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所向披靡的辩论语言
1 见机行事,幽默对答
卡耐基名言
1.遭遇困难时,要精于随机应变,要随着形势的变化确定相应的策略,进而在变化中取得成功。
2.一个杰出的论辩者若想纵横于狡诈多变、锋芒逼人的论辩世界,随机应变的能力就必不可少。
在人生竞技场上,见机行事和以变制变是普遍的规则。
在社会这个绝对开放的大系统里,变幻莫测,险象环生。人们一定要明白,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生存攻略,若想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立足,就要对不断变化的动态了如指掌,对各种各样的对手所具有的特点了然于胸,也要做到对其策略和手段心中有数,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以应对即将发生的变数。
1492年10月,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第二年年初,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后,受到了举国欢迎。然而,这一发现却招来了一些贵族、官员和学者的妒忌,他们嫉恨他得到的礼遇。一天,国王为庆祝哥伦布的发现而举行了隆重的宴会。宴会期间,有人对哥伦布当面嘲讽。他们装模作样地说:“海那边有个新大陆让你给发现了?那有什么了不起的?任何人横渡大西洋后,都能发现,只不过,你碰巧先发现了而已。这也不是什么难事,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哥伦布一直保持着沉默,那些人继续得意扬扬地冷嘲热讽,这时,哥伦布从宴会桌上顺手拿起了一个鸡蛋,向众人说道:“你们谁能让这个鸡蛋尖朝下立起来?”
众人纷纷要试试,但是没有一个人成功,他们一致表示这是无法办到的。只见哥伦布伸手拿起了鸡蛋,将尖端往桌子上轻轻一磕,蛋壳被打碎,鸡蛋就稳稳地立了起来。围观的人哑口无言,但很快,就听见人群里发出唏嘘声:“蛋壳被打碎了,这不算数!”
哥伦布说道:“我刚才没有说蛋壳不能打碎。这件简单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你们却表示无法做到。可别人做到后,你们又说,这么简单的事情什么人都可以做到!各位,讥讽嘲弄并不能掩饰自己的无能、愚蠢!”
哥伦布面对来势汹汹的官员贵族的嘲讽时,随便拿了个鸡蛋,加以活用,便让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自惭形秽、无言以对。
随机应变反映的是论辩者的灵活思维。人们在思考时,习惯于按照原有的思维,这在心理学上叫作“定势”。定势是由以前的心理活动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当人们再去接触新鲜事物时,人们总会按照原有的思维进行思考,这样人们就会用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去反应和认知新鲜事物。如果碰到熟悉的问题或一般问题,定势能帮助人们快速、顺利地解决问题,然而,如遇到罕见的或意外的问题时,原有的思维里没有现成的“模式”来接纳,就会让人无计可施。因此,一个杰出的论辩者若想纵横于狡诈多变、锋芒逼人的论辩世界,随机应变的能力就必不可少。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擅长演讲,他在给众人演讲时,善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台下听众席里常常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一次演讲进入尾声时,一个瘦高个儿听众跑到台前,伸长脖子冲他喊:“我听不懂你的笑话!”
“难道你是长颈鹿?”马雅可夫斯基回应道:“长颈鹿的脚在周一浸湿了,周末才能感觉到!”
“我该给你个提醒!”瘦高个儿大吼,“伟大和可笑间只有一步之遥!”
