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能赚一个亿的人,其思维方式是什么?

FOUR

重新说回《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

“富爸爸的现金流象限”这一章节中,有不少关于金钱的独到见解,非常精彩。

篇幅有限,这里仅大概介绍一下。

先来听一个寓言小故事。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一个古老的小山村。

这里的人们过着原始而朴素的生活,总体来说还是逍遥自在的。可就是有一个大问题始终解决不了,令他们感到困扰。

这个问题就是:缺水。只要不下雨,这里就几乎没有任何水源可用。

于是,村里的长老们经过商议决定雇一些人,专门为村民们每天外出担水、运水,以解燃眉之急。

两个小伙子来应聘,村子就和他们两个人都签了约。

长老们的想法是:不能只雇一个人,要让他们有竞争对手。同时雇两个人,一来可以压价,二来一旦其中一个人撂挑子了,还能有一个保底的。

签约的两人中,有一个小伙子叫江户。

江户表现得非常积极,刚在契约上写下自己的大名,就跑到市场上买来两个铁桶,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到一公里之外的湖边挑水。

他就这样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没过多久,这两个铁桶便为江户带来了白花花的银两。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村民们砌了一个大大的水泥储水罐,用来存放江户挑来的水。为了让这个储水罐永远处于满水的状态,江户不得不每天保持同样的节奏,片刻不停地挑水、补水。尽管干活很辛苦,但长老们说话算话,从不会在报酬上打折,让小伙子没少挣钱。为了赚钱,无论多累多苦,江户也总能咬咬牙挺过去,从未后悔过来到这个村子,干上这份活。

两人中的另外一个小伙,叫毕路。和江户不同,尽管和村子签了约,毕路却一直不声不响。他每天做的事情不是去挑水,而是四处走动、观察,或者坐在村子的角落里发呆。

看到他这个样子,长老们心里很不爽。可是,一来不干活便没钱挣,村庄没什么损失;二来竞争者的存在也能确保江户不会消极怠工,左思右想后,长老们还是默认了毕路的不作为,由他去了。

一天,毕路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好主意,便对江户说:“其实,你没必要每天跑这么多路,挑这么多水。咱们不如弄一根长长的管子,一头放到湖里,一头放到村子的储水罐里。我观察过了,从湖面到村子有一个明显的坡度,咱们只要稍微下点功夫,就能把水从湖里引到村里。这样一来,村里的人和咱俩就都自由了!岂不皆大欢喜?”

没想到,江户听到后却并不高兴,反而勃然大怒。

他厉声训斥道:“你这是痴心妄想!这种事怎么可能成功呢?一厢情愿罢了!说到底,你就是懒!不舍得卖力气,没出息!”

拒绝毕路后,江户挑起水来更卖命了。他不断磨炼挑水技术,并换了两个更大的铁桶,一举提升了挑水的效率,博得了村民的喝彩。这让他心里更有成就感,更得意了。

只不过,在表面的得意背后,他却有不为人知的失落:他沮丧地意识到,每日挑水、补水这项重体力劳动的性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且未来也不大可能发生变化。换言之,他看不到这项工作的终点在哪里。他经常会做那种掉进深渊的噩梦:坠落,不停地坠落,却不知何时能坠到底,更不知坠底后将面临什么——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是不是粉身碎骨?这种感觉本身就很沮丧,甚至很惊悚……他经常惊出一身冷汗,猛然从床上坐起来,发愣。

与此同时,毕路也没闲着,他果断地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只不过,如此大的工程仅靠毕路的力量,操作起来谈何容易!

工程的难度本身就不小,旁人的冷嘲热讽更是让毕路处境艰难——他的主意不但没得到江户的认同,村民们也觉得太离谱。大家都认为毕路很天真,总想着投机取巧,归根结底还是太懒,难堪大用。

事实上,工程的进展确实一波三折。无论毕路每天怎么忙、怎么拼,这个工程却始终连一个雏形都没有。于是,那些冷嘲热讽更多了,这让毕路觉得自己肩上仿佛扛了一座山,且这座山愈来愈大、愈来愈沉……开弓没有回头箭。毕路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只能咬牙坚持,拼尽全身力气往前挪……

就这样,毕路幻想着水道正式开通那天的盛景,凭借强大的耐心和毅力每天起早贪黑在工地上忙碌着。日复一日,他从不停歇。

他的满腔热情、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一年后,水道开通了!

清澈的湖水源源不绝地顺着竹筒连接的管道流进了村子的储水罐。水的清冽混杂着竹的清香,让毕路的汗水和泪水显得值得。

狂喜的村民聚拢过来,在一片欢呼声中将毕路的身体高高托起并抛向天空,一次又一次——而这一场景,曾在毕路的脑海中出现过无数次,现在终于成真了!

看着毕路的成功,江户却并不服气。他默默地转身离开村庄,又在另一个村子找到一份担水的活。

江户决心用行动证明自己。他越发疯狂地磨炼挑水技术,并给自己换了两个更大的铁桶。水越挑越多,也越挑越快。可江户的身体状况也由于劳累过度一天不如一天了。

坏消息不只这一个,还有更多。

水管计划大获成功之后,从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毕路终于变成有钱有闲阶层,得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金钱和时间上的自由。于是,他开始琢磨还有没有自己能做的事?

请注意,这里有一个重点:智商高的人永远在想,想好了再做,或边想边做;智商不高的人则永远在做,从来不想。

显然,毕路就是前一种人。与江户总是身体闲不住相比,毕路总是脑子闲不住。他的脑子永远在想,永远在琢磨事情。

毕路又开始琢磨事情了。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这个村子!他决定将自己的水道引水工程推向全日本,让天下不再有缺水的村庄!

凭借着长期施工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毕路的庞大计划落实得非常顺利。他不但有了自己的专业团队和施工设备,还有了巨大的名望。随着工程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毕路的个人财富也一路飙升,他终于成了富甲一方的大亨。

这时的毕路已不同以往。现在,他即便每天躺在家里睡大觉,也能将成百上千万人每天必需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送到千家万户;白花花的银子源源不绝地流进他的腰包。

毕路的工程搭起的其实是两条管道:一条管道里流着水,从江河流向村庄;一条管道里流着钱,从村庄流向他自己。

再来说说江户。常年的重体力劳动拖垮了江户的身体。毕路的水管计划也几乎将他的工作完全替代:他换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可是每到一个村庄不久,讨厌的水管便会尾随而至,让他丢掉工作。他只好再次出发,四处漂泊、流浪。

终于,彻底厌倦了漂流生活的江户痛下决心,他扔掉手里的铁桶,成了毕路团队里的一名普通员工。他能挣到的依然只是一份普通的工钱,且已完全无法奢望能与曾经的同事、现在的老板说说话。现如今他们两个人已分属不同的世界……

《江户与毕路物语》一直是我本人的行动指南。

特别是当我面临艰难、复杂的局面,却必须尽快做决策的时候,我都会从这个故事中汲取营养,在关键时刻做决定。坦白说,它真是帮了我的大忙。

我经常这样问自己:

“我现在要做的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是用水管输水,还是用铁桶挑水?”

“我现在的工作方式到底是勤劳,还是愚蠢?到底是用身体做事,还是用脑子做事?”

正是这样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让我能够不断地修正轨道,化险为夷,一路平安地走到今天,将金钱收入囊中,并获得时间的自由。

这就是我迄今为止的人生之路的真实写照。一路走来,我做的所有事乃至我关心的所有事,仅有三个字:铺管道。铺财富的管道,人生的管道。

当然,“铺管道”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与之相比,许多时候,做苦力反而是个更便捷、更容易,甚至更舒服的选择——只要肯出卖体力就行。做苦力照样也能赚钱,也能生活,虽说无法富甲一方,起码能衣食无忧,甚至混个小康水平也完全有可能。重点是,这样还没有风险,不用操心,更不用提心吊胆。

显然,这里面有一个悖论,那就是:“拎铁桶”的人生确实轻松。只不过,它是前半生轻松,后半生费劲。“铺管道”的人生则正相反,它确实有费劲的一面。只不过,它是前半生费劲,后半生轻松。

如果让你选,你选哪个?

