定去增加说话,就一定要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去完成,不要拖延。拖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只会增加说话的难度和自己的烦恼。
古代有一个人总喜欢偷别人家的东西,每天都会偷邻居家的一只鸡。大家都知道这个人的品行不好,一个和他熟识的人劝他说:“做人要堂堂正正,要懂得起码的是非好坏和礼义廉耻。一个偷东西的人绝对谈不上是个好人,别人会看不起的,我也很羞愧和你做朋友。”这人听到这样的话,对朋友郑重表示决心,改正错误,但是他想了想,却不能立即彻底改正过来,于是很“诚恳”地对朋友说:“我遵守我的承诺,但是你要给我时间让我慢慢地改正。从今天开始,我决定少偷一些,以前每天偷一只,现在每月偷一只,这样到了明年我就不会偷鸡了!”朋友听了以后,哭笑不得,对他说道:“既然你知道自己错了,就应该立刻改正错误,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我们无法把学习说话这种大事,今天拖到明天,明天拖到后天,这样会让我们产生很多消极情绪。如果决定要好好学习说话,不但要专门地去学习它,而且也要学会在各种场合不断地表现自己。人并非一生下来就能说话的,并非一生下来就很会说话的。说话能力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和培养的。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各种说话技巧,最后将这些技巧固化为自己的习惯,在以后的说话中不断地运用,这样往往能够迅速成长起来。
成大事者认为,光阴流逝飞快,一定要学会珍惜,不要浪费。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小时、每分每秒,我们都要善于运用起来,不断地提高自己。
88 不平等的谈话,尽量少开展
成大事者认为,强权之下是没有公理的。对于不平等的对话,要善于保全,尽量不要展开。很多事情根本就无须解释,解释也是徒劳。
商朝末年,商纣王骄横侈糜,声色犬马,酒林肉池,荒淫无道。他怀疑雍州诸侯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对他不忠,就把姬昌囚禁在羑里。把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作为人质,留在京城为纣王当马夫。
一天,商纣王为了考验姬昌有无篡逆之心,突然心血来潮,竟将伯邑考活活杀死,烹成肉羹,派人送到羑里去给他吃。姬昌明知这是爱子的血肉,但强忍着眼泪,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把肉羹吃了下去。纣王知道后,洋洋自得地对身边的人说:“谁说西伯是圣人?他把用他儿子做的肉羹吃掉了,还毫无觉察呢!”于是,放松了对这个“凡夫俗子”的警惕。这时,姬昌又派部下带着美女、骏马,珠宝来到京城,敬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喜形于色,心花怒放,立刻将姬昌释放了。
姬昌回到自己的领地,暗中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开始与纣王对抗。由于商纣王的骄横淫逸,惨无人道,致使许多诸侯背叛了商纣王,归附西伯姬昌。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继承了推翻商纣王朝的遗志,礼贤下士,聘请姜子牙做军师,率兵讨伐纣王,与纣王军队在商郊牧野展开激战。姬发大开杀戒,杀得纣王军队溃不成军,血流漂杵。最后,纣王走投无路,只得纵火自焚。
姬发灭掉商朝,建立自己的周朝统治,开创了历史上的盛世之基,完成了姬昌的未竟之业。周文王,周武王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的贤明之君。
在遇到无法解释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自我保全,以待东山再起。