“没错,”马雅可夫斯基指指自己和瘦高个儿,反击道:“伟大和可笑,就是一步之遥。”
“你写的诗都是危言耸听,不能让人燃烧,也不能让人沸腾,更不能让人受到感染。”瘦高个儿接着说。
“我的诗不是火炉,也不是开水,更不是鼠疫。”马雅可夫斯基笑着回答。
“你说过,自己身上沾满了习性和传统的污垢,应当把这些洗净,既然你需要洗净身上的污垢,那就说明你是肮脏的了。”瘦高个儿得意扬扬地继续讥讽道。
“你不需要清洗,就能说明你是干净的吗?”马雅可夫斯基反讥道。
“你写这样的诗是不会长命的,你明天就会挂掉,你在世人的心里也会很快消失,你成不了永垂不朽的人!”瘦高个儿理屈词穷,恼羞成怒。
“好吧,一千年之后请你再来跟我说这话吧,要是你到时依然活着的话!”马雅可夫斯基接过对方的话茬儿说。
马雅可夫斯基遇到别有用心的对手的挑衅时,能够泰然自若,迅速反击,又能妙语连珠,舌灿莲花,将随机应变的各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萧伯纳曾说过:“有智慧的人让自己适应世界,而愚蠢的人坚持让世界适应自己。”
随机应变乃世上的大智慧,为才华中的才华,睿智中的睿智。只要将随机应变的艺术领会透彻,学会应变、善于应变和精于应变,就能审时度势,从容应对,就能在变化中找到机遇,在变化中节节胜利。因此,通晓随机应变的人最终的归宿只有一个—成功。
2 学会尊重他人,委婉指正他人错误
卡耐基名言
1.如果要反驳对方的荒谬之谈,不必一定从正面反驳,而是可以先肯定对方的论点,紧接着在这个论点的基础上进行推论,然后推出一个不言而喻的荒谬的结论,再将此结论进一步推到更极端、荒谬的地步,让对方的论点不攻自破。
2.在辩论中,采用类比的方法,关键是要能洞悉对方的命题里隐藏的荒诞之处,然后对其进行扩展和深化,再对其性质进行强调,让其暴露出来,伴随着扩展深化,驳论的力度也将愈加强烈。
类比法是指这样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即如果两类或两个不同事物间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特性,进而可以推导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特性。通过比较两类或两个不同的事物,找到其相同或相似的特性,然后以此为据,将其中一个事物的相关知识平移到另一个事物里,这就是用类比法进行推理的过程。
类比法的特性是用此现象推导到彼现象,用已知推导到未知,用这种道理推导到那种道理,进而由一致的现象推导到一致的结论。所以,这种方法在辩论中经常被使用。在辩论中采用类比法的基本要求是,先提出浅显易懂的、对方能接受的事情,然后再顺势推导到对方还未接受或未认识到的道理。
美国建国初期制定了一条法规:要想成为议员,首要条件是要有30美金。这条法规实则是将当时贫困的黑人群体阻挡在外。很显然,这条法规有失公平公正,然而表面看来又不会荒谬至极。
美国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极力反对这条法规。他当时在辩论中就采用了类比法来反驳此法规,他由看似合理的、崇高严肃的法规推导出了荒诞的结论。他当时是这样辩论的:“如果竞选议员,就要有30美金财产。这样说可不可以,如果我拥有一头价值30美元的驴,那我就有资格竞选议员了。我成功竞选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就不能继续当议员了。请问,这议员到底是我还是驴呢?”
一条看似合理的法规最终变得荒诞至极,这是因为富兰克林在运用类比法时加进去了两个假定。第一个是,假定30美元等同于一头驴。其实,30美元也可以等同于一只天鹅,然而天鹅并不能诠释愚蠢,所以,此论辩中,用驴举例比用天鹅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富兰克林的高明之处,就是通过30美金把一头驴和神圣庄严的法规联系到了一起。这种联系虽然让法律制定者没法接受,但他们又找不出反驳的理由,这里就是运用了等价交换的方法。第二,他又借助偶然事故,让驴死亡,又让驴和人脱离开,这样,30美元与驴之间的关系转换成了驴和议员之间的关系。
富兰克林在这里采用的类比法既起到了强烈的讽刺作用,又显示出他具有强烈的幽默感。在他的类比下,就好像有时美国的议员是驴在当,怎能不变得荒谬至极?
在辩论中,不少人都能将这种类比推理的方法灵活运用,把对方提出的论点里的条件,进行推论、扩充和延伸,然后再据此找到一个相对特别的条件,使该条件有悖于对方的结论,从而将对方的观点驳倒。
在辩论中,采用类比的方法,关键是要能洞悉对方的命题里隐藏的荒诞之处,然后对其进行扩展和深化,再对其性质进行强调,让其暴露出来,伴随着扩展深化,驳论的力度也将愈加强烈。
加拿大前外交官朗宁,出生于传教士家庭。30岁时,朗宁去参加省议员竞选,在竞选过程中,莱特率领的反对派对他进行攻击。
辩论过程中,莱特说道:“你有什么资格参加竞选?你是喝外籍人的奶长大的,肯定有外籍人的血统。”
朗宁冷笑一声,反驳道:“照你这么说,喝什么样的奶就能有什么血统。请问阁下,你每天都喝加拿大的牛奶,那你身上肯定就有加拿大牛的血统了?你小时候一定还喝过加拿大人的奶。所以,你身上岂不是既有加拿大牛的血统又有加拿大人的血统?这样一来,你不就是牛和人的混血儿了吗?”