答案一目了然。

所以,正因为“铺管道”有其费劲的一面,你才需要去努力。而你唯一能做且值得做的,也只有这两个字:努力。

“努力,必会留下足迹。”

24岁那年,我从创业导师那里听到这句话。当时,这句话并没有在我的内心深处激起多少涟漪。这类鸡汤般的话,我已经听得太多,几乎完全无感。

可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这句恩师的口头禅逐渐让我感受到一种莫名的魅力。在随后的实践中,我几乎每走一步都能切身感受到这句话的存在,以及这句话的真意。

我逐渐意识到,鸡汤本身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人们的喝汤方式。

就拿努力这件事来说,即便不能立刻看到结果,但无论如何,你只要努力过,便一定会留下足迹。只要不断积累这些足迹,在前方等待你的,一定是自由。

导师的那句口头禅,其魅力和价值就在这里。

其实,一直活到24岁,我的人生还是典型的江户式人生。作为工薪族,我每天加班到深夜12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和他人相比,我每天要拿出两倍的时间“拎铁桶”。

直到遇见恩师,我才改变了谋生方式。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减少了夜晚的加班时间,增加了创业学习和实践的时间。换言之,我减少了“拎铁桶”的时间,增加了“铺管道”的时间。其结果是,我每天奔命的时间还是那么多,只不过内容发生了质变。这一质变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能做到,相信你也没问题。

所以,你不妨从今天开始,拿出尝试的勇气去开发你人生中的第一根“水管”。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讲讲我的人生遭遇。

小学时代,我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男孩。那时的我是如此的乏善可陈,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

我升入中学之后,莫名其妙地成了学校乒乓球俱乐部的一员。可即便如此,每日放学后,我在学校体育馆的一角默默地抽打着小白球,依然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人。加入乒乓球俱乐部这件事也并没有让自己阳光起来。

我既没有什么朋友,也不招异性待见,甚至进了乒乓球俱乐部也没能让自己的运动技能有什么长进。

彼时,正值青春期的我试图在学业方面加把劲,觉得只要成绩好,也许能得到一些女生的青睐,至少是关注。我依然以惨败告终,自始至终都没能沾上哪怕一点点异性缘。

好在努力有所回报,我考上了一个还算不错的高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决定学吉他,觉得这会是一个博取异性缘的契机。我做了一个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既然要学,就学那种最令女生疯狂的重金属音乐!然而,结局一如既往:我还是没能在女生们的心中拥有一席之地。

也许在她们眼里,我木讷的个性、平凡的外表和重金属音乐实在是太不搭了。这个特长非但没有给我加分,反而大大减分,更加突出了我的平凡乃至平庸。

我的家境对那个时候的日本人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家搬进一栋三层别墅居住。这种独楼独院的居住条件在那时的大阪市内还算比较少见的,我们家因此也算得上小康之家了。

只不过好景不长,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家又搬离了那栋别墅,搬进了一个普通的高层住宅楼。对于这次搬家,当时年幼的我还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挺好玩、挺新鲜。可上了中学之后,我才逐渐意识到,这是家道中落的表现。

我们家的经济情况一路恶化,逐渐从中产小康之家变成了底层贫困户。

成年之后我才知道,那时之所以要搬家,是因为父母欠下巨债,为还债不得不将别墅卖掉,举家开始租房生活。

进入高中之后,家里的经济情况更为窘迫了。双亲为金钱的事激烈争吵也成了家常便饭。至于零花钱,我必须靠自己勤工俭学、外出打工赚取。不仅如此,我辛苦打工挣来的钱,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归自己,其他的全部都要补贴家用。

也许你会好奇我们家道中落的背景和原因。

前面也曾提到过,我爸是个自营业者(S象限),有一间私人建筑设计所。开始生意还是不错的,他赚到了一些钱。后来,他的生意越来越差,设计所的经营不得不靠负债维持。最终,总负债金额居然高达1亿日元!

这使我意识到,恐怕我的大学学费要自力更生了。既然如此,我的选项便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考上一所国立大学[1]!

我开始挑灯夜战,拼命苦读。天道酬勤,我终于考上了一所国立大学。

问题是,上国立大学也并非免费。为了筹措学费,我还得继续勤工俭学。于是,我只能一头扎进那暗无天日的打工生活里。我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深夜才回家,白昼对我而言都成了稀罕物。

由于打工占用的时间太多,我经常无暇顾及学业,难得去学校一次。我因此没交到什么朋友,甚至差点留级。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在我拼死拼活为学业、为生计打拼时,日本发生了震惊世界、永留史册的阪神大地震。

那一年,是1995年。

我所在的那所国立大学成了难民们的临时避难所,再加上城市的交通系统遭到地震的严重破坏,已不能维持正常的线下教学秩序。学生们只能居家学习,所有科目的考试均改为提交专题报告。

对出勤少的我来说,这种情况反而有利于我。由于专题报告都是开卷形式,只要临阵磨枪便很容易过关,我总算拿到了足够的学分(必修科目的基本分值),成功避免了留级。

总之,那些日子里,我拼命地学习,终于凑够了足以从学校毕业的学分。

…………

但是,在毕业典礼的那一天,我没能拿到毕业证书。

为什么会这样?

说来惭愧,因为大学四年最后一个学期的学费,我没有交上……

全班、全系乃至全校,只有我一个人……

羞愧、无奈、沮丧,那时的心情简直无以言表。我看着周围手捧毕业证书拍照的同学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只好在毕业典礼之后更加拼命地打工、更加拼命地赚钱,同时把自己的生活费压至最低,终于补交上了学费,拿到了迟来的毕业证。

这一回,我算是正式毕业了,结束了难忘的大学生涯。

常言道,否极泰来。人不可能永远倒霉,正如不可能永远走运一样。这句话用在我身上简直再合适不过了——毕业后,我幸运地被一家世界知名上市企业录取,成了令同学们艳羡的大企业的白领。

遗憾的是,我却依然没能摆脱家道中落的命运。正式上班还没满一个月,双亲便让我去借200万日元给他们。

于是,我跑了四家消费者金融机构[2],费了好大劲凑够了这笔钱,将其交到父母的手里。

除了借钱之外,我每个月的工资基本上也都是全数上交,甚至连奖金都给了他们。

“为什么我会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坦白说,我那个时候的心里极不平衡,甚至会对父母产生恨意。可是没办法,尽孝乃每个人的义务,我只能将这样的生活继续下去。有的时候,我甚至会想:“也许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不可能有任何改变了,这就是我的命……”

还是那句话:否极泰来。人生就是这么神奇,在你最绝望的时候,人生总会出现转机。

正当几近绝望之时,我遇到了一本奇书——日裔美国人罗伯特·清崎所著的《富爸爸穷爸爸》。

不可思议的是,这本超级畅销书早已席卷全世界多年。我居然晚了那么多年才读到它。

现在想来,我的潜意识也曾被那些常识所束缚,对自己动手改变财运这件事有着潜在的抵触情绪,所以我才会对那本书不屑一顾吧?或者,即便在那样的状态下我看到和读到了它,我恐怕也会不以为然吧?

总之,无论怎么说,这还是命运的安排。我在身处绝境、悲观绝望之时与这本书相遇。可以想象,彼时的我读完这本书的心情。那种感觉简直可以用“大梦初醒”来形容:啊!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想法,还有这样的活法!我怎么就不知道呢!

我立马意识到:我按照此书指出的方向和方法去做,或许真的有成功的机会!果能如此,我的人生就能彻底逆袭!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才是世界的常态。书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之间,有那么大的差距。尽管看完书之后的某个瞬间,我会产生某种错觉抑或幻觉,会觉得这个差距很小很小,会觉得成功唾手可得;可一旦回到现实中来,我会猛然意识到这一点点差别其实是天壤之别,而成功依然是天边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

在悲观绝望、几近放弃人生的时候,我幸运地遇到命中的贵人——那位我曾一再提起的创业导师。

他是我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换言之,彼时的他与我的关系是不折不扣的陌生人。

当时,他只有27岁,算是我的同龄人。可两个人的境遇却有着天壤之别,仿佛身处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穷困潦倒、家道中落、意志消沉的打工人;另一个则是身家过亿,同时运营着多家公司,每年的慈善捐款对普通工薪族来说都是天文数字的青年才俊。

我们年龄相当,却境遇迥异。这个颇为残酷的现实令我敏感地意识到:我绝不能错过这个人,绝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所以,头一次见面,我便毫不犹豫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我愿拜您为师!今后请多多关照,不吝赐教!”