晋灵公是—位荒淫暴虐的君主,他从高台上用弹丸打人,观看人们惊慌地躲避弹丸以取乐。厨师给他烧熊掌焖得不烂,他就把厨师杀掉,放在畚箕里,让宫女头顶着走过朝廷。赵盾屡谏,晋灵公恼羞成怒,在佞臣屠岸贾撺掇下,派人去刺杀他。执行命令的这位大臣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不忍杀他,最后撞在一棵槐树上自杀了。赵盾在家臣的掩护下逃得性命。出城时,碰上打猎归来的赵穿。赵穿是赵盾的姐夫,与赵盾同族。他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就让赵盾暂避—时。之后他采用曲意逢迎之策,获得晋灵公信任,最后乘机杀了晋灵公。
赵穿见晋灵公假意说,赵家人有罪,请罢我的职,再治我的罪。晋灵公以为赵穿真诚,说赵盾事与你无关。赵穿又投其所好,让晋灵公及时行乐,多选美女,以供淫乐,晋灵公大喜。问他此事由谁去办,赵穿就说最合适的人选是屠岸贾。灵公就令屠岸贾到民间去选美。
支走了屠岸贾,赵穿又劝说晋灵公到桃园游玩。又说,为了安全,为晋灵公挑选卫士,灵公很高兴。赵穿精选可靠甲士之后,趁普灵公吃酒行乐时刺杀了他,接着又把赵盾迎回来主持国政。
生死权柄在别人手中,就要少刺激对方,尽量不要刺激对方。当用言语激怒对方,对方很有可能用权力要了自己的性命。
东汉末年,曹操征召北海相孔融入朝。一个是千古奸雄,一个是当代名士,关系总不融洽。特别是孔融对曹操专横跋扈,心怀不平,常旁敲侧击,讥讽曹操。曹操在攻克邺城后,俘获袁绍的妻子甄氏,曹丕贪恋甄氏貌美,收为已有。不久,曹操就收到孔融的信,信中说:“(周)武王伐纣,将妲已赐给周公。”曹操闻所未闻,便问孔融此典出于何处。孔融一笑答道:“从当今发生的事看,想来一定是这样。”曹操立即明白了他的用意,从此积怨。曹操虽然在表面上显出一副宽容的模样,心中却时时想置他于死地,只是孔融名重天下,不能轻易杀死他。
随后,曹操又指使路粹,罗织了孔融几大罪名:一是孔融曾说天下非刘姓一家专有,自称是大圣孔子之后,完全可以取而代之,故招降纳叛,图谋不轨,这是不忠。二是孔融曾与狂人弥衡信口雌黄,说父子关系,不过是性欲发作的结果;父亲对子女来说,也不过是暂时的寄身之处,这是不孝;三是和弥衡互相吹捧,弥衡称孔融“仲尼不死”,孔融称弥衡颜回复生,这是无礼。虽然孔融才高学博,至此也有口难辩,结果被逮捕下狱,连同妻子和二个八岁的儿子一起被杀。
成大事者认为,不要太相信有平等的对话,对话双方总有强弱势地位之分,强势地位的一方基本上掌握着全部。
89 人不可太滑,话不可太圆
成大事者认为人不可太滑,话不可太圆。人太滑则无信义,话太圆则无意义。
有这么三个故事值得思考:
韩昭侯有一天故意把—片剪下的指甲握在手中而假装遗失,严厉命令道:“剪下的指甲如果丢失是不吉利的,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于是近侍们在房间里到处搜寻,然而一无所获。“绝对不可能丢失。好好给我找!”一名近恃悄悄剪下自己的指甲交了出来。“找到了,在这儿找到了!”韩昭侯就这样知道了谁是说谎者。
燕国曾有一位官至相国的名叫子之的人物。有一次,他正与部下交谈,突然问道:“刚才从门口跑出来的是匹白马吗?”显然,这是谎言。“没有,没有什么马跑出去呀!”“没有看见呀。”大家异口同声加以否认。但是,其中一位走到门外,报告说:“确实有一匹白马跑了出来。”子之由此知道身边左右谁是不诚信之人。
韩喜侯进浴池洗澡,发现浴池中小石子,十分生气。于是召来近侍询问:“负责浴室的官员一旦免职,下一位继任的人选确定了吗?”“是的,确定了。”近侍小心地回答。“赶快召他到这里来。”继任者到来后,韩喜侯严厉责问他:“为什么往我的浴盆里投放石子呢?”继任者无法隐瞒,只得招认实说:“负责浴室的官员被免职,我就可以取而代之。所以,才……”
以上三个故事中的下属都事过于滑头了,实际上很多时候都不过是上级的一个小考验而已。
其实语言的奥妙就在于无论正说反说都是有道理的。但是这难免给人说得太圆的感觉,为人所不齿。
西汉成帝刘骜在当太子时,他的叔父即在位元帝的弟弟中山王刘竟去世,刘骜参加吊唁,竟然没有一点哀恸的表示。元帝对此大为不满,认为像这样不仁慈的人,怎么能去供奉宗庙,作为老百姓的父母。
眼看太子的地位难以保住,这时太子的监护人史丹先生急忙出来为太子辩解,他说:“这可不能怪太子,是我看见陛下过于悲伤有损龙体,所以特别叮嘱太子不要再在父皇面前表露悲伤之态,以节陛下之哀。”元帝听了此话这才恍然大悟,暗自自责自己差一点错怪了太子,认为太子并非不仁慈。
是啊!太子如此“深明事理”,怎能不“仁慈”呢?也许太子丹的辩解太天衣无缝了,竟使他没有悟出真相来。真是莫大的悲哀!
