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交的法则
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真爱变少了?
真爱只发生在两个成熟又独立的个体之间,而在芸芸众生之中很多人都是不成熟的,真正成熟又独立的人却不多。成熟又独立的人相遇的概率很低,这就是为什么真爱如此稀缺。
不成熟的人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他们内心是残缺的,因为残缺,所以很容易对别人产生依赖,而这些人又很容易把这种依赖当成是“爱”。
世上大多数的爱情都是两个个体的摩擦与碰撞所产生的爱恨情仇,一些人张嘴闭嘴都是“爱”,卿卿我我都是“情”,其实只不过是不成熟的人之间的相爱相杀。
这种悲情的关系不仅存在于恋爱的男女中,也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一切关系中,比如友情、亲子、职场关系等等。把“依赖”当成“爱”是人们最大的执念,人们为了这种执念至死不渝。
一个人无法独立,就会本能地寻找和依赖别人。当遇到自己可以依赖的那个人,就认为自己的幸福有归属了,这是典型的外求。
看看我们身边的那些外求主义者,他们往往没办法给自己安全感、存在感、幸福感,所以严重依赖外界和别人,需要通过别人给自己带来这些感觉。
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人是为你而生的,如果对方一直在付出和照顾你,总有一天,他会感到心累,他可以照顾你三天五天甚至两年三年,不可能照顾你一辈子。
只要你自己不强大,就永远对他人有需求,只要我们还有需求,就容易让他人凌驾于自己之上。
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关系,只发生在成熟的个体之间,爱情、友情、亲情、合作都是如此。
什么是独立的个体?也就是实现了三个独立——财富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独立——的人。
一个人在变得独立之前,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让自己走向独立。当双方中有一方不独立,就需要另一方去照顾,这是依赖型的关系。
如果双方都不独立,就会互相伤害。多少夫妻耗尽一生的精力给对方打差评,还咬牙忍受对方给自己的身心折磨?
很多人受伤之后满大街地哭喊,却始终不明白一个道理,人在不独立之前,建立的一切关系都是没用的,每个人都将为自己的不独立买单。
“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才是自己的贵人,自己才能帮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清醒了,就算活明白了。
拥有独立精神的人,在各方面都比较容易高速成长。这种独立并不是得不到、被孤立后的不得已,而是顶天立地依靠自己,丝毫不影响跟别人做朋友。
别人不给的不奢望,给了是惊喜。独立是垂直扎根于地面,先垂直才有拓展。因为不论你依赖的人跟你是什么关系,只要是依赖,你就会不停地需要对方的照顾,否则就会产生恐慌。
依赖什么,一定要保持警醒,因为依赖越多,关系越容易变味。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越独立就越具备合作的基础,也越能经营好各种社会关系。
世界就是这么有意思。当一个人实现了自我圆满,完全可以独立发展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来帮他。相反,当一个人总是在外求,遇事就祈求别人和外界帮自己时,所有的人都会避开他、远离他。
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最佳的另一半是你人生战场上的盟友。两个人既能保持独立又能结盟,才是最好的关系。
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包括人格的独立和经济的独立,才能收获完美的爱情、亲情、友情。
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重建,比如我们津津乐道的亲情、友情、爱情,已经有所变化。如果你还是用传统的伦理去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免会心生苍凉,甚至对世界和未来充满失望。
以前,维系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是三大关系:亲情、友情、爱情。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深刻地发现这三种关系越来越脆弱。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多和亲戚交往呢?