令我意外的是,对方并没有立马应承下来,而是用委婉的语气对我说:“先别急着拜师。好好想一想,想好了再来!”

我回到家中,和父母商量了这个事。果然,这件事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你怎么知道对方不是骗子?”他们说。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他们知道生意场的险恶,况且自身的生意也以失败告终,留下一堆公司里的烂摊子不算,还把家里搅和得不得安宁。他们怕了,有心理障碍了……这些我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正因为他们在生意和家庭生活方面的失败已经连累到我,令我苦不堪言,所以,我深知,如果不能勇敢地开辟出一条新路,而是继续这样不死不活地混下去,继续困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无法自拔,我肯定会重复双亲的失败的人生。而这一点,对当时只有24岁的我来说,是绝对无法想象的。

一番思索后,我果断地决定搬离这个家。我临走时对父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就当没生过我这个儿子吧!”

打那以后,我狠下心来,坚决不向家人透露自己的新住所,到最后甚至连父母的电话都不接。

就这样过了两周,我再次约见创业导师,真诚地表明心迹,终于成为他的门下弟子。从那之后,我就是在导师的创业塾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做课题,不断地实践……

三年。整整三年的时间,我一边以工薪族的身份在公司上班,一边周末为自己的创业做准备,成为周末创业族。

我替双亲从消费者金融那里借来的200万日元,由于年利率高达30%之多,仅偿还每年的利息已令我捉襟见肘,我根本无力偿还本金,所以这笔债几乎原封不动地长期压在我的身上。

我的周末创业生涯就是在这样的债务重压下起步的。

一方面要还债,另一方面又要创业,两者都需要钱。不惜一切代价去挣钱再一次成了我的当务之急。我只能白天去公司上班,晚上去居酒屋刷盘子,每逢周末继续我的创业梦。

可即便如此拼搏,整整两年过去,我的梦想却依然只是梦想,与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我倾注全部心力苦苦经营了两年多的创业项目,业绩依旧平庸,没有什么起色。

26岁那一年,我遭遇了本书开头时所描述的那一幕。

正当我为生计焦头烂额的时候,我姐打来了那个电话。“爸妈连夜逃走了!”她说,“他们去追阿公阿婆,也就是咱们家的亲戚。估计他们跑到东京去了。所以你那里闹不好也会有不速之客找上门来,千万要小心啊!”

放下电话的瞬间,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

原来,双亲为那两个亲戚的高利贷做了担保,后者由于还不起钱,又不堪催债人的骚扰,干脆跑掉了。双亲没有办法,也只能跟着跑掉。

果然,第二天一大早,两个凶神恶煞般的壮汉打上门来,揪着我的衣领恶狠狠地问:“说!你小子的爹妈跑哪里去了?”

我确实不知情,毕竟和父母断绝联系很久了。于是我便一再重复:“我真的不知道他俩去哪里了!你们与其在这里缠着我,不如去找警察!我愿意陪你们一起去!”

眼看从我这里实在得不到有用的信息,再加上惊扰了左邻右舍,那两人只能放开我,骂骂咧咧地离开了。

这次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我,令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干一点名堂出来!

我要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还有双亲的命运、家庭的命运!

我暗暗发下毒誓:当找到父母的时候,我一定要把足够的钱放到他们的手上!

又过了一年,我的创业项目终于有了一些起色,每个月给我带来的收入跨过30万日元的大关。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我在公司打工的月薪。于是,我决定辞职,彻底放弃工薪族的身份,做一个创业者。

彼时,我已知道了双亲的去向,并从自己做生意的钱中拿出一部分来,汇到了他们的账户里。

29岁那一年,我的月收入又迈上一个新台阶,跨过100万日元的门槛。

同一年,32岁的创业导师也迈上了自己人生的新台阶——达成年收入过亿的目标。

这件事又给了我很大的刺激:“啊!原来年收入过亿真的有可能实现!”

既然与我年纪相仿的人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我为什么不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亲眼见证自己身边的人实现目标,给我带来的动力之大无以言表。

“导师能在32岁年收入过亿,我自己在40岁之前年收过亿应该不难吧?”

我要在40岁之前年收入过亿!定下这个目标几乎是瞬间发生的事,可我心里却有着满满的底气。

又过了两年,31岁的我和一位叫理子的姑娘结了婚。我与最爱的人生伴侣开起了夫妻店,共同创业,一直到今天。

39岁的我终于实现了年收入过亿的人生小目标。

这一路奋斗过来,各种磕磕绊绊没少发生。可无论怎么说,没有导师的存在,实现上述的每一个目标都将极其艰难,甚至完全没有可能。对我的这段人生旅程来说,导师的存在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每当我近乎山穷水尽的时候,他总会鼓励我,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并给予我克服困难的力量。尤为难得的是,导师本人也和我一样,曾是不折不扣的工薪族,属于典型的现金流象限左侧的人群。换言之,我们有着相似的年龄,也有着相同的背景,而这一点对我的成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假设我的导师天生就是象限右侧的人,他出身富豪世家,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那么,当时的我肯定不会如此义无反顾地跟随他走上辞职创业这条路。

如果我们俩分属两个世界,彼此相隔太远,我们就不太可能成为对方人生的参照物。

所以,如果你也有幸碰到一位曾经和自己处境相同或相似的人生导师,你万万不可错过机会,一定要好好盯上他,牢牢地抓住他!

顺便说一句,这里所指的人生导师,未必需要开一个创业塾,未必需要有自己的学生和公开课。只要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人品正派且经历与你相似,他就有可能成为你的贵人和导师。

注释

[1] 在日本,国立大学的学费远低于私立大学。——译者注

[2] 民间借贷公司,其业务以高利贷为主,且往往有黑社会性质。对一般人来说,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找这种地方借钱的。——译者注

“人是环境动物。”

这句话想必没人会感到陌生。

比方说,之所以你的日语极其流利,堪称完美,是因为你爸妈说日语,你周边的所有人都说日语,你生长在一个充斥着日语的环境中。

所以,日语是你的母语。这个“母”字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你所处的环境,而与你的出身无关。换言之,你如果出生不久便移民美国,身边全都是说英语的金发碧眼的老外,处于那种环境当中,你的英语也会无比流畅,丝毫不亚于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人们无时无刻不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不受到环境的影响。

正因如此,我在本书中才会一再地提到导师的存在以及重要性。没错,对任何人来说,导师的存在都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是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生走向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事关生死存亡的问题。

导师的存在决定你所受的影响从何而来,也就是决定人生的“影响源”。

据说,“学习”这个词的词源就是“模仿”。

我的创业导师曾一再跟我讲:“如果是学校里的考试,那么打小抄是不被允许的,是典型的作弊行为。可是人生这场大考则不同,它允许你打小抄,甚至鼓励你打小抄。

“所以,至少在我这里,你可以尽情地打小抄、模仿和‘山寨’!不,我要纠正一个词,不是‘可以’,而是‘必须’。你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疯狂地打小抄、模仿和‘山寨’!一直到把我彻底榨干为止!否则,我这里你就算白来了!”

初听导师这段话时,我感到很诧异。这倒不仅仅因为导师直白的表达方式颇有些离经叛道,而且因为他所表达的观点与我的既有认知完全不同。

在那之前,我一直以为创业这件事基本上与创新无异,一定要有新意,一定要与众不同。换言之,你必须想一个别人没想过的点子,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否则,成功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

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

我们以常见的“连锁经营”或“加盟店经营”模式为例。

这就是典型的以模仿为基础的经营模式。这类系统没有任何独创性可言,完全是“山寨”的集大成者。

它就好像细胞裂变,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上,你去过的大多数咖啡店(比如星巴克)、24小时便利店(比如罗森)和快餐店(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和吉野家),采用的全都是这种经营模式。

它们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运转良好;如果运转不灵,也不会这么多。

所以,结论就是:创业这件事从“山寨”、模仿起家,其成功率要远高于原创。

从某种意义上讲,世上所有的生物均起源于寄生,因此全部都是复制品。这当然也包括人类。正如我的创业导师所言:人生这场大考是允许甚至必须打小抄的,如果不这样做,你不可能及格。

可见,导师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你提供打小抄、模仿和“山寨”的对象。

日本将棋名家羽生善治曾说过这样的话:“但凡拥有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的意志与信念,哪怕是极其年轻的后辈,他也能像在高速公路上飙车一般,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达到某种程度和境界,成为专业选手。”