真正正直的人不喜欢那些太圆滑的人。
唐朝武则天时期,庐江人郭霸经过数年投机结营,官至右台御史。他自称有“忠鲠”之节,实际上是个好谀善佞之徒。
有一次,御史大夫魏元忠生病,在家里卧床休养,许多幕僚和下属结伴登门探视慰问。当大家向主人告辞离去时,郭霸却托故留了下来。面对一脸病容的顶头上司,郭霸脸上露出忧虑之色,要求看一看元忠便液,来判定他的病情的轻重。元忠不肯,郭霸便再三请求,辞色恳切。元忠无奈,只好解下一泡尿来。郭霸端着尿认真观察,仍说看不出个究竞,于是提出要喝上一口尝尝滋味。魏元忠极力阻挡,郭霸则坚决要求尝一尝。元忠见此,不由疑窦顿生,便不再劝阻,郭霸将这些尿液尝了一口,品味再三方徐徐咽下,忽然兴高采烈地向魏元忠拱手道喜;“大夫的便液起初味甘,而现在味苦,可见,不要几天病就好了!”郭霸满心指望以此博取上司的欢心,谁知魏元忠为人刚直,看到郭霸的这种丑态,十分憎恶,很快就把这件事给抖露出去。结果天下人无不耻笑郭霸的卑琐无耻。
人太滑,往往也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上级为树形象,往往将太滑的小人拿出来开刀。
武则天当政时期,曾下诏禁止天下屠杀生灵、捕捞鱼虾。弄得王公大臣在宴请宾客也只好吃素席,不敢带有一点荤腥。
有一天,朝中有个叫张德的人,官为左拾遗,一贯受到武皇的信任,在他儿子出生后的第三天,亲友、同僚纷纷前去祝贺。张德觉得席上都是素菜,心中实在过意不去,便偷偷地派人杀了一只羊,做了一些带肉的菜,并包了一些羊肉包子让大家吃。
也许是这些亲朋好友与同僚好久没有吃到荤腥味了,今见席上有肉,便来了兴致,把酒临风,猜拳行令,好不热闹。三个时辰过去,大家酒足饭饱,各自回去,张德心中自然也是十分高兴。不料,在他的同僚中有个叫杜肃的,官拜补阙,见席上有肉,以为违犯了皇帝的诏旨,顿生恶意,在临散席时,悄悄将两个肉包子揣在怀中,散席之后,便去武皇那里告了黑状。
第二天早朝,武皇处理完政事之后,突然对左拾遗张德说:“听说你生了个儿子,我特向你表示祝贺。”张德叩头拜谢。武皇又说:“你那席上的肉是从哪里来的?”张德一听,吓得浑身哆嗦。他知道,违诏杀生,是要犯死罪的,故连连否认道:“为臣不敢!为臣不敢!”武则天见状,微微笑道:“你说不敢,看看这是什么?”说着,便命人将杜肃写的告状奏章和两个肉包子递给了张德。张德一见,面如蜡纸,不住地叩头点地说:“臣下该死!臣下该死!”此时告状的杜肃,站在一旁洋洋得意,专等奖封。
武则天对这一切,早以看在眼中,稍稍一停,便对张德说:“张德听旨:朕下诏禁止屠杀牲畜,红白喜事皆不准腥荤。今念你忠心耿耿,又是初犯,也就不治你罪了。”张德听后高声喊道:“谢主隆恩!谢主隆恩!”杜肃却惊得瞪大了眼睛。只听武皇又道:“不过,张德你要接受教训,今后如再请客,可要选择好客人,像杜肃这种好告黑状的人,可不要再请了!”一时间,张德感激得痛哭失声,诸大臣见武皇如此忠奸分明,不信谗言,用人不疑,便一起跪倒在地,高呼:“我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而那个告状的杜肃,在众人不屑一瞥的目光下,羞愧得无地自容,武皇“退朝”二字刚一落音,便赶紧溜掉了。