我们生活的时代变化太快了,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的思想差距如同天壤之别。
以前,家族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组成单位,家庭只是家族的一个单位,人是家庭的一个单位,所以人的行为总是受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很多人生选项都是被设定好的,我们的选择余地很小。
以前,人的价值往往体现在为家庭或家族增添了荣耀,所以人很难为自己而活,需要为大家而活,更要活在别人眼里,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们,甚至祖母一辈的价值观。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在坚守。
而现在是“个体崛起”的时代。读书提升了很多人的格局,人员的流动性也空前增强,必然就会有一部分人冲破了自身条件的限制,拥有一片崭新的天地。这些人会给整个家族带来很大影响,进而带动更多人冲破阻挠,因此传统的血缘关系开始支离破碎。
有些年轻人早已浸泡在城市文明中,信仰规则至上,认为价值大于血缘,强调性别平等、婚姻自主、尊重个人空间等价值观。
但是亲戚中那些坚守旧观念的人的思维还局限在三十年前,还停留在找工作要找稳定单位,结婚可以先领证后培养感情等上面。
这些人太缺乏现实中的安全感,心理的需求更多集中在生存上,所以他们不在乎精神世界,更关心自己能挣多少钱。他们的价值观太趋同了。找个好工作,有点权势,嫁个或者娶个“好人”,然后生孩子,人生的使命就完成了。他们无法理解私人空间的重要性,所以新时代的年轻人不愿走亲戚。
随着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血缘社会关系在城市里已经逐渐淡化。
朋友之间,传统的友谊更容易诞生在稳固、一成不变的社会环境下。在同一个空间下长期互动的人,很容易因为彼此理解和欣赏而成为朋友,比如同学、同事、战友等。
而现在的社会节奏非常快,很多人认为,要把效率和效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生活得更好。
所以,人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现实。
而未来社会,个体会越来越强大,但也一定会越来越孤独,知己会越来越珍贵。
在爱情和婚姻方面,相信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现在的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了。
以前,结婚可以提高劳动的效率,节省时间,提高两个人的生活质量。现在则不同了。吃饭可以叫外卖,打扫房间也可以请人,自己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了。
所以为什么现在大家不愿意结婚了?因为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大家的需求都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满足,那为什么还要牺牲自己的个性,去迁就另外一个人?
很多人都是从小被家里宠大的,都比较自我,个性比较强,很难去迁就和包容他人。
未来的社会,人越来越自由,越来越追求个性,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人的束缚越来越弱。男男女女们,合则来,不合则去。但这并不代表人与人之间不再关联,只是关联的逻辑不一样了。
那么新的人际关系遵循的逻辑是什么?
未来,人和人能否建立起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价值交换”,这是物质层面;第二是“同频共振”,这是精神层面。
什么是“价值交换”?两个人在一起,能给彼此提供价值,或者能互相提升对方的价值,也就是在双赢的情况下,会建立起链接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时刻都要明白自己的价值是什么。在个体崛起的时代,个体特征和价值变得尤为重要,它是你的身份标签,让别人一眼就看清你的价值,然后你自然就能吸引别人。
所以,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结交别人,不如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应该做的事上,把事情做到极致,提升自己的价值。
什么是“同频共振”?科技的发展让沟通越来越没有障碍,以前我们看人的视野局限于自己身边,受区域、工作场合的限制,而未来不一样了,线上有社交工具,线下有高铁、物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便捷。
因此,我们更容易遇到和自己同频的人,他昨天还远在天涯,今天就近在你眼前。我们的社交越来越不受空间限制,我们可以随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去互动。
在这种突破之下,人的各种需求更容易被满足,比如被理解、被关注、被夸奖,也包括各种欲望、理想等。而且,人总是更容易被和自己相似的东西吸引,这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化学上称此现象为“相似相容”。也就是说,“人以群分”这种现象在以后会越来越明显,那些相似的人总是会轻而易举地走到一起。