莱特为首的反对派面对这么痛快而直接的驳斥毫无招架之力,也无法出言反驳,终以惨败收尾。
上述例子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如果要反驳对方的荒谬之谈,不必一定从正面反驳,而是可以先肯定对方的论点,紧接着在这个论点的基础上进行推论,然后推出一个不言而喻的荒谬的结论,再将此结论进一步推到更极端、荒谬的地步,让对方的论点不攻自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辩论的过程也就是论证自己观点正确的过程,同时也是证明对方观点错误的过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类比法就是反驳对方论点最强有力的武器,它不仅是一台显微镜,能将对方论点里的谬误鲜明地找出来,还是一面放大镜,将对方的谬误放大,使对方的论点不攻自破。
3 始终让对方回答“是”
卡耐基名言
1.二难推理是一种威力强大的论辩武器,它能把论辩者反击时的强有力作用鲜明地呈现出来,如果加以善用,就能让人把对手引入骑虎难下的困境。
2.运用二难推理,必须遵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相关规则,如果违反规则,被对手抓住要害,则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如果某件事有几种可能性,并且每种可能性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常被称为假言选言推理。假如一件事有两种可能性,并且这两种可能性产生的结果都让某对象很难接受,换言之,两种结果都关系到某对象或者某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利害关系,这时,这种假言选言推理就被形象地称作二难推理。
在辩论时,二难推理时常被用到。该推理显著的特征是,一方提出两种可能性,让另一方对任何一种可能性不管做出肯定还是否定回答,都会陷进进退两难的困境。
古希腊有一个国王,打算处死一批囚犯。当时的死刑有砍头和绞刑两种。至于用哪种方法,国王决定让每个囚犯自己选择。他给出的条件是:囚犯需要任意说出一句能立刻辨明真假的话。假如囚犯说的是真话,就会被处以绞刑;而假如说了假话,就会被砍头。结果,很多囚犯不是因为说假话被砍头就是因为说了真话被处绞刑。
这批囚犯中,有一个机智过人的囚犯。当他面临这个问题时,他对国王说道:“我要被砍头。”
国王听了这句话,进退两难,如果按他说的砍他的头,那他说的就是真话,但说真话是应该用绞刑的;而如果对他实行绞刑,那他的话就成了假话,而说假话则应该被砍头。不管是砍头还是绞刑,国王都无法做出决定,最后只好把他释放了。
从推理形式来看,该囚犯对国王提出了一个“简单组成式”的二难推理:
如果处以砍头,那就与国王原本的决定相悖。
而处以绞刑,同样也与国王原本的决定相悖。
总而言之,不管砍头还是绞刑,都会与国王原本的决议相悖。
在论辩中,如果一方提出有两种或更多可能性的命题,并要求对方从中选择,而实际上,对方不论选择哪种可能性,结果都会让他左右为难。此方法表面上是给对方选择的机会,但实则暗藏陷阱,对方不管做出何种选择都跳不出早已铺就的圈套。
古代有个国王善论辩,自认为世界上没人能辩过他。为了一显自己的雄辩之才,他设下擂台,向天下昭告:“若有人能说出一件让我承认是谎话的荒唐事,我就分他一半江山。”
众人闻讯,纷纷前来打擂。各种瞒天大谎最后无一不被被国王驳回。
有个官员对国王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我拥有一方宝剑,宝剑只要指向天空,就会落下很多小星星。”国王反驳道:“这有什么稀奇的,我爷爷有个烟斗,烟嘴含在嘴里,另一头就能够到太阳,并让太阳点火。”
官员听后,灰溜溜地离开了。
有个地主前来,对国王说道:“请陛下原谅,我本想早点儿赶来的,奈何昨日下暴雨,天空被闪电撕裂了,我只好请一个裁缝去给缝上。”国王回复:“做得对,只是你请的那个裁缝的手艺不怎么样,天空并没有被缝好,今早又下小雨了。”
地主也沮丧地走了。
一天,有个农夫手里拿着一个斗来了。国王纳闷儿,问道:“你为什么拿个斗?”农夫回答:“陛下,您欠我一斗金子,我是来讨回金子的。”国王惊呼:“我什么时候欠你一斗金子?胡说!”