杜肃向武皇告状,本是为了显示自己对主子的忠诚,维护武皇的威严,按理应得到封赏;张德违抗圣旨杀生,按理应当处以死罪。这本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正当二人静声屏息等待宣判的那一刻,谁知武皇却幽默了他们一把:告状者遭到痛斥,违旨杀生者得宽恕免死:一个被弄得灰溜溜的,一个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于是一位忠奸分明,不信谗言,用人不疑的君主的高大形象便在众人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成大事者认为,人是有骨头的,话是有原则的。人太滑,话太圆都不是件好事。
90 冲撞了别人,要表达歉意
成大事者认为,冲撞了别人,就应该表达歉意。表达歉意不但不会有损自身形象,反而会让自身形象更加光辉。
古时的伟大人物都善于通过表达歉意来让自己的形象更加光辉。
汤是商代的开国君王,在他当政期间,曾连续七年大旱。于是,他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作为自我处罚,并跑到神社去向上天祈祷。他对上天说:“你为何降灾于民众?难道是我施政有什么过错吗?或是使用民力太多?或是宫殿造得太多了?或者是有女人干预朝政?或者是我收受了别人的贿赂?或者是听信了别人的谗言?”
尽管天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但它能使老百姓认为“皇上圣明”的信任却更坚定了。有了对帝王的信赖,老百姓就不会因灾而制造动乱。
春秋战国时,秦穆公要派军队远征郑国。秦、郑之间还隔着一个强大的晋国。丞相蹇叔提醒穆公,这仗打不得。但秦穆公坚持要出兵。蹇叔的儿子白乙丙是出征的第三号将军。蹇叔送行时对儿子说:“晋国人必然在崤谷设防,这是一带狭谷,你们必然死于这里,到时,我会到那儿去替你们收尸。”秦军由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统领出发,半途遇到郑国的牛贩子弦高。弦高假称是郑国使者赶来犒劳秦军的,这样能使孟明视等认为郑国已有了准备,所以顺手牵羊灭了滑国,返师回国。果然在返回的路上,在崤谷中了晋军的埋伏,孟明视等三位大将被俘。后经晋文公夫人文赢说情,晋文公放了三位将军,让他们回到秦国。
秦穆公听说三位大将已被释放回来,赶忙穿着素服,远远地到郊外迎接败将。面对归来的三人,秦穆公哭着说:“是我违背了丞相蹇叔的劝告,使你们受败蒙辱,这全是我的罪过,你们没有罪!”于是,仍让孟明视等统领军队。
秦穆公的罪己之术,不仅获得了秦国上下军政人员的祟敬,而且还使孟明视等三人为报答秦穆公的不杀之恩,更加死心踏地为他效力。
三国时,曹操为了讨得人民群众对自己的支持,曾立下一条军令,军队不许践踏农民的庄稼,士兵行军凡踩坏麦田者,罪当斩首。所以他的士兵每逢麦田,总是下马扶着麦子走。一次曹操自己的坐骑受惊,踩坏了一大片麦子,然后,他把主管军法条例的官叫来问道:“按照规定应该给我定什么罪呢?”这位官员说:“您是一军之首,还要统帅全军,知道错就行了,不能定罪。”曹操一本正经地说说:“军令是我制定的,我怎么能破坏呢?”他略沉思了一下又说:“我犯了法,本应同等治罪,但念我是主帅,还要统兵征战,又不能处死,怎么办呢?”说着,他便拔出剑来,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传令全军:“我犯了罪,理应斩首,但还要统兵,现在就以割发代首吧!”