不光东方的将棋、围棋,甚至包括西方的国际象棋,在棋类的世界里,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将一举战胜大名鼎鼎的老将的案例不胜枚举。这成为一种常态。

这便意味着,“专业”这两个字未必需要历经常年打磨才配拥有;只要有意志、有决心,不信邪,肯努力,再有一位好导师,十来岁的少年也可以成为专业人士。

这就是模仿和“山寨”的力量。由模仿前辈获取的能量将是极为惊人的。

这将令你一举驶上智慧的高速公路,以最高的效率、最快的速度达到前辈们所处的位置。然后,前面就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了,速度就会慢下来——这意味着从今往后,你就需要靠“原创”谋生了。

看见了吧,这才是“原创”应该出现的最佳节点。

你不用从一开始便急着去原创,它不是你能急得来的,它的出现需要酝酿,需要时机。

重点是,真正的原创其实往往源自“山寨”。这就是老瓶装新酒的经典创业逻辑。

你先投身一个旧事物,在旧事物中学习本领,积累经验,发现不足,再进行改进,这些改进逐渐积累下来,就会产生质变,催生出一个全新的事物。

这才是创新的本质,这样的创新本身就是原创。换言之,世上几乎没有什么好东西是凭空出现的,全部是脱胎于旧事物、旧环境。后者是前者的母体,前者是后者的延续。

这就是进化论的逻辑。

比如说,汽车的诞生,是源于对马车不足之处的改进;电子商务的诞生,是源于对实体商务局限性的改进及拓展;电灯的诞生,也与蜡烛和煤油灯的缺点息息相关。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年德国人卡尔·本茨不熟悉马车,美国人贝索斯和中国人马云没有在实体商务的领域打拼过、煎熬过,美国人爱迪生没有长期使用过蜡烛和煤油灯,他们又怎么能研发出一个崭新的事物,并由此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呢?

所以,我想说一句肺腑之言:“你如果想登高望远,放着巨人的肩膀不踩,非要自己一遍又一遍去做徒劳无功的尝试是愚蠢的。”

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那样,模仿意味着踏上前人用智慧铺就的高速公路。你如果想开辟一条新路,至少要先把眼前的这条路走到头。那个时候,你就能自由发挥了,因为前辈们已经帮不了你了。剩下的路,要靠你自己走。

但是,在那之前,你放着现成的路不走,是愚蠢的。理由很简单,你将注定输在起跑线上——当别人开着跑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时候,你却赶着马车。怎么可能有胜算?

诚然,开拓精神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无比重要,但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你工具箱里的工具已经全部用完了。

你想让自己创业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找一个已经创业成功的人,跟随他,学习他,模仿他,把他视为你的创业导师。

重点是,你在达成你的最终目的之前,一定要确定一个人。没错,只需一个人就够。

为什么创业导师只需确定一个人呢?有两个以上的导师岂不是更好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之所以这样说,有两个理由:

其一,决定成功的要素有许多,必须当所有的要素全部齐备的时候,你的努力才会有结果。

其二,如果你有两个以上的导师,不同的导师会给你不同的建议,有些建议是截然相反的。这就会让你迷茫,进而分散你的注意力,浪费你的宝贵时间,最终延长你的奋斗周期,降低你的成功概率。

下面,我就来详细地讲述一下这两个理由。

其一,决定成功的要素有许多,必须当所有的要素全部齐备的时候,你的努力才会有结果。

举个例子。

现在,两位创业导师辅导你的项目。其中一位导师叫“张三”,他教给你的成功法则有三条,分别是A、B、C;另一位导师叫“李四”,他传授给你的创业经验也有三条,分别是D、E、F。

每个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信条,都有一套独立的剧本。这是创业的常态。

那么,为什么说正因为你有两个师父,成功的概率反而会更小呢?

理由很简单。

因为张师父的A、B、C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将其全部拿下,才有可能收获果实;同样的道理,李师父的D、E、F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全部搞定,才有成功的可能。

问题在于,当A、B、C、D、E、F同时出现在你面前时,你就不淡定了。你的选择也许会是A、B和E,也许会是C、D和F,总之会凌乱,最后哪套系统也凑不全。这也就意味着哪件事也搞不定,哪位师父的成功也无法复制。

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可见,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只有脚踏实地、从一而终,你才能获得成功。

创业其实和理财一样,都必须具有基本的哲学修养,必须明白——贪婪是成功的大敌。

其二,如果你有两个以上的导师,不同的导师会给你不同的建议,有些建议是截然相反的。这就会让你迷茫,进而分散你的注意力,浪费你的宝贵时间,最终延长你的奋斗周期,降低你的成功概率。

这一条就更好理解了。

举个例子。你是一位职业拳击手,周一到周三去A练功房训练,周四到周六去B练功房训练。

A练功房的A教练对你说:“攻击是最好的防守!你要尽可能地攻击,尽可能逼近你的对手,压迫他,击打他!让他尝到你铁拳的厉害!”

B练功房的B教练却会对你说:“防守是最好的进攻!拳击这项运动最忌讳的就是轻举妄动,给对方留下破绽!你务必和对方保持距离,务必伺机而动。千万不可让对方有机可乘!”

显然,两位教练说得都对。他们教你的都是各自的绝招,是各自的职业生涯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问题在于,他们的建议截然相反,会引起你内心的混乱。你到底应该听谁的话?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正因如此,真正的职业拳击手是不可能同时拜两位师父的,至少不会拜基本理念完全相悖的两位师父。这是所有职业选手公认的常识。否则,你很难成为职业领域里的冠军。

当然,在你把某位师父的绝招彻底学会,并通过无数的练习将其推至炉火纯青的境界之后,你完全可以去博采众长,你甚至完全可以总结出一套全新的理论,开创一个全新的门派,让自己成为一代宗师,就像当年的功夫之王李小龙一样。

奇怪的是,如此简单的逻辑,一旦被放到创业这件事上,许多人就会犯晕。他们会理所当然地为自己选择三四个师父,去三四个理念完全相悖的“练功房”操练。

如此这般,怎么能期待创业最终成功呢?

即便能成功,你的创业路上也会出现太多本不必出现的障碍,让成功的到来一拖再拖。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日本有句谚语:船长越多的船,越容易撞冰山。

诚如此言。

在你创业的第一步,在你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前,你要牢牢地确定一位导师,一个师父。

“菜谱这个东西,没必要照单全收,只把最精华的部分学会就行了!”

以这样的心态做料理,你恐怕很难做得地道,很难做出美味。

厨艺如此,创业亦如此。

导师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时不时地跟你说一些你不爱听的话。

如果有两位以上的导师,你便有很大的概率按照自己的喜好做选择:“张师父的某句话不适合我,而李师父的某句话很适合我。所以,还是按照李师父说的去做吧!”

重点是,你还总能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找到极佳的借口,从而令自己毫无心理负担——张师父说的那句不适合我的话,恰恰也是李师父反对的!

其实,你如果能一直听李师父的建议,同时彻底屏蔽掉张师父的声音,依然有相当大的把事情做成的概率;问题是,如果下一次,李师父说的话你不爱听,而张师父说的话却格外顺你的耳,你很有可能还是只选择你爱听的话。

换言之,你的问题其实不在师父身上,而在自己身上。对你而言,师父的存在其实并不重要,自己的感觉才真正重要。你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师父的指点行事,这就是你一直无法成功的根源所在。

你之所以不是导师,就是因为后者的经历和经验与你截然不同。他们的肺腑之言你很有可能不爱听,因为你从未经历过,所以很难理解,很难接受。

这是常态。

只有彻底理解这个常态,按客观规律做事,你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总之,越是你不爱听的话,越有可能是你的突破点。明明这是一个宝贝,你却弃之如敝屣,实在是太可惜了。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疑问:“你为什么选张三,而不是选李四做你的导师?”