这时,农夫神色自若地说:“既是谎话,把一半江山分给我吧!”国王慌不择言:“哦,不!不!你没有胡说。”农夫笑道:“既然这样,那就给我一斗金子吧!”国王一时不知所措,前后为难,“这个,不,这是真话,不,是假话……”
此时,自诩能言巧辩的国王瞠目结舌,深陷左右为难的困境。
二难推理是一种威力强大的论辩武器,它能把论辩者反击时的强有力作用鲜明地呈现出来,如果加以善用,就能让人把对手引导到骑虎难下的困境。二难推理的关键是,不管对手做何选择都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提供的某些选项不能让对手为难,对手很可能就会趁虚而逃。唯有不断设立障碍,才能让对手逃遁无门,束手无策。
二难推理务必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假言前提的前件和后件之间要具备确凿可靠的充分条件关系;第二,选言前提的选言支一定要有尽头。不然的话就是一个错误的二难推理。然而,如果要遵循这两个原则,仅靠逻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都是该推理的前提,以上两个原则实质上是为保证这两个判断的真实性而存在的,而判断的是否真实,不是依靠逻辑性,而是要借助于具体的科学知识。
4 引经据典,暗藏玄机
卡耐基名言
1.论辩中恰当地借助典故,可以让人们从典故中获得启发,从而增强雄辩力。
2.在论辩中,基于权威给人们的定势,借助权威的威严形象和权威的论断,能够使论辩者的论辩具有无法抵御的力量。
在论辩中,论辩者引用名言警句和典故来为自己的论证增强说服力,以证明自己的论证是千真万确的,而对方的陈述则是错误百出或荒谬不已,这种论辩艺术被称为引证术。引证术的主要特征是将名言、典故引入自己的论辩,让自己的论据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让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美国科学家打算制造原子弹,并且把这项工程命名为“曼哈顿工程”。核物理学家西拉德写了一封信,内容是恳请美国政府一定要先于希特勒研制出原子弹,然后让爱因斯坦署名,并请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把信呈给总统。
1939年10月11日,萨克斯和罗斯福总统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谈话。萨克斯首先把爱因斯坦署名的信件呈给罗斯福总统,然后把科学家们的核裂变发现的备忘录拿出来诵读。但罗斯福总统对那些深奥的科学阐述一窍不通,也听不懂,所以反应冷淡。
总统听完,对萨克斯说:“这些非常有趣,但现阶段政府干预此事还为时过早。”
萨克斯费尽口舌都无济于事,只好暂时告退。为了表示歉意,罗斯福总统邀请萨克斯于第二天早晨七点共进早餐。由于形势严峻、责任重大,被敷衍的萨克斯回去后绞尽脑汁思索着说服总统的妙计。
第二天,共进早餐时,未待萨克斯开口,罗斯福总统就抢先说道:“今天不谈爱因斯坦的信件,半句也不行,知道吗?”
“总统先生,我谈历史可以吗?”萨克斯对总统笑道:“英法战争时期,在欧洲大陆上屡屡得胜的拿破仑在海战中却屡屡战败。此时,美国发明家罗伯特·富尔顿向这位法国大帝献计,建议砍掉法国战舰上的桅杆,撤掉船帆,换掉木板,装上蒸汽机和钢板。然而,拿破仑觉得,没有船帆,船就无法航行,而钢板取代木板则会让船沉没。并且,他还嘲讽富尔顿说:‘帆船不靠帆航行,靠你发明的蒸汽机?哈,这简直是痴人说梦,无法想象!’结果就是,富尔顿被赶了出去。历史学家评论这段历史时认为,若拿破仑当时听取了富尔顿的建议,那么十九世纪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罗斯福总统深思了一会儿,然后,拿出珍藏的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白兰地,将酒杯倒满,递给了萨克斯,说:“你赢了!”