“割发代首”和“罪己”之术用意,同出一辙。曹操运用此术,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是使士兵知道,令行禁止,丞相的命令不能违抗;二是在士兵面前树起了以身作则的好形象,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成大事者认为,一个能表达歉意的人,往往意味着他的责任感强。责任感强的人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爱戴。
91 要团结大多数,不要自我孤立
成大事者认为,言谈举止中,要善于团结大多数,不要自我孤立。
隋炀帝谋夺皇位的过程就是个团结大多数的过程。
隋文帝杨坚有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太子杨勇生性宽厚,但过于任性,不懂得如何讨人喜欢。杨坚素来节俭,见杨勇服用奢侈,心中不快。独孤氏是天底下第一妒妇,绝对不允许丈夫和后宫其他妃子有什么来往,甚至对儿子和大臣的事也不放过。杨勇有很多内宠,内中昭训云氏尤得欢心,而对嫡妃元氏十分冷淡。独孤氏为此忿忿不平。元妃不久病故,独孤氏怀疑是被云氏毒死的,派人专门调查杨勇有什么过失,想把他废掉。杨勇竞浑然不觉,倒是远在扬州的晋王杨广,对其父母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杨广是杨坚次子,相貌俊美,生性聪慧,还在少年,就已有美名。后来南平吴会,北却匈奴,在兄弟之中,功名卓著。一次出外打猎,途中遇雨,侍从送上油衣,杨广却不愿穿:“士兵都淋在雨中,我又怎么能例外呢?”说得颇动感情,令随从感激不已。当他侦察到太子杨勇失宠这一秘闻后,为了迎合父皇母后之意,意图取代太子,便极力“矫饰”起来。首先他针对杨勇多内宠引起皇宫内外议论这一点,极力抑制了自己的欲望,显示自己对女色不感兴趣。
他虽然合法地拥有众多姬妾,但只和正式配偶萧妃居处。凡是有人前去拜访他,无论贵贱,他必定和萧妃亲自迎送,招待周到。所以,一时间连宫中执役的下人也无不称赞他仁孝。他还为此专门收拾了一间房间,陈设朴素,服役的宫女既老又丑,并把故意弄坏的乐器放在角落里,不让人掸去灰尘,表示这类东西他是从来不碰的。文帝和皇后来看他,他就在这间屋子中和他们相见,使隋文帝觉得他不好声色。他和杨勇同样拜在好色的登徒子门下,但又兼习竖刁残忍的杀子之术,凡与姬妾生的孩子,从不留在世上,丢人现眼。独孤后还以为这个儿子不爱姬妾,对他的宠爱因此与日剧增。同时,杨广又在暗中笼络大臣,通过杨坚最信任的仆射杨索,设计诬陷杨勇,把他定罪后打入大牢。这样,杨广终于如愿以偿,迁居东宫。
杨坚病危时,杨广喜上眉梢,赶紧和杨索勾结,做登基准备,百忙中还不忘对其父亲宠爱的陈夫人施行非礼。杨坚知道后,方才醒悟,用手敲着床大骂:“这个畜生哪配继位,独孤害了我大事!”派人立即召回杨勇。杨广先发制人入宫杀了父皇。第二天,杨广登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隋炀帝。
就算是奸佞小人,也懂得大多数的力量,也懂得在言行举止中团结大多数。
清末太监李莲英在帝、后斗争中,始终站在慈禧一边,维护后党的利益。但在表面上,他假装同情光绪。光绪被囚禁在瀛台时,慈禧派人送给他的饭菜,几乎都是馊臭的。李莲英常常以请安之机,偷偷地在衣袖中藏些糕点带给光绪,使光绪感恩戴德。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皇室避难于西安的路上,李莲英见光绪衣着单薄,马上当着众人的面脱下自己的外罩给光绪披上。一路上问寒问暖,照顾得尽心尽力。李莲英不仅对主子和大臣们很会恭维,对手下的奴才也善于“体恤”。
慈禧六十寿辰时在颐和园中游园,由于工程紧张,有些建筑的装修还没竣工,李莲英为了使慈禧不致发怒,就带路绕道走,躲过还没修好的建筑。如果发现地面的方砖还没铺好,李莲英就紧走几步,站在缺砖的地方,用长袍遮盖,挡住慈禧的视线。他这些为下人遮掩过失的举动,确能起到收买人心的作用。
成大事者认为,与人交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团结大多数,千万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
92 不唯唯诺诺,不战战兢兢
成大事者认为,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底气,有自信,不要唯唯诺诺,也不要战战兢兢,越是唯唯诺诺、战战兢兢的人越是无法取得谈话的最佳效果。
古今中外,成功的政治家无不把高超的当众讲话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首要手段。他们机敏睿智、伶牙俐齿、巧发奇中、一言九鼎。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或游说、或劝谏、或答辩、或谈判、或演讲、或辩论,均以说话水平叱咤政治风云,左右形势变幻。