我的回答是:“不是徒弟选师父,而是师父选徒弟。这就好比参加选秀活动。到底谁能被选上,谁能最终出道,决定权在主办方,而不在选秀学员。换言之,决定权在选择的一方,而不是被选择的一方。所以,作为被选择的一方,你别无选择,只能严格遵照对方的意愿去做事。为了让自己能入对方的法眼,你拼尽全力即可。至于其他的事,你不该操心。”

学习成功的法则,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简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举个例子。日本有不少非常成功的专业咨询公司。他们要价不菲。你想得到这些机构的专业指导,每个月花100万日元或更多的钱,绝对是极其平常的事。

注意,我这里说的费用是每个月,而不是每年或一次性费用。

所以,你如果能遇到性价比极高的机会,遇到一位合格的导师,那绝对是你的幸运,请务必珍惜,切不可挑三拣四。

就拿我个人来说,我当年遇到师父的时候,并没有给过他个人一分钱的咨询费。即便上他的创业课,我也仅仅是与同伴们分担了课堂的场地费而已。

换言之,这个钱不会进入导师的腰包,他的教学是完全免费的。

即便是这个钱,也完全是一种仪式、一种礼貌而已,是同学们自愿缴纳的。导师并不缺这点小钱。事实上,自从跟着师父学艺,我们没少占他的便宜。比如说,外出旅游或去豪华餐厅用餐,全部都是师父请客,我们这些弟子从来不用花一分钱。

当然,这些都是陈年往事了。现在和师父聚会的时候,弟子们也会抢着付账,不敢再占师父的便宜。我们一来是为了报师恩,二来是因为现在也确实有钱了,付得起账了。从师父的角度讲,让弟子们付账也是一种认可,是为了让弟子们有成就感——当然,也会让他自己有成就感。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从来不曾认为占师父的便宜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我在刚认识师父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顾忌的。那时的我深受世间常识所累,对一些不合常识的事情真的很难接受。

“就这样毫无保留地相信他,真的没问题吗?”

我的心里颇有几分犹豫。

那时的师父面对刚认识不久的我,也会表现得分外亲切和热情,几乎毫无保留地将其所知告诉我。而对他的亲切和热情,我却开始怀疑他的真实目的。

“他到底想干什么?到底图我什么?我该不会被骗了吧?”我越想越疑惑。

不过,我后来又一想:“一个月收入超过300万日元的人去骗一个月收入20万日元的人,即便成功了,又能怎么样?又能骗到多少钱?与之相比,他一旦被警察逮住,损失岂不是更大?这绝对是不划算的买卖呀!”

这么一想,我心里就踏实多了。我从此安下心来跟着师父学艺。

总之,你想要实现的人生目标已经有个人实现了。这个人就在你的面前。如果连这一基本事实都信不过,你这辈子就别想遇到人生的导师了。

机会这个东西,不能凭个人喜好来选;它根本没的选。

机会选择你,而不是你选择机会。这一点你务必要清楚。

工作,不是“做什么”,而是“和谁做”。

饭局,不是“吃什么”,而是“和谁吃”。

旅行,不是“去哪里”,而是“和谁去”。

这些都是机会。

如果孙正义或比尔·盖茨向你发出邀请:“跟着我一起去卖草帽,如何?”你会怎么做?是否会因为草帽这个东西实在上不了台面而断然拒绝?

不管你怎么想,我肯定不会拒绝,一定会欣然接受,并深感幸运。

理由很简单。你是否喜欢草帽,是否对它真正感兴趣,是否想卖草帽,这些事情一概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够和孙正义、比尔·盖茨这种级别的人一起工作,这件事本身有意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然,这个意义并不在于对方是名人,能满足你追星的心理,而在于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够让你学到极致的工作方法和专业知识。

反过来说,假设有一个人专程跑来邀请你和他一起开一家五星级酒店,这个人昏庸无能、刚愎自用且人品低劣,他不能让你学到任何东西,反而会把你带进沟里,那么,即便他倒贴钱让你陪他干,这件事情你也不能做!

总之,工作是什么,不重要;和谁搭档,才真正重要。

对当年的我来说,无论是导师还是同学,我都发自内心地尊重,发自内心地信赖。我相信,如果那个时候,导师建议我们这些弟子和他一起组团去摆地摊卖草帽,我们当中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反对。

换言之,我们只要和彼此信任的事业伙伴在一起,做任何工作都是美好的。

凡事皆有风险。事实上,有的时候,你什么都不做的风险要比做点什么的风险更大。

就拿我个人来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因为勇敢地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勇敢地承担了创业的风险。否则,今天的我将是什么样的命运、什么样的遭遇,简直无法想象。

当年的同事始终守着社会的常识,固执地认为,老老实实地在公司里打工是最保险的,没必要单枪匹马地去外面闯荡。

于是,他们选择长期守在现金流象限的左侧,试图过安稳的日子。可后来的结果又如何呢?他们中的许多人惨遭解雇,不得不再找工作。而新东家的薪水还不如老东家。收入少了,房贷和其他生活费用却一点也没少。这些同事现在的处境与心境,恐怕不用我说,你也猜得出来。

说起来,这也可以理解。

现金流象限的左右两侧,确实隔着一堵墙。这堵墙的名字叫恐惧。当人们恐惧时,人们最常见的反应当然是踌躇。

理由很简单。左侧象限的人,是“出卖时间换取金钱(薪水或营业收入)”;而右侧象限的人则是“以钱换钱”,换言之,是自己先出钱。

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投资,人们的起点都不是获取金钱,而是投入金钱。象限左右两侧的人的钱的走向是截然相反的。这一区别至关重要——它意味着未知,是大多数人恐惧的原因。

问题在于,这些人没有看透事物的本质和基本逻辑。一旦真看明白了,他们就不会恐惧了。

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两个流程:

E、S象限:出卖时间获取金钱—使用金钱—金钱减少或消失

B、I象限:投入金钱—金钱增加—使用金钱

你想想看,最终谁的风险更大?

这还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在于,上述两个流程都有无限循环的特质。在这无限循环的过程当中,各自的风险系数还会经历巨大的波动和变化。最终,前者的风险肯定要远大于后者。

理由很简单,前者的风险指数曲线一定会遵循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平时波动很小,冷不丁到来的大波动让曲线直线向下;重新拉平曲线要耗费很长很长的时间,甚至永远拉不平。

而后者则不同。它的发展轨迹会是这样的:最初阶段会有一些明显的波动,但大体上不会太剧烈(除非有人孤注一掷,在毫无心理准备和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倾囊而出。而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并不高,否则就不存在所谓恐惧的问题了),随后波动率会降低,幅度也会变小,曲线逐渐变得平滑起来。重点是,即便发生了较大波动,重新拉平曲线所用的时间会相对较短,这是其与前者本质上的不同。它解释了为什么富人、生意人即便遭遇失败,重新站起来也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而穷人则不同,一旦摔倒就再难翻身。这一大家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这样。

如果你想从根本上摆脱风险,你就要想方设法从象限左侧移到右侧去。

我的建议依然是:找一个人品正派、事业成功的生意人,拜他为师。当然,你先不要辞职,而是骑驴找马,边学边干。你一边挣着死工资,一边做自己的项目,不断积累经验。

在最初阶段,你先不要把太多的热情倾注在挣钱这件事上,因为希望越大,发力越猛,你就越容易失望,越容易放弃。

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否知道或者听说过“Be-Do-Have”的概念?

直译过来,这个概念的含义是:Be(成为)-Do(作为)-Have(拥有)。但我将其解释为:Be(存在方式)-Do(做法)-Have(成果)。

我从24岁开始创业,至今整整19年了。这19年中,我在现金流象限的右侧一路摸爬滚打,结识了不少成功人士。这些人几乎无不以“Be-Do-Have”理念为其人生观,在这个理念的支撑下一路走到今天。

当然,这群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内。

对现在依然在象限左侧的人来说,想移至象限右侧,他们的第一要务不是做什么,而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说,与Do(做)相比,Be(存在方式、自我价值认知)更为重要。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人生的成功抑或失败,有85%是由每个人自身的“它”决定的。

现在问题来了,“它”到底是什么呢?

别忘了,这可是天才扎堆的哈佛大学做的研究。答案肯定不同寻常,你千万别往浅里想。

是IQ(智商)吗?不是。

是DNA(基因;脱氧核糖核酸)吗?不是。

那是什么?

答案是:心态。

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其85%是由每个人的心态决定的。

这正是我19年的创业实践中最大的心得。

从根本上决定人生成败的,既不是Have(你的资源),也不是Do(你的做法),而是Be(你的态度、心态和姿态)。

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活法或者说人生观,它们分别是:

Have-Do-Be(确定Have)

Do-Have-Be(确定Do)

Be-Do-Have(确定Be)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以上三种不同的活法,看看会发现什么。

持有这种人生观的人往往会想:“如果我也能有‘它’,那该多好!”“如果我也能有‘它’,本来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这就是他们的基本态度,或者说心态。

“只要有钱(Have),人就能幸福(Be)!”