总而言之,首先,人突破了传统的限制,羁绊会越来越少;其次,人变得更加纯粹,人的价值更加凸显;最重要的是,人正在从旧的秩序中解放出来,变得越来越独立,而且即将从独立走向联合,新的秩序正在形成。
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从现在开始,找到自己的新坐标。
当今世界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正在从以“商品”为中心演变成以“人”为中心。
在以“商品”为中心的时代,我们关注的是各种商品的“价格”,而在以“人”为中心的时代,我们研究的应该是人的“价值”,商业核心逻辑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将成为未来世界运转的基本逻辑,具备真正的普世价值。
首先,价值是什么?价值应该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一个人的能力;另一个是一个人掌控的资源。
价值就是一个人的“能力”乘以“资源”的结果。
今后我们在做自我介绍时,这样介绍最有效率:
我会做什么?即我的能力是什么。
我有什么?即我有什么资源。
我能做到什么?即我的“能力”乘以“资源”。
这样的自我介绍只需三句话,简洁明了却让人印象深刻,社交效率最高,个人价值得到成全的机会也最大。
其次,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所处场景的被需要程度。
商业的核心正在从“创造稀缺”跃迁到“被需要”。你被所处场景所需要的程度越强烈,你的价值就越大。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中的价值是不同的,这就要看当时的“应景程度”。一个人只有待在最需要他的地方,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竭尽所能地到最需要他的场景中去,善于讲课的应该去讲台,善于表演的应该去台前,善于策划的应该在幕后。一个人放对了地方是人才,放错了地方甚至可能成为“废材”。
创造法则
价值是生生不息、循环流动的,同时价值也是有流向的,它永远只流向能够使它增值的地方。也就是说,在今后的价值循环中,要想让价值流经你这里,你就必须具备可以放大价值的功能,而不是只充当一个传输的节点。
之前社会上之所以有各种信息中介,是因为社会上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而互联网等工具已经在逐个解决这些问题。
未来每一个人都必须发挥主观创造性,比如你的信用、你的品牌、你的创造,都可以放大价值。放大价值就是创造价值,我们都因创造而存在。
如果你只充当中介的作用,很容易被人“过河拆桥”,而且发生这种事的概率会越来越大。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从桥延展成路,可以让别人一直走下去。能让人走多远,你的价值就有多长远。
吸引法则
每一个人在有价值的同时也会有需求。我们看一个人,不仅要看这个人的价值是什么,还要看他的需求是什么。
一个人能吸引另外一个人的原因多数时候只有一个:这个人的价值满足了对方的需求,价值产生吸引力。
人的需求分为两种: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满足了精神需求的同性是知己、异性是恋人,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就是伙伴。人与人就是这样互相吸引的。
高层次的恋爱是:男女双方的物质基础都可以自给自足,然后互为知己,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获取精神满足。由于精神满足更长久,所以感情也会更长久。
合作法则
合作也是一样的,一种合作能不能持续下去,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双方的价值是否在同一个数量级上
能和一个人搭上话与能和一个人合作,完全是两个概念。我们常说的无用社交,就是指仅仅能和一个人搭上话却无法合作。
不是同一个价值量级的人,很难有深层交集。社交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当然这里的价值不止包括财富,也包括精神、智慧或其他能量。
2. 彼此的价值能否满足对方的需求
大部分人都只盯着别人那里有什么,只想着自己需要什么,却不关注别人的需求是什么。
3. 合作是双赢的,能否给双方都带来价值
单方面获利或者利益分配不合理,合作一定持续不下去。有很多人经受不住利益的考验,格局太小,不愿意分享好处,只顾自己,结果只能是一锤子买卖,而且留下坏名声。
值得一提的是,价值也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利益是短期价值,希望是长期价值。因利益而结盟的叫团伙,因希望而结盟的叫团队。
有的人只跟利益走,有的人跟着希望走,不同的价值取向吸引不同的人。
4. 能否分清感情和价值
什么是感情?什么是价值?价值是理性的,价值交往过程也是理性和枯燥的,它需要分泌一种非理性的介质,这种介质就是感情。也就是说,感情是价值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
感情的深浅,是由双方价值交换的程度和频率来决定的。而且感情必须一直依靠着价值交换来支撑,如果其中有一方失去了价值,或是一方不再需要对方,那么这种感情就开始冷却。
比如你周围有那么多人,为何却只和少数几个人成为朋友?是不是因为你们比较聊得来?或者经历非常相似(比如来自同一个地方)?再或者是现在的处境很相似?这些都是因为你们能够互相理解,满足了对方的精神需求。