战国时,秦国吞并了韩、魏两个大国之后,接着企图染指小国安陵。安陵君派唐瞧到秦国交涉,同专横、凶残、贪婪的秦王进行了一场殊死的唇枪舌剑之战。唐瞧痛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打击了秦王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汉末,诸葛亮对刘备的“隆中对”,一席话将天下三分,奠定了蜀汉的基业;后又巧言游说江东,劝说了孙权与刘备联手共同抗击强大的曹操。
孙子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敌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他认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最高超的谋略。高超的说话水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如刘勰所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诸葛亮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擅于用“嘴”打仗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关于他以口才制胜的故事。其中以第93回“武乡侯骂死王朗”最为典型。诸葛亮率师北伐,在渭河边与魏国大都督曹真的大军相遇。曹军中有一位素以舌辩著称的司徒王朗,他自请上前线作说客,劝降诸葛亮。在两军对峙的阵前,王朗摇唇鼓舌,引经据典,满以为诸葛亮听了这一席话,会“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想,诸葛亮不为所动,在言明自己北伐之因,分析了天下形势之后,话锋一转,直指王朗:“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曹军受挫,不战而屈。对此,后人有诗赞曰:“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春秋时,强大的秦晋两国联合进攻弱小的郑国。在敌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之时,郑大夫烛之武只身缒城而下,往见秦穆公。他以卓越的说话水平分析形势,陈说利害,终使其心动而撤兵,以一舌救一国,当众说话在战争中的作用据此可见一斑。
在谈话过程中,不唯唯诺诺,不战战兢兢,就有机会凭借高超的说话水平而战胜敌人。
公元前218年,位于现在北非突尼斯的迦太基奴隶主阶级的军事统帅汉尼拔,为防止罗马帝国的步步紧逼,先发制人,出兵罗马。势力强大的罗马根本不把汉尼拔放在眼里,集结数万大军准备一举歼灭之。汉尼拔却出其不意地远征,率领6000精兵绕过罗马军阵地,翻越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山南的波河平原上。汉尼拔指着眼前坚固的罗马城堡,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地对他的士兵发表了即兴演讲——《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是主动者》。在这番演讲鼓舞下,迦太基士兵一鼓作气,一战破城。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闻讯率大军赶来援救,又遭士气大盛的迦太基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弗拉米尼也阵亡,罗马全国震动,处于覆灭边缘。从此,15年之内不敢与迦太基作战。
二战初期,德军依靠“闪电战”,在占据了苏联大片领土后,为彻底打败苏联,于1941年10月下旬集中11个师的优势兵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苏联首都莫斯科,扬言10日内攻克。临危不惧的莫斯科军民奋勇抵抗,在11月7日这天照例在红场隆重举行“十月革命”庆祝活动。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以大无畏的雄伟气魄,在红场的列宁陵墓上,检阅红军队伍,并发表了气壮山河、振奋人心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坚定了誓死保卫首都的决心。结果,历时月余,希特勒先后撤换了30多名高级指挥官,甚至自任总司令,不仅未能突破莫斯科防线,而且在损失50多万人后,后退300公里,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打破。