“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得到资历和证书(Have),人就能有一个更好的人生(Be)!”

“只要能买到房(Have),人就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Be)!”

“只要能买一个名牌包(Have),人就能让别人高看自己一眼(Be)!”

“只要能找到一个意中人(Have),人生就圆满了(Be)!”

…………

他们把人生的结果(Be),与他们渴望拥有的东西(Have)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当然,后者决定前者。

问题在于,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吗?

其实,仅仅从上述这些与人生有关的描述来看,你就会感觉不对劲。

你的直觉是正确的。理由很简单,这样的人的问题在于:当把关注焦点对准“拥有(Have)”的瞬间,他们便已经形成了一种极富依赖性的思维模式,即“如果没有‘它’,我便不能幸福”。

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态度,岂不是过于消极了吗?如此消极的人生有多大的概率能够成功呢?

总体而言,此类人的人生观可以用以下等式表示:

没有钱u003d人生失败,幸福幻灭

没有学历u003d头脑不好,至少不够聪明

没有资历和证书u003d一无是处,无法在社会立足

没有男女朋友、配偶u003d无人问津的单身狗,属于社会上的异端

总之,“如果没有‘它’,我就无法确认自身的价值”,“我如此不堪,简直就不该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消极思想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执念,深深地折磨着他们。这种活法一是太累、太苦,二是即便如此,也于事无补。

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一句话,这都是心态问题。

“如果有了‘它’,我就能幸福”,“只有物质才能给予我幸福”,此类想法是绝对错误的。它们都是幻象,会把你带进沟里。

我们再来看看拥有这种人生观的人是怎么想的。

“只要我做了,我就一定能幸福!”这是此类人的典型心态。

“只要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Do),我便迟早能赚到钱(Have),迟早能为自己赢得一个理想的人生(Be)!”

“只要能做自己喜欢的事(Do),我便会心情愉快(Have),获得满足(Be)!”

“只要能结婚(Do),我便会拥有家庭、子女(Have),从而得到幸福(Be)!”

问题在于,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我有一个朋友,他从小酷爱按摩,做梦都想开一家自己的按摩店。大学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跑到一家有名的按摩店就职,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一家自己的按摩店,实现了少时的梦想。

由于工作太拼,他的手指已经严重变形,工作时常常灼痛难忍。他只好时不时地将手指泡在冷水里降温止痛,勉强维持店里的工作。

这样咬牙奋斗了几年,他确实赚了不少钱,店里的生意相当不错。可他也完全失去了自由,冷落了家庭,心情一直不大好,后来甚至产生了抑郁的倾向。

终于,他的手指坚持不住了。是放任自己手指残废,还是关店歇业?他选择了后者。

“不可思议!曾经那么喜欢的东西,我现在想起来就恶心!”他后来对我说,“我这辈子都不想再碰‘按摩’这个东西了!”

听了他的遭遇,你还能理直气壮地说“只要干喜欢的工作,我就一定能幸福”吗?

当然,干喜欢的工作并幸福了一辈子的人也不少。我并不想否认这一点,只不过,形成执念就会成为问题,这是我想强调的重点。

就拿我的这位朋友来说,无论他多喜欢按摩这个事业,他也不应在一棵树上吊死。假设当他把自己的店做成之后,能够顺利开连锁店,从亲手做变为间接指导,从按摩师傅变为企业老板,他的生活又会如何呢?

首先,他的钱会更多;其次,他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会更多;最后,他的家庭会更幸福,身体也更健康。这样岂不是更好吗?

果真如此,他本人也不用与自己最爱的按摩手艺做彻底切割,他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指导以及少量的亲自服务适度参与。这样做更容易将这项爱好保持一辈子,而不会半途而废,乃至心生厌恶。

换言之,他需要做的依然是从现金流象限的左侧跳到右侧。而这件事需要他从一开始便想明白;从一开始便找准定位、明确态度,真正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人,要得到什么结果,也就是要率先确定这个“Be”。这才是当务之急。

可惜的是,我的那位朋友没有这么做。他的人生观给他规定好了另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把“Do”放到绝对优先的位置,其他都是“Do”的结果。

两相对比,你想要哪种思维模式呢?你又是哪种呢?

你如果从来没想过,现在就想一想这个问题。这真的有好处,关键时刻能挽救或逆转你的人生。

开饭馆也是许多人创业时比较容易想到的项目。你如果也有志于此,我还有一个故事可以与你分享。

这依然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

我的家乡大阪府北新地有一家各路名人都会经常光顾的超一流中华料理店。而我本人的弟子当中(我也继承了导师的衣钵,决心将他的事业延续下去),有一个小伙子曾在那家店做了10年大厨,一直干到副料理长的职位。要知道,这个职位在业内可是仅次于店长的二把手。可是,他却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一个前辈自己开了家店。他和我一样,刚开始也是在别人的店里打工,足足奋斗了15年。他每天都与炒锅打交道。后来,他攒了点钱,又从银行借了点钱,终于圆了自己的开店梦。

“现在,为了早日还清贷款,他依然每天在自己的店里挥汗如雨,不敢有半点松懈。看着他的样子,我觉得非常迷惘,禁不住问自己:人活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颠一辈子锅吗?这种自我怀疑真不好受!”

其实,我这个徒弟的疑问很好解答:当不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而勉强创业时,你就会遇到这样的事。你将被迫疲于奔命,从早到晚片刻不得闲。

当然,你如果是真心喜欢厨艺,这也未必就不算人生美满。问题在于,你开店的初衷是挣钱,否则没必要冒险,在别人的店里打工照样也能满足自己这个爱好。既然你是为了挣钱,你历尽千辛万苦开了这个店,它却不能给你挣钱或挣不了多少钱,那显然这样的结果就与你的初衷完全相悖了。

创业的目的不是满足你的爱好,而是符合你的人生状态、提升你的生活质量,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务自由,做一个真正有钱又有闲的人。

这就意味着,创业与爱好能够兼得固然好,可兼得不了也没关系,只要以前者为重即可。重点是,即便两者能够兼得,你也不能过度关注爱好本身,进而忽视了创业的目的。你一定要把创业进行到底,不得到终极自由,誓不罢休。

这就和人的健康一样。你喜欢吃垃圾食品,当胡吃海塞之后,你会变得更健康吗?

如果不会,那么对你而言,哪个更重要?

还是健康吗?所以,健康才应该是你追求的终极目标。为此,你必须尽力控制自己。如果身体完蛋了,你有再多喜好也没用。

有一个经典的悖论:哪怕是为了吃更多的垃圾食品,你也要尽量控制自己,少吃一点垃圾食品。

换言之,为了健美的体形,你喜欢吃什么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该吃什么,吃什么东西能让你更健美。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必须首先弄明白自己的理想状态是什么,终极追求是什么(Be)。这才是你的第一要务,是必须在第一时间确定的事情。

饮食如此,创业亦如此。

对有志于创业的人来说,你完全对自己的喜好不管不顾,当然不对,但是过度关注自己的喜好则是一个陷阱,千万要小心。

举个例子。

许多人认为,投资股票或信托基金是发财的捷径。问题在于,你如果只玩股票、基金、不动产、公司债和国债,其实很难发财,甚至完全发不了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思路或思维模式有问题。

你只模仿了那些投资大亨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的思维模式,这就是死路一条。只有行为,而没有思考,你的行为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你不可能达到目的。不夸张地说,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那些投资大佬把他们的投资标的或投资清单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你,你也发不了财。人家能赚得盆满钵满,你则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比方说,人家买了某只股票之后能够见好就收,而你则不能。既然赚到了钱,你怎么可能轻易收手,一定会投入更多钱。然后,随着股价暴跌,人家及时离场赚了大钱,你则被牢牢套住。

再比方说,人家是拿出自有资金的一小部分炒股,能够处变不惊、进退自如,而你则很有可能孤注一掷,必然错误迭出。最后的结果还是不一样。

这就是差距,这就是思维的魔力。

找对象也是如此。

现如今,为了找到理想的爱人去参加相亲活动的人不少。这些人满脑袋想的都是如何才能找一个称心的对象,即满足自己所有条件的对象(确定Do)。很少有人会想,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令意中人满意的对象(确定Be)。

这就是典型的思维禁锢。一个人在婚恋市场上屡战屡败,最后不得不放低条件,凑合着嫁娶,也便是一个合乎情理的结果了。

这个逻辑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与其一厢情愿地去追求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对象,不如努力增加自己的筹码,让自己成为一个配得上对方的人,这样一来,你成功的概率岂不是要高十倍百倍?