最后请大家记住这句话: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办法,就是让自己永远都有价值。还是那句古话说得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一种是网络社交。
社会学家戈夫曼洞见了网络社交的本质:这是一个大剧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演员,通过各种符号自我美化,进行合乎他人期待的表演。演员时而组成剧班,相互配戏;时而深入观众,挑逗互动。
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最需要的只是情绪化的态度,比如一哄而上的赞美、趋之若鹜的围观,尽管这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这种网络社交,也可以称为“点赞之交”。
第二种是泛泛之交。
很多人都有如下行为:过节要走亲访友,平日里要打理和同事的关系,有时被老同学邀请去聚会,甚至被某铁杆朋友拉过去凑个数……
再想想下面这个场景:你跑到一个聚会上,跟一群陌生的人嘘寒问暖,全程笑脸相迎,满屋子客套话,互相絮絮叨叨,敬酒、扫微信、留电话号码,但是三天之后就记不清对方是谁。这种是普通的社交,也可以说是无效社交。
第三种是不平等社交。
社交,其实是一种资源交易。
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太弱,就变成了单纯的“索取方”,公平交换的关系建立不起来,只是一种徒劳。
甚至如果你“用力过猛”,在别人眼里就成了“谄媚”“逢迎巴结”“点头哈腰”的人,最终成为别人眼中的笑柄。
仔细想一下,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都被这种“无效社交”占用了。很多时候,使我们劳累的并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这种“无效的社交”。
社交场上,资源多的人喜欢与资源更多的人交往。当然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和资源差不多的人建立了社交关系,这才是“公平的交易”。从社交角度来说,这也是有效的社交。
你自己不优秀,认识再多优秀的人也没有用。你自己的层次,决定了你所处的层次。你永远只能和同一个层次的人在一个圈子。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结交别人,不如努力地提升自己。
我们正在从外求变成内求。外求就是求资源、求渠道、求关系,往往到头来却发现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内求就是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应该做的事上,将你的特长发挥到极致,这样自然就会把别人吸引过来,然后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就是“求人不如求己”的真正内涵。
真正高效的社交,所有行为都围绕着我们提到的“价值交换”原理展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来的社会是不需要社交的。凡是存在的距离,都是合理的。我们不需要刻意走近或走开,只需做好自己,该走近的早晚都会走近。
对每一个人来说,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上、更重要的人身上。将你该做的、擅长做的事做到极致,自然就会把该吸引的人和事都吸引过来。
聪明的人适合聊天,可靠的人适合一起做事。
有些人你跟他聊天时,他会让你很舒服,因为他很会揣摩你的想法和意图,然后附和你,而且轻下诺言,让你感到很开心。不过这样的人往往只适合聊天。而且这种人,往往让你“一见如故”,再见平和,三见后就索然无味了。
爱情里有“乍见之欢”,社交里同样也有。有一种人,你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发现他们有很强的原则性,不太轻易给你许诺,不说大话,不摆过去的功绩,而且他们似乎并不太愿意附和你。这种人恰恰才是适合一起做事的人。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忠言逆耳利于行,阿谀奉承多小人。
过去,我们高度评价一个人,会说他很善良、聪明,或者能力很强,而现在对一个人的高度评价是这个词——“可靠”。
可靠,包含了对一个人所有美好的期待。
有句话说得好:“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
一个可靠的人,承诺你的时候,他在心里已经有了把握,这件事情该怎么办。
如今有些人只是为了逞一时口快,当场就给人许下诺言,事到临头却变了卦;或者嘴上说得很好听,却从来不行动。结果徒让别人抱有希望,自己又无法实现诺言,不仅耽误了别人的事,还损害了自己的名声。
我有一个做销售的朋友,总是跟我埋怨:之前搞定客户的那套方式不行了,因为客户被欺骗过很多次了,现在都不信人了……这是很多行业都会遇到的问题。其实何止是开拓客户,社交和合作也是这样。
以前,有些人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很会“做人”“搞定人”,所以很容易得人心。而如今,这些人寸步难行了。因为我们见过太多不可靠的人,都已经产生免疫力了。
现在,我们要的东西越来越实在,只有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打动我们。因此,如今真正受欢迎的人,是那些可靠的人。他们不靠夸夸其谈、不靠各种花招取得别人信任,只会踏踏实实地做事、做人。这种人如今更容易得到信任和机会。