成大事者认为,在说话中不唯唯诺诺,不战战兢兢并非一天可以成就的。而需要长期的蓄养心中的浩然之气。我们要想通过说话来取得胜利,就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不断地提高自己发挥的水平。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只能表明我们心中缺少底气,说明我们个人水平和能力有限。
93 适当唱些反调,话语才有意义
成大事者认为,适当唱些反调,话语才有意义。如果一味地迎合,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容易失去机会。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仓惶西逃,行至马嵬坡,发生了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迫自缢。此时,不仅天下大乱,李隆基身边也发生了一场大变乱。李隆基决意西行蜀地,而他的儿子、太子李亨却以“父老挽留”为由,与他分道扬镳,留在了关中。史学家们认为,太子不愿再随父西行,是故意制造出来的假相。因为,长期以来,太子与父皇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李隆基并不赞赏李亨的个人才能,也不认为他是个理想的皇位继承者;自己也决没有让位的打算。如果太子跟随父皇去到蜀郡,今后自己太子地位能否保住,是难以预料的。所以,马嵬坡事变之后,正是跟父皇分道扬镳的好时机,也正是争取权力的好时机。此时不走,更待何时?果然,在此分手后的两个月,李亨取代了他老子,登上了皇位。
其实,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只要有人唱反调,都是说得过去的。
魏将乐羊奉文候之命去攻打中山国,而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君就拿他的儿子做人质逼迫乐羊退兵,乐羊没有听从他的话,结果,中山君就烹调他的儿子做成肉汤给他送去。乐羊在军帐下将肉汤一饮而尽,然后,率兵攻打,一鼓作气就灭了中山国。文候接到捷报时对大臣堵师说:“乐羊为了本王,竟忍痛吃了他儿子的肉,这是多么忠心啊!”堵师回答说:“连儿子的肉都敢吃,这样的人将来对谁的性命他还会在乎呢?”
乐羊率军凯旋归来,文侯对他大肆犒赏,但对他怀有了戒心。
乐羊吃子肉,魏文候认为这是为主尽忠,大臣堵师却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认为乐羊“连儿子的肉都敢吃,将来对谁的性命他还会在乎”。乐羊本是想博得君王的好感,却适得其反,以有功见疑。
有些时候,需要坚持反调,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意思落实。
齐国人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兵学的鼻祖。他因内乱逃到吴国,把自己著的兵法敬献给吴王阖闾。阖闾说:“您写的兵法十三篇,我都细细读过了,您能当场演习一下阵法吗?”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可以用妇女进行试练吗?”孙武又答道:“可以。”于是吴王同意派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让孙武演练阵法。
孙武把她们分成两队,叫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担任队长,每人各拿一把戟。孙武发令问道:“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左右手和背的部位吗?”她们都回答说:“知道。”孙武说:“演习阵法时,我击鼓发令,让向前,你们就看着心所对的方向;让向左,就看着左手所对的方向;让向右,就看着右手所对的方向;让向后,就转向后背的方向。”她们都齐声说:“是。”规定宣布后,便陈设斧钺,并反复宣布军法。
然后便击鼓发令向右,宫女们却嬉笑不止。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口令不熟悉,这是主将的责任。”于是他又重新申明号令,并击鼓发令向左。宫女们仍然嘻笑不止。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口令不熟悉,这是主将的责任;现在既然已经明确了,你们仍然不服从命令,那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罢,就要斩左右队长。