明明主动权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偏偏要放弃。我不知道这种脑回路是怎么形成的。

不仅是恋爱,婚姻生活也是一样的。

已经结婚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个毛病,那就是想改变对方(确定Do)。因为这个而吵架甚至离婚的情况也并不少见。问题在于,很少有人会认真地考虑:为什么不先改变自己(确定Be)?

改变对方,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改变自己则简单得多,完全在你的掌控之中。

如果想改变对方,你一定要打消使对方先改变(确定Do)的念头。你不妨先从改变自己对对方的认知(确定Be)开始做这件事,这样绝对能事半功倍。

与上述两种思维和行为模式相比,Be-Do-Have(确定Be)是一个成功概率更高的选项。事实上,绝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是这种人,他们普遍持有这种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并且能够贯彻始终。

“只有那些能够通过努力满足自己(Be)的人,结婚(Do)之后才有可能获得美满的家庭(Have)。”

“因为我是那种能够给家人带来幸福的人(Be),买房(Do)能让家人和我自己更幸福(Have)。”

把Be作为最优先事项的人,其事业、家庭乃至整个人生都不会太差。

反之,对Be不屑一顾的人,那些只知道与Do死磕的人,即便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也会很快归于平凡。换言之,他的成功不可能长久。

这件事已经一再被历史证明。

总之,一流的思维模式才能带来一流的结果。

日本的“棒球之神”铃木一朗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

作为他的骨灰级粉丝,我对他的敬意无以言表。

如果你也是他的铁粉,你不妨试着想象一下:假设把铃木君的球棒送给你(Have),你能像他那样“挥棒如有神”吗?

肯定不会。

这一点很好理解。那么,下一个问题:

如果模仿他的打法,甚至完美复制他的日常训练内容(Do),你就能打出他那样的好球吗?

恐怕也不行。

为什么会这样?

铃木一朗之所以是铃木一朗,是因为他有着超一流的职业素养(Be),即超一流的职业理想、超一流的职业信仰、超一流的职业意识,以及超一流的认真度、投入度、缜密度,还有超一流的自律、执着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总之,他的人生建立在所有这些超一流的水准之上(Be),这样才会有今天的铃木一朗。

不夸张地说,铃木君只要能永葆初心、矢志不渝,坚持这样的思维方式,即便退役,他的人生也将是一片光明。因为无论投身于哪个行业,这样的人都必然会成功。

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自己也不完美。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拜师,跟着师父学本领、学做人,不懈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

如果从Be-Do-Have模式中单独取出大家容易偏执的“Do”,那么,这里就会剩下“Behave”这个词。它的词义是行为。一个人只要明白了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行为”便会自然发生。

换言之,你如果真想成功,就必须先把行为搁置,把目标放在首位,然后靠目标本身去催生行为、引导行为。这才是成功的正道。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截然相反。他们总是喜欢先从行为入手,走一步,看一步,看他们的行为到底会把自己引向什么样的目标。

他们把目标看成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导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都希望按照自己喜欢的做法去获取成功,这样的想法完全能理解。问题是,如果你的执着能够为你带来成功的话,你早就该成功了。之所以迟迟无法成功,就是因为你的执着是错的。既然如此,大胆取舍便是当务之急。

当我创业成功,来我这里咨询成功之道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发现,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只对成功的做法(Do)感兴趣。

“干点什么才能像你一样挣这么多钱?”

“你都是怎么做的?能不能教我两招?”

你看见没有,全是关于“Do”!

正因如此,到我这里来的人都想学一两个绝招。

这样的人即便能取得一时的成功,也很难一直成功。

事实上,尽管书店里的成功学书籍铺天盖地,世界上的成功人士依然少得可怜。这就意味着,这些书看了也是白看。

买书的人关心的都在“做”上。他们赚钱心切,恨不得看完书之后,马上就能赚大钱。

导师曾经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中野君,你的愿望是什么?是想无拘无束、自由地做事,还是想成为无拘无束、自由的人?

“如果是前者,你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过我要提醒你,这样的活法很难给你真正的自由,反而有可能彻底圈住你,让你最终失去所有自由。如果你的目的是最终获得自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你就必须改变你的活法和做法。也就是说,你不可以做‘喜欢’的事,只能做‘应该’的事。如果这些事刚好也是你自己喜欢的,那当然最好;可即便你不喜欢,你也必须做。这一点,你务必要从一开始便想明白。

“总而言之,你如果想要自由,便一定要做好‘接受不那么自由的人生状态’的心理准备!世间的‘自由’大多是由‘不自由’换来的。”

导师的一番话,令我受益终身。

你不以“是否喜欢”为依据做事,并不是说,绝对不能做喜欢的事。而是说,人生苦短,人们完全没必要用“喜欢”的绳索去限制无限的可能性与创造力。

一个人好不容易来人间走一遭,何必挑挑拣拣地过日子?全部拿下不好吗?

你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的事就必然搞不定或对你没帮助呢?你忘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道理了吗?

也许,你心心念念的东西会让你一无所有,而不屑一顾的东西会带给你想要的一切。

你如果真的搞清楚了自己的“Be”,就不会对到底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有那么多的偏执、不解了。

还有一种情况。你遇到了自己钟爱的事情,难道也不能做或者立马做吗?

我的回答是:最好也不要立马做,而要好好想想这件事到底会把自己引向何方,然后再决定做的时机和做的方式。

否则,你很有可能一股脑地做下去,直至最后坠入深渊。

我在前面举的那两个例子,也就是按摩师和厨师的案例,便是这种情况的典型。

顺序很重要。“Be”一定要在“Do”的前面,而不能相反。

哪怕仅仅是为了能够长期地、持续地、尽情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你也要先把喜欢的事放一放,先去做应该做、必须做的事。这样你才能挣到钱,真正实现财务自由。一旦成了自由身,你就可以无拘无束地做一辈子自己喜欢的事了。

就拿我个人来说,以我现在的身家,我想做什么都行。无论是开一家按摩店、料理店,还是卡拉OK店,对如今的我而言都不再是什么难事。

事实上,我确实在东京新宿区开了一家高级餐厅,今年的销售额已经过亿。重点是,那家餐厅由专业团队替我打理。我现在依然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生意,打理自己的家庭和业余爱好。

所以,你不妨和我一样,变得贪婪一点。人生仅此一回,何必挑挑拣拣,何不全部拿下?

切记,成为自由的人,才能自由地做事。把这句话当成你的座右铭,你的人生将从此刻改变。

人和人的缘分是由什么造就的?

一个字:人。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那样,我与导师最初的缘分就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换言之,我们曾是不折不扣的陌生人。

认识他,是我的幸运。我们之间的缘分最初也是非常浅。如果我们当时没有认真地经营,缘分早就消失了。

幸亏,我没有这么做。相反,我紧紧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拼命编织这根脆弱而易断的缘分的红线,将其越织越粗,越织越长,越织越结实,以至达到几乎用剪刀也剪不断的程度。

我个人的经验是:缘,妙不可言。它是一种灵感、一个直觉,很有可能稍纵即逝。一旦灵感来了,有感觉了,你万万不可轻易放过那最初的信号。你一定要主动出击,将其紧紧攥住。

面对缘分,你要主动。你一定要上门去找它,而不能等着它来找你。

如今的社会里,人情淡薄已成主流。别说陌生人,即便是邻居、亲戚,大家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少得可怜。

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与只有一面之交的陌生人交往,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都不是一个可选项。现如今的人们在缘分面前都太麻木、太胆怯、太消极了。

极富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当今社会越发冷漠,商业上的成功却越发依靠社群化的经营模式。这就意味着,谁的社区大,谁的人数多,谁就更容易笑到最后,成为最终的赢家。

所以,社群是你必须主动选择的。

现在问题来了:到底如何做,才能主动地选择社群呢?