萨克斯即刻激动非常。
这则故事里,萨克斯如果用直接进言的方式,则必然于事无补。特别是罗斯福总统抢先表明不想再提此事后,萨克斯的直言论辩之道更是被堵严实了。该情形下,萨克斯巧妙地借鉴历史事件,以古论今,让罗斯福总统从历史方面意识到研制原子弹的重要性。
巧于引典,确有“精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之威。在论辩过程中,若论辩者能巧妙而恰当地引经据典,自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从而在论辩中占上风。
法国前总统蓬皮杜一生酷爱诗歌,并且在诗歌方面颇有造诣,曾在闲暇之际编写了《法国诗选》。同时作为一个政治家,他还精于将诗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他在论辩或会谈中,经常引用精妙的诗句将对方引入圈套或给自己解围。他担任总理期间,在一次议会上,他被一群咄咄逼人的官员指责,他们嘲笑他只是戴高乐的一个走卒,他泰然自若地回答:“我看到一个马夫的影子,手里拿着一把毛刷的影子,正在掸拭一辆马车的影子。”然后他笑道,“我只不过是一个幽魂。”说到这里,就听见大家哄然大笑。一触即发的气氛缓和了下来。
“但未来不会属于幽魂!”蓬皮杜抓住良机,话锋一转,“如果将来我们认可把所有权力都交给负责的总理,那我们马上就能回到第四共和国,回到多党制上吗?是独裁政权吗?绝不是。总统的权力是受限的,他的意见必须要跟政府的一致。同样,在总政治路线制定方面,总理也必须要跟总统保持一致。因为,如果基本问题都不能达成一致,那么政府机器就不能运转。”
蓬皮杜泰然自若地阐述完后,人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面临重重围攻和讥讽,暴跳如雷和恼羞成怒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倒持太阿。蓬皮杜不仅从容不迫,而且风趣含蓄。反驳时,他首先引用诗句,此时对手甚感不解,他紧接着坦诚地承认自己是诗句中里的“影子”,这让对手误解为他无奈之下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对立的气氛马上就松弛下来。然后,他又开始反击,顺势说明了自己的看法,不骄不躁,有礼有节。他那卓越不凡的论辩能力不得不让人折服。
文化典籍有着广为人知的普遍意义,所以也就具备非凡的论据威力。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不计其数,包罗万象,在论辩时,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引用,就会让论述更具雄辩力。所以,出色的论辩家常常能够引经据典,让自己的论点得到有效且有力的支持。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论辩中运用引证术时,要选择恰当的名言、警句,以达到无懈可击的效果。
引证的方法有很多讲究。如果引用典故,既可以明引也可以暗引;如果引用名言,则可以适当删减,或适当添加,可以完全引用,也可以择其要点,可在实际运用中根据需要灵活引用。
5 说服对方的一把利器
卡耐基名言
1.一个精辟的比喻能让一个复杂难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但又不失深刻寓意和引人入胜之感。
2.将精妙的论述和生动形象的描述融为一体,不仅能给人以启示,还能实现语言的精美。
在论辩中,语言和观点都要不落窠臼、新奇出彩,与此同时,内容也要精彩风趣、自然生动,只有把新颖的形式和鲜明的主旨结合起来,才能妙语连珠。
在语言艺术中,比喻是一方瑰宝。生动贴切的比喻不仅可以让深奥的变为浅显的,让冷僻的变为熟悉的,让抽象的变为具体的,还可以丰富人们的想象力,从而使自己的论证锦上添花,事半功倍。
一天,美国著名演说家马克·吐温正在给学生上课,两个学生就“多说有益还是无益”而争论不休。一个学生就此向马克·吐温请教。
马克·吐温说道:“苍蝇、蚊子和青蛙整日整夜地叫个不停,喊得口干舌燥,却得不到任何人欣赏。而公鸡每天早晨按时鸣啼,人们闻得鸡啼便都抖擞精神,起床去劳作。你觉得多说有益吗?关键是说得是否适合时机。”
马克·吐温没有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教导,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以达到一语中的的目的。而且,他采用的比喻幽默诙谐,这样,既能生动形象地表达论点,又能凸显出马克·吐温过人的雄辩能力。