吴王站在观操台上,看见孙武要杀他的两个爱妃,大为吃惊,急忙派人向孙武传令:“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我没有这两个爱妃,连吃饭也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掉她们。”孙武回答说:“臣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说完就杀了两个队长示众,并用下一名宫女担任队长。重新击鼓发令,宫女们按鼓声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一举一动完全符合要求,没有一个人敢发出声音。
孙武派人报告吴王:“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可以下台观看,任凭大王想让她们干什么,哪怕是赴汤蹈火,也能做到。”吴王说:“请将军停止操练,回到客台休息去吧,我不想下去看了。”孙武说:“大王只不过是喜欢我书中的词句,但是并不想照着去做。”
吴王知道孙武善于用兵,任命他为将军。同伍子胥等人一起帮助自己经国治军。孙武在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争中,充分显示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屡立大功,使吴国扬名于各诸侯国中。他还给我们留下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并因此而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兵学的鼻祖。
成大事者认为,一个人不会唱反调,总是迎合上级或者附和别人都容易让人产生轻视,他说的话就显得毫无意义。
94 人有观点,所以存在
成大事者认为,在与人谈话中,人必须有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同时,更不要拘泥于说话的技巧,而要学会善于变通。人说话有观点,其本质就是人有主见。
人不要总是从常理出发,如果总是从常理出发,就容易猜测到自己的心思,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也就在别人的意料之中。说话时候,必须有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哪怕遭到很多人反对,有些时候也是必须坚持的。
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大将高峻人强马壮占据高平,当地人民只知有高峻,而不知有刘秀。刘秀决心除此祸患,于是派寇恂率军讨伐高平。临行前寇恂请示光武帝:“是要讨伐他,还是招降他?”
刘秀道:“能招降最好,不然就剿灭他的全军。”
寇恂领了圣旨,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到高平边界,驻扎下来。高峻得知寇恂领命来镇压自己,便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见寇恂,以便探探朝庭的口风,于此同时,他让城门高度戒备,不允许任何人随意出入。
皇甫文来到寇恂军帐后,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寇恂见其态度傲慢,心中不禁暗暗生气,问道:“见了本将军,为何不跪?”
皇甫文拍手大笑。“跪你?就是刘秀在此,我也不跪,何况你一个武夫!”
寇恂拍案大怒道:“你们这群乱臣贼党,不为江山社稷立功,反而危害人民,抵触朝廷,罪大恶极。本应斩首示众,诛灭九族,念当今皇上仁慈,只要你们肯投降,朝廷定会从宽处理的!”
皇甫文还没听完,便已笑得蹲在地上。众武官皆被皇甫文的这种行为激怒了,都大声呵斥道:“这成什么体统,像你们这种人,即使朝廷招降了你们又有什么用?”
皇甫文听到这里,立即止住了笑,站了起来,用手指着寇恂嘲讽道:“你不敢攻城吧?刘秀小儿没给你命令,你这小官岂敢乱来?”
寇恂冷冷一笑,对皇甫文说道:“本将军攻不攻城,我想你是看不到了!”
皇甫文惊了一下,故作镇定地问道:“你说什么?”
“来人啊!”寇恂一声大喊:“把这个狗头军师给我拖出去斩了!”
众武官们忙拦阻道:“将军,两兵交战,不斩来使!”
皇甫文连声道:“是啊,是啊!将军难道没听过吗?”
寇恂没有听取众人的劝告,命两个武士把浑身颤抖皇甫文拖了出去,并告诉皇甫文的副使道:“回去告诉你的上司,皇甫文已被我斩了,若投降就赶快投降,若不降就等着我的军队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