如今,“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因为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篱笆越来越少,各种诱惑会越来越多,与只有能力而不够忠诚的人在一起是非常危险的。当背叛的筹码足够大时,难保别人不会抛弃你。
如今,“人品”比“见识”更重要。
因为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超过以往,久而久之,大部分人都会变得聪明、有见识、有远见。但是“好人品”,却是一件天然的稀缺品。
如今,“放心”比“能力”更重要。
因为在个体崛起的时代,每个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如果大家不能彼此信任和放心,合作效率会很低,而和可靠的人在一起合作做事,不会互相猜疑,不会人人自危,内耗就会最大程度降低,合作效率会大大提升。和有小聪明的人聊天,做事要找靠谱的人。
正如有人所言,所谓可靠,就是“慎言慎行,将事情办得超出预期”,就是“不贪不占,懂得推己及人”,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可靠的人,也必然是一个光明磊落、宅心仁厚的大德之人。一个真正的聪明人,在别人眼里定是一个可靠的人。所以,可靠也是最好的社交名片。
奋斗可以分为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这是一篇几年前在论坛上广为流传的文章。
作者最后这样总结:(后来终于)在上海读完了硕士,现在有一份年薪七八万的工作。我奋斗了十八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了。
第二种境界:《我奋斗了十八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
这是一篇在那三年后流传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清华大学硕士,作者写道:“我曾经以为,学位、薪水、公司名气一样了,我们的人生便一样了。事实上,差别不体现在显而易见的符号上,而是体现在世世代代的传承里。当我还清贷款时,你买了第二套住房;我每月寄一千元回去,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你笑嘻嘻地说:‘养老,我不啃老就不错了。’至此,喝不喝咖啡又有什么打紧呢?我奋斗了十八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
以上两篇文章是两篇时代心声,我们需要给奋斗的年轻人更多的人性关怀。
看到以上两篇文章,我也写了一篇文章,我认为这是奋斗的第三种境界:《我奋斗了十八年,终于不再需要和你一起喝咖啡》。
前几天,一个很成功的人加我微信,他先是把自己介绍了一番,无论是出身、背景、资历、成绩都很光鲜,然后他说:“我们有空一起喝个咖啡吧,我在×××。”
估计他早已习惯了高高在上,一般人他也懒得去见,所以认为主动约我喝咖啡,我应该会感到很荣幸,然后去找他。
我这样回复:“谢谢×总,如果有什么事可以先微信上聊一下。”
潜台词就是说:就算你很厉害,但和我也没有什么关系。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你有你的安排,我有我的安排。大家都挺忙,如果有可以合作的地方,可以直接先在线上说,如果有必要,大家再见面详谈,这样效率会高一些。
我可以想象他看到这条回复后的样子,应该哼了一下。
我这样做倒不是摆架子,而是我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讨好、攀附任何人了。
我认为奋斗的真正意义在于,终于过上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再也不需要去依附于人。
我不敢说自己现在成功了,但我至少不需要再用低姿态去主动拜访各种人了。
如果你真的想见我,请主动来找我。如果我觉得有必要见面,我会给你时间。
未来的社会就是这样,大家各自过各自的生活,谁也不用羡慕谁,谁也不用照顾谁,谁也不能干涉谁。
想当年,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工作,我们奔走于各大招聘会,日夜不停地在网上投简历,好不容易得到一个面试的机会,见到的也只是公司的人事主管,见到老板都很难。
那时多么盼望能有一个老板,能给我们一个和他一起“喝咖啡”的机会,然后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
如今在我眼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尤其是能出现在同一个场合的人,社会地位基本都是同一水平的。
谈合作也好,聚会也好,相亲也好,大家一旦被拉着坐到一起,就说明地位已经相差无几。
只是有的人奋斗了十八年才坐到这里,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在这里占了位。
英雄不问出处,有经历的人反而会更加成熟和淡定。
看一个人的地位很简单,观察一下他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就好了。
奋斗,才是最高层次的社交。因为你自己不优秀,认识再多优秀的人也没用,你把自己变得优秀,自然会有一群优秀的人围着你。
这就是奋斗的真正目标——做回你自己。如此简单。我奋斗了十八年,终于再也不需要陪你一起喝咖啡了。
我们和而不同,彼此尊重。