在论辩中恰当地使用比喻,会让论点的陈述和内容的表达更加有效。一个绝妙恰当的比喻可以让复杂深奥的道理看起来简洁明了又不失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比喻分为两个部分:本体,即被形容、被比喻的事物或现象;喻体,即用来做形容的事物或现象。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的事物,它们有本质的区别,但两者在某些方面又有相似的地方。多数本体较抽象、深奥;而喻体较具体、通俗。
比喻要避免不贴切、生涩。如果喻体不被人熟悉,则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喻体不够贴切,就不会达到帮助理解本体的效果,还会导致其他问题,甚至会让喻体产生歧义并使人按照歧义去思考问题,如果是这样,那就画蛇添足了。曾经有个传教士想把《圣经》翻译出来,给非洲居民看。然而翻译到这句话时就出问题了:“即使你的罪恶一片鲜红,可是它最终仍会白如雪花。”由于非洲居民并没见过雪,不能理解雪是什么。不久之后,这个传教士被椰子启发,这句话就改译成了“即使你的罪恶一片鲜红,可是它最终仍会白如椰肉”,如此一来,非洲居民就能理解这句话了。所以,比喻要通俗易懂,以形象喻抽象。
俄国布尔什维克的一位著名活动家、政治家加里宁,有次给某地的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时,他努力地进行了严密的论证,但农民代表依然迷茫、不得其解。有人问道:“对苏维埃政权来说,什么更加珍贵,农民还是工人?”
加里宁反问道:“对于一个人来说,左脚珍贵还是右脚珍贵?”
场内安静了一会儿,然后农民代表笑了起来,掌声也如雷声般响起。
长篇大论的抽象论证没能让农民代表理解其意,而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却让他们将蕴含之理理解透彻。
如果能将比喻论证运用得如鱼得水,那么不仅自己的论点将会被表达得恰如其分,而且还会增加对方反驳的难度,并能达到讽刺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对方不仅要反驳你的论点,同时还要反驳你用的比喻,然而比喻常常是为人所熟知的道理和事实,难以反驳。
德国女数学家诺特被授予博士学位后,由于还未得到讲师资格,暂时不能给学生上课。但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颇受希尔伯特教授的欣赏。
关于诺特能不能当讲师这个问题,教授们在一次教授会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位教授激愤地说道:“女人怎么能当讲师呢?如果能当讲师,那以后就能当教授,甚至还能进入大学评议会。怎么能让女人进入大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呢?”
这时,希尔伯特教授驳斥道:“各位先生,候选人能不能当讲师,不应该拿性别来说事,请诸位先生注意,大学评议会毕竟不是男洗澡堂。”
他说的“大学评议会毕竟不是男洗澡堂”其实就是反喻。该反喻铿锵有力,让对方无力反驳。
论辩过程中运用比喻来描述客观景物或讲述深刻道理,既能使语言精美,又能取得哲理上的启示。这样,只言片语就能言尽深奥之理,并能举一反三,取得铿锵有力、简洁明了的效果。
论辩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和概念用具体贴切的事物比喻出来;第二,用被常人熟知的事物比喻生疏和不熟悉的事物;第三,喻体和本体间要有明显的相似性,能让众人接受或认可,否则会有牵强附会之嫌,让比喻失去其应有的效果。
6 弄清事物的因果关系
卡耐基名言
1.因果论证法的关键是要探究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2.在论辩过程中,因果论证能够表明事物间的本质联系,能让人知其果,也知其因。
自然界和社会里的各种现象之间都有着普遍的联系,而各现象间的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因果关系。不管什么现象都是由一定的原因产生的,而任何原因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关系是现象之间存在的最普遍的联系。因果论证法是指,找出某一现象的原因后,根据因果关系推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在一个酒馆里,有个顾客在喝完第二杯啤酒后,向酒馆老板问道:“酒馆一周的啤酒销量是多少?”
“35桶。”老板得意地回答。
“哦,”顾客继续说道,“我有个办法能让你每周卖出70桶啤酒。”
老板大吃一惊,赶紧问道:“什么办法?”