首先,你必须理解“社群”的概念。所谓社群,是一个场域的概念;所谓场域,与气场、影响力有关。只有成员间彼此影响的场域,才能构成社群。影响力越强,社群越强,且越有效率。

重点是,一个人要影响他人,谈何容易?建立影响力的正确顺序永远是:先接受别人的影响,再去影响别人。这个顺序千万不能错。

具体到创业这件事情上,影响力的建立遵循这样一个逻辑:首先,你要确定影响力的来源,也就是接受影响的对象。这个人就是你的导师。你先进入他亲手构建的,已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场域(社群),比如私塾或他的朋友圈、弟子圈。你在那里废寝忘食地学习、模仿。这正如当初的我一样。

接下来,在你自己羽翼渐丰,也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之后,你可以着手构建属于自己的社群和场域。这时,你便可以自由发挥了,因为周边已是自己的天下。

从结论上说,社群u003d团队。一个人无论多么有天分、多么强大,其能力与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仅凭一己之力绝对无法成事,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终获成功。

一句话:选择自己干活的人,是个体户;选择团队干活的人,才是老板。

就拿世界知名公司——美国苹果公司来说,尽管史蒂夫·乔布斯确实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他仅凭一个人的力量也不可能造就“苹果”的今天。首先,在创业初期,他便不是一个人。斯蒂芬·沃兹尼亚克——这位乔布斯的合伙人,对“苹果”的诞生与成长有很大的功劳。

这颗诱人的“苹果”熟透之后,推出了无数风靡世界的创新产品。iPhone、MacBook、iPod、iPod touch、iPad、iTunes等等,所有这些产品都非乔布斯一个人创造的,而是其手下的专业团队的杰作。

不可否认,这些产品部分来自乔布斯的灵感,甚至得到乔布斯本人严苛至极的直接把关;即便如此,没有团队的通力合作,天才的灵感也将是幻影,绝对不可能变成实物。

至于我个人,亦是如此。

我既没有乔布斯的天分,也没有沃兹尼亚克这样的大神级队友。我的身边只有一群普通人,只有一个普通的团队。但即便是这个由普通人组建的团队,也令我无比强大。这便是团队的力量。每个人都不完美,包括我本人在内;每个人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如果大家能聚在一起,彼此取长补短,最后形成合力,团队就是完美的。

团队建设最重要的环节,依然是“Be”。只有事先明确目的和价值观,团队的建设才有意义和效率,也才能更长久。

当然,人际关系也至关重要。

对我个人来说,每当想做点什么的时候,我总会感慨自己当初做对了一件事——始终把社群建设放在首位。

我在东京新宿区有一家自己的高档餐厅。为运营这个项目,我组织了一个30余人的团队。我对团队成员的基本要求是: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精力充沛,且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种持有“只要干好工作就行,其他的都无所谓”的观点的人,我是坚决不用的。

一般来说,餐厅老板最缺的就是专业人才。而我非常幸运,无论是干餐厅还是干别的项目,几乎从未因缺少人才发愁过。我甚至从未搞过任何公开的招聘。

我团队里的人都是怎么加入的呢?

他们都是从我常年苦心经营的社群中来的。换言之,我的朋友圈足够大,所以,每当我需要用人,总会有社群成员主动现身,加入我的队伍。

这就是我的幸运。当然,这份幸运源于最初的睿智和持续的行动。

换句话说,这份幸运是通过我自己的策划与执行而来,是我亲手构思与创造出来的。

不是我自夸,我构建团队的能力与效率,向来都会惊到其他老板。无论是新老板,还是成熟的老板,他们都对我的这项才能感到不可思议。

我自己知道个中的缘由与辛苦。24岁那年,我跟着创业导师学会了构建团队的方法,并且始终对人们之间的缘分倍加珍惜。

经常有人问我:“自己构建团队,不难吗,不累吗?”

实话实说,这件事很难,也很累。可尽管又难又累,这件事却充满了乐趣与价值。

想想看,与陌生人相遇、相知,直至价值观趋同,彼此协作共事,共图大业,是一件多么有趣、有意义的事情!

每个人的梦想和目标也许不同,但是,这些人一旦走到一起,能在彼此影响的场域中逐渐趋同或求同存异,向着同一个大目标稳步迈进。这件事真的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

所以,团队的核心人物非常关键。这个人只要拥有明确的愿景,那么,只要他登高挥旗,就必然会吸引有共鸣的人集结在他的麾下,成为他的同路人,并共同构建起强大的团队。

当然,人不是机器,会有情感,也会有情绪。人们彼此之间产生矛盾乃至冲突,也是完全正常的事情。正因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有趣、有意义,才会在碰撞摩擦中产生火花、灵感、友谊和人生戏剧。作为当事人,每一个人都会受益于此,进而收获人性的成长与人格的魅力。

人们之所以会聚到一起,就是被人的魅力吸引。作为团队的核心,你需要做的不是招揽人,而是通过散发魅力,让人们被你的气场吸引,自发地聚到你的身边。

要如何做才能具有这样的魅力呢?

答案很简单:首先,你要有你自己的愿景,且这个愿景必须是明确的,必须具有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然后,你必须拿出实际行动去实现它。这样一来,你的挑战精神会吸引别人,而你的战绩也会说服别人。

对我来说,与战友、团队的缘分是一生的财富。

无论多大、多牛的企业,无论这些企业曾经如何横扫市场、风靡一时,兴衰变化的客观规律,它也逃不掉。

你肯定无法保证,10年后,你的公司还在。你甚至无法预知,20年后,你所从事的职业是否还在。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则不同。这个东西非常结实,除非当事者要亲手挥刀斩断缘分。否则,缘分便一定会与你们相伴终生。

你不妨问自己一个严肃的问题:“我到底有多想与更多的人结下一生之缘?为达到此目的,我到底能做点什么,又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做一个假设。

假设在你的私人社群或朋友圈里,有一个人开了一家酒吧。

如果你想陪朋友、同事或客户去喝酒的话,你大概率会选择这家由自己社群里的人开的酒吧。

与其去一家陌生人的店,你不如去一家熟人的店。这是一般人都会遵循的思考与行事逻辑。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那位社群同人开的不是酒吧,而是拉面店或其他的什么店,你也会这样做。

总之,亲朋好友开店是件好事,一般人都愿意去捧场,哪怕价格稍贵一点也无所谓。这是一种人情。

普通人如此,生意人亦如此。

你不要小看这一点。任何创业者的第一桶金都与它有关。

说起世界上著名的有钱人群体,其代表首推华侨。

据说,海外华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自己吝啬,对朋友慷慨。

他们认为:花给朋友的钱,不是从自己的钱包里消失了,而是转移到了朋友的钱包里。

换言之,钱并没有被花掉,而仅仅是做了位移。其逻辑与储蓄、投资没有什么两样。这就意味着,对华侨来说,朋友的钱包就是自己的钱包,给朋友花钱,就是给自己花钱。这些钱迟早会回来,而且是加倍奉还。

这就是中国人世世代代信奉的金钱观:千金散尽还复来。

日本也有类似的谚语,那就是“金钱乃天下循环之物”。对海外华人而言,这里所指的“天下”,想必就是战友、社群同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人脉网。在这个庞大、复杂的网络当中,一般都会有一位德高望重、众望所归的核心人物。以他为中心,人们织出一个庞杂的网络。这样的一张网络可谓密不透风、坚不可破。人们称其为天下,算得上实至名归。

可见,“金钱乃天下循环之物”并不是一句抽象的谚语,而是经验之谈。在这个独特的“天下”里,人们彼此帮助,互相花钱。人们互相帮得越多、花得越多,就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更多的钱。最后,大家一起变成了有钱人,共创“天下”基业,共享“天下”财富。

说起华侨,大家很容易想到唐人街。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里既有不少生意兴隆的店铺,也有许多生意惨淡的店铺。可无论生意多么惨淡,唐人街的店也很少倒闭。

为什么会这样?据说,那里的店铺都能够得到社群强大的支持。

这就是为什么金钱会在“天下”循环的道理。这样的循环越活跃,“天下”就越稳固。最后受益的人,是“天下”每一个人。

这样的“天下”,你也想拥有吧?方法也不难:选择一个成熟的别人的“天下”加入。等羽翼渐丰之后,你再去筹建自己的“天下”。重点是,即便有朝一日你有了自己的“天下”,你万万不可与老“天下”断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