“很简单,就是给每个客人满杯的啤酒。”
该顾客没有直接说杯子里的啤酒太少,而是经过因果关系的联想,得出给满杯啤酒就会使销量大增的结果,先将结果说出来,然后再把为了达到结果而需要的条件提出来,从而含蓄幽默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因果关系是以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为条件的联系。因是指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这一现象的现象;果是指因发生作用后的结果。因与果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然而并不是所有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关系都是因果关系;除了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因果关系还须具备另一个条件:果是因导致的。
根据不同的寻求原因的方法,因果论证法主要有下列几种方法:
1.索因求同法
索因求同是指被研究的现象出现的几个情景中,如果其他情景都不一样,而只有一个情景相同,那么可以得出结论:这个相同的情景是导致被研究现象发生的原因。
18世纪,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为自己辩护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他的论证如下:
“如果我们不停地搓冻僵的双手,手就会逐渐暖和起来;如果我们用力砸冰凉的石头,石头就会火星四溅;如果我们用锤子不停地敲击冰冷的铁块,铁块也会发烫……因此我们能够得出运动可以产生热量的结论。”
罗蒙诺索夫观察到搓双手、砸石头和敲击铁块等产生热量的情景发生在不同的条件下,而这些条件下的其他条件都不相同,只有一个条件相同,那就是运动。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即运动可以产生热量。
2.索因求异法
索因求异法和索因求同法基本一样,但前者索求的果是“异”而不是“同”。索因求异是指,在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几种情景中,其他情景都相同,而只有一种情景不同。因此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不同的情景是导致被研究现象发生的原因。
有位生物学教授曾通过实验发现,蝙蝠的耳朵就像雷达一样,能够代替眼睛来探测物体,但另有一位学者则不同意他的观点。为此,两人进行了一场辩论。
“在阴暗的岩洞里,蝙蝠飞行时也不会出错,原因是什么?”教授问。
“那是因为它的眼睛异常敏锐,即使光线微弱,也能看清身边的障碍。”学者回答。
“那为何蝙蝠在漆黑的夜里能穿越茂密的森林?”教授继续发问。
“可能它具有天赋异禀的夜视能力。”学者继续回答。
“当它的双眼被蒙起来,或者让它双目失明时,它仍然能够正常飞行,这又是为何?如果它的双目没有被遮盖,也健康正常,而是把它的双耳塞住,它在飞行时就会四处碰撞,这又是为什么?”教授紧接着问道。
学者哑口无言,不得不认输。
生物学教授观察到,蝙蝠的耳朵被塞住和不被塞住的两种不同情景:塞住蝙蝠的耳朵,它就不能正常飞行;而不塞住蝙蝠的耳朵,它就能正常飞行,这两个情景中的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塞或不塞耳朵不同,于是他就得出结论:蝙蝠是用耳朵探测方向和障碍的。生物学教授正是恰当地运用了索因求异法,最终才得到了无可争议的结论。
3.共变索因法
共变索因是指,当某一现象发生变化时,被研究的现象也随之而变,因此,判定该现象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因。
甲:“船舶遇难后,你知道落水的人在水里能活多久吗?”
乙:“有人做过这个实验,实验发现,会游泳的人在0℃的水里能坚持15分钟;在2.5℃的水里能坚持30分钟;在5℃的水里能坚持1个小时;在10℃的水里能坚持3个小时;在25℃的水里能坚持一个晚上。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会游泳的人落水后所能坚持的时间与水温是正比的关系,水温是人在水中能坚持多长时间的一个影响因素。”
乙的结论就是通过共变索因法推导出来的。
因果论证能够让我们的论点更具说服力,让对方知其果,更知其因,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具有因果关系的现象不能硬被打上因果关系的标签。如下所示:
甲:“你知道为什么黑母鸡比白母鸡聪明吗?”
乙:“为什么?”
甲:“因为黑母鸡能下白鸡蛋,而白母鸡下不了黑鸡蛋啊!”
黑母鸡能下白鸡蛋不是因为黑母鸡聪明,所以甲的这个论断就是狡辩,也叫强加因果式诡辩。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因导致果,因在先,果在后,但并不是所有发生在某一现象之前的都是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因,不要出现“以先后论因果”的错误。
因果论证法这种辩论方法极其重要。在论辩过程中,因果论证能够表明事物间的本质联系,能让人知其果,也知其因。所以,此法能让